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一花五叶

[复制链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临济宗黄龙派

临济宗杨岐派

曹洞宗

临济宗

云门宗

法眼宗

沩仰宗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3:51 | 只看该作者
一花五叶是对佛法流传和演变的一种描述,“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伪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后又演变为两个宗派:杨岐派、黄龙派。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1-1 23:14:25 | 只看该作者
一花五叶,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4:47 | 只看该作者
 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慧南(1002-1069年),临济下八世,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广信)人。年11为童行。侍奉信州怀玉寺智銮,随智銮出,路上见祠庙,常杖击火毁而去。19岁落发受具,先依庐山归宗寺,后依栖贤寺澄諟。继而又依蕲州三角山(今属湖北)怀澄学云门宗,受怀澄印证,令分座接物,名振诸方。临济宗人云峰文悦见之,既赞赏其为人、见识,又叹息其未得“本色钳鎚”。云峰文悦认为怀澄所传道法并非云门正宗,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死语”。为了“争取”慧南,文悦禅师故意邀慧南同游西山,并把话题引到云门宗旨与怀澄所授之旨。文悦禅师乘机阐明己见,说“澄公虽是云门之后,道法异矣”;又说: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如药汞银,好看不中用,入煅即流失。慧南听罢大怒,以枕击文悦。第二天,文悦向慧南赔不是,接着又说:“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接着又介绍慧南投石霜楚圆(即慈明禅师)。慧南心想,文悦并非石霜楚圆门人,而又要他投楚圆,想必并无恶意。于是便抢着试试看的心情,往投石霜。途中,又听说楚圆不事事,慢侮丛林同道,又改变主意,折往衡岳,投依福严贤,贤对慧南倒也看重,命他掌书记。不久,贤禅师圆寂,郡守便以楚圆继贤禅师之位。慧南心中暗喜,想借此机会观察楚圆为人,并检验文悦禅师之言。楚圆既至,便贬剥诸家之说,斥为邪说。昔日慧南所授的怀澄“密旨”,也全在被驳之列。慧南听文悦禅师之言后,对怀澄的思想实际上已有所怀疑,经楚圆一说,慧南更痛感昔日所学之非。于是便怀香造室拜访楚圆,请求指教。楚圆开始时还有些推托,不愿接受慧南弟子礼。说慧南已“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即使有疑难,若蒙不弃,可坐下商讨,何必行大礼。说罢便命侍者进榻,请坐。后经慧南一再请求,又经过一番“面试”,才总算接受慧南的弟子礼。慧南曾献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仇”。楚圆以手点“没”字,慧南顿悟,即将“没”字改为“有”,心中暗服楚圆妙密。慧南侍楚圆月余,又辞往他方,时年35。
  后慧南又游方广后洞,识泉大道。泉大道:“机辩逸群”,对慧南很赏识。后来慧南来到同安(福建同安)崇胜禅院开法,对泐谭怀澄遣僧来审慧南提倡之语。慧南回答“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无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此句的前半段是宣传慧南“即凡而佛”的解脱思想,后半段暗示他与怀澄已分道扬镳。后来慧南又移住庐山归宗寺。不久,归宗寺失火,慧南受累入狱。县吏百端求其隙,慧南却怡然引咎,不以累人。慧南获释后从不提县吏横逆之事。后来慧南到筠州黄檗山(江西万安县境),结庵于溪,名曰积翠。江、湖、闽、粤之信徒多有来从者。
  公元1036年,慧南又到隆兴黄龙山开法,慧南在此30年,以“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入玄纲”为己任,法席盛极一时。公元1069年示寂,谥普觉禅师,有《黄龙禅师语录》等行世,嗣法弟子有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门叶繁茂,形成临济宗黄龙派。
  慧南主张“真如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真如”派生的,所以“极小同大”,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极大同小”,可纳须弥山入芥子中。
  慧南在黄龙常问僧众:“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正答问间,却又改变话题问:“我脚何似驴脚”。30余年,反复如此。此三句话说的是一种“禅机”,佛教界称之为“黄龙三关”,慧南为此也写了一首偈颂:“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慧南用此考验信徒是否参悟,能否触机即悟,但实际上,学法者“多不凑机”。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5:49 | 只看该作者
