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二:布依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2: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布依族标徽









布依族,现有2545059人,主 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 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 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 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 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 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 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 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红 水河流域还是中国重要林区之一。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 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 ”、“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 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 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 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 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 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 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 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 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 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 至6 米高;以石板盖 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 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 的。一切都朴实厚重,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 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 “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 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 护”、“贵人坐椅”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 “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 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 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 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 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 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 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居住的石板房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 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龙布”,就 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 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 刀轻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 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 入锅煮掉蜜蜡,捞 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 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 并呈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 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 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 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 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 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年来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 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 ,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门帘、 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 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 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

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

朴典雅。







布依戏剧   

布依族的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其中布 依戏流传最广,已有2 0 0 多年历史。每个戏班3 0 多 人,演员有生、旦、丑、大王、武将等分工。伴奏有锣 、鼓钹、二胡、月琴、箫、笛、木鱼等。以布依语演唱 ,以汉语道白对话。剧目有本民族传说故事和移植汉族 传统剧目两类。   

地戏因在平地演出,不需塔台设景而得名。民间传 说地戏是向其他兄弟民族学来的。戏班都是农民业余组 成,一般以村寨为单位。能组织起戏班,并在农闲节日 里走村串寨演出,是生活富足的表现,所以群众很支持 。演出时演员着戏装,戴面具于额部,面具下垂一块黑 纱布遮住脸。武将头插野鸡翎,背戴背靠和小旗。面具 以杨木雕成,着色画成各种人物脸谱,有胡须的人物还 装上胡须髯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有打击乐和管弦乐 伴奏。剧目题材多取自《说唐》、《岳飞传》、《杨家 将》等历史小说故事。用布依语演唱。有关专家学者认 为地戏起源于古代的“傩”,是戏剧艺术的“活化石” 。   

每当布依戏和地戏演出时,观众拥满场地周围的空 地山坡,足见其被群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查白歌节   

布依族节日较多,其中多数是在山坡林间欢聚交友 ,歌舞游戏,谈情说爱。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 0 多 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 盛大。关于节日的来历,传说是古代这里有对青年,男 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 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 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 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 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 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 的地方当作歌场。   

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 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扶老携幼,成 群结队,赶往查白寨周围。年轻人不仅盛装英姿,而且 带着定情信物,跃跃欲试,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 贞不渝的爱情。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 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 ”(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 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 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 ,现在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近年来由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节日游乐外,还增加了旅游购 物的内容。总之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过了今年,又 盼来年。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烧豆腐  

用优质黄豆做成豆腐,经发酵后,豆腐成了“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用炭火隔着铁网烘烤,刷上菜油烤至金黄发涨,便醮以卤腐汁、辣椒面、花椒油等佐料配制的调料,吃起来香酥、鲜嫩,别有风味。







特色小吃--风猪

 产地:中国贵州。

  历史:风猪,是贵州荔波布衣族地区的特产。清代《荔波县志》记载:“本县小猪特别肥嫩,风猪烧猪素有名。”如今,风猪已成为高级宴席上一道特色名菜。

  特点:用小猪腌制,风干而成。成菜肉质细嫩,滋味极鲜,异常适口。

  工艺:将肥壮小猪宰杀,治净,顺头骨、脊骨进刀斩成二爿,取出脑髓和脊髓,挖出眼珠。将火硝、丁香、白芷、细辛、桂皮、花椒、山姜、陈皮研成细末,与细盐混合,均匀地抹遍猪内腔,放入大缸内腌渍一天一夜后,将糯米酒倒入缸内,将猪淹没,盖好浸10天。取出,用竹片将猪腹撑开,晒一周,里外抹上一层菜油或麻油,风干即成。食用时,取肉适量,切块加调味蒸食,或配以菜蔬烹制,其味均佳。
多彩的贵州风光 布依族篇

    只要说到贵州的民族文化,就一定会提到《好花红》,就如同只要说到贵州的旅游,就一定会提到黄果树瀑布一样。





《好花红》是一首在布依族中广为流传的民歌,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它伴随着布依人的晨曦和晚霞,轻轻地摇曳着,一路抹去了岁月的尘埃,从遥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今天。而今,《好花红》已不再仅仅只是一首在布依族中流传的民歌了,自从2002年省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好花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后,“好花红”已经被历史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它已经成为布依族的文化象征。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好花红》就已经创造了一次辉煌。






