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地区文艺
苗族民族文学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民间文学
花垣县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形成活泼多样,富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谜语等,得到苗族群众的喜爱。
(一) 神话、传说、故事
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花垣苗族地区流传的神话,体现了人类初级思维特征。内容主要是反映洪水淹没、开天辟地、人种来源和人们与妖魔 怪、毒蛇猛兽作斗争的情况。主要作品有《阿剖仡本》、《古老话》、《奶戎玛戎 》、《射日射月》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老话》和《阿剖仡本》(也称《果索果苯》)。《古老话》叙 述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立祖立 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话。《阿剖仡本》说的是地上的人与天上的雷公斗智斗勇、最后战胜雷公的神话,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神灵的反抗精神。
传说、故事 花垣县内苗族的传说、故事丰富多采,其数目无法统计,已收集到的有数百件之多。人物传说、故事有《谎江山》、《石三保的故事》、《孙文明抗租故事》等;山川风物故事有《莲花山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尖岩的传说》、大龙洞小龙洞的传说》、《雷公山的传说》、《石栏杆的传说》等;动物故事有《虎与水牛比武》、《老虎婆》、《黑羊头的故事》、《青蛙的故事》等。这些传说故事大都情节跌岩,优美动听。最具代表性的为《谎江山》的故事。这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群,大小故事有数十个。故事中的谎江山是一个穷苦出身、智勇双全的人物,地谎财主、谎员外、斗老虎、斗坏人,机智幽默,富有反抗精神,是苗族人民寓智慧与希望的理想人物,因而广为流传。
(二)苗 歌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垣的苗族便是如此。他们常以歌记载历史,宣讲时政,抒发恋情,几乎男女老幼都能歌会唱。花垣苗族称苗歌为“莎熊”。按其腔调分为“ sead ”和“ weix ”两种,“ sead ”用半腔唱 , “ weix ”用高腔唱,“ sead ”最为普遍。苗歌有严格的韵脚和唱法,每首歌都有“双韵”和“两面”,双韵就是歌词的奇偶句各用一韵脚从头至尾;“两面”即每首歌都要重唱一次,重唱时要转换偶句韵脚;苗歌词有长有短,格式主要分为四句一组,每句五言或七言;三句一组,每句七言;各两种。
二、文学创作
(一)诗歌、散文、小说 清代,有少数苗族文人雅士偏重诗歌、散文创作。道光丙午科苗举人张世雄,善于诗词,历官阁中书、刑部员外郎。现存诗作三首,即《绥山歌并序》、《绥城歌并序》和《蚕桑俗歌》。光绪年间,龙纳言作的《赠友感怀》诗以及政论散文《统计论》,名盛一时。此外,苗族举人石廷辉、石昌松、秀才石板塘等,都写出较有影响的诗歌的散文。解放后,诗歌、散文创作有所发展,小说创作开始涌现出一批业余作者。龙炳文、吴武生、伍乾良、吴松柏、石邦雄、麻其勇等,先后被吸收为省政府级作家协会会员。 50 至 60 年代,吴武后创作的叙事诗《兄弟河》在《长江文艺》发表,吴恩珠创作的诗歌《吹木叶》在《诗刊》发表,并送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民族诗歌选》。龙炳文写的小说《看家》、《龙门寨》先后被《湖南文学》登载。 70 至 80 年代,吴武生的《边城抒怀》、龙炳文的历史故事长诗《开天辟地》、《仡戎仡索》、石天元的《辣子红了》等散文和小说,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 90 年代以来,龙宁英的小说《女儿桥》在《湖南文学》发表;《挑 灰人》在《民族文学》发表。石邦雄的小说《蛮崽》、《小雪到大雪》均在《少年文艺》发表。
(二)剧本 解放以来,我县苗族业余剧作者不断涌现,其中石成鉴、罗元明、张子伟等,被吸收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石成鉴的苗剧《团结灭妖》受到省内外戏剧工作者的赞赏。此外,《流江山》、《龙官山姐》、《苦尽甜来》等被排练上演,深受群众喜爱。张子伟创作的大型历史苗歌剧本《带血的百鸟图》,被县剧团排练后参加湖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分别荣获优秀演出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创作“银质奖”。
文学艺术
苗族的民间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苗族古歌古词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主要载体,亦称苗族史诗。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铸日造月、射日射月、人类起源、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战争迁徙等篇章。流传于黔东南的“苗族古歌”长达8000行。湘西的《鸺巴鸺玛》长达5000行。这些苗族古歌古词有曲调、可呤唱,有的地方只兴呤诵了。它们一般由巫师或理老或专门的歌师在节日、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及其他聚会场合诵唱。也有一些地方苗族神话是以散体文学的形式传承的,其所述内容与古歌大体相同。西部苗族中还流传着《蚩尤神话》。古词包括议榔词、理词、巫词,一般没有曲调,以韵文和谐声体念诵,语言的组织十分巧妙,多对偶句,诵来朗朗上口。
苗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叙事诗。如黔东南的《仰阿莎》、《贞芙秀尤》、《张秀眉之歌》、《哈迈》等。这些叙事诗也同时以散体文学形式流传,其性质有传说和民间故事两类。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苗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题材涉及到英雄人物、机智人物、普通人物、地方风俗由来等等。比如《张秀眉的传说》、《项崇周的故事》、《反江山的故事》、《仰阿莎的故事》、《雷公山的来历》、《拉鼓节的由来》、《苗家“吃牛”的由来》。民间故事中反映青年人爱情生活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很多,如《哈迈》、《樵夫和龙女》、《能祥》等。
苗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曲、芦笙调、唢呐调等。苗族传统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芦笙和鼓是苗族地区普采用的传统乐器,清代以后,东部地区苗族已逐渐不用芦笙。芦笙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民族象征意义。鼓分为牛皮鼓、铜鼓和木鼓三种,东部苗族多使用牛皮鼓,中部苗族用铜鼓和木鼓都有,西部苗族中铜鼓较为普遍,西部有些苗族地区已不用鼓。许多苗族地区还在婚丧场合中使用唢呐,丹寨一带流行古瓢琴,系以桐木凿空制成。苗族青年男女喜欢吹奏木叶、口弦,借以传情达意。
苗族舞蹈主要有湘西的花鼓舞及与其类似的或单人或双人或多人的皮鼓舞,黔东南有台江反排的木鼓舞(集体舞),黔东南还普遍流行集体参与性舞蹈芦笙舞、铜鼓舞、踩鼓舞,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带有杂技性的高难动作,以个人或数人表演为主。此外,一些地区还有板凳舞、古瓢舞、摆手舞等。
苗族民间工艺有蜡染、刺绣、挑花、银饰制作等,均是十分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工艺在各地苗族中都有,不过各有优长和特色。比如中部苗族的银饰最为突出,西部苗族的挑花更加精致等。此外,剪纸、编织、根雕在某些地区也十分突出,麻阳和黄平等地苗族还擅长民间工艺绘画。
20世纪以来,苗族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文学家、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美术家等。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30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约14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多人。沈从文是苗族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享誉世界的文豪。宋祖英是全国著名的苗族歌唱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