|
布依族标徽

布依族,现有2545059人,主 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 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 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 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 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 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 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 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红 水河流域还是中国重要林区之一。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 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 ”、“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 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 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 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 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 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 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 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 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 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 至6 米高;以石板盖 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 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 的。一切都朴实厚重,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 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 “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 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 护”、“贵人坐椅”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 “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 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 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 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 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 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 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居住的石板房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 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龙布”,就 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 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 刀轻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 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 入锅煮掉蜜蜡,捞 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 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 并呈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 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 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 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 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 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年来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 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 ,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门帘、 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 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 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
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
朴典雅。

布依戏剧
布依族的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其中布 依戏流传最广,已有2 0 0 多年历史。每个戏班3 0 多 人,演员有生、旦、丑、大王、武将等分工。伴奏有锣 、鼓钹、二胡、月琴、箫、笛、木鱼等。以布依语演唱 ,以汉语道白对话。剧目有本民族传说故事和移植汉族 传统剧目两类。
地戏因在平地演出,不需塔台设景而得名。民间传 说地戏是向其他兄弟民族学来的。戏班都是农民业余组 成,一般以村寨为单位。能组织起戏班,并在农闲节日 里走村串寨演出,是生活富足的表现,所以群众很支持 。演出时演员着戏装,戴面具于额部,面具下垂一块黑 纱布遮住脸。武将头插野鸡翎,背戴背靠和小旗。面具 以杨木雕成,着色画成各种人物脸谱,有胡须的人物还 装上胡须髯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有打击乐和管弦乐 伴奏。剧目题材多取自《说唐》、《岳飞传》、《杨家 将》等历史小说故事。用布依语演唱。有关专家学者认 为地戏起源于古代的“傩”,是戏剧艺术的“活化石” 。
每当布依戏和地戏演出时,观众拥满场地周围的空 地山坡,足见其被群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查白歌节
布依族节日较多,其中多数是在山坡林间欢聚交友 ,歌舞游戏,谈情说爱。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 0 多 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 盛大。关于节日的来历,传说是古代这里有对青年,男 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 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 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 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 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 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 的地方当作歌场。
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 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扶老携幼,成 群结队,赶往查白寨周围。年轻人不仅盛装英姿,而且 带着定情信物,跃跃欲试,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 贞不渝的爱情。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 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 ”(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 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 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 ,现在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近年来由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节日游乐外,还增加了旅游购 物的内容。总之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过了今年,又 盼来年。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烧豆腐
用优质黄豆做成豆腐,经发酵后,豆腐成了“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用炭火隔着铁网烘烤,刷上菜油烤至金黄发涨,便醮以卤腐汁、辣椒面、花椒油等佐料配制的调料,吃起来香酥、鲜嫩,别有风味。

特色小吃--风猪
产地:中国贵州。
历史:风猪,是贵州荔波布衣族地区的特产。清代《荔波县志》记载:“本县小猪特别肥嫩,风猪烧猪素有名。”如今,风猪已成为高级宴席上一道特色名菜。
特点:用小猪腌制,风干而成。成菜肉质细嫩,滋味极鲜,异常适口。
工艺:将肥壮小猪宰杀,治净,顺头骨、脊骨进刀斩成二爿,取出脑髓和脊髓,挖出眼珠。将火硝、丁香、白芷、细辛、桂皮、花椒、山姜、陈皮研成细末,与细盐混合,均匀地抹遍猪内腔,放入大缸内腌渍一天一夜后,将糯米酒倒入缸内,将猪淹没,盖好浸10天。取出,用竹片将猪腹撑开,晒一周,里外抹上一层菜油或麻油,风干即成。食用时,取肉适量,切块加调味蒸食,或配以菜蔬烹制,其味均佳。
多彩的贵州风光 布依族篇
只要说到贵州的民族文化,就一定会提到《好花红》,就如同只要说到贵州的旅游,就一定会提到黄果树瀑布一样。

《好花红》是一首在布依族中广为流传的民歌,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它伴随着布依人的晨曦和晚霞,轻轻地摇曳着,一路抹去了岁月的尘埃,从遥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今天。而今,《好花红》已不再仅仅只是一首在布依族中流传的民歌了,自从2002年省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好花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后,“好花红”已经被历史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它已经成为布依族的文化象征。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好花红》就已经创造了一次辉煌。

