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列宁格勒会战中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0:0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雨红旗-列宁格勒会战中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1695年,俄国传奇沙皇彼得大帝在没有取得出海口的情况下建立了一支内海海军,1700年,彼得大帝发动同瑞典争夺出海口的北方战争,1703年俄军夺取了位于芬兰湾东岸的涅瓦河河口,拥有了第一个出海口。同年,俄罗斯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在彼得堡诞生。作为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功勋卓著,舰队军人以激昂的斗志、强烈的英雄Z義和高超的战斗技巧取得了涅瓦河口、甘古特、维堡等海战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M,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为建立苏维埃政权立下战功。在接下来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舰队完成了著名的“冰上撤退”,在彼得格勒(后改名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保卫战中,舰队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波罗的海舰队为基础建立红海军(1946年改称苏联海军,考虑到国内的称呼习惯,下文全部称为苏联海军)。1928年2月20日,为了表彰波罗的海舰队在国内战争期间表现出的强烈集体Z義精神和为红海军建设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苏联政F授予舰队红旗勋章。

序章  

苏德战争前的波罗的海舰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到1939年9月二战爆发前,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拥有各型舰艇160余艘,其中战列舰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2艘、布雷舰1艘、护卫舰与扫雷舰共16艘、潜艇40艘、鱼雷艇62艘。舰队下辖1个分舰队(含1个轻型舰艇编队)、1个鱼雷艇支队、3个潜艇支队、1个炮舰大队和水警区。此外舰队还拥有作战飞机469架,岸炮连26个(装备各型火炮共93门),同时波罗的海舰队也是当时红海军中唯一拥有海军陆战队的舰队。 1939年9月,二战爆发,欧洲大陆战火重燃。由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回归”,使得波罗的海舰队获得了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梦寐以求的不冻港,舰队的战略地位也得到提升。波罗的海舰队马上接收了塔林和利耶帕亚等港口,舰队部分兵力立即进驻。其中驱逐领舰“明斯克”号、驱逐舰“自豪”与“机灵”号以及部分潜艇进驻塔林,巡洋舰“基洛夫”号与驱逐舰大队移师利耶帕亚。舰队进驻后,苏联海军在这两地建立了塔林和利耶帕亚基地。不久,苏联政F向芬兰提出,苏芬边境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距离舰队主基地喀琅施塔得仅30公里,希望通过交换土地的方式重新划定苏芬边界,芬兰政F拒绝了这一提议,苏芬战争爆发。在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后,国力弱小的芬兰最终战败,苏联得到了卡累利阿地峡、维堡和芬兰湾内的许多岛屿以及拉多加湖北岸的控制权。苏联在波罗的海方向的战略态势得到改善,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波罗的海舰队将舰队重新部署,波罗的海三国的基地日益重要。1940年7月,波罗的海舰队主力由喀琅施塔得移驻迁塔林,同时利耶帕亚与汉科海军基地也在加紧建设。舰队还在芬兰湾和里加湾入口处的蒙群岛与汉科半岛上建设岸防工事、部署防空兵器、新建机场。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舰队可以在波罗的海更西的海域进行战略展开,可以自由的进入波罗的海共海区,列宁格勒的海上防御纵深大大增加。

