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史迪威的使命:用中国人的生命为美国赢得时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8:0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迪威完成了美国政府交付的使命

    史迪威事件已经过去了六十五年,但是对于事件中的当事双方,至今还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如果史迪威前往欧洲战场,他就会成为另外一个巴顿将军,也有人说,如果罗斯福指派一个性格圆滑的将领去中国,就不会以这样的局面收场,还有人说,要是蒋介石听从史迪威的建议,让他改造所有的军队,那么国民党在日后的内战中就不会失败。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而历史同时也是一张散失迷离的拼图,仅凭有限的史料来褒贬人物未免偏颇,史迪威的格言是“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即可心安理得”。从他在缅甸战场的表现来说,他未尝没有为太平洋上的美国人赢得时间,完成了美国给予他的使命。

  解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中心,存放着史迪威的档案,在这中间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的日记。

  记者:这些是史迪威将军的日记吗?

  JohnEasterbrook(史迪威外孙):是的,这就是他当时的日记,这本是从1944年3月30号到5月31号。

  记者:他主要都在日记中记些什么呢?

  JohnEasterbrook:他主要是记录当天的活动,那一天发生的事情,(读日记)昨晚下雨了,不是很大,但每一滴雨都像打在我的身上,写于涅拉班(地名)。就是记录类似的这些,他当天的活动,还有当天所经受的挫折,面临的困难等诸如此类的事。

  这些私人日记,原本是没打算要公之于众的,所以你读这些日记时,必须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你必须要理解当时事件的背景。现在这些日记已经公开几十年了,任何人都可以查阅,日记的第一版在1948年的时候就已经面世,所以我们家族并没有想要隐藏什么,所有东西都在那了,每个人都能看到。

  解说:史迪威的外号叫“酸醋乔”,他的日记中对蒋介石的嘲讽和不满,后来被很多历史着作引用,并由此推断两人矛盾的内因,缘于史迪威的直率与尖刻。

  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史迪威坚持写了四十二年的日记,1942年3月到1944年10月的这段时间,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对中缅印战区现状的无奈和愤懑。而外界普遍认为,他日记中对蒋介石极为蔑视的称呼“花生米”,事实上是当时中美军事电文中蒋介石的代号。

  JohnEasterbrook:在公众场合,他对蒋介石是非常礼貌的,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早期,有一次在一个庆祝中国胜利的庆典上,蒋介石先发表了演讲,讲完后现场观众礼节性地报以掌声。然后史迪威站了起来,用中文说了几句话后,现场的掌声却比刚才的还要热烈,这让史迪威很难堪。从那以后,如果现场有其他人,他再也没有对蒋介石直接说过中文,他对言行举止是非常注意的。

  解说:如今,史迪威和蒋介石的日记,都存放在胡佛中心,所谓历史真相,从来都是人们根据各自的经验来选择解读的,所以历史的真实周围插满了路标,只有逐一看过,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

  史迪威最后的时光,是在加州的卡梅尔度过的,1912年夏天,史迪威携妻儿来到蒙特雷海岸南面的卡梅尔度假时,就迷上了这个地方,后来他在卡梅尔建造了一座西班牙风格的房子。

  JohnEasterbrook:你能看到这里有一块铭牌,这块牌子是什么时候立在这的,具体哪一年我记不太清了,是我父母把牌子立在这里的。牌子上写着“这是一个对美利坚绝对忠诚的、从不违背原则的、无与伦比的战士”。

  记者:这些话是谁写的呢?

  JohnEasterbrook:我父亲。

  被人们遗忘的二战中缅印战区

  解说:如今这座旧居已经不属于史迪威家族,在John的印象中和外祖父相处的日子并不长,但是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温暖的回忆。史迪威曾经说过家庭是他的城堡,除了1942年到1944年指挥中缅印战区,其它时间里他的家人都常伴左右。

  JohnEasterbrook:他是一个顾家的人,他非常热心于家务,为家庭和孩子他付出了很多,他没有什么所谓的想阴谋控制中国的野心。当你读过那些他从CBI战场抗日前线发回的那些信件,你发现他总是会谈起家庭,他的个人愿望就是有一天退休后,能回到卡梅尔的家,在院子里做做园艺。