临济宗杨岐派  杨岐派,也称杨岐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是临济宗一派,其祖庭为江西萍乡市杨岐山普通寺,宋庆历年间(1041年),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杨岐宗在中华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公元1199年,杨岐宗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信徒过百万以上。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台湾地区也广有信徒。
  杨岐派的代表人物有:
  方会(992~1046,一说1049),是临济下八世,袁州宜春人,二十岁时,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九峰山投师落发为僧。每阅经闻法心融神会,又能痛自折节依参老宿。参慈明楚圆,辅佐院务,得到启发而大悟,辞归九峰。后来道俗迎居杨岐,举唱宗乘,名闻诸方。庆历六年(1046)移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关于他的言行,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各一卷。嗣法的弟子有十二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首。方会的根本思想,是临济的正宗。他曾说︰‘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这与云门的‘函盖乾坤’一切现成的主张颇有声气相通之处。所以《续传灯录》卷七本传说他接化学人,提纲振领和云门文偃很相类;又说他验勘学者的机锋类似南院慧颙,所以他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当时称他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双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见湘中苾刍文政〈潭州云盖山会和尚语录序〉),但他浑无圭角,人因谓其宗风如龙。
  守端(1025~1072),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出家后往杨岐参方会,于言下有悟,随侍多年。后游庐山,圆通居讷自以为不及,荐举他住持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承天寺。平生历住法华、龙门、兴化、海会(白云山)等寺,所至禅众云集。关于他的言行,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法嗣有五祖(山名,即黄梅山,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北)法演等十二人,于是和慧南的黄龙派对峙,成杨岐一派。
  法演(?~1104),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人,三十五岁时落发受具,往成都习《百法》、《唯识》两论。既而到诸方参学,由浮山法远的指点,往白云山参守端,言下有省,遂作偈以明见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向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为守端所印可。起初他住在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四面山,后来回到白云。张商英称他︰‘应机接物,孤峭径直,不犯刊削。’朱元■说他︰‘随机答问,因事举扬,不假尖新,自然奇特。’有《法演禅师语录》三卷行世。法嗣二十二人,其中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三人,称为‘三佛’。《大明高僧传》卷五说三佛中只有克勤得法演的真髓,其道风尤振。
  克勤(1063~1135),彭州(今四川省彭县)人,儿时日记千言,游妙寂寺见佛书有感,遂出家。从文照法师学通讲说,又从敏行受学《楞严》。出蜀后,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晦堂心、东林总,都很称美他。晦堂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谒演禅师于五祖山,尽领其奥旨。崇宁中(1102~1106)还乡里,被请开法于六祖寺,改名昭觉寺。政和中(1111~1117)谢事出游,在荆南与张商英谈《华严》要旨说︰‘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张商英深为信服,留住碧岩。复徙道林,又命住持建康蒋山,并补汴京天宁万寿寺席。建炎间(1127~1130),又迁镇江金山,高宗赐‘圆悟’师号。后迁江西云居,久之,还领昭觉。他著述宏富,而尤以原本《雪窦颂古》加‘垂示’、‘着语’、‘评唱’而成的《碧岩集》最著名,对禅家发生很大的影响。
  克勤的法嗣有七十五人,其法流以径山宗杲(大慧,1089~1163)、虎丘绍隆(1078~1136)二派为最大。径山一派更分为灵隐、北涧二派,虎丘一派也分为松源、破庵二派。虽然宗杲的法嗣有九十四人,绍隆的法嗣只有一人,但宗杲下数传即息,而绍隆的传承则相传不绝。
