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期的齐国,东临大海,西近中原,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国殷民富。齐国地近东海,故煮盐业与海洋捕捞业异常发达。盐铁与海产在当时是高暴利,附加值极高的商品,齐国收二业为国用,盐铁渔业专卖,辟为贸易,税收颇丰。齐国手工业先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国都临淄与大城市即墨皆人口众多、异常繁荣,富甲天下,晏子称为“摩肩接踵、挥汗如雨”也。齐国自周初立国,历经七百余年,历代人才荟萃,齐统治者大建学宫,慷慨养士,广招天下学者,讲学授道,从而使学术繁荣、百家争鸣。齐国积六百年之国力,基础异常雄厚,至齐威王时更是处心积虑,励精图治,在加上有田忌、孙膑、邹忌等良相名将的辅佐,内修明政理,外与列强争衡,故在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中一举击败中原霸主魏国,使三晋朝齐,秦楚两强也争相与齐结盟。齐国依托自身实力,国強民富,迅速崛起成为东方头号强国。在战国中期,强秦与强齐并立于东西,天下诸侯尊为东帝与西帝,两国相互视对方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从齐威王至齐宣王时,齐国被公推为五国合纵盟主,联合伐秦,将强秦压制与函谷关以西,不敢东向。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遣大军攻入燕国,杀燕王哙与子之,燕国迫于齐国兵威,举国臣服。楚怀王排斥亲齐派大臣屈原,不听屈原联齐主张,急功近利,轻信张仪,自毁齐楚联盟,致使强秦攻其西,强齐破于东,楚国无力应付,自此衰落。齐楚联盟解体后,齐国转而支持北方的赵国兼并中山,赵国灭中山之志久已,齐国助赵,可谓是顺水人情。赵兼并中山之后,其强以略于秦齐两国相当。齐国联赵是为了更好的遏制秦国东出。至齐缗王时期,齐国吞并了以商为本,富庶繁榮的宋国,并逼楚国割淮北之地,国力大增,赵、魏、韩、燕四国望风朝于齐,齐国极盛一时。但就在齐国国力到达于顶峰之时,一场空前规模的国难,犹如暴风骤雨一般,将这个有着七百余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带入了万丈深渊。
燕昭王深恨齐国当初的灭国之仇,但迫于齐国的强大,一方面卑躬屈膝臣服于齐国;一方面筑黄金台拜乐毅为将,整军经武。燕国趁齐国灭宋之后,志骄意满,不可一世之际,暗中遣亚卿乐毅为使,联络赵、魏、韩、秦四国,历数齐缗王贪暴不义,推秦昭襄王为盟主,相约合纵伐齐。秦国视齐国为劲敌,如五国合纵摧毁强大的对手,正是秦国求之不得之事,故秦国的态度非常积极,秦国君臣亲自出面联系诸侯,商讨伐齐事宜。赵、魏、韩、楚四国都感到齐国的强大对自身构成了压力,也很愿意削弱齐国。由燕国提议,秦国带头,五国合纵,共同瓜分齐国之阴谋,可谓是一拍即合。
前284年,燕国见齐国孤危,大举伐齐的时机已然成熟,逐起倾国之师,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命乐毅为大将攻齐,秦赵韩魏四国军队,先后与燕国大军汇合,并公推燕国大将乐毅统帅全军。五国联军以燕军为主力,秦赵韩魏四国之军为羽翼,军威盛大,号称百万。齐缗王见五国联军攻入齐国腹地,惊慌失措,不知所以。但齐国毕竟是军事实力异常雄厚的大国,齐国有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总兵力与秦楚两大国相当。齐国统治集团竭尽全力调集了全国的主力,联营列阵于济西,拦截五国联军。乐毅率联军与齐军会战与济水之西,大破齐军,齐军主将阵亡,全军溃散,齐军副将率残部退守国都临淄。济西大战,齐军主力损失殆尽,齐国遭受了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五国按原先达成的瓜分协议,分多路攻略齐地。赵军北上攻取齐国河间之地;秦军南下占商业名城定陶(原属宋国);魏国进军齐国东南,取彭城,尽略宋国故地。乐毅率燕军主力向东攻破临淄,直捣胶东,半年时间,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燕军另一路偏师攻略齐南之地,破齐内长城直插吕城。南方的楚国原本未参加合纵攻齐,但此时见齐国必亡之势以成,逐诈称援齐,遣军至吕城劫杀齐缗王,收复淮北之地。至前283年初,除了齐将田单坚持抗战,死守即墨孤城外,齐国举国之地均被燕赵秦魏楚五国瓜分殆尽。
后齐将田单虽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复国,但齐国经此一劫,元气大伤,河间并入赵国;淮北失于楚国;宋国故地没入魏国;商业中心定陶归为秦国。齐国领土损失过多,历代之积蓄流失一空,国穷民弱,兵危将寡之势以成。“流水落花春去也”齐国这个持续强大了七百余年的东方大国已经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了。强齐的衰落,赵魏楚三国从事瓜分,均获实利,但从长远来看,最大的得利者却是秦国。秦国利用五国合纵之力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轻而易举的摧毁了自己的一大宿敌,天下合纵已成为不可能,六国之中能与自己抗衡的就只剩下一个赵国了。齐国经此国难,深恨五国灭国之仇,故远交秦国为外援,而与五国离心,且深防三晋。后秦国连续攻韩伐魏与赵国大战长平,三晋求援于齐,齐国均见死不救。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国通过此役既摧毁了自己的宿敌,又使得这个宿敌转化成自己的盟友,这种收益可谓是双倍的。赵魏韩燕四国伐齐,实际上也是自毁山东六国合纵之脊,客观上造成了五国孤危之势,为自己今后的败亡埋下伏笔。从这种意义上讲,此役可谓是战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性事件。
历经七百余年强盛不衰的齐国,在国力达到顶峰之后,为何转瞬之间竟落得被惨遭瓜分的境地?