随着欧洲和亚洲战场战争进一步升级,苏联也开始积极整军备战。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海军拥有4个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和5个区舰队(北太平洋区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里海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平斯克区舰队),4个舰队(包括里海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平斯克区舰队的作战舰艇123艘)装备各型作战舰艇276艘,其中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59艘、潜艇218艘,此外还有护卫舰22艘、浅水重炮舰5艘、炮舰5艘、布雷舰18艘、布网舰4艘、扫雷舰80艘、作战快艇477艘(鱼雷艇269艘、装甲艇26艘、猎潜艇77艘、扫雷艇53艘以上、护卫艇18艘以上等)。为了保证舰队行动,苏联海军还装备各型辅助舰船470艘,其中油船10艘、货船12艘、拖船124艘、驳船295艘、起重船20艘等。苏联海军虽然没有装备航母,但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航空兵,装备各型飞机2581架。经过多年建设,苏联在沿海地区构筑大量岸防阵地,装备各型岸炮1074门。总的来说,经过近十余年的建设,苏联已经建成了一支近海防御型的海军,拥有一定的海上进攻能力,基本上能够完成苏联政F赋予的防卫任务。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苏联海军舰队被部署在4个互不联系的独立海区,一旦开战,各舰队只能各自为战,基本上互相不能支援。与庞大的舰队相比,苏联远洋船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商船队有各型船只530艘,载重量147万吨,其中货船451艘,载重量114万吨,79艘油船,载重量33万吨。苏联境内河流众多,内河航运发达,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相继建成了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伏尔加运河,根本改造了第聂伯-布格运河、马里印斯克、北德维纳和西北与西部地区的其他水系。此外,苏联还建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普里皮亚特河转运港,疏浚了对战时部队调动和后勤运输关系重大的伏尔加河及其流域内的卡马河与奥卡河。苏联海军中实力最强大就是本文的主角: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由于波罗的海舰队扼守波罗的海,拱卫列宁格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苏联海军建设也对波罗的海舰队有所倾斜,仅仅两年时间,波罗的海舰队规模就扩大到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21艘、护卫舰7艘、潜艇65艘、炮舰1艘、布雷舰6艘、布网舰2艘、扫雷舰33艘、鱼雷艇48艘、装甲艇4艘、猎潜艇15艘、护卫艇18艘,此外还有巡洋舰3艘、驱逐舰12艘、潜艇50艘在建,同时舰队航空兵实力也得到加强,各型飞机增加到665架(歼击机368、强击机与轰炸机188),岸防设施也更加完善,各型岸炮增加到424门、高炮增加到350余门。战前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司令B. Ф.特里布茨海军中将(战争末期升为海军上将)得到指示,一旦战争爆发,舰队的任务是:从海上保卫列宁格勒,防止敌军突入里加湾,阻止敌方在苏联海岸登陆,支援陆军濒海侧翼,在海上与敌军舰队作战,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战争状态下,舰队还可以征用在波罗的海海域活动的138艘民用货船(载重337699吨)。随着战争日渐迫近,苏联抓紧时间完善列宁格勒地区的防御部署。在列宁格勒各内陆水域,苏军先后组建了拉多加湖区舰队、楚德湖区舰队(楚德湖位于爱沙尼亚与普斯科夫州之间)与奥涅加湖区舰队。

※※※※※※※※※※※※※※※※※※※※※※※※※※※※※※  

附录1 区舰队简史

拉多加湖区舰队Ладожcкая озеро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1939年10月建立,1940年11月改为训练支队;1941年6月25日重建,8月拥有舰艇66艘;1941-1943损失炮舰“奥列克马”,扫雷舰Tш-122,救生船“潜水员”号,另小艇船124(5万吨),1944年11月4日撤销。奥涅加湖区舰队OBФ — Oнeжc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1918年6月建立,1919年夏天拥有驱逐舰2、护卫舰2、炮舰8、布雷舰2、护卫艇12、浮动炮台2等,1920年3月撤销。1941年8月7日成立,由5艘由拖船改装的炮艇,人数500人(到1941年10月1日),同年11月28日撤销;1942年4月成立了奥涅加湖舰艇队,有1个炮舰大队-7艘,1个装甲艇大队-8艘,1个扫雷艇大队-5艘,护卫舰4及辅助舰船,后再编入1个76毫米浮动炮台,同年12月该舰艇队编入区舰队,1944年7月10日撤销。

楚得湖区舰队Чyдс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 —,1915年建立,1917年撤销;1918年4月建立,1919年撤销。1941年7月3日重建,武装船6、小船5,同年8月13日主要舰船战沉,8月27日撤销。

要了解波罗的海舰队的任务,就必须了解舰队的作战区域:波罗的海。根据地理因素,海上战区可分为4个部分:北部(波的尼亚湾)、东部(芬兰湾)、中部和西部(博恩霍尔姆岛以西和海峡地区)。波罗的海的特点是面积较小,深度较浅,北部近岸区域为礁岩区,自身的封闭性(由于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海峡地区的特点)。由于海面不宽,深度较浅,又多岛屿和礁岩区,这对使用水雷武器,组织有效反潜防御包括布设各种阵地反潜设备,以及建立严密的观通配系,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夏天,芬兰湾白夜时间持续近两个月,不利于荫蔽实施战斗行动。战区面积较小利于航空兵对敌方海上包括近岸交通线采取行动;此外,某些战区分散(特别是在波罗的海东部沿岸和芬兰湾沿岸这两个重要方向)和与外界联系不便,便于敌方将其各个封锁;海峡区域是浅水区,利于使用海军轻型兵力;整体而言,波罗的海所有水域都可以使用水雷武器。在冬季,波罗的海各海峡和近岸区域均为冰层覆盖;芬兰湾、里加湾和波的尼亚湾的所有港口通常都要封冻。在秋季和冬季,低矮的云层使航空兵在该海域活动难度大大增加。礁岩水域一般离海岸宽度有10海里,个别达到20-30海里,礁岛区有大量出口和方便的泊地,内部有航道沟通,便于在芬兰基地驻泊的水面舰艇和潜艇有可能隐蔽地展开。博恩霍尔姆岛周围拥有很深的海盆,可做为潜艇的隐蔽点。