故事要从1956年讲起。

2003年,央视国际频道做《好花红》的专题节目,采访了时年已67岁的布依大姐秦跃珍,秦跃珍向央视记者回忆了她18岁时与《好花红》结下的不解之缘:“1956年我参加烤烟大队,和王群慧(已故)在烤烟大队唱《好花红》,后来去到惠水县演出。州里面的来选拔,我们得了一等奖,节目被选到省里面,毛主席领导我们不受剥削,不受穷,所以唱这个歌的意义很深,就叫我们到北京去看毛主席。”

1957年,秦跃珍坐了7天的火车到了北京,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一个在田间地头耕耘的布依族姑娘,在1957年那个年代,因为唱了《好花红》,就去北京看毛主席,在当时,无疑是个惊天动地的大消息。那时的北京离贵州是那么的远,那么的神秘,单就秦跃珍坐了7天车才到北京的这个插曲,也足够使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好一阵子。

《好花红》没有理由不出名。

从秦跃珍那里开始,《好花红》走出了惠水,走出了黔南,唱响了黔中大地。后来,《好花红》的发源地黔南惠水县的毛家苑乡也因为这首歌而改名为好花红乡了。

如今的好花红乡以及附近的布依族村寨里,乡亲们一年一度自发组织自己的“清明布依歌会”,这里人人都唱《好花红》,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花红”,都用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抒发自己胸中火热的情感和热切的向往。

在《多彩贵州风》中,《好花红》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经典,又一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五彩斑斓的舞台上。这是布依文化的骄傲,也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骄傲。

在《多彩贵州风》里,还有一首几乎可以与《好花红》比肩的布依族歌曲,那就是《桂花开放幸福来》。

《好花红》与《桂花开放幸福来》一个主要的不同点是:前者是民歌,而后者则属于创作歌曲。尽管就音乐素材而言,有专家认为《桂花开放幸福来》是《好花红》曲库中部分音调的变体。

故事同样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

1950年5月,当时贵州省军区文工团的钟华、崔永昌带领几个文工团员到贵阳凤凰哨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劳动,同时进行搜集民歌活动。在那一个月的时间中,他们白天下田,晚上在打谷场上进行民歌的搜集整理。崔永昌当时是一个声乐演员,他在采风中学会了《桂花开放贵人来》这首歌,回来以后对《桂花开放贵人来》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所以《桂花开放幸福来》便有了词曲作者的署名:崔永昌、罗中贤。

布依族在《多彩贵州风》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来自布依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风格清新淡雅的《八音坐唱》。

布依族民间的“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芦琴、月琴、箫筒、钗、刺鼓、包包锣、小马锣8种乐器组合演奏的形式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这种艺术形式在宋代就已经在南盘江沿岸的布依村寨中流传。

“八音”的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器乐演奏,一种则以弹唱为主。弹唱内容分剧目和民间故事两类,不化装,一人承担多个角色的唱念,有十来首固定的曲谱,但没有固定的唱词,演唱者根据曲谱用布依语即兴演唱,所以称为“八音坐唱”,它的另一个称谓是“板凳戏”。在演唱的时候,男生多采用假声高八度,女生则在原调演唱,鲜明的音色对比构成了“八音坐唱”的特色。

八音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唱,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

如果你有机会到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万峰林景区,坐在“万峰第一观”聆听“万峰林,唱呀唱八音,唱起八音迎嘉宾;观景台前峰林美,十里峰林伴歌声……”那才是惬意的美事。

能歌善舞的布依族,人数在贵州是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主要聚居地。

悠久的历史,给布依族留下了众多的民间节日。

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这一天,望谟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要做清明粑,惠水的九龙一带,青年们这天群集歌唱玩乐,搞摔跤比赛,而在盘县的一些地方,则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

四月八是纪念耕牛的节日,有的地方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叫“开秧节”。这天,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同时还要把这些好吃的食品拿一部分给牛吃,给牛放假休息一天。