  杨岐和黄龙同时兴起,后来黄龙的法脉断绝,杨岐也恢复了临济旧称,所以临济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岐派的历史。杨岐派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创行别派,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6:54 | 只看该作者
曹洞宗 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
曹洞历史传承
  《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良价(807-869),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748-835),深领妙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参谒灵佑(771-853),再在云岩(湖南潭州境内) 从师昙晟并受心印。昙晟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蹚洞水时睹影顿悟, 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是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良价圆寂后,洞山众僧推举道全为洞山住持。道全进一步发展了曹洞宗,为洞山禅学作出承上启下的贡献。
  曹山法系四传之后便断绝。良价另一法嗣道膺(835-902)一脉绵延趋盛,传到天童正觉(1091-1157)时,曹洞宗再度广扬天下, 国内许多著名禅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创,正所谓“今天下举宗者,往往推少林,而少林所宗者盖曹洞也”( 赵宝俊《少林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早在良价住持洞山时, 便有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参师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 新罗( 今朝鲜) 僧人利严(870-936)曾嗣法于道膺,归国后在须弥山建广照寺,创须弥山派。公元13 世纪初,日本僧人道元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曹洞宗信徒已发展到1000多万人。
[编辑本段]良价禅学思想
  良价禅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时,他看到水中映着自己的倒影,顿时“大悟彻悟”,由是作偈语: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认为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此后,良价陆续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领》、《五位显诀》等偈颂,用“正”、“偏”、“兼”3 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来对其教义加以阐述:
  所谓正位,即是君位,含体、空、理,指本来无物,唯真如是本位。偏位即臣位,含用、色、事,指万物有事相。偏中正,即臣相君,指唯见真如,不见事相,舍事入理,摄用归体。正中偏,即君视臣,指唯见事相,不见真如,背理就事,从体引用。兼即君臣合道,指将体用、真俗、事理、净染统一起来,正偏兼带,事理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五位君臣”说把万法根源归于佛性,以佛为世界最后的精神本体,即君位,而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这个本体所显现出来的现象而已。
  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见称,其宗旨是万物皆虚幻,万法本源为佛性,这正是良价禅学思想的体现。
  良价除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外,还撰有《宝镜三昧》、《纲要偈》、《新丰吟》。此外还编纂过《大乘经要》一卷。良价的言语经其弟子整理成《曹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各1卷,被曹洞宗信徒视为经典。至于良价的其他诗作及玄言则散见于历代有关宗教著述中。
  良价于唐咸通十年(869)端坐圆寂,唐懿宗敕良价以“悟本禅师”谥号。 良价舍利葬洞山,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7:37 | 只看该作者
临济宗  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临济宗的创立及发展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 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与希运同时,另一高僧常观也在宜丰五峰山开法堂。常观与希运同出百丈怀海门下,两人在宜丰互倡禅学。常观虽未创宗派,然而门裔繁衍不衰,五峰山也成为禅门祖庭之一。