一旦战争爆发,波罗的海舰队的敌人有两个:芬兰和德国。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海军受到了削弱,舰队活动区域受到了极大限制,尤其是苏联的汉科基地,切断了芬兰的交通线,芬兰海军已经无法实施战役机动,芬兰海军舰队不得不分成两个独立作战集团:礁区舰队和独立舰队。礁区舰队拥有装甲舰支队、扫雷舰支队、布雷舰支队和护航舰队。装甲舰支队由岸防战列舰2艘和1个护卫舰支队(炮舰4艘、炮艇6艘)组成,布雷舰支队由6艘布雷舰组成,扫雷舰支队有扫雷舰15艘,而护航舰队则包括1个护航支队(护卫艇5艘和第1、2武装破冰船中队-各有4艘破冰船)和1个机动供应基地(供应船3艘和7艘其他船只)组成。舰队驻泊在图尔库,指挥官海军上校拉霍拉,除了舰艇部队,礁区舰队还下属第4、5、7海岸旅,第14步兵团和第14轻炮营。独立舰队则由第1鱼雷艇支队一部(5艘)、潜艇支队(5艘)、布雷舰群(2艘)、扫雷舰群(10艘)、布雷艇群与护卫艇群(各4艘),以及通信舰群(2艘)和2艘供应船组成。舰队驻泊在赫尔辛基、拉维萨和芬兰湾其他基地,舰队指挥官海军中将瓦尔韦。

※※※※※※※※※※※※※※※※※※※※※※※※※※※※※※  

附录2:芬兰的岸防战列舰岸防战列舰(岸防舰)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一种独特的主力舰。这种战舰吃水浅、装甲厚、火力中等,适于在波罗的海这种浅海海域执行海岸防御任务。1925年决定仿效瑞典等国建造本国的岸防战列舰。芬兰最后委托荷兰IvS公司(德国克虏伯公司在荷兰的秘密子公司)完成岸防舰的最后设计,战舰则由芬兰本国船厂建造。1929年9月第一艘岸防舰开工,代号CV705,30年12月28日下水,32年4月29日服役。第二艘代号CV706也于29年9月开工,31年7月9日下水,34年4月17日服役。两艘岸防舰以芬兰史实中两位神命名,CV705被命名为维纳莫伊嫩号(Vainanmoien)和伊尔马林嫩(Illmarinen)号。该级舰全长93米,宽16.9米,吃水5.0米,排水量3900吨,动力采用4台875马力电动机驱动2台德制发电机,带动2组3000马力的意大利制电动机,驱动两个螺旋桨。该级舰建成时装备2座双联254毫米主炮,4座双联105毫米副炮,服役期间两舰各自添加了防空武器。该级舰服役后,参加了1939年11月爆发的苏芬战争(芬兰称冬季战争),表现一般。苏德战争爆发后,两舰作为芬兰军队的一部分参加了“续战”(芬兰对41年6月25日爆发的苏芬之间的战争的叫法)。 1941年9月,德军发动“北风行动”,两舰作为火力支援力量参与作战。9月13日晚8时,伊尔马林嫩号触到2颗水雷沉没。全舰403名官兵271人阵亡或失踪。伊尔马林嫩号沉没后,维纳莫伊嫩号行动基本上不再出海作战。 1944年9月14日,苏芬宣布停战,芬兰退出战争。维纳莫伊嫩号作为对苏联的战争赔偿而转交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改名维堡号。1959年11月1日,维堡号被编入后备舰队,1962年该舰退役,64年解体拆毁。

※※※※※※※※※※※※※※※※※※※※※※※※※※※※※※  

从实力上看,芬兰海军并不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对手,舰队的最大敌人是N粹德国海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海军仔细研究了一战时期的波罗的海海域的军事行动,分析了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战例,提出对苏海上军事行动的指导思想“在对苏战争中海军任务是保卫己方海岸,阻止敌方海军兵力自波罗的海撤退。鉴于我到达列宁格勒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将失去最后一个支撑点并陷入进退维谷境地,因此,此时必须避免较大的海战。消灭俄国舰队后,任务是通过海上运输充分保障陆军北翼的供给。”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给波罗的海海区海军任务如下:通过海上运输保障波罗的海附近部队和芬兰部队的供给;从海上保卫德国沿岸;采取布雷和使用航空兵突击基地与舰艇的方法阻止俄波罗的海舰队由芬兰湾进入波罗的海中部和南部。关于德国在波罗的海部署的舰队的规模东西方的数字不一。西方资料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当面部署有驱逐舰5艘、鱼雷艇28艘、布雷舰10艘、破雷舰3艘、扫雷舰艇80艘。苏军资料则称开战时在波罗的海各港口和基地德军拥有战列舰1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34艘、潜艇85艘、扫雷舰19艘、布雷舰10艘、鱼雷艇28艘。苏德战争爆发后,41年9月,德国曾组织了一支由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其他舰艇组成的舰队,准备在攻下列宁格勒时防止苏联海军舰艇逃往瑞典,不过这支舰队在9月27日就改为执行其他任务了。

