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四十七:哈萨克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哈萨克族标徽







哈萨克族简介

    哈萨克族,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 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 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 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位 于新疆北部。四周由天山、阿 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山等山脉 环绕,中间是准噶尔盆地和伊 犁盆地。伊犁河、特克斯河、 额尔齐斯河、额敏河和乌伦古 河等纵横交错,高原湖泊点缀 其间。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温差分明。盆地周围的群山,是良好的夏牧场,河流两 岸和山谷丘陵,是适宜的冬牧场。绝大多数哈萨克人世 代在这里从事游牧,少数人也兼事农耕。过去,人们很 少经商。但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不少 人已开始步入活跃的经济领域。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 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 5 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 分裂出来的*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 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 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 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突厥文”、“ 回鹘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贵伊犁马的故乡,也 是新疆细羊毛、阿尔泰大尾羊的主要产地。用马肉灌的 腊肠,马奶酿制的马奶酒,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肉制品和 饮料。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 育活动。

    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 谚语等。“阿肯”就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演唱者。哈 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民族乐器“冬不拉”可弹奏出多 种优美曲调。  

诚挚好客重礼仪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 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这 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季节与草场情 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 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牧民认为,如果在 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 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 场宰杀一匹马驹。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 满意。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接过羊头,要 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 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然后,自己随 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座一 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 酒。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味道清香醇厚 ,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 慢性病。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 助食的极好饮料。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 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纯朴 、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 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阿肯”弹唱

    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 尤其发达、普及。其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民歌、 谚语、格言等。众多的作品既不是出自某个时期,也不 是完成于某位作家这手,而是在人们一代又一代相继传 颂过程中不断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批 专门收集、加工、承传演唱这些作品的民间艺人也就应 运而生,他们就是哈萨克草原上广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 “阿肯”。   

    “阿肯”的活动,主要是将民间的文学创作收集起 来,加工提炼,使之完整化,到民间演唱,表演形式往 往是怀抱一只“东不拉”琴,在人群的拥簇中边弹边唱 ,因而,“阿肯”也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和东不拉琴手 的通称。







    为了宏扬哈萨克族这一传统的优秀文学艺术,丰富 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的哈萨克草原上,每年夏秋的黄 金季节,都要举行各种规模的“阿肯弹唱会”。届时, 方圆数百里内的牧民,都会骑马、架车,赶来助兴。由 各部落推选出的阿肯们,纷纷登台亮相,竞技表演。一 段段动情感人的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诗歌,一曲曲 响亮悦耳的东不拉琴声,使听众时而屏息静聆,时而欢 声雷动。这种演唱会同时伴有赛马、摔跤和其它娱乐活 动以及物资交流,时间有的要连续数天。使往日静谧的 草原,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调驯猎鹰   

    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既是畜牧业的行家,也是捕猎 能手。他们传统的捕猎武器,除猎狗外,主要是猎鹰。 每当冬季出猎,剽悍的哈萨克猎手,身跨天山骏马,手 托凶猛的猎鹰,在猎犬的前呼后拥下,放马奔驰于山林 草原上,每次行猎,必会有所收获。而所得之物,不论 是黄羊、狐狸,还是野鸡、野兔,都要归功于灵巧勇猛 的猎鹰。   

    鹰,是一种猛禽,让它听从猎手的指挥,必须有一 套驯服的办法。

    牧民们用网、套等工具将山鹰捕获后,首先要做一 皮面罩蒙住鹰头,使它看不见东西,然后把它放在一根 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扯动这根吊着的木棍,使鹰 无法稳定地站立。就这样连续数昼夜,鹰被弄得神魂颠 倒,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这时,要往鹰头上浇凉水, 使其苏醒,然后给它饮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约 半月之后,鹰逐渐得以驯化,再开始喂食。喂食也有一 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 ,饥饿许久的猎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 人则一次次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吃饱。这样反 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 。至此,室内调驯结束,再到室外。室外调驯,要先把 鹰尾的1 6 根羽毛用线缝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只能在 小范围内活动。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或捆着肉的狐狸皮 作猎物,让它由空中俯冲叼食。这样驯练一段时间,再 拆去尾部的线,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长绳,像放风筝似地 让它去捕获猎物,待熟练后,可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 不能取掉。因为它一旦要飞跑,绳子还吊在空中,猎手 骑马容易追到。正式放鹰捕猎时,鹰食适中,才能发挥 它的最佳捕猎功能。







众骑纷争来“叼羊”