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届时,许多地区将举行大规模的玩山活动,长顺县在董郎河两岸,占地长达五六里;镇宁扁担山参加者达万人以上。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所以过节的日期也不尽相同。一般在稻谷即将成熟时,用酒菜和炒鱼虾一同敬祭祖宗。

七月半杀鸡、杀猪或杀牛祭祖。红水河沿岸要连过三天。十四日做“搭联粑”供祖。十五、六日年轻人和孩童聚集大榕树下,或荡秋千,或打陀螺,或去游泳。惠水断杉区一带,集中于古桥堡对歌,跳粑棒舞和铜鼓舞,同时进行唢呐比赛。长顺县猛秋地区则举行玩山活动,俗称“赶秋坡”,参加者达万人以上。

八月十五中秋节各地孩童兴“偷”老瓜煮糯米饭吃。没有孩子的中青年妇女,别人可将老瓜用红布包好,送到她家去,一路放爆竹,主家请酒宵夜。

除了丰富的民族节日外,布依族的另一道风景就是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石头寨。在距离黄果树大瀑布3公里的布依水乡石头寨,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白屋、竹林、绿水。那里的布依人以石片当瓦、石条当柱、石块当砖、石礅当凳。石栏杆、石窗、石桌、石磨、石路、石拱桥……无一不用石,这里的布依人,祖祖辈辈以石为伴,布依人家独有的石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站在“石头世界”里,还可以欣赏到另一道风景:布依蜡染。蜡染,古时候称为蜡颉。它的制作方法是用蜡刀蘸上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纹饰,然后将画好的布放进靛蓝缸内染色。经过多次漂染,没有蜡的地方就变成蓝色或青色,涂有蜡的地方仍然呈现白色,各种美丽的图案也就显现出来了。

布依的美用文字是难以表达的,布依文化的魅力更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能承载得了的,只有当你的双脚踏在布依山寨的石板路上时,你才能体味到什么是无法抵抗的诱惑力。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2:17:42 | 只看该作者
美妙的贵州贞丰布依族风情节







    7月22日,规模宏大的贵州贞丰布依族风情节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岔河生态广场隆重举行。尽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连绵细雨,但丝毫没有减轻盛大节日的热情。美丽的三岔河生态广场人山人海,聚集了十多万海外、国内和当地观众,他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布依节日。







热情的唢呐奏

  “六月六”是当地多雨的时节,“人定胜天”在贞丰布依族风情节得到了体现,在表演现场的几门高炮频频向天空发射炮弹,没过多久,天空的乌云竟然散去,在三岔河生态广场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晴空。  

  上午9:30,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保乐和吴微微激情万分地主持了布依族风情节开幕式。9:30——12:00三岔河水上舞台举行了布依风情专场演出,在别具一格的“布依农家小院”里,布依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表演了《迎客》、《担青》、《美丽家园》、《八音坐唱》、《竹鼓舞》、《浪哨》、《家乡情》等精彩的歌舞节目。现场观众的热烈气氛更是一波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三岔河生态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迎宾芦笙队







布依八音表演

  下午13:00—18:00,贞丰县13个乡镇的艺人表演了古朴典雅的民俗民风民情节目。在水上舞台表演了《木叶古歌》,珉谷镇表演的布依铜鼓舞、首次亮相的龙场镇对门山千年铜鼓奏、者相镇婀娜多姿的布依编织舞、有古老神秘的北盘江镇傩戏、斗鸡比赛、斗鸟比赛等。同时还表演了舞龙、狮灯等民族歌舞表演和民风民俗、布依族服饰展示。







嘉宾们戴上了漂亮的布依族香囊







芭蕉叶铺成的迎宾路







布依族纺车

  当天晚上,还举行了盛大的篝火晚会。三岔河生态广场又成了一片篝火的海洋,在篝火晚会上,人们尽情地舞蹈、歌唱,沉浸在了贞丰布依族风情节美妙的气氛之中。









布依族――情歌







哪有留人等少年

好春好景你不连,

还要留花到哪年?