战争之神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已经闻到了血腥的味道。虽然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最大限度利用基地群分散舰队,但是苏联的国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主要基地均位于敌方火力威胁下。波罗的海舰队抓紧时间,将一些主要作战舰艇重新作了部署,以应对可能突然爆发的战争。5月初,巡洋舰2艘和一些驱逐舰以及1个潜艇支队从利耶帕亚转移到里加,布雷舰“马尔齐”号转泊塔林;6月20日,战列舰“马拉特”号从塔林转移到喀琅施塔得,巡洋舰“基洛夫”号和1个驱逐舰大队从里加转驻塔林。对于波罗的海舰队的官兵们而言,强大的舰队、高昂的士气,红色海上重锤一定能打垮一切妄图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但是舰队也有隐忧,波罗的海舰队虽然舰艇众多,但是很多主战舰艇尤其是水面舰艇都是继承沙俄海军的财产,这些舰艇服役时间长,装备落后,与装备精良的对手交手,很容易吃亏。除了旧舰艇的问题外,舰队的训练也有问题,据时任苏联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的回忆,由于气候和地理以及其他因素,苏芬战争以前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舰队只是停泊在唯一的基地-喀琅施塔得,进行维修保养等工作,疏于训练,这对今后作战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不能确定战争到底会在什么时候爆发,舰队在战前只是处于二级战备。1941年6月21日23时35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特里布茨接到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的口头命令:“转入一级战备。一旦遭到袭击,即可使用武器。”原黑海舰队高炮团参谋长谢苗诺夫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写开战前的几小时:“我听到命令部队转入全面战备是凌晨1时35分。各营营长下达了炮连在火力阵地展开的命令。发布警报后30分钟,全团已做好战斗准备。3时05分,位于卡梅什湾的第73炮连观察所以及赫尔松涅斯灯塔附近的对空情报所几乎同时报告:西方20公里有飞机马达声……后来查明,在那次战争中我们的高射炮兵是最先向敌人开火的。”——和西部边界上的苏联部队一样,波罗的海舰队就这样匆忙的投入了战争……

