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飞虹桥
如果说长城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教科书,那么古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伴随运河而兴盛的是沿河一座座城镇,它们之中大多因运河而生,而旺,而出名。它们是镶嵌在运河上的一串明珠,构成了运河经济和运河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的家乡杨柳青,就是这样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千年古镇,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从这片土地流过。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她是天津的摇篮,也是杨柳青的母亲河。
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打败袁绍,控制了朝政。他为了抵御乌恒的侵略,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人工河,用来运输物资,巩固政权。宋辽对峙时,南运河一带是宋军驻扎的地方,一边守卫边防,一边种地。于是出现了八堡、第六埠、当城等寨堡,到明朝初年,这些寨堡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村镇。金迁都燕京(北京)后,南运河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品大部分经南运河到天津,再进京。乾隆皇帝南巡,经由大运河南下,所以至今人们把南运河叫做“御河”。乾隆皇帝下江南至柳口一带,见运河两岸杨柳青青,绿树成荫,莽莽苍苍,葱茏繁茂,大加赞赏,便御赐“杨柳青”。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还有更多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诉说着南运河的神秘。
其实,杨柳青真正得名早在元朝末年就已形成。明初文学家瞿祐路过杨柳青就曾以《杨柳青》为题作诗曰:“昔闻杨柳青,今见杨柳黄。三秋既近暮,午夜仍飞霜。”杨柳青镇具有三河交汇,水系发达的特殊地理位置,逐渐形成了贯通南北东西的漕运枢纽,物流集散地和工商重镇。杨柳青随着运河漕运的兴盛而逐渐繁荣起来。
从元代至清代中叶,杨柳青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运河在杨柳青的繁荣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运河的动力不断增加,地位更加重要,漕运的兴盛使杨柳青出现“商业发达、水陆云集、车船如织、店铺林立、百货山积”的繁荣景象。各类货栈、商行、钱庄、脚行等也应运而生。
作为杨柳青标志性艺术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是因这南运河漕运兴盛而扬名海内外。据《杨柳青镇志》记载,宋景德至元丰年间,宋兵建立“河泺防线,遍植莳柳,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自宋代形成居落后,人们又栽种了大量的梨、枣、槐等树木。”其中杜梨树的木质坚硬而细腻,适于木版年画的画版雕刻,优于其它地区的木质,从而奠定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优质品材。随着漕运兴盛外地年画世家而源源不断的迁入,为杨柳青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致于逐步发展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繁荣景象。

后因杨柳青至清朝中叶已是个有两万多人口的繁华市镇,加之漕运交通的发达和南北交流物资集散地的形成,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街道商铺日益兴盛,往来贸易逐步形成,为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据《杨柳青镇志》记载,随着年画声誉的提高,销售扩大,每年秋季为销售期,渐向几大河道口岸货船批发,远销冀、鲁、皖、豫等广大农村,并向北京、内蒙古、及关东等地扩散。不难看出,杨柳青发达的水运航道资源,为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壮大兼容并蓄,乃至享誉海外提供了广阔天地。杨柳青的估衣街、曹家胡同、乔家疙瘩、猪市大街等都因地处南运河畔而成为当年的繁华地区。
四十年前,南运河流淌的还是黄河水。著名史学家揭傒斯写的《杨柳青谣》中也有记载:“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蓠长。”说是黄河水名副其实,因为河水是裹挟着泥沙滚滚而来,气势磅礴,仿佛一条黄龙蜿蜒而行。记得小时候,运河上还有轮船往来,汽笛声不绝于耳。满载煤炭、粮食、蔬菜、木料等各种物资的货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
有一年夏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一艘运煤的轮船因滩浅弯多而搁浅。船上的船老大上岸挨家挨户敲门找人,组织壮劳力拉纤。父亲穿上雨衣也去了。随着“乡亲们加把劲呀,唉嘿嘿嘿哟”的号子声,几十名壮汉光脚在岸边前行,将货船拉至水深急流段,父亲因此而得到十几钱的劳酬。十几元钱在那个年代可能买不少东西呢!