只有留船等水涨,

哪有留人等少年?







木叶好比拨灯棍

堂屋点灯屋角明,

屋后传来木叶声;

木叶好比拨灯棍,

夜夜拨动妹的心。







一心只望妹来牵

今日走过妹门前,

一跤跌在路中间;

旁人拉哥拉不起,

一心只望妹来牵。

种蜜柑

男: 实在难,

春播时节逢天旱。

十条江河九条干,

问妹播种难不难?

女: 实不难,

山路坎坷步要慢。

莫学石狮死心眼,

房前房后种橘柑。

怕你象荷叶上的水珠

阿妹啊,你的话真甜,

你全身透明又光闪。

可是对我是真还是假?

你的心却总是看不见。

怕只怕啊,你口是心非,

象荷叶上的水珠一般。

在我这片叶子上散开了,

又去别的叶子上团圆。

哥变蛟龙后园飞

妹变青蛙后园走,

哥变蛟龙后园飞;

妹变高山杂木输,

哥变青藤捆柴归。

妹变鲤鱼水中游,

哥变荷叶水上浮;

妹变石灰哥变瓦,

石灰沾瓦到白头。

一把扇子两面花,

哪时得妹来当家,

哪时得妹同生活,

哥种田来妹纺纱?







布依族特色乐器

马骨胡







马骨胡,壮族、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成而得名。壮语称冉督。“冉” 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 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关于马骨胡的来历,在广西的壮乡山寨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聪颖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劳勇敢的青年阿列,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非常相爱。阿列是个弹不虚发的好猎手,常常拉起土胡向阿冉倾述衷肠,阿冉则用嘹亮的山歌表达自己的一片钟情。阿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四蹄雪”,长得高大肥壮,毛色油光发亮,走如行船跑如飞,远近闻名。一天,土司要用“重金”买下“四蹄雪”,当他看见貌似仙女的阿冉后,垂涎千尺,连人也要霸占,便下令连人带马一同抢回山寨。土司强迫婚嫁,阿冉宁死不从而被关进后院的黑屋里。土司得意忘形,乘兴试马时,却被摔得头破血流,他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差人杀了“四蹄雪”,又把马皮剥下、马骨剔出丢在阿冉面前,威逼说如不与他成婚,也要像马一样扒皮、剔骨。阿冉看见心爱的“四蹄雪”惨遭不幸悲愤万分,她拔下一些长马尾,收拾起一条马的大腿骨,请在土司家当长工的穷苦人捎给了阿列。阿列痛苦欲绝,便用马腿骨做琴筒、马尾做弓毛制成了一支别致的马骨胡,声音高亢嘹亮,响彻山谷。阿冉从美妙的琴声中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时间和办法。夜晚,阿列爬过高墙,救出阿冉,并射死了追赶的土司。从此,他俩一起离开生育他们的山寨,走遍壮乡各地传授马骨胡技艺,并在琴顶雕刻马头为饰。后来村村寨寨响起马骨胡的优美琴声,人们为了纪念阿冉和阿列这对传授马骨胡的青年人,就把马骨胡称作“冉列”,并世代相承、流传至今。 ?  