第1章 防御  

1941年6月22日,战争之神和死亡之神联手敲开了苏联的国门。面对德国人的突然袭击,苏联边境部队陷入巨大的混乱,准备充分的德国人迅速突破苏联在西部边界的防线,分兵数路向苏联腹地挺进,其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兵锋直指波罗的海三国。位于拉脱维亚的利耶帕亚海军基地首当其冲,遭到德军进攻。利耶帕亚海军基地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群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潜艇基地和训练中心,苏联海军防空兵学校也设立于此。根据计划,一旦开战,部署在这里的舰艇应立即投入布雷作战,封锁航道,迟滞敌人可能的海上进攻。为了保护基地安全,苏联成立波罗的海滨海军区负责这一地区的防务,海上防务由基地舰队负责,陆上防务则由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陆军第67步兵师负责,师长杰达耶夫将军同时也是军区司令员。战争爆发前,滨海军区拥有岸炮12门、高炮24门、飞机16架、舰艇36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1艘、潜艇15艘、鱼雷艇5艘、护卫艇14艘),为了完成赋予的作战任务,基地储存了大量水雷和深水炸彈,但岸炮和高炮的彈藥储备不足,岸炮仅有1个基数,高炮有2个基数,这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对基地岸防和防空的不重视。陆上防务的情况也不理想,67步兵师防御任务是保卫基地和从国境线到温次皮尔斯整个沿岸地带,防御正面宽度200公里,显然苏军兵力严重不足。 6月19日,基地司令克列文斯基海军上校收到命令:基地所属部队立即转入二级战备。他立刻把这项命令通报给波罗的海滨海军区司令杰达耶夫将军。6月21日23时40分,基地进入一级战备。次日也就是6月22日,德军对基地进行了15次空袭,同时德军第291步兵师以强行军沿着海边道路向城市高速推进。同日,为了防止德军从海上对防线侧翼发动进攻,基地立即下令舰艇出动,潜艇Л-3号与M-79、81、83在城市附近海域展开,扫雷舰“地雷”号则布设了206枚水雷,驻扎在萨烈马岛的海军航空兵也奉命出动对德军进行了轰炸。就在利耶帕亚海军基地正在紧张的进行布雷作业的时候,波罗的海舰队其他部队也在执行类似的任务。根据一战的经验和部队担负的任务,波罗的海舰队认为,一旦开战,舰队应立即出动舰艇在重点海区实施防御性水雷障碍布设,阻止敌军进入芬兰湾,掩护苏军的侧翼和后方,从海上方向保障海上交通线和舰队各基地安全,并保障己方兵力展开,打破敌人大型水面舰只突入芬兰湾的企图,也可以封锁驻守在汉科以东的芬兰各港口德芬军队。在塔林驻泊的分舰队舰艇和第10航空旅接到命令进入待命状态,为布雷舰艇提供掩护,随时投入作战。6月23-30日,舰队舰艇6次出动,每次出动各种舰艇20余艘在芬兰湾布雷,共布设了7条水雷线,布设水雷3059枚,护雷卫498具,这个成绩并不值得炫耀,1914年沙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进行舰队布雷,仅用了4.5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虽然当时的布雷规模只有这次的一半。根据计划,水雷障碍两翼由汉科和奥斯木萨尔岛海军基地炮垒掩护,这就构成了中心雷炮阵地。不过,布雷效果值得怀疑。由于塔林基地库存水雷数量有限,而从喀琅施塔得运来又相当困难,造成在中央阵地布设水雷规模与计划相比大为缩小,仅能对付德军大型水面舰只。苏军承认,布设的障碍作用甚微,德军只要出动一定的扫雷舰艇,水面舰艇和潜艇均能进入芬兰湾。在布雷过程中,由于未发现德军已布设的水雷障碍(德军在克来彼达与瑞典厄兰岛之间布设了“瓦特堡”障碍,芬兰湾入口处布设了“阿波尔达”与“科尔别塔”雷区,德国潜艇与航空兵还在利耶帕亚、温次皮尔斯、伊尔别海峡、索厄拉海峡附近布设了非触发水雷),苏军在“阿波尔达”雷区损失驱逐舰“愤怒”号,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触雷受伤。苏军布雷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根据德军公布数据,德国海军在苏联布设的雷区里仅仅损失了扫雷艇M-3134和1706号及猎潜艇UJ-113号。在伊尔别海峡的布雷行动更是一团糟,苏军原计划在26日完成布雷行动,但因为布雷舰数量不足以及组织不力,27日才开始第二次布雷,当天舰队出动驱逐舰5艘、扫雷舰1艘、猎潜艇3艘,布设了水雷480枚和护雷卫40具。行动中,驱逐舰“前哨”号被德军鱼雷艇击伤。伊尔别海峡的布雷行动还是取得了一定战果,德军承认在此损失扫雷艇M-201号和R-205号,另4艘R型扫雷艇触雷受伤。坏消息接踵而来,27日当天利耶帕亚海军基地传来坏消息——基地失守!由于兵力不足,24日,德军在该市以北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守军与上级的联系被切断。25日,德军第291步兵师的逼近“托马拉”造船厂,苏军立即对造船内正在修理的舰艇进行了爆破,德军进城后通过打捞俘获驱逐舰1艘、潜艇5艘、破冰船1艘等(苏军内部战史承认当时凿沉驱逐舰1艘、潜艇6艘、鱼雷艇1艘)。26日局势进一步恶化,各单位彈藥即将告罄。在前几天的战斗中,130岸炮消耗炮弹1300发,76高炮消耗炮弹4000发,现在每门岸炮只剩下10余发炮弹,高炮则只剩余0.3个基数。黄昏,指挥官接到撤退命令,但命令已只能部分执行,因为通向后方的道路已基本被敌占领。27日,2艘运输船满载军队与平民驶往温次皮尔斯,航行中,鱼雷艇TKA-17、37、47、57、67号与德军第二S艇支队发生交战,运输船顺利抵达目的地。29日,德军到达城外,5艘苏军鱼雷艇与德军MTB艇交火,结果苏军TKA-47号鱼雷艇被俘。根据德军统计,22-29日的战斗中,苏军损失如下:苏军在防御战中自沉驱逐舰“列宁”号、潜艇 C-1号、M-71号、80号, Ronis号2和Spidola号,破冰船 Silach号 (541吨)以及辅助炮舰1艘,另外苏联鱼雷艇TKA-47号被俘。此外,由于基地失守,位于此地的苏联海军防空学校也蒙受了损失,损失了一批海军急需的防空专业干部。如此重要的海军基地竟然仅仅守了5天,利耶帕亚海军基地保卫战在战后引起了苏联海军内部的激烈争吵。  