  解说:1945年太平洋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史迪威在大洋的这一端,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变化,6月史迪威就任第10集团军司令,负责攻打冲绳岛。以后的战局急转直下,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而史迪威终究没能指挥美军部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史迪威隔海望着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回那里去看看,但被蒋介石拒绝。1946年9月,史迪威被查出患有晚期胃癌,弥留之际他提出希望得到一枚战斗步兵纪念章,这是一枚只要在第一线战斗过的士兵,就能获得的普通奖章,10月11日,陆军部满足了他的最后愿望,第二天史迪威去世。

  何亮亮:史迪威熟悉和热爱中国,在亚洲战区和蒋介石相处,消耗完了他的所有精力,他大概是二战中美军上将里经历最艰难的一个,他去过最艰苦的地方,打过最艰难的战争,却没有得到和他的付出相当的荣耀。而他主持修建的那条利多公路,也就是后来的史迪威公路,也被岁月侵蚀,消逝在中国、缅甸、印度,这个被遗忘的战场上。

  解说:这里是位于华盛顿的美国二战纪念广场,它与林垦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在一条中轴线上,广场两端的拱门,分别代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战区,在这里我们没有找到中缅印战区的纪念标志。

  记者:你们知道中缅印战区吗,中国、缅甸、印度战区。

  美国民众1:不知道。

  记者:第一次听说吗?

  美国民众1:是的。

  美国民众2:我只知道杜立特轰炸东京行动,轰炸完后飞机在中国迫降,是中国人帮助了那些飞行员逃离日本控制的地区。

  美国民众3:你是说二战吗?你是说他(史迪威)是政府官员吗?

  记者:不,他是个将军。

  美国民众4:噢,我们不太清楚。

  美国民众5: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战区,补给和物资少的可怜,整个太平洋战区都是排在第二位的,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去了欧洲,打希特勒去了。然后才能输到亚洲,这就是当时美国的政府的政策,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解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美军共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阵亡,由于当时美军没有向中缅印战区,派出大量的正规部队参战,所以长期以来这个战区,一直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多诺万·韦伯斯特是美国的资深作家,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特约撰稿人,2002年11月国家地理杂志委托多诺万到中缅印战场考察,撰写一篇关于滇缅公路的文章。而他本人也想以围绕这条路发生的战争故事为题材写一本书,为此多诺万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多方探访当年的老兵和修路者。

  DonovanWebster(《美国国家地理》撰稿人):当我开始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查阅了一些书,最让我吃惊的就是,知道二战中有中缅印战区的人,非常之少,这是一段被历史学家遗忘的历史。

  史迪威公路的前世今生

  但这确实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有很多事情都是从那个战场开始的,那里是特种部队第一次采用空降的方式作战的地方,可能大家都听说过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是在那开始的。美国首批CIA特遣部队,也就是美军战情协调办公室(OSS)的官员,就是被派往印缅边境地区活动的,这真是令人着迷。

  解说:1938年中国修筑的滇缅公路和1945年中美联合修成的利多公路贯通后,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战时它曾连接中缅印三个国家,战后这条路渐渐失去了作用,被遗忘和废弃在高山丛林中。

  DonovanWebster:当我第一次站在那条路(利多公路)上时,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真的在那里,一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到那里,一年中我读了很多关于那条路的书。当我站在路当中的时候,过来一头白牛,一只角是绿色的,另一只是黄色的。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哦,天哪,这真的发生了。

  解说:利多是印缅边境上的一个小镇,火车从加尔各答开到这里就是终点站了,眼前的利多小镇几乎和当年盟军来到前一模一样,如果不是战争年代,从不会有那么多人流、车流穿梭于此。

  当年为了筑路物资的运送,美军还专门在利多修建了一个机场,如今这个机场已经废弃,这也是今天在阿萨姆邦还能看到的唯一一个驼峰机场。1942年缅甸失守后,滇缅公路被切断,新开辟的驼峰航线的运力非常有限而代价高昂,因此史迪威下决心要反攻缅甸,在丛林中重开一条道路,把物资送到中国去。