  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从清代初年起,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拉弦乐器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种。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1899年—1984年)《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三十四章)中载:“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拉弦乐器,如……广西壮 族的马骨胡等。”据壮族老艺人80年代初回忆:“壮剧到现在已是第七代人了,祖辈们说,在没有壮剧以前,早就有人拉冉列了。”最初,人们常在节日里,拿起马骨胡、土胡、葫芦胡和壮笛等壮族民间乐器到邻近的村寨去演奏,叫作“游院”,这便是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采用马骨胡、土胡、葫芦胡、三弦、壮笛、八音锣、八音鼓、小钹等八种主要乐器合奏)的早期形式。马骨胡在由邕剧——板凳戏——“土戏”——壮剧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是主要的伴奏乐器。1815年,当隆林县成立了半职业壮剧团以 后,马骨胡又成了壮剧乐队的领奏乐器。后来又成为“八音”乐队中的主奏乐器。照此说来,马骨胡出现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马骨胡,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图) 。琴筒呈椭圆筒形,多采用“哩马”(小马)的大腿骨上部制作,两端稍加修整,大口一端磨平 ,筒身上下开出装入琴杆的通孔,筒长10厘米~12厘米、直径4厘米~6厘米,大口一端作为筒前口,多蒙以蛇皮,也有蒙鱼皮或青蛙皮的,并使用鸡蛋清做粘合剂,筒后端敞口或置音窗。琴头、琴杆多使用一整根硬木或竹杆制成,多采用红木、红椿木、罗汉竹或金竹制作,全长46厘米~ 60厘米,木制者以红木为好,竹制者以罗汉竹最佳。琴头系在木制琴杆顶端雕刻出马头为饰,竹制琴杆则需单独雕出木制马头镶嵌于竹杆上端,马头雕饰精巧细致,玲珑美观。琴头下方横置二轴,置轴部位呈方柱形,弦轴原来多用雄黄?(即黄麂,又称吠鹿)角制作,既质地坚硬、不易跑弦,又灵巧美观、风格独特;后来多使用黄杨、黄檀或琴杆木料制作,呈圆锥形,轴柄部位刻有条纹,置轴方向与琴筒平行。琴杆呈圆柱体,上粗下细,中间设有丝弦作为千斤。皮面中央置有木制空心琴马,张有两条琴弦,原来多用羊肠弦或丝弦,现改为钢丝弦。琴弓用细竹做弓杆,两端拴以一束马尾为弓毛,弓长60厘米左右。?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来自壮族民间的马骨胡。琴筒用马的大腿骨制作,呈椭圆形,筒长11.5厘米,前口蒙以蛇皮,面径6厘 米,后口置镂空音窗,内径4厘米。琴杆红木制,全长61厘米,顶端雕以马头为饰,下方置轴部位呈方柱形,其上横置两个硬木制圆锥形弦轴,轴长12厘米。琴杆圆柱形,上粗下细,中间设丝弦千斤,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竹制空心琴马、张两条丝弦,琴弓用细竹做杆,较粗一端在弓杆尾部,两端拴以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69厘米。这支马骨胡为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音协赠予音乐研究所珍藏。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于两膝间,琴杆直立,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间拉奏。马骨胡通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d4。民间也常定弦为:f1、c2;g1、d2;c1、g1;d1、a1。在“八音”合奏和壮剧伴奏中,也常用反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清脆明亮,高音较为尖锐,低音较为刚劲,介于高胡和京胡之间,但要比京胡柔和。演奏民间曲调时,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换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和顿弓等。马骨胡主要用于“八音”乐队合奏或 为壮剧、布依戏、山歌悍欠ɑ疃?伴奏。在“八音”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它在基本曲调 不变的基础上,自由加花、延长或紧缩,使曲调产生多声部的效果。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犹如京胡在京剧中所起的作用。壮剧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壮剧过去用清胡伴奏,现在用一支马骨胡伴奏;北路壮剧用两支马骨胡伴奏,并分别用反、正两种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也将这种定弦称为公、母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马骨胡领奏曲牌的第一小节,然后其它乐器再同时进入各自的声部。马骨胡也是山歌、“浪哨歌”等民歌和靖西、德保一带莫伦说唱的伴奏乐器。在民间,马骨胡没有独奏乐曲,多是演奏器乐合奏曲牌、戏剧曲牌和山歌调。马骨胡经常演奏的曲牌有:《正调》、《八板调》、《过场调》、《迎客调》、《月调》、《八音调》、《升堂调》、《喜调》、《苦调》、《梳妆调》、《采茶调》、《探姑楼》、《马走街》、《马到林》、《武将调》和《乖嗨咧》等。著名的民间艺人有:隆林的班其业、韦卜元、韦公,西林的黄文标、苏志辉,田林的黄福祥等,他们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磨练出娴熟的技艺,有的技法多彩,风格浓郁,有的可以同时吹木叶和拉奏马骨胡。?  

  〔改革马骨胡〕改革马骨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来,壮族音乐工作者和民族乐器制作师通力合作,对传统的马骨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制成高音、中音马骨胡,使音色圆润、柔美,广泛用于独奏、器乐合奏、伴奏或乐队协奏中。?  