※※※※※※※※※※※※※※※※※※※※※※※※※※※※※※※

附录3:关于利耶帕亚海军基地保卫战的争吵在帝俄海军时代,利耶帕亚海军基地就是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早在20世纪初,俄国就对该基地的取舍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选定此地,但基地四面敞开,且在枯水期出海不得不要通过一条长长的渠道。一战时期,俄军在1915年就不得不放弃该地。对于苏联海军而言,在距离国境线如此近的地方否有必要建立如此重要的海军基地,这引起了激烈争论。战争爆发后,该基地短时间就告失守更是引发了战后的争吵。一般认为,在波罗的海东岸和里加湾内,有更适合的前进基地,如果单纯从战略与基地配置情况考虑,在此建立基地未尝不可,但不应投入过多。事实上,二战结束后至今利耶帕亚海军基地仍是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看来该基地地理位置和条件实在是令俄国海军无法取舍。

※※※※※※※※※※※※※※※※※※※※※※※※※※※※※※※  

虽然利耶帕亚海军基地很重要,但此时波罗的海舰队也顾不上了,同此时其他战线的苏军一样,波罗的海舰队眼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尽快恢复各部的联系,建立稳固战线,拖延敌人,阻止战局的进一步恶化。战争刚一爆发,驻扎在塔林的潜艇支队就接到舰队司令部的命令,“敌人利用波罗的海进行军事运输;芬兰西南海面内出现了敌舰。仅仅有戈洛托夫浅水区的布雷情报。你们的任务是把潜艇展开于中部和北部海区,按照无限制潜艇战的原则击沉一切敌舰,报告发现敌战列舰和巡洋舰的情况。……”22-23日舰队派出潜艇12艘(C-4、6、7、10,Щ-309、310、311,M-79、81、83、90,Л-3)执行破交任务,各艇于7月9-11日陆续返回基地,其中Л-3在梅梅尔附近布设了水雷,C-4号在波美拉尼亚海岸附近巡逻游猎,C-10号潜艇则进入但泽湾活动。德军宣称在战斗中U-149号潜艇击沉苏军M-101艇(按:在苏军所有100艘M型潜艇中,并无此编号潜艇;而与此相符的应是M-99潜艇,不过该艇未参加此次作战,6.27在离开希乌马岛时被U-149击沉)。虽然潜艇部队积极寻找战机,但是潜艇支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潜艇2艘。

舰队航空兵也没有闲着。6月25-30日,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与北方方面军空军对在芬兰及挪威北部德军的39处机场发动战争期间首次空中战役,参战飞机540架(舰队航空兵25日出动84架轰炸机,26日出动22架轰炸机),出动飞机1000架次,苏军称战斗中击毁敌机130架。德军记录则称第5航空队没有损失,芬军2架飞机受伤,击落苏军轰炸机23架。 6月30日,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121架轰炸机和强击机突击了在德文斯克地区航渡和途中的德军。参战的一名飞行员卢卡维奇回忆到:“……我们出动了2个四机编队。我和列奇卡洛夫各带领一个。双机组的长机由特鲁德担任,黑喳喳敦实的摩尔达维亚小伙子格鲁苏尔则给我当僚机。每一条大路上都烟尘滚滚。敌军坦克和汽车正朝着德文斯克开进。列奇卡洛夫带领的四机编队对准前头的敌军纵队投下炸彈,随后又用机枪扫射。我带领的四机编队也迅速跟进,就在敌人还没有清醒过来的时候,油罐车早已被我们打着起火,堵塞了道路。随后,机枪子弹和航炮炮弹,一串又一串的射进敌军车队和人群;带着满腔愤恨的炸彈也投向德军车队行列。转眼之间,烈火浓烟腾空而起,遮天蔽日,敌军四散逃窜。这种景观我们是司空见惯了。但是,如今它的意义却完全不同。那些把儿童、妇女、老人射杀在渡口,射杀在列宁格勒州每条大路上的凶手们,如今受到了罪有应得的惩罚。……”