故事要从1956年讲起。
2003年,央视国际频道做《好花红》的专题节目,采访了时年已67岁的布依大姐秦跃珍,秦跃珍向央视记者回忆了她18岁时与《好花红》结下的不解之缘:“1956年我参加烤烟大队,和王群慧(已故)在烤烟大队唱《好花红》,后来去到惠水县演出。州里面的来选拔,我们得了一等奖,节目被选到省里面,毛主席领导我们不受剥削,不受穷,所以唱这个歌的意义很深,就叫我们到北京去看毛主席。”
1957年,秦跃珍坐了7天的火车到了北京,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一个在田间地头耕耘的布依族姑娘,在1957年那个年代,因为唱了《好花红》,就去北京看毛主席,在当时,无疑是个惊天动地的大消息。那时的北京离贵州是那么的远,那么的神秘,单就秦跃珍坐了7天车才到北京的这个插曲,也足够使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好一阵子。
《好花红》没有理由不出名。
从秦跃珍那里开始,《好花红》走出了惠水,走出了黔南,唱响了黔中大地。后来,《好花红》的发源地黔南惠水县的毛家苑乡也因为这首歌而改名为好花红乡了。
如今的好花红乡以及附近的布依族村寨里,乡亲们一年一度自发组织自己的“清明布依歌会”,这里人人都唱《好花红》,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花红”,都用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抒发自己胸中火热的情感和热切的向往。
在《多彩贵州风》中,《好花红》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经典,又一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五彩斑斓的舞台上。这是布依文化的骄傲,也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骄傲。
在《多彩贵州风》里,还有一首几乎可以与《好花红》比肩的布依族歌曲,那就是《桂花开放幸福来》。
《好花红》与《桂花开放幸福来》一个主要的不同点是:前者是民歌,而后者则属于创作歌曲。尽管就音乐素材而言,有专家认为《桂花开放幸福来》是《好花红》曲库中部分音调的变体。
故事同样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
1950年5月,当时贵州省军区文工团的钟华、崔永昌带领几个文工团员到贵阳凤凰哨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劳动,同时进行搜集民歌活动。在那一个月的时间中,他们白天下田,晚上在打谷场上进行民歌的搜集整理。崔永昌当时是一个声乐演员,他在采风中学会了《桂花开放贵人来》这首歌,回来以后对《桂花开放贵人来》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所以《桂花开放幸福来》便有了词曲作者的署名:崔永昌、罗中贤。
布依族在《多彩贵州风》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来自布依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风格清新淡雅的《八音坐唱》。
布依族民间的“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芦琴、月琴、箫筒、钗、刺鼓、包包锣、小马锣8种乐器组合演奏的形式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这种艺术形式在宋代就已经在南盘江沿岸的布依村寨中流传。
“八音”的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器乐演奏,一种则以弹唱为主。弹唱内容分剧目和民间故事两类,不化装,一人承担多个角色的唱念,有十来首固定的曲谱,但没有固定的唱词,演唱者根据曲谱用布依语即兴演唱,所以称为“八音坐唱”,它的另一个称谓是“板凳戏”。在演唱的时候,男生多采用假声高八度,女生则在原调演唱,鲜明的音色对比构成了“八音坐唱”的特色。
八音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唱,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
如果你有机会到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万峰林景区,坐在“万峰第一观”聆听“万峰林,唱呀唱八音,唱起八音迎嘉宾;观景台前峰林美,十里峰林伴歌声……”那才是惬意的美事。
能歌善舞的布依族,人数在贵州是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主要聚居地。
悠久的历史,给布依族留下了众多的民间节日。
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这一天,望谟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要做清明粑,惠水的九龙一带,青年们这天群集歌唱玩乐,搞摔跤比赛,而在盘县的一些地方,则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
四月八是纪念耕牛的节日,有的地方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叫“开秧节”。这天,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同时还要把这些好吃的食品拿一部分给牛吃,给牛放假休息一天。
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届时,许多地区将举行大规模的玩山活动,长顺县在董郎河两岸,占地长达五六里;镇宁扁担山参加者达万人以上。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所以过节的日期也不尽相同。一般在稻谷即将成熟时,用酒菜和炒鱼虾一同敬祭祖宗。
七月半杀鸡、杀猪或杀牛祭祖。红水河沿岸要连过三天。十四日做“搭联粑”供祖。十五、六日年轻人和孩童聚集大榕树下,或荡秋千,或打陀螺,或去游泳。惠水断杉区一带,集中于古桥堡对歌,跳粑棒舞和铜鼓舞,同时进行唢呐比赛。长顺县猛秋地区则举行玩山活动,俗称“赶秋坡”,参加者达万人以上。
八月十五中秋节各地孩童兴“偷”老瓜煮糯米饭吃。没有孩子的中青年妇女,别人可将老瓜用红布包好,送到她家去,一路放爆竹,主家请酒宵夜。
除了丰富的民族节日外,布依族的另一道风景就是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石头寨。在距离黄果树大瀑布3公里的布依水乡石头寨,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白屋、竹林、绿水。那里的布依人以石片当瓦、石条当柱、石块当砖、石礅当凳。石栏杆、石窗、石桌、石磨、石路、石拱桥……无一不用石,这里的布依人,祖祖辈辈以石为伴,布依人家独有的石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站在“石头世界”里,还可以欣赏到另一道风景:布依蜡染。蜡染,古时候称为蜡颉。它的制作方法是用蜡刀蘸上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纹饰,然后将画好的布放进靛蓝缸内染色。经过多次漂染,没有蜡的地方就变成蓝色或青色,涂有蜡的地方仍然呈现白色,各种美丽的图案也就显现出来了。
布依的美用文字是难以表达的,布依文化的魅力更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能承载得了的,只有当你的双脚踏在布依山寨的石板路上时,你才能体味到什么是无法抵抗的诱惑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