有的学者一骨脑的把责任推给齐缗王,认为齐国衰落是齐缗王贪利灭宋,骄傲自满,残暴不义,滥杀立威,致使将士离心离德,百姓怨声载道,使齐国成为六国众矢之的,故五国伐齐所至。我认为这些原因只是齐国衰落的表象,齐国的衰落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齐国的衰落与其落后保守的制度是互为因果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齐国的衰落不是偶然的。
众所周知在周代,齐国与楚国是两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基础雄厚,先天条件极其优越的国家,但越是这样的国家往往越是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统治者进行的任何改革,都将受到制肘。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与田姓代姜不同,三家分晋诞生出赵魏韩这三个新兴的封建诸侯国,三晋历史短暂,却无历史包袱,统治者敢于锐意改革。但田姓以齐国大夫之身,篡齐国君公之权,田家为了获得齐国众多贵族世家的支持,必然要对强大的贵族保守派做出妥协。故齐国统治者虽用贤才理国,帅才治军,但终视变法改革为乱国之道,不敢越雷池一步。终齐国一世,统治者没有进行过任何象样的政治与军事改革。齐威王与齐宣王虽称得上是贤主,重用田忌、孙膑、邹忌的等良相名将,使齐国富强一时,成为六国之翘楚,但这种富强是缺乏一种根本制度保障的。说到底,只不过是贤人政治而已,这种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国以人强,军以人兴,而人亡政息,国衰军败。从这种意义上说,战国时期的赵魏韩秦四国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代表了新兴制度,而齐楚鲁宋燕五国则代表了自西周以来,没落腐朽的贵族制度。
二、齐国濒临东海,物产丰富,商业发达,自齐桓公与管仲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会理财。齐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国家一旦有警,统治者可迅速征集百万大军御敌。(战国策齐策一称:齐有带甲百万,车千乘)可见齐国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大国与军事大国。但军事大国未必就一定是军事强国。齐立国悠久,以礼乐治国,常以礼仪之邦自诩,齐国百姓羸弱日久,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连管仲为兵,都以家中老母为念,不肯奋力向前,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齐威王重用孙膑治军,后两败魏军,魏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奉行了错误的战略战术,齐军的胜利是因为孙膑出色的军事指挥。但平心而论,魏军强,齐军弱,正面交锋齐军绝不是魏军的对手。但齐国统治者只看到,两败魏军的骄人战绩,骄傲自满,不进行任何军事革新。齐国军队奉行中原传统的车战理论,从没有组建过骑兵部队,自孙膑死后,齐军作战理念保守落后,没有任何创新。齐国自齐威王起,就经济繁荣,政治外交全面开花,成果骄人,春风得意,但这种富强是缺乏强有力的军事保障的。在战国时期,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历经考验的强大军队作为后盾,它的富强是不会长久的。齐国只做到富国,没有真正做到强兵,经济强,军事弱,一条腿走路,是一个典型的一捅就破的纸老虎。齐国外强中干,虚假繁荣,泡沫似的神话是早晚要崩溃的。