  发端于宜丰黄檗山而兴盛于镇州正定的临济宗,传至高僧楚圆(986-1039) 门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黄龙开宗者为慧南(1002-1069)。慧南初学云门,后从临济,住持黄檗后,有法嗣83人,其中以祖心(1025-1100)、克文(1025-1102)、常总(1025-1091)三僧为上首,他们都在黄檗山从慧南参禅。克文在慧南圆寂后,又移洞山开堂,法嗣36人,而以德洪(即惠洪1071-1128,宜丰人)为上首。德洪不仅以诗名闻海内,而且精禅学,曾著《临济宗旨》。祖心先后3次到黄檗山参禅,后往南昌黄龙寺,六传至灵源维清(12世纪末期黄龙嫡传汉嗣)。日本僧人荣西将黄龙宗派引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13世纪初,日本僧人俊仍又将杨岐宗派传入日本。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法系。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信徒已逾500万人。
希运的禅学思想
  希运所倡立的禅宗新学主旨是无心,即“无心说”。对此,希运曾这样解释:“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因此,他称自己的禅法是教外别传心法。希运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运心佛一如的思想。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说。
  希运不主张读佛经,而主张读“公案”(即禅祖行止记述及语录);不主张苦苦修行,而注重顿悟。他接引信徒的方式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常以手启或警句使人悟省。凡是向希运问法的人,入门之前必遭当头一棒,能对棒击领悟者,方纳为弟子。义玄曾三度向希运求问禅义,三度被希运当头棒打,只得离开黄檗。经大愚禅师指点,义玄得省悟,又重返黄檗,终得师从希运。后来义玄在临济院接引僧徒,也袭用希运“当头一棒”的接引法,同时伴之一声大喝,后世故又有“当头棒喝”之语。
  唐会昌二年(842),希运应观察使裴休之邀到洪州隆兴寺宣讲禅法, 旦夕问道。从学者逾千人。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又迎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录其所说辑成册,题名《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广为印行。这本书被后世临济宗僧徒奉为必读公案。希运另有《语录》、《宛陵录》各一卷传世。
  希运认为自己的禅学思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在圆寂弥留之际留言说:“前后之际,前际无去,今际无往,后际无来”,唐宣宗李忱闻其言甚为称赏,于是谥与“断际禅师”法号,尊其为空前绝后的高僧。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8:31 | 只看该作者
云门宗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略称云宗。属南宗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广东)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文偃初参睦州道明,后谒雪峰义存得宗印。道明之宗风峭峻,不容拟议;雪峰之宗风温密,可探玄奥;文偃得此二风,更自发挥独妙之宗致,故机辨险绝,语句简要,如电光石火,而每有千钧之重。彼时,同为雪峰门下另有玄沙师备,师备传桂琛,桂琛传法眼文益,文益创法眼宗,而与本宗对峙。
  文偃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二十五人,以白云子祥、双泉师宽、德山缘密、双泉仁郁、守初宗慧、香林澄远等为着。本宗勃兴于五代,宋代时鼎盛,入南宋而宗风日衰,法脉至不可考,其间计传二百余年。
  本宗宗风即所谓‘函盖截流’,取截断众流,师徒函盖相合之意。故云门宗风有奔流突止之概。本宗接化学人有其特异之处,即所谓云门八要:(一)玄,接化玄妙。(二)从,从学人之根机以接化之。(三)真要,拈出佛道宗旨。(四)夺,不容学人拟议,截断其烦恼性。(五)或,不拘言词,接化自在。(六)过,宗风严峻,不许转身回避。(七)丧,不执己见。(八)出,接化自由,予学人出身之路。[景德传灯录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续传灯录卷二、卷六、卷八、卷十二、五灯会元卷十五、卷十六、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云门宗旨颂】
  睦州炉鞴雪峰机,打就金毛狮子儿。三句楷磨区法则,十门规度别机宜。
  树雕叶落西风急,云淡天低晚日迟。情见到头窥不得,离心意识始方知。
【云门宗八要】