    叼羊,是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经常举行的一种群众 性传统娱乐活动。它在激烈的竞技中,充满着惊险与欢 乐,场面壮观且极富民族特色。开始时,主持人首先祈 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接着,主持人献上一只两岁 左右的割去头蹄,扎紧食道的山羊,放在草地上。宣布 比赛开始,参加者纵马蜂涌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把羊 俯身抬起,或夹在蹬带下,或驮于马背上,不择道路地 狂奔。其他骑手紧追不舍,飞马上前争夺。通常约有数 十骑,多者上百骑围成一团,左拥右挤,往来奔驰。为 了取胜,大都结成十人左右一伙,商量好去向,并作出 冲群夺羊、掩护、驮遁、追赶和阻挡等分工。如果遇到 婚礼等喜庆吉日,叼羊场面更为激烈风趣。从早晨太阳 刚刚升起直到日落,争夺者时聚时散,时驰时停,最后 将羊扔在规定地点的骑手为胜利者,受到人们的称赞, 夺得的羔羊,煮熟后由亲友共享,称作吃“幸福肉”。

有趣的“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一种马背上的娱 乐游戏,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届时,在一片平坦宽 阔的草原上,聚集着欢乐、围观的人群。参加姑娘追的 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向前方二三百米处的指定地 点进发。一路上,男方可以向女方任意开玩笑,说戏谑 的俏皮话,也可以尽情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不能 有任何表示,即使羞得红了脸,也要默默地倾听。当走 到指定地点,就要返回时,男青年要机敏地首先拍马疾 奔,姑娘随之纵马穷追,一边追,一边用皮鞭抽打那位 顽皮的小伙子,而男青年照例不得还手。于是,草原上 就展现了小伙子拼命跑,姑娘拼命追的风趣动人场面。 在场的观众,有的为姑娘叫好、助威,有的为小伙子呐 喊加油。一时间,掌声、欢呼声、哄笑声响彻草原。当 然,在追逐中,如果姑娘喜欢这位青年,那么鞭子只是 在他的头顶上虚幌或轻打而已。这种游戏一般要持续数 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直到大家尽 兴为止。   

    如今,姑娘追已不仅仅是未婚青年男女的活动,已 婚青年和成年人也都可以参加。其他民族的客人遇到机 会,也可以一显身手,不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骑术, 同时还要向姑娘讲好,到时候一定要鞭下留情。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10:09 | 只看该作者
哈萨克族地区饮食

"煮、炒、烤"肉的三种食法

    肉的食法有三种:煮、炒、烤。最普遍的是吃抓肉。抓肉是把羊肉切成大块放进锅里用水煮几个小时,直至把肉煮烂为止。  

  每年11月至12月间,牛壮羊肥。这时哈萨克族大量宰杀羊、牛、马,宰后将肉熏烤准备过冬。这些肉一直要吃到来年春天。哈萨克族把这种过冬的肉叫“索古姆”(Soolem)。此外,还用零碎的小块肉作成各种马肠、香肠,熏烤熟后,味道香美,并能保存很长时间。

哈萨克族日常食品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马肠子







    马肠子是哈萨克族人民款待贵客的佳肴。主要原料是马肠子、马肉及马肋条。  

  它是先将肠子洗干净,然后将马肉切成细块并拌上调料,再把准备好的肋条放入肠子内后灌上碎肉凉干,食用时煮熟即可。



哈萨克族地区文艺

哈萨克族的乐曲

    哈萨克族有许多支用乐器演奏的曲子。每支曲子都有名称,都有其来历。如哈萨克族有一支自古相传的名曲《云雀》,内容是:一条毒蛇要吃羽毛尚未丰满的小云雀,母雀很害怕毒蛇,但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小雀,焦急地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毒蛇发出阴森森的咝咝声,小云雀看见毒蛇惶恐地发出唧唧的叫声。母雀无可奈何,为了保护小雀,扇动翅膀自己扑入毒蛇口中,最后发出“唧唧”的声音。这一连串紧奏的动作和不同的声音,都是用冬不拉的弹奏表现出来的。

哈萨克族的刺绣、雕刻和图案

    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雕刻和图案等。







    刺绣是哈萨克人十分普遍的传统手工艺术,主要有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多种方法。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她们主要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

    雕刻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有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靴鞋业等多种手工业。哈萨克人喜欢在木床、木箱、桌子、木碗、木盘、木盆以及冬不拉等乐器上雕刻各种图案。图案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几何图形。