三、 齐威王与齐宣王注重外交,拉拢五国合纵抗秦,战略运用上是正确的。但齐缗王灭宋之后,以无先王纵览贤才,虚怀若谷之志。齐缗王志骄意满,南逼楚国,北欺燕国,西压三晋,常以天子自诩,忘乎所以,引得六国愤恨,齐国作为抗秦盟主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生死较量。齐国做为与秦国并立的强国,不能成为五国合纵之盟主,必然成为五国合纵之仇敌。以齐国之强,对五国而言不是朋友便是敌人,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五国合纵对秦齐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为何如此说,秦国得关中形胜之地,三面固守,而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天下有利,则东出而争霸;天下不利,则闭关以自守。五国合纵攻秦,对秦而言,只是肘腋之患,并非腹心之忧,不足以伤其根本。但齐国虽说西临中原,东靠大海,无后顾之忧,但北接燕国,东连赵魏,南与楚境,无高山大川之险,地利并不稳固,且三面强国环伺,不与邻国交好合纵何以长久?一旦齐国成为众矢之的,天下合纵伐齐的局面是齐国无法应付的。因此说,五国合纵伐齐,对齐国而言决非肘腋之患,而是生死攸关的灭顶之灾。齐国这个昔日的合纵盟主,如今却尝到了合纵的苦果,可谓是自作自受。
四 齐国在面临以燕军为首的五国联军优势兵力的进击之下,妄图集中所有的主力与联军决战,这是愚蠢的军事冒险。与联军相比,齐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兵力数量均处于下风,决战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可能。齐军速战正是联军统帅乐毅求之不得之事。乐毅正好可指挥五国联军发动凌厉攻势,摧毁齐军主力,毕全功于一役,而后分道进击,如泰山压顶之势,齐国主力崩溃,也就大势已去,难以回天了。应该说齐军虽弱,但齐国毕竟是大国,战争潜力与持久力极其雄厚(这一点恰与赵国不同)。齐国如果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战争动员与组织的较好的话,不见得输得这麽窝囊,最起码能相持很长时间。(后田单以即墨孤城坚持抗燕三年,就充分的证明了此点)
五国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齐境,直插齐都临淄,此联军的主要战略方向不难判断。齐国应集中全国的主力,分为两部,一部列阵于济水之东,坚守临淄,对联军避而不战,以为持久。而以另一部主力出河间北上,以迅猛之势突入燕国,直取蓟城。燕国遣倾国之师伐齐,国内多老弱残兵,齐国河间与燕国蓟城仅数百里,齐军主力迅速北上可谓是掩其空虚,攻其不备。这样就给联军统帅乐毅出了个难题,是继续越济水攻临淄,还是迅速回援国内,如燕军回援,齐军可围城设伏进行打援,可以一举重创燕军。五国联军以燕军为主力,燕军回援国内,主力以失,各国聚会,均怀异志,难以并力向前,其势定难长久,齐国如坚持持久战的方针,加以分化瓦解,联军日久必散,不足为虑。可见针对五国合纵的特点,重点打击燕国,可以使联军丧失主力,齐国可以逐步赢得战争主动权,此为上策。
另外,齐国也可根据战争形势,集中主力守河间以备齐北,扼临淄以屏胶东,控吕城以卫齐南。三城各具要冲,自南北连成一线,即可各自为战,以分联军之势,也可相互支援,形成防御体系。齐国应施行坚决的持久战,坚壁清野,将战略物资向即墨,东莱等胶东战略后方进行转移,用以支持战争持久之所需。在外交上,归还淮北之地,安抚拉拢南线的楚国,争取为外援。秦赵韩魏四国攻齐与燕国不同,并非与齐国有深仇大恨,只不过是趁火打劫,浑水摸鱼而已,如若四国捞不着什麽好处,还要与齐国打持久战,损耗国力,决非四国之所愿。齐国可见机行事,拉拢分化或施以离间,以破五国合纵之势,剩下一个燕国也就不难对付了,此为中策。
上、中两策,均是建立在持久战基础之上的,其目的都是避免与五国联军正面交锋,保存实力,利用自身雄厚的国力与五国相持,以待变化。齐国计不出此,不知扬长避短,发挥己方之优势,而一味的以弱势之军同优势强敌进行决战,其失败是必然的。
强齐衰落,秦国在东方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六国之中超级强国已不复存在。各国均各自为战,不到万不得已互不相救,天下合纵之势难成。这样,客观上为秦国东出猛攻三晋,控天下之枢铺平了道路。当战国世代的力量平衡被逐渐打破的时候,更加惨烈而血腥的殊死较量,将在最后六十年里不断上演。面对不是生存就是死亡的现实,各国倾举国之兵投入战斗,在流血千里,杀人盈野的大规模兼并战争中,战国的大地被烈火染红了,战国的天空被厮杀震撼了。战国天下,车辚辚,马啸啸,白昼狼烟滚滚,夜晚则烽火不息。当强秦不可阻挡的在西方崛起之时,东方列国却一个个走上毁灭之路。春秋战国四百年大分裂时代中,西风逐渐压倒了东风,而决定生死的最后一轮洗牌,也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