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07:2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广东人新人拜堂场景


20世纪初“一夫多妻”属合法

  在20世纪初期,广东人男女年龄达16~20岁可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双方没有任何选择权力,完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

  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其中,“三书”指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订亲的“聘书”,过聘礼、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的“礼书”,结婚当日(迎亲)时用的“迎亲书”。

  “六礼”则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婚礼前的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即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三书’、‘六礼’后,新娘正式到男家”,婚礼前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形式的结婚证书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书


民国时期开始颁发结婚证书

  民国时期,广东的婚姻习俗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个别地方政府开始设法干预旧式婚俗,号召青年参加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婚礼多在礼堂进行,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政府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男女双方结婚只要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婚姻关系就得到了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婚礼多以开晚会、会餐、茶会以及吃喜糖等形式举行。

“文革”婚礼跳忠字舞唱语录歌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择偶都重视对方的家庭成分。当时的婚礼仪式很简单,大多举行一些小型的茶话会,称之为革命婚礼。

  在婚礼服饰方面,大多新婚夫妇时兴穿军装、红卫兵服装。同乡、同学、同事、长辈等为新婚夫妇送上四卷《毛***选集》(当时又称红宝书)作结婚贺礼。乡村的村民也有送上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作为新婚贺礼。婚礼上还流行背诵毛主席语录、诗词,唱革命歌曲和跳“忠字舞”。当时婚礼上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是毛主席语录歌《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1973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随着形势和潮流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结婚的嫁妆开始注重实惠,结婚重物质,当时结婚的新人都追求“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

改革开放后兴起花车迎亲

  改革开放后,广东婚礼仪式有很大变化。不少城市的新人都时兴在结婚的当天,大张旗鼓地组织婚礼车队到本地带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广州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观绿路等上巡游,并请专业人士随行拍摄婚礼活动的全过程,制作成DVD留念。有的新人还将传统婚礼习俗与现代婚礼仪式相结合、集体婚礼与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新娘穿红花褂、婚纱轮番上场。

  “不花五六万元,怎么结婚?”,去年才刚刚结婚的贺先生说,四星级酒店25桌婚宴就花了5万元,还不算婚纱照、购买房屋等费用。据悉,近年来,随着婚礼仪式的多样性发展,许多广州男女青年结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购新房,置新家具,旧房扩建、装修,厨具电气化,空调、电脑,轿车队迎亲,大摆筵席,拍婚纱照等,往往耗资数万元到数十万不等。迎亲用小车,少则两三辆,多则数十辆,婚宴也十分讲究,要到有名气的酒家才有面子。



20世纪的新房布置


广东旧式奇特婚礼

  1.公鸡代替

  广东过去有一种陋俗,即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成婚。由于广东城乡多华侨,许多侨居国外的子弟,到了当婚年龄希望在家乡找一女子为妻,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可是隔山隔海,路远迢迢,回乡不易,只好由父母物色一中意的女子,按照俗规,从过礼纳聘,到定下婚约,一一遵行礼制。但到了完婚之日,儿子未能归来,拜堂时,便以公鸡代替新郎,一样为公鸡披红挂绿,梳头扮髻,吟诵祝词。新娘花轿一到,由一中年妇女手捧公鸡去迎娶新娘,公鸡与新娘进入厅堂后,一样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公鸡与新娘相拜,一切过程均与真正的婚礼一样。婚礼的当晚,公鸡还要缚在新房中与新娘共度良宵,直到次日清晨才能将公鸡捧走。有的婚后丈夫十年八年回不来,妻子可领养一个男孩作为后嗣,俗称“螟蛉子”。

  2.重生花烛

  “重生花烛”是广东一种很有意思的奇特风俗。即老夫妻结婚满60年时,再举行一次婚礼,俗称“重行花烛”,或“再行金婚”。重行花烛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资格“重行”。如,除了结婚满60年这个基本条件外,还必须有妻子元配;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须齐全;老夫妻身体硬朗;家庭经济较宽裕;因为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不多,故显得特别的珍贵,其礼仪办得比初婚时还要隆重。

  重行婚礼前,老太太先回到娘家去小住数日,到重行婚礼那天,老太太如新娘一样打扮,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褂,从娘家坐花轿到达夫家时,出门迎接的不是“新郎”,而是儿子和女婿。老夫老妻拜过天地、祖宗后,再行坐席,两老面朝大门,坐在两张八仙椅上,桌上两边搭起五个烛台,点一对大金烛,烛台后面再放一张较矮的八仙椅,再置上十张八仙椅放在适当位置上,都坐上从亲邻中请来的“十全命”老太太,头戴凉帽圈,身穿大花袄,陪伴“新郎新娘”。此时堂前鼓乐高凑,喜炮齐鸣,儿、媳、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上堂叩拜。亲戚朋友上前祝贺,老夫老妻起身还礼。俗称“吃暖房酒”。最后由孙子、孙女送二老进“洞房”。

  3.疍家婚姻

  水上人家,自古结婚办喜事都兴用花船迎亲,水上人家迎亲不是用轿,而是用一艘敞篷船,船用柳枝、桂花、映山红等花卉装饰着,船上放一把新娘坐的竹椅,格外引人注目。新婚当天没有夫妻跪拜祠堂的环节,即使举行婚宴也是在大船上进行。婚礼过程中贯穿有大量的“咸水歌”、高堂歌对唱,新郎、新娘拜天地,再拜公婆、神灵,礼毕,齐饮喜酒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2-26 16:45:5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二十世纪广东婚俗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5 19:49 , Processed in 0.1230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