    哈萨克族的绘画艺术也在近现代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解放后,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哈萨克族文艺







    哈萨克人的饮食多为肉食与奶茶,过古尔邦节及喜庆日都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刁羊、姑娘追和摔跤等活动。文学艺术丰富多彩,能歌善舞,多以民间乐器冬不拉伴奏。



哈萨克族地区土特产

库布孜







    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  

据民间艺人相传:远在古代,库布孜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哈萨克族巫师给人们占卜和治病必用的乐器。巫师在哈萨克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他不是万能的,而是由天神来主宰一切。巫师在请神过程中,要先用库布孜演奏神灵爱听的曲调,神灵才下凡附于巫师之身,并借巫师之口回答各种问卜。库布孜成了巫师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巫师演奏库布孜的技巧越高、曲调越动听,神灵出现的就越早,库布孜也就成了巫师必须学好的一种技艺。每逢哈萨克族的节日或喜庆之时,巫师就演奏民间乐曲助兴,它又是群众娱乐的乐器。虽然文献史籍不载其产生年代,但从古代哈萨克族人民与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人民睦邻而居,库布孜与蒙古族弹弦乐器托甫秀尔、柯尔克孜族拉弦乐器克亚克形制相似、渊源密切来看,也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最早的库布孜,又称克勒库布孜,是一种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最古老的拉弦乐器,琴体呈弓状,只设有一条马尾弦,琴颈也无指板。由于牧民们制作时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样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这种最原始的拉弦乐器,目前在哈萨克的边远山区仍能见到。后来在克勒库布孜的基础上,增加弦轴(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制成了两弦的库布孜,仍采用马尾弦或牛筋弦,它与今日柯尔克孜族拉弦乐器克亚克十分相似。 ?  

  传统的库布孜,琴体用一整块木料挖制而成,全长60厘米~65厘米(图)。共鸣箱外观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长27厘米~29厘米,上半部为敞开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制面板,下半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琴头无饰,下设弦槽和弦枕,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琴颈细而长,正面不设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马,张三条骆驼筋弦。?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来自哈萨克族民间的库布孜。琴体采用一整块桑木制成,全长63厘米,在其木料下部挖出腹腔,共鸣箱上部呈半圆形,下部为半筒形,琴箱长28.5厘米、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上厚8厘米、下厚5.5厘米,中、下部蒙以羊皮为面,上部露空。琴头呈半弧形弯曲,中间开长方形弦槽,两侧置三轴(左一右二) 。弦轴梨木制,为小提琴弦钮式,轴长6厘米。皮面置木制琴马,张三条丝弦。琴弓的弓杆木制,拴以马尾为弓毛,与小提琴弓相似。1959年,音乐研究所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简其华先 生赴新疆调查采风时,将此琴由北疆购得带回。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时采用坐姿,两腿平放,用两膝夹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至第一关节处的外侧,由内向外抵弦按音,难度较大;右手执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定弦为g、a、d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优美。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  〔改革库布孜〕改革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音乐家阿力别克不断改革库布孜,琴箱上半部改为蒙以松木面板,下半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增加指板,琴弦增至四条,使用丝弦或钢丝弦,并制成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系列库布孜。定弦分别与各种提琴相同。高音库布孜,全长60厘米,琴箱长24厘米、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定弦为g、d1、a1、e2,音域g—e3;中音库布孜定弦为c、g、d1、a1,音域c—c3。?  

  演奏时,琴箱下部夹于两膝间,运弓方法与大提琴相同。高音、中音库布孜经常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演唱伴奏,奏者多自拉自唱。演奏乐曲多为民歌曲调,较著名的有《阿勒泰》、《黑走马》等。这种改革库布孜,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拉弦乐器,已用于哈萨克民族乐队中。?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一支中音库布孜。琴体核桃木制成,全长75厘米。琴箱背板用六块木板条拼粘而成,下半部蒙以羊皮为面,上半部蒙以鱼鳞松薄板,琴箱长34厘米、上宽19.5厘米、下宽10厘米、上厚7.5厘米、下厚5厘米,面板上刻有两个对称的乐徽(西洋弹 弦乐器里拉)和桃形图案,沿图像线条钻有小孔为音窗。琴头似小提琴头,顶端呈螺旋形,下开弦槽,两侧设三轴(左一右二)。弦轴梨木制,提琴弦钮形,轴长7厘米,弦槽下方设有弦枕。琴颈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皮面上方置木制琴马,马长2厘米、马高3厘米,下方设有木制缚弦,其形与小提琴弦总相同,下系于琴底尾柱。张三条丝弦。琴弓为木制弓杆,张马尾弓毛,弓长74厘米,弓尾置金属螺旋,弓毛张度可调。此琴制于1964年,选料细致,工艺精良,面板四周镶嵌黑白相间骨制饰缘和淡黄色金属绳纹,通体髹橙黄色漆,木纹清晰,外表美观。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双牛角







    双牛角,哈萨克族的敲击体鸣乐器。哈萨克语称玉兹塔克勒达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巴里坤、甘肃省阿克塞、青海省海西等哈萨克自治州、县等地。?  