  50年代后,随着壮剧艺术的繁荣,马骨胡也得到相应的改革和发展,先是用马、骡、牛等大牲畜的大腿骨直接制作琴筒。嗣后,广西壮剧团和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探索,曾试用内蒙马及牛的骨块拼粘琴筒,使筒体适当增大,克服了用自然腿骨、筒体过小的局限,尤以用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音色圆润、柔和,音量得以扩大;后又经过广西艺术学院李广才、百色歌舞团陈立新等音乐家的长期艺术实践,将琴杆加长、加粗,改为红木柄螺旋弦轴,采用钢丝琴弦、二胡琴弓,增加了硬木琴托,演奏时还将双膝夹持琴筒改为置于左腿上,使演奏技巧得以发挥。60年代,改革的马骨胡已发展成为较完善的高音拉弦乐器,它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与乐队协奏等器乐演奏形式中。在北路壮剧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还专门设计制作了为它配奏的、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它们能很好地衬托唱腔,使壮剧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90年代初,广西歌舞团器乐演奏家彭民雄和北京民族乐器厂著名弦乐制作师满瑞兴合作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2:19:26 | 只看该作者
钩锣





钩锣,又称马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 山 、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镟光。锣面直径12厘米~18厘米、锣边宽2厘米~3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15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击奏,或左手平托锣面,右手执棰敲击锣背,发音清脆,音色高亢、尖锐。全用掩音奏法,即击后让音响立即休止。用于土家族打击乐器合奏打溜子 。钩锣在合奏中属于高音乐器,并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布依族地区则用于佛教仪式。

溜子锣





溜子锣,又称田锣、堂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 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不镟光留有锤锻痕迹。锣面直 径33厘米左右、锣边宽3.5厘米~4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20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圆润。奏法较多,有击锣 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迫锣”(又称“揣锣”)等奏法。土家族用于打击乐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乐合奏中的低音乐器,常用以奏出乐曲的骨干节拍、段落和结尾,经 常与钩锣交错配合演奏;布依族用于佛教仪式。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 乐合奏形式,又称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 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打溜子在奏法上 句句相溜,形成规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广为流传的有《画眉跳枝》、《野 鹿含花》、《四进门》、《燕子拍翅》等,颇具特色。



布依族地区旅游

天河潭

  位于贵阳市区西南部的花溪区石板镇,距市区24公里。

天河潭是由于溶洞顶部崩塌而形成一个约30米深的露天地穴,溶洞中暗河流出的水汇为深潭;而溶洞出口处的顶部却因未崩塌而形成一座巨大的天生桥。这个深潭和天生桥构成了天河潭的主体景观。

    天河潭风景区总面积有15平方公里,目前共有五个景区,它们是卧龙湖、石蚌滩、龙潭洞(水洞)、银河宫(旱洞)和天河潭。入景区,首先看到一道瀑布,宽逾210米,瀑布后有水帘洞,由水帘洞内穿过即达卧龙湖。溯河而上经石蚌滩,来到一道10米多高、5米多宽的大石门。穿过石门就进入了「天河潭」。潭的四壁异常陡峭,峻奇无比,潭水深不见底。在潭周的石壁间,有两个天然溶洞。右边的水洞需乘船游览,洞中有通天河、海螺宫、潮汐潭、地下天楼等十余处景点。左边的旱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名为「银河宫」。

南江大峡谷

  南江峡谷距离贵阳巿中心约54公里,距开阳县城18公里。地处开阳南部的哨上布依族苗族乡,大峡谷的中心长达40多公里,最深处有320多米,已开发景区18.5公里。整个景区奇景密集,漂流河道长14公里,吸引无数漂游者前来。第一个景区梯子岩,长5.7公里,悬崖上的棕竹是国内罕见。这里设有千米栈道,及几道吊桥。接下来的锣鼓?景区,两岸山势雄奇,钟乳石密布,石上森林十分典型。最令人赞叹的是悬崖上飞写下来的48条大小瀑布,包括一条30多米高的钙华瀑布。