当年大伯就曾经押运过送粮的粮船。秋收季节,晨曦微露东方,社员们便开始将成袋的小麦码入船仓。船工们开始忙碌起来,撑船的、把舵的、拉纤的,忙得不亦乐乎。如果赶上用小火轮押运,大伯和船工会清闲一些。夜幕时分,皎洁的明月悬挂在运河上空,月色迷离,一片银辉,船工们会与明月为伴清酌两杯。
那时的运河微波荡漾,水流潺潺,家家都在从河里挑水吃,洗衣洗菜也都在这条河边。打渔的渔船在河上往来,渔民撒着渔网,船上升起袅袅炊烟。那时经常能够吃到新鲜的小鱼虾,吃鱼比吃蔬菜都方便。贴饽饽熬小鱼可谓是盛行一时,成为家家户户常吃的饭。鲤鱼、鲢鱼、鲫鱼、泥鳅、鲶鱼,不分大小,到处可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从河边的浅坑里捡回很多河蚌。敲开蚌壳,鲜嫩的蚌肉肥美流油,一盘辣椒炒鲜蚌不一会就上桌啦!好吃极了。要知道,那时候的蚌肉很多时候是用来喂鸭子的,人很少吃。可能是因为依河而生,各种鱼类俯首皆是,谁还理会有些腥味的河蚌呢?
鱼虾多的时候,家里就把这些肥美的黄根鱼、麦穗鱼、毫根等烘焙成“饽饽鱼”。到了冬天,河水上冻,母亲就会用这些“饽饽鱼”做汤烩玉米饼子。那美味至今想起来还垂涎三尺,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年夏天,大运河与独流减河交汇处的进洪闸提闸放水。闸板只提升五六公分,潺潺流水,从村前流过,深不过小腿。几个小伙伴聚集到一起,开始了捉鱼活动。我们光着脚丫,左手持提篮,右手拿漏勺,大家争先恐后,看准小泥鳅、小鲫鱼、小鲤鱼一捞一个准,不一会满满的一篮子鱼就捞回了家。

每当夏夜,老人们坐在河边摇着蒲扇,就会给我们讲起有关“海马”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海马从海河逆流而上,经子牙河、大清河,一路前行。它行至运河与独流减河交汇处,见这里水草丰美,河清水丰,便筑洞而居,保佑一方平安。所以进洪闸闸坑河水常年不枯,且深不见底。墨绿的潭水似一缸陈酒,随着习习凉风,而轻轻荡漾,泛着粼粼的绿光。听老人讲,有一年大旱,久旱不雨的大地裂开道道裂缝,纵横交错,炙热的田野就像着了火一样。即使这样,“闸坑子”的河水水位丝毫未减,村民吃水浇地灌溉全凭于此,并未有伤亡,人们传说是海马显灵了。
老人们还说,想当年乾隆皇帝在宰相刘罗锅的陪同下下江南查民情,从此经过,看到河边洗衣的少女赞叹不已,由此传出了杨柳青出美女的佳话。
看着悠悠流淌的运河水,总会让我想起运河朴朴素素的芳容。运河两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河岸呈自然的坡形,一眼望不到尽头。岸边长满青草和苇蓠,极为幽静,偶尔有白白的羊群在坡间食草,一派田园风光。每当梨花、槐花、枣花依次开放,运河两岸,绵延数里,一片花海,十里飘香。苇蓠桃花、芳香迷人,水光树色、相映成辉,鸟鸣蝶舞、自成一趣,犹如人间仙境一般。行船其间,仿佛四季在瞬间交替,宛若流动的春夏秋冬,穿越了时光隧道的古往今来。运河上倒映着的青翠古树,婆娑塔影,朵朵白云,映衬着湛蓝的天,远远望云,就像一条美丽的绿色长廊,又像一条绚丽多彩的绸带,更像一道光芒四射的彩虹。从古到今,人们用怎样的勤劳和智慧织就了一幅壮美宏伟的图画!
古运河不仅是位文化底蕴丰厚的母亲,也是一位美丽妖娆的母亲。夜色淡淡,风轻月朗,在朦胧的月色中,更能体会春夏之交运河上的惬意风情。清凉的风拂面而来,使人四体尽舒。仰望明月,会令你想起“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日日相迎苇蓠下,朝朝相送苇蓠旁”等古老诗句。皎洁的月光投影在茂盛的古树上,随枝荡漾,一波一波,迷离而清丽。
没有白天的喧嚣和纷乱,夜晚的运河是多么安静!它如华美的梦境,似乎又看见月下吹箫的女子,罗衫红裙年轻依旧,墨鬓垂丝,翩翩而来,吹奏着漫妙迷人的天赖之音。
漫步在古运河畔,徐徐的微风拂过,如同母亲轻轻地抚摸;听着那潺潺的流水,如同倾听着母亲低声的呼唤。看着桥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们给古运河带来的勃勃生机,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古镇杨柳青生生不息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