  选取两个天然牛角制作,外观呈两个角尖相连的空心锥状体。将牛角根部和角尖锯下,两端磨平,角体中间掏空,外表车旋光滑,最后将两个角尖粘合连为一体。两个牛角均长25厘米,大者根部外径5.5厘米、壁厚1.6厘米;小者根部外径5厘米、壁厚0.8厘米(图)。?  

  演奏时,左手持两角细端相连处,管口朝上,举至胸前,右手执红木棰敲击粗端边缘部位。无固定音高,但两角发音高低有别,声音短促,音色与木鱼相像。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中,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10:41 | 只看该作者
哈萨克族地区旅游

叼羊

    这是马力与人力结合的一种娱乐活动。所叼的羊是山羊,哈萨克人称其为“灰狼”。这个名称可能是古代突厥人的狼图腾的崇拜习俗遗留下来的。

    叼羊之前,人们先分成两组,每组各出一人一骑相互对叼。先出场者把羊压在脚与膝之间,两手抓住羊的后腿压在马鞍上,对方出场的人抓住羊的两只前腿用力拽拉。这时要求人力和马力的有机配合,谁的力量强就会将羊抢走而获胜。这样几次对叼之后,最后大家合叼一只羊。持羊者催马前跑,其他人拼命追赶。追上后大家尽力争夺,夺得者又持羊飞跑,其他人又继续追赶。如果持羊者遥遥领先,别人无法追上就算获胜。获胜者可将叼到的羊送到一位最受人尊敬的人家里,当天晚上就在这个房子里宴请人们,通宵娱乐。

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萨克人集会时经常举行的娱乐活动之一。这一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人群分为两组,由一组选派一位姑娘,另一组选派一位小伙子。她们两人都骑上最好的马,并排走向人们目力所及的很远的地方(一般都是事先指定的地方)。在去的路上,小伙子可以向姑娘说各种调皮话,甚至可以吻她。按照习俗,无论怎么嬉闹都不算过错。但到指定地点后,必须立即返回。这时小伙子先跑,姑娘在后紧追。如果姑娘追不上,就算小伙子获胜。如果姑娘追上了,便可抓住小伙子的衣襟,用鞭子在头顶上频频打圈,甚至还可以轻轻地抽他几鞭。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小伙子的,有时,这种娱乐活动不一定选派姑娘,也可由年轻的少妇充任。

骑马抢布

    这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活动开始前,必须准备一块长一米左右、颜色为红色或绿色的布。活动开始时,先由一个小伙子拿着布骑马起跑,其他人乘马尾追。被追赶的人只要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大家继续追赶第二次拿到布的人。这样连续不断,犹如接力赛一样。参加这种竞赛活动的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个个健壮策马飞奔,跨过河流,越过高山,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直玩到大家尽兴方罢。这种活动主要是让年轻人锻炼骑马本领和意志。

赛马





    赛马会获奖名次的多寡要根据参加比赛的马匹数字来决定。一般评出优胜者一至二十五名。如果参加的马匹数字较少,只评出一至五名或者一至十五名。第一名的奖品较多,其余的奖品依次相应减少,一般情况下,一至三名的奖品较多,在有些赛马会上,第一名的马主可得九个元宝、九峰骆驼。

哈萨克民族旅游

    哈萨克族牧民的冬衣大多用牲畜皮毛制成,男子冬天一般都穿羊皮大氅,春、夏、秋、三季都住在易拆卸可携带的圆形毡房内,冬季搬到“冬窝子”或住在平顶土房或木房里。毡房内的陈设都有一定的规矩,分住人的和堆放东西的两部分。毡房一般向东开门。牧民出门都骑马,冬季也有坐雪撬的。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4-15 20:10:26 | 只看该作者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15 20:22:03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个民族的舞蹈!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9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2147483647

创作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幽默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

QQ
6#
发表于 2009-4-16 11:30:5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6 15:4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