  指云门宗接化学人之八项特点。又作云门八要。即:玄、从、真要、夺、或、过、丧、出。(一)玄,谓云门宗师家接化学人之方式,乃玄妙而非言语思量所能测知。(二)从,指从学人之根机力量以接化之。 (三)真要,谓立脚于佛道,以拈示宗旨。(四)夺,指接化之时,丝毫不容学人拟议,以截断其烦恼性。(五)或,谓云门宗之师家不受言语拘束,能自由自在地活用言语,以接化学人。(六)过,指接化方式严峻,不许学人转身回避。(七)丧,谓令学人脱离二种谬见:(1)不能鉴照一己清净之本性(佛性),(2)执着己见。(八)出,谓采取自由接化之方式,给予学人阔然自在之契悟机会。
【云门拄杖化龙】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拄杖化为龙、云门拄杖子。本则公案为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拈拄杖,对大众垂示自在之妙用。碧岩录第六十则(大四八·一九二中):‘云门以拄杖示众云:“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大地甚处得来?”’本则公案阐释自在之妙用,谓山河大地与自身无差别,尽大地为沙门之一只眼,宇宙间之一切即是我。[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
【云门花药栏】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花栏、云门金毛狮子。本则公案系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就‘清净法身’之问题所作之机缘语句。碧岩录第三十九则(大四八·一七七中):‘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僧云:“便恁么去时如何?”门云:“金毛狮子。”’
  上引中之‘清净法身’,乃指遍一切处之佛身。对于僧所问‘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漫不经心地答以‘花药栏’,意谓清净法身遍于一切处,故答案非仅限于‘花药栏’;而师答以花药栏,唯因师此时恰于庭前眺望花坛。此答看似漫不经心,实系势力万钧。僧复问:‘便恁么去时如何?’云门答以‘金毛狮子’。金毛狮子一语,意含认可此僧之修行圆熟,然是否为完全之认可,则未尽然。
【云门倒一说】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目前机。为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针对某僧有关‘未来’之观念所作之机缘语句。碧岩录第十五则(大四八·一五五上):‘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门曰:“倒一说。”’上引之中,‘机’为能观之心,‘事’是所观之境;心与境即指主观与客观。目前能见之机与事容易分辨,然僧所问者,却属客观未生、主观未起之事。故云门以‘倒一说’答之。倒即颠倒,以僧舍目前之事机而问未发生之事,然既为未发生之事,则心与境尚未接触,故此问话本身即是颠倒之见解。
【云门干屎橛】
  禅宗公案名。为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对某僧之‘如何是佛’一问所作之机缘语句。无门关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二九五下):‘云门因僧问:“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干屎橛指拭人粪之干橛片。干屎橛乃污秽之物,而佛为清净身。云门以不净答清净身之问,乃示人当离净、不净二见,以纯一无杂之心参究,方能悟入佛道。又‘干屎橛’亦含无用处之义,意谓佛之名徒然污秽学人之心田,与其远处求佛,不如力求清净一己之心;旨在打破学人对于名字之执着。[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五灯会元卷十五]
【云门须弥】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须弥山。系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与某僧关于‘不起一念,还有过否’所作之机缘语句。从容录第十九则(大四八·二三九中):‘僧问云门:“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门云:“须弥山。”’起念固然是过,若不起一念,还有过否?僧有此问,即落入妄想分别之限,云门遂以‘须弥山’一语答之。须弥山即不动或难越之意。此语意谓其过之大,犹如须弥山一般。旨在使该僧远离有过、无过等对立二见。
【云门脚跛】
  禅宗公案名。本则公案记述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契悟道法之因缘。据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文偃章记载,云门参访睦州道明时,接连三日扣门,前二日睦州一见云门即闭门,至第三日,睦州开门,云门迅疾拶入,睦州将师擒住,曰(卍续一三八·二七六上):‘道!道!’师稍拟议回答,睦州便将师推出,曰:‘秦时度轹钻!’遂掩门,而折损师之一足,师当下大悟。[禅苑蒙求卷下]
【云门话堕】
  禅宗公案名。本则公案记述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责备某僧话堕(失言、失策)之因缘。无门关第三十九则(大四八·二九七下):‘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一句未绝,门遽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僧云:“是。”门云:“话堕也!”后来死心拈云:“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
