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四十三:阿昌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5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昌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7/0001564292.html][/url]阿昌族简介

    阿昌族,有人口2 7 7 0 8 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 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在潞 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 少量分布。多与傣、汉等民族分 寨而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 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 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 稻而闻名。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 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 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梁 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 ,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简朴的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 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 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 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 0 厘米长 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 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 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 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 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 . 3 公尺, 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 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 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 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 …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 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 ,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名闻遐迩的“户撒刀”   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 陇川县户撒、腊撒这个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 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 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 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 品种。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本民族人视若珍宝, 而且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傈僳、藏、白等民族的 喜爱。如今,阿昌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北京、西藏 、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 0 0 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 屯驻户撒、腊撒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 ,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后来,这些匠人与当地人 通婚,逐渐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族继承和发展了明军 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刀具 ,而且越来越精。村寨之间分工较细,各寨有自己的名 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 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 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 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 一是选料讲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 亮美观,所以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 一些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 曲。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 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传递爱情的乐器——葫芦箫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 弦、象脚鼓、(钅芒)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 竹管制成的,它有7 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 般晚上用。三月箫是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 个音,它 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 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递 爱情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 ,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 。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芦箫斜插 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 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 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 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 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 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 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用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 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 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 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 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领神会,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 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 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 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 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 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 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耍青龙·玩白象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节日很多,大都与佛教有关 。

    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 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1 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 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 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 ,要扎好青龙、白象。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 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 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 、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当主持节日的长者宣布节日开 始,顿时,鼓声、(钅芒)锣声、(钅发)声交织成一 片。青龙、白象也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 、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 ,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的憨 态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 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般地 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 、一片欢腾。

    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艺人先用 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要结实 、轻巧、形象。耍青龙、白象时,人藏在龙身象肚子里 ,有的人负责抬龙、搬象,有的专门负责扯动龙头、龙 尾和象鼻,所以青龙就能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 象就会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耍青龙玩白象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50:58 | 只看该作者
阿昌族地区饮食

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







    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品。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多余的粑粑则摊天芭蕉叶上,边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厌。“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撒产地上等米压榨成米线,用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盐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搅拌均匀做成调料。吃时,洗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阿昌族――饮食

    阿昌族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尝新

    走进云龙县漕涧坝的阿昌族农户家里,抬头就看见堂屋的楼楞上悬挂着一捆烟熏似漆的黑谷穗。据了解,当地人用这种经多年烟熏的谷穗煮成汤,服用后能治疗咽喉疾病。

    每年新庄稼成熟时节,村民就要选择一个好日子,到田里拔一捆谷穗回家。首先挑选颗粒最饱满的十二穗(农历闰年十三穗)悬挂在堂屋上。其它的用土瓷碗把谷粒刮下来,炒干后,舂成新米尝新。尝新这天餐桌上不仅有新米饭,还有丰盛的肉菜,但是特别要有煮芋头这道菜,以表示一季庄稼成熟了,头一次吃新粮食。尝新时,不但要先敬献祖先,还要先喂狗。当地传说:从前有人糟踏粮食,所以,老天爷把谷种收回天上去了,狗因饿不住了就望着青天痛哭,然后老天爷又把谷种撒回人间。

  现在尝新与过去大不相同了。村民通过尝新,互相交流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互相了解什么品种高产、抗病力强而且口感又好,以便确定来年种植品种。

    而今,村民的堂屋上很少悬挂谷穗了,因为他们现在住上了大瓦房,家中摆设着各种家用的电器和漂亮的家具,即使有还在挂谷穗的家庭,谷穗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漆黑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51:25 | 只看该作者

阿昌族地区文艺

窝罗舞







    窝罗舞是盛行于梁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它有成套的舞步和造型,以“竹鸡下树拍翅膀”为开头,以“竹鸡双双归巢林”为结尾。分男女双行并排,呈环行转动,以三弦、唢呐、锣鼓等器乐伴奏。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刀舞、棍舞等。多在节日和集会中表演。

阿昌族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制作精细。尤其是雕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各种动物、植物。此外,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对歌”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水、云、树等都可入歌;一种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种“相革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歌词含义深刻,比喻生动。



阿昌族地区土特产

传递爱情的乐器——葫芦箫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三月箫是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递爱情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芦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用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领神会,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51:53 | 只看该作者
阿昌族地区旅游

舞阿昌刀






    舞阿昌刀(即“户撒刀”):阿昌人为使婚姻幸福美满,结婚时要扎一座漂亮的彩门,新郎还要举起心爱的阿昌刀,进行“开路”和“驱邪”的仪式。新婚的早晨,新娘随着陪娘、陪郎来到新郎家的门口,他们含笑钻出彩门,而紧跟在后的新郎却唰地一声抽出腰间的长刀,双目圆睁,威风凛凛,挥刀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圆弧,左三刀,右三刀,刀光闪闪,护送新娘进彩门。进了彩门,小伙子又舞起大刀,围绕新娘四周砍斩削劈,象征着用武艺来驱除邪魔。雪亮的飞刀飞舞挑花,显示出新郎娴熟的动作套路,准确的砍路,说明小伙子平日苦练的功夫不弱。人们啧啧称赞,认为他今后一定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风车秋千”

    轮秋,又称为“风车秋千”,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场地中央立四根高约3米的木柱,柱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个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型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四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四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即用力蹬地。因秋千架如风车旋转,“风车秋千”由此得名。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大多是击象脚鼓者和敲镲的配合跳,对数不限。阿昌族的象脚鼓舞,敲镲的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跳,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一起一伏,腿时登时收。跳着跳着各往前斜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外甩鼓身,鼓尾从敲镲的脊背和头上扫过(这能逼人练出机灵、迅速的动作,要不然鼓尾就会甩伤人)。顺左脚甩回,鼓尾又随着击鼓者往前尽量弓腰半蹲时甩到击者前面,直到碰响地面一按,还没有接触在地面时立即前后分开,很象展翅欲飞的孔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侧身注目。这时欢乐的情绪达到了高潮,镲连续的“镲……”地欢唱着,拿着树枝起舞的阿昌男子发出一片欢叫声:“哦——会会!”围观的妇女则爆发出了欢笑声。欢声笑语中,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3 22:44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