贵阳森林公园

  在贵阳市城南隅,距市区约2.5公里。山势绵延数十公里。1961年辟为森林公园,分为梓、樟、柚、栎、檀、松、杉、白杨、油茶等十几个不同种类的林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公园前门一带,为古驿道必经之峡口,踞高临下,控扼省城的南大门。明清两代均在此驻军,设图云关,兼作迎送达官贵人的接待站,因此保存崖刻碑石甚多。附近原有关帝庙、接官厅及纪恩、可憩二亭。沿途曾矗立石雕牌坊二十余座,最著名者是旌表杨芳的「万里封侯」坊。园内乔木参天,浓荫蔽日。林中有纪念抗日战争时国际援华医疗队的纪念碑。  

花溪

在贵阳市城南17公里。南明河自广顺流入贵阳,其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称花溪河。河流在此三次出入于两山夹峙之中,入则消失成为潜流;出则穿流于田畴交错的山野间。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形成山环水绕、堰塘层叠、河滩十里的绮丽风光。

    花溪公园的景致,沿(着)花溪河以麟、凤、龟、蛇四山为中心而展开,牡丹、桂花、桃花、松柏四园及人工湖、睡莲池点缀其间,亭阁玲珑小巧,水中小屿蜿蜒。龟山与麟山相依,居花溪中心。山麓有著名的「坝上桥」,桥下瀑布直泻。承接瀑布的一段河流,长约半里,平波碧绿,岸柳依依。蛇山与龟山对峙,中隔一水。平桥水面宽广,过桥就是深藏不露的碧云窝。百步桥,是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的石跳墩,游人经此牵手蹑脚而行,别有情趣。

布依族村-镇山村





  在花溪公园与天河潭之间的一段花溪河,因为筑大坝拦河而变成了花溪水库,成为「湖水碧绿二十里,夹岸桃花照眼明」的高山平湖。泛舟湖上,但见奇峻的鸡公山和半边山兀立湖畔。在崖壁如刀劈斧削的半边山的对岸,就是有「民族自然生态博物馆」之称的镇山村。

    三面环水的镇山村,是布依族人用石板垒砌起来的山寨,一层层石板房依山就势而建,靠山面的寨口建有石城墙和城门,恍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全村120多户人家,四分之三是布依族人,四分之一是苗族人,他们的生活风情已成为当今旅游者追访的目标。在镇山村,可以作客布依人家,品尝布衣族的风味饭菜,看布依族的歌舞表演。在花溪湖边的码头,可乘花艇泛舟游湖,听布依族的导游姑娘讲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民族传奇故事。每年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镇山村布依族和苗族的「跳花场」,苗族的「四月八」和布依族的「六月六歌会」,是镇山村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些日子来访,更叫人陶醉在浓郁如醇酒般的民族风情之中。



布依旅居住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安顺镇宁县与关岭县交界处。景区以黄果树大瀑布为核心,以千姿百态的瀑布群为主体,融亚热带山水植被风光和布依族苗族风情、文物古迹为一体,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主的中心区主要景观有大瀑布、水帘洞和犀牛潭峡谷。黄果树大瀑布是中国第一大瀑布,高74米,宽81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5公里处的天星桥景区,石、树、水美妙结合,是水上石林变化的而成的天色盆景区。







  龙宫风景名胜区--位于安顺市郊,是一个以水上溶央风光和宗教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集山、水、林、洞、瀑布、湖泊、溪流于一体风景类型繁多,布局巧妙,景观奇特。龙宫风景名胜区由龙宫中心景区、漩塘景区、油菜河景区、蚂蝗箐景区4大景区组成,面积达60平方公里。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位于贵阳清镇市境内,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组成,水域面积52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西湖。自然景观集山、水、林、洞为一体。沿湖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村寨,环境优美,均以民族习惯接待游客。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毕节织金县内,包括织金洞景区、织金古城区、洪家渡高原平湖景区、裸结河景区。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岩溶形态达47种。织金洞不仅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舞阳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黔东南施秉、镇远两县界内,以舞阳河为轴线,贯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省级历史文化古镇黄平旧州和漂流胜地施秉县城,由小塘河、杉木河等支流而展开,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野外漂流为一体。舞阳河分为上舞阳和下舞阳两段。上舞阳包括头峡、无路峡、老洞峡、观音峡,长约50公里;下舞阳包括施秉县境内的诸葛峡及镇远县境内的龙王峡、西峡和东峡,全长50公里。