  上引中之‘光明寂照遍河沙’,系出自张拙秀才参石霜庆诸悟道时所作之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死心乃黄龙慧南之法孙死心悟新,为距云门二百年后之人。本则公案中,死心举云门与该僧之因缘,问‘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旨在令学人参‘话堕’二字,谓该僧借用张拙秀才之语,乃被古人之名句所迷惑,而失却自己之光明,故当云门指其失言时,立即令其陷于进退两难之境。实乃因语非出于自心,故该僧第一句借用他人语句,被识破后,即无法说出第二句。[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
【云门尘尘三昧】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钵桶。本则公案系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为阐释禅之意义所作之机缘语句。碧岩录第五十则(大四八·一八五中):‘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水。”’尘尘三昧,谓透过一一微细之法,而入于王三昧。云门遂举钵里饭、桶里水等具体事物,藉透过一一微细之法,以阐释禅之要旨。[从容录第九十九则]
【云门一字关】
  僧问云门:如何是云门剑?门云:祖。如此之类,凡有所问,但以一字酬之是也。
  三山来云:云门恁么道,谓是齿不关风,谓是舌头太短,有人透得此关,许你亲见云门。
  三山来颂云:一字关一字关,何不成双独成单?单单一字诚难测,一字诚难测也难。难难,目前隔个须弥山。
【云门二种光不透脱】
  (疑情犹未尽,回道到家迟。)
  一切处不明面前有一物是一:闻声风色随疑转,驴粪从他换眼睛。
  三山来颂云:白云朵朵翳双睛,一线青天也是尘。拨尽黄金知何日,不愁寂寞不愁贫。
  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遇物临机生见解,是非卜度自狐疑。
  三山来颂云:梦破方知一物无,法尘尽处亦何孤,谁知暗里相逢处,依旧从前障眼珠。
  古尊宿总颂:十处逢缘九不通,疑情一片滞顽空。何劳拣择寻宗旨,来意还他去意同。
【云门对一说】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一代时教。为一僧与云门文偃禅师关于‘何为释迦佛一代教法’之机缘问答。碧岩录第十四则(大四八·一五四下):‘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四十五年间说法度众,故知释尊一代教说非一时得以述说。云门答以‘对一说’三字,已超出言诠,直指心性,函盖乾坤,而将显、密、禅、净之一代时教包含无遗。然若仅从语言文字或理论义解作揣测,绝不能探知云门禅师之真意。故圜悟禅师评唱本则公案,谓人多错会‘对一说’之意,或谓系对一时机宜所说之法;或道森罗万象皆是一法之所印,故谓之对一说。殊不知,古人意不如此。故永嘉大师于‘证道歌’中叹道(大四八·三九六下):‘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五灯会元卷十五]
【云门三种病】
  (动止因三种,偏估落二边。)
  一未到走作:避影劳形无是处,离阴灭迹枉徒然。
  三山来颂云:东去西来无了日,南奔北走到何年。红尘扰扰忘归路,梦断家山实可怜。
  二已到住著:幸然弃有方回首,却例沉空不转身。
  三山来颂云:长安虽乐实难居,到处优游任卷舒。莫教门门高枕卧,养成个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1-1 23:19:0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9:25 | 只看该作者
法眼宗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
  法眼是一位神秘论者,不过他的神秘不是在于自然和宇宙的不可知;而是在于其生生不已。虽然他对华严的造诣颇深,尤其精于六相的原理和解释,但他却不认为现象界和实体界是同一的,因为实体是离一切相的。在他眼中实体是空的,他和学生永明道潜的一段对话中便特别说明了这点。某次他问道潜曾看什么经,道潜告诉他曾看《华严经》,于是他便说:“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在华严经中是属于那个部分”?
  道潜回答说:“是在该经的十地品中,照理说:出世和世间的一切法都具有六相”。
  法眼又问:“空是否还有六相呢”?
  这话问得道潜懵然不知所对。接着法眼又说:“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告诉你”。
  道潜便依照他的话问:“空是否也具有六相呢”?
  法眼立刻回答说:“是空”。
  听了这话,道潜恍然大悟。高兴得不禁雀跃,向法眼行礼道谢。于是法眼又问:“你是怎样了解”?
  道潜立刻回答说:“空”。
  法眼便大为赞许。
  “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般若无知”、“一切现成”的法眼宗风。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8 15:11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