虽然波罗的海舰队在英勇作战,但是和其他战线一样,战局仍在继续恶化。不久后,舰队主要基地塔林的失陷,使苏军中央阵地与芬兰湾东部各阵地左翼暴露在敌人面前,德军推进到伊尔别海峡南岸,苏军继续在该海峡布雷变得毫无意义。原先这两地布雷的障碍反而被德军加以利用,纳入了防潜阵地配系中,尤其是东部阵地(指伊尔别海峡)的左翼水雷线,缩小了苏军舰艇从西驶往戈格兰岛的航线宽度。8月8日-8月26日,德军在芬兰湾南部的尤明达尼纳角布设了代号“尤明达”的雷区,使苏军航线带进一步缩小,在以后的作战中,苏军在此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在1941年7月6日伊尔别海峡进行布雷时,驱逐舰“暴躁”号、“有力”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号与护卫舰“雪”号、“乌云”号与德军运输船队护卫分队展开了白昼海上炮战,据苏军认为,在这次战斗中击沉德国驱逐舰1艘,击伤敌辅助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艘,这是战争期间在波罗的海发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型水面舰艇之间的海战。然而,苏军对战斗细节的描写,比较含糊,在舰队战史中只是说明击沉击伤敌舰各一艘。关于这次难得一见的海战,德军编队指挥官Rossow在作战日志中写道: “7月6日10时26分,我接到命令,带领MR-11(装备3门105毫米炮)和M-23、31(各装备2门105毫米炮)护送4艘满载军需品的驳船驶往里加。10时45分,两艘船遭到3架飞机袭击,对方投弹8枚,无一命中。12时00分,船队在北方发现4艘驱逐舰,3艘航向东,1艘航向西南,准备分割我们的船队。在距离18000米时,3艘驱逐舰首先开火,齐射目标是MR-11。当双方距离缩短到15000米时,我舰105毫米炮也开始射击。我命令M-31施放烟幕,而此时俄国驱逐舰可能担心遭受鱼雷攻击,第4艘航向改为平行航行。其他的驱逐舰继续与MR-11交火,但无一命中,而自己却至少被命中1发。烟幕施放后,交战在12时55分到13时30分之间出现了间断。不久,又有5架飞机前来投弹14枚,被击落1架,船队没有损失。13时35分,2艘大型驱逐舰继续与我舰交火,不过此时双方距离已有25000米,敌舰只进行了短促射击。14时15分,敌舰离开战场,转向西北。14时30分,再一次遭到3架飞机袭击,对方投弹6枚,依旧无一命中。船队于19时00分安全抵达目的地。今天的战斗,船队对空射击消耗105毫米炮弹96发、37毫米炮弹850发、20毫米炮弹3730发;与4艘驱逐舰炮战消耗105毫米炮弹198发,我方无一损失。”做为此战的一个尾声,5天以后,德军M-23号在里加湾西北触雷受伤。由于战局的变化,7月2日,舰队开始构筑东部(苏尔萨里岛)雷炮阵地;8月,又陆续开始建立后方雷炮阵地。在两地共布设了5657枚触发水雷和1480个护雷卫。波罗的海防御战役,德军挺进纵深500公里,苏军则放弃了几乎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在6月22日到7月9日的波罗的海防御战役中,波罗的海舰队出动5.8万人,损失1278人,基本为纯减员。由于陆上作战的失败,舰队主要任务变为:支援红军的滨海侧翼;固守海军基地;掩护列宁格勒的远海要冲;破坏对德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交通线。从7月10日开始,舰队参加了苏德战争中时间最长(到1944年8月9日结束,历经900天)的列宁格勒会战。

第2章 列宁格勒•郊区

苏芬冬季战争结束后,芬兰被迫接受苏联提出的条件,割让领土,芬兰国内反苏情绪日盛,收复失地的想法使芬兰和N粹德国越走越近。1941年6月3日至6日,德芬两国军事领导人在赫尔辛基举行了一系列会谈,6月7日,芬兰允许德国军队进入芬兰,同时6月10日芬军开始秘密动员。6月14日,德国军舰进入芬兰领海,次日,位于北极地区的拉普兰地区芬兰驻军纳入德军的指挥之下。6月20日,芬兰开始将边境地区的居民撤走,21日,德芬两国军舰也开始在芬兰领海内进行布雷作业。德国入侵苏联后,芬兰根据战前与德国达成的协定,组织部队杀入苏联境内。6月25日,芬兰正式宣布与苏联进入战争状态。(芬兰将这一段战争称为“续战”)。芬兰军队最重要的目的是夺回卡累利阿地区,卡累利阿地区也是列宁格勒远郊地区的防御重点,苏芬双方对这个地区的军事行动都高度重视。苏军负责防御卡累利阿地区的是第7集团军(下辖步兵第54、71、168、237师与索尔塔瓦拉第26筑垒地域),芬兰方面则投入卡累利阿集团军(苏军认为该集团军下辖15个师,内1个德国师,兵力为苏军3倍;芬军则称只辖5个师和3个旅)。面对芬军的进攻,苏军节节抗击。在拉多加湖区舰队支援下,7月10-30日,苏军在奥格涅茨、彼得罗扎沃茨克、斯维尔河等方向与芬军进行激烈交战,最终将战线稳定在图洛克萨河-奥格涅茨西北25公里、绍托泽罗-谢姆湖西南15公里、波罗索泽罗-苏奥耶尔维东北70公里一线。争夺战正酣之际,7月24和27日,为了阻止芬兰军队右翼向维德利察推进,苏军决定派遣海军陆战独立第4旅的4个营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炮舰2艘、装甲艇2艘、护卫艇2艘、其他快艇数艘)、空军1个大队(飞机16架,其中歼击机6架,轰炸机6架,水上巡逻机5架)掩护下,在伦库卢萨里岛和马京萨里岛实施战术登陆。此时列宁格勒附近局势复杂,形势变化很快,苏军并不知道此时德军已经在岛上部署了岸炮连,苏军马虎的空中侦察也没有发现这个情况,苏军指挥部队地面侦查组的侦查结果作了乐观的估计,仓促的决定实施登陆,乐观的苏军草草的拟定了登陆计划,连火力支援的问题都没有考虑就下令部队行动。结果可想而知,登陆计划失败黯然收场。北线的战局暂时陷入胶着局面,战场逐渐平静下来,但此时南线的形势却恶化起来——塔林危急!