  樟江风景名胜区--位于黔南荔波县境内,由小七孔鸳鸯湖景区、大七孔地峨宫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及樟江沿江风光带等构成,主要景点有58人个。水春河漂流有惊无险,动人心魄。小七孔鸳鸯湖景区为世界同一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岩溶地貌水上森林区,有珍奇树木10多种。仅2公里的河段就有70多级大大小小的跌水和瀑布。距小七孔鸳鸯湖景区约5公里的大七孔地峨宫神仙洞高80余米,气势非凡,附近的天生桥巍然而立。







  赤水风景名胜区--位于遵义赤水市界内,是一个奇妙的瀑布世界,著名的有“十丈洞大瀑布”、“四洞沟瀑布群”、“中洞瀑布”等。赤水风景名胜区的丹霞地貌十分典型,以其艳丽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窄峰脊、仪态万方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而令人倾倒。这里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有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人文景观主要有红军四渡赤水之战纪念地,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黔西南兴义市境内,分为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三大景区。马岭河峡谷于位整个景区的东北部,系南盘江北岸的一级支流,由于长期雨水的侵蚀作用,地块被溶蚀成深切狭长的地缝景观。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自上而下分为车榔温泉、五采长廊、天星画廊和赵家渡景观。马岭河峡谷滩多水急,迂回曲折,是开展漂流旅游的好地方。

    2004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5批全国2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省都匀斗篷山——剑江、毕节九洞天、铜仁九龙洞、黎平侗乡等4处名列其中。至此,贵州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到12处。徐霞客旅游驿站-贵州盘县丹霞山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5月初一亲临贵州盘县境内的丹霞山考察。为一睹丹霞山的雄姿,记者从盘县驱车出发,行程15公里,慕名来到了黔西南名山——丹霞山。  

  丹霞山坐落在盘县水塘镇附近的群峰之中,海拔1896米,从外形看是一座圆锥状的山峰拔地而起,形似鹤立鸡群,据传汉时有霞气在上空鹤形,故名“丹霞山”,此山独自高耸,气势雄奇,四周林木葱郁,一片翠绿环绕。在山南侧石壁上,有一模糊摩崖,史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4月某日,雷轰绝壁留下“天北丹山”四字丹书,后人传为神书,今遗址尚存。







丹霞湖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5月初一亲临丹霞山考察,初三日饭后下山,在《游记》中记述到:“越脊南,始见西南一峰特耸,形如天柱,而有殿宇冠其上…… 而南冈则环脊一而西,逐矗然起丹霞之柱焉…… 由冈而西,跻级登峰,级缘峰西石崖,其上甚峻,已而崖间悬密荫,无复西日之炼,直跻半里,始及山门。其门西北向,而四周笼罩山顶。时僧方种豆垅坂间,门闭莫入”  

    《游记》里还详实地记录了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源头及归宿,交通行政区划等,描述了山僧的勤劳创业精神和寺庙慈建树,经济及生活等概况。  

    诗人垄正熙把丹霞山的高和秀写成世外桃源。诗云:“万山捧出一峰孤,高插云霄景象珠。飞阁欲倾风起撼,好花齐放鸟惊呼,人居树梢如天上,我坐峰颠想画图。胜境吾乡夸第一,何须方外觅蓬壶”。站在丹霞山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丹霞山每天旅游人流如梭,已成为盘县一枝独秀的旅游圣地。







丹霞湖一角







丹霞山寺庙大雄宝殿







观音菩萨







护国法寺内海外华人捐献的大钟







始建于明代的护国法寺







法国探险家在考察丹霞山溶洞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0

主题

1万

帖子

237万

积分

认证会员

以后带儿子一起养花玩鸟喝茶

积分
2377473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地板
发表于 2009-2-12 21:15: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9 13:38 , Processed in 0.1550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