  1943年,在蓝姆迦完成训练的中国驻印军,以利多为反攻缅甸的基地,掩护中美工兵和中缅印三国劳工筑路。今天从利多到印缅边境的路段,保持着当年的原样,这是工兵在野兽出没、疾病丛生的原始森林里开辟出来的。

  DonovanWebster: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工程师叫做乔治·厄本,乔治告诉我说,当时他在挖路基铺设混凝土,正好是雨季来临之前,非常非常炎热,这些可怜的混凝土,不到一个小时就全干了,完全干掉了,当时就是这么困难。

  解说:整个工程中挖走了1032万立方米的泥土,足以垒成1米宽3米高,从纽约到旧金山,横贯美国大陆的长城。

  DonovanWebster:这条路是二次大战中,最令人吃惊的成就之一,这是中国人和美国工程师共同创造的。

  解说:在15000名工兵中,有1133名美国将士殉职,道路全长1079英里,所以被称为“一英里一条命”。

  这里是史迪威公路的零公里处,1989年,印度当地政府在这里重新树立了这块路牌,以示纪念。

  戈叔亚(二战史专家):第一个车队是在1945年1月份的时候,大概是1月15号还是16号从这里出发,那么他们走了十多天,到了1月28号,到畹町,正式跨入滇缅公路,进入中国,那么那一天就标志着日本人对中国陆地的封锁被打破了。

  解说:这条公路修通后,蒋介石提议以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然而这条路和史迪威的命运一样,令人遗憾。美国本来打算训练武装更多的中国士兵,通过这条路把军队和物资运到中国,最后在中国大陆与日军展开决战。但通车半年后战争就结束了,有人说这条路在修建的时候就失去了意义。

  朱靖江(《滇缅公路》译者):我想可能有很多历史的偶然性在里面,甚至直到美国军队扔下两颗原子弹,扔到了长崎和广岛的时候,还没有人能够判断这场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

  JamesBradley(《父辈的旗帜》作者):所以滇缅公路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太平洋战场的历史会改写,日本不会那么早投降的话,这条路的重要性,在今天也许会更加显着。我们不能说它(修路)是浪费时间,因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

  解说:这条1947年印度独立后就关闭的公路,近年来有了新的变化,阿萨姆邦境内的路段正在整修,印度计划重修这条连接中国西南和印度东北的史迪威公路,希望籍此推动这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

  2008年年底,美国的卫星在印缅地区发现覆盖在这条公路上的植物,被人悄悄挪动了,为此《洛杉矶时报》报道说“荒弃的史迪威公路,将重新焕发生机”。

  史迪威公路将不再是历史

  近年来,中印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预计2010年双边贸易额将达到600亿美元。

  MaheshSaharia(印度东北部地区商会主席):如果我们要充分释放我们贸易的潜力,就要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交通条件,那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连通两国呢?如果你仔细看中印地图(你会发现),那里已经有一条这样的路了,就在印度和中国之间。

  解说:目前中印之间的货物,大多经过印度洋,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东部沿海,如果史迪威公路能够开通,那就能成为中国和印度之间,最便捷的陆路贸易通道。

  李家寿(中国贸易促会云南省分会会长):那么从这样一个海上的运输距离,和陆上的运输距离相比较的话,就要近了3000多公里,缩短运输距离,就等于是降低了运输的成本。

  解说:目前印度境内61公里路段的重修,已经接近尾声,当年反对修路的英美政客,说这条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条昔日的抗战生命线,能在现实中找到它存在的价值。

  在史迪威公路的重修过程中,不断又有新的发现,萨哈瑞尔先生是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商会主席。近年来一直为公路的打通被奔走,他带我们来到公路沿途,新发现的一个中国士兵墓地。

  记者:这是另一个中国士兵墓地?

  萨哈瑞尔(印度东北部地区商会主席):是的,是近期才发现的,原来被掩盖着,这是云南贸促会的客人,上次到访的时候,由他们帮助并且慷慨捐助来维护的。这只是一个开始,还会有更多的人为此做出贡献。

  记者:他是什么兵种?

  戈叔亚:炮兵第六团第一连,他是驻印军司令部,直属炮兵第六团第一连。

  记者:估计他是什么原因去世的?

  戈叔亚:我认为他们还是生病,但是也不一定,因为这个地方是二十总医院。

  记者:这是玛格瑞塔小镇附近。

  戈叔亚:他们记载说是他们的病号主要是缅甸前线,也有些在印度生病的中国士兵,那么牺牲了以后就地掩埋,当时资料上有一点点这样的消息。

  解说:去年11月,云南贸促会的官员在阿萨姆邦考察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墓地的消息,于是他们找到这里。当时这个墓地已经被大树和荒草掩盖,只是从唯一一块墓碑上的文字,能推断出这里是中国军人的墓地,这里大概有300个墓穴,能找到的只有两块墓碑。

  ParthaMajumdar(Margherita地区长官):我们会重新修整这片墓园,修复那些墓碑和坟墓,给那些墓碑重新刻上名字,如果有人能提供那些死难士兵的名字,我将非常感激。

  解说:当地人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清理,并筑起了围墙保护起来,他们表示要把这个墓地修缮得和附近的英军墓地一样好。

  ParthaMajumdar:当我们发现这里是中国人遗迹,一个在印度的小型中国墓地的时候,当时(墓地)已经被破坏的很严重了,我觉得应该马上采取补救措施。所以现在印度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为改善基地状况拨款,这对我们非常重要,这对历史也非常重要。

  解说:缅甸北部是史迪威公路路段中,最神秘和艰险的一段,由于缅北到印度东北部的路段还处于封闭状态,所以要到缅北,只有从中国云南境内出发。中缅边境的腾冲,沿当年史迪威公路的北线,修建了217公里的一级公路,这样就可以从腾冲快速到达伊洛瓦底江畔的克钦邦首府密支那。

  缅北的克钦人和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同源,英国殖民时期,这一地区深受传教士的影响,到现在很多克钦人,仍然信奉基督教。1942年日军攻占缅甸后,CIA的前身,也就是美军战情协调办公室(OSS)组建101特遣队赴缅,支援史迪威的部队。

  特遣队得到了有超强丛林生存能力的克钦人的配合,他们擅长用祖先流传下来的捕猎办法对付日军。

  DonovanWebster:有一个令人惊异的故事,一个夜里,(一个克钦游击队员)在丛林里面搜寻日军,他看到四个日本士兵拿着枪走了过来,就飞快地爬上了树。日本人正好坐下来靠在那棵树上休息,并很快进入了梦乡,他轻轻地从树上爬下来,然后用刀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都宰了。

  HowaHpung(克钦游击队队员):克钦人割下日本人的耳朵,左耳或者右耳,把它们装进竹筒里来计数,战争结束时,有好几百对耳朵。

  解说:虽然史迪威不赞成割耳的行为,但克钦人依然这样做,据说这让丛林里的日军甚为恐惧。像这样的故事在缅北还有很多,缅北的胡康河谷俗称野人山,至今外人还难以踏足。

  DonovanWebster:一天晚上在下着雨,周围草很长很高,到处都是蚂蟥,到处都是,蚂蟥吸我手上的血,钻进我的袖筒里,后来我身上到处都是蚂蟥。

  我支起我的帐篷,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帐篷,并打算把帐篷拉链拉上,这时我伸出头去往外看,发现帐篷表面全都是蚂蟥,它们能闻到我的味道,想方设法想钻进来。这真是太恐怖了,真太恐怖了。

  解说: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很难想像当年缅北丛林中,那充满死亡与疾病,又交织着巨大喜悦与悲痛的战争景象。

  DonovanWebster:一路上我想了很多,当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困难,我曾经到过那里。如果我身上背着超过30磅的东西,别人还要向我开火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对中国和美国士兵们充满了敬意。

  解说:史迪威公路缅北的末端,消失在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伴随它的是无数为了修筑它、保卫它而牺牲的士兵。

  孟拱河谷以南,密支那以北是缅北的平原地带,也是史迪威公路最为开阔平坦的一段,多年的封闭落后,使当年这条战争公路,依然保持着原样。如今密支那以北的200公里路段基本畅通,再往北到印度边境的公路,何时能够打通还是个未知数。

  当年修筑时的争议和怀疑,路上曾经行驶过的滚滚车流和浩瀚军队,如今都烟消云散了。如果说路也有生命,那么这条路应该没有消亡,也许它在等待着重生的那一天。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12 05:15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