塔林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是爱沙尼亚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波罗的海舰队唯一的不冻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7月苏联并吞爱沙尼亚后,即将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由喀琅施塔得迁至该城。前一段战斗中,波罗的海舰队丢掉了利耶帕亚基地放弃了里加,舰队主力基本都转移到这里(此时大约有100余艘各型舰艇驻泊塔林),如果塔林失守,波罗的海舰队只能退守喀琅施塔得,舰队就会被困死在那里,庞大的舰队将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必须守住塔林!塔林城市面积2000公里,防御正面宽度120公里,防御任务十分繁重。为了保卫塔林,7月22日-8月15日,舰队工程处组织构筑了50公里长的主要防御工事,并在所有桥梁上敷设地雷。 1941年8月5日,德军第18集团军前出至塔林远郊区,7日已到达塔林以东芬兰湾沿岸,将苏军第8集团军分割为两部分(第10步兵军撤往塔林,下辖摩托化步兵第22师,步兵第10、18师;第11步兵军撤往纳尔瓦),并切断了塔林至列宁格勒的铁路和公路。舰队主要基地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而沿岸航道则处于德军火炮控制之下,塔林保卫战就此打响。塔林守军的实力不弱,德军接近时,基地动员2.7万人投入到一线作战(其中舰队军人1.6万),拥有各种火炮(舰炮、岸炮、高炮)280 门,其中舰炮与岸炮97门(4门305毫米,9门180毫米,12门152毫米,35门130毫米,17门102毫米,20门100毫米),海军航空兵飞机85架,港口中还有100余艘各型舰艇(根据计划,部分舰艇将负责给岸上部队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这些舰艇包括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2艘、驱逐舰9艘、炮舰3艘)。 8月20日,德军开始发动进攻,波罗的海舰队组织海军炮火对德军发起猛烈反击,战局马上进入白热化。25日,德军突破防线东段,直接威胁港口。鉴于形势恶化,司令部立即指示步兵第10军从当日起,在市内修筑街垒工事,以保障军队向上船点集结,舰队则做好撤退准备。26日苏军决定迅速将相关舰艇转移到喀琅施塔得,这样既有利于保卫列宁格勒也可以保存舰队主力。 8月27日,塔林港内各型舰艇182艘(巡洋舰1、驱逐舰15、潜艇6、扫雷舰9、扫雷艇35、鱼雷艇4、猎潜艇10、护卫艇8、警戒船12、商船82)向喀琅施塔得突围。为了尽可能把部队撤走并保证突围成功,舰队将运输陆军部队的舰船编成4个护航运输队,而舰队的战斗基干兵力则分成3个机动队:主力队、掩护队和后卫队。主力队任务是保卫第1、2护航运输队通过最危险的地段-尤敏达尼纳角至戈格兰岛;掩护队任务是保证第2、3护航运输队在克里岛与瓦因德洛岛之间航行安全;后卫队任务是从后面保卫第3、4护航运输队。潜艇M-98号与102号被派到赫尔辛基南面阵地隐蔽,一旦发现敌舰,立即发起进攻不惜代价拖住敌人。此外,航空兵负责在戈格兰岛以东掩护舰队撤退。为了迷惑德军,27日午后步兵第10军全线发起反击,在反击的掩护下,16时部队开始上船。8月28日14时,第1护航运输队起航;50分钟后,第2护航运输队离开港口;接下去是另外2个护航运输队。16时左右,战斗舰艇部队离开停泊场。22时前,战斗舰艇与护航运输队在海上完成编队,以巡洋舰“基洛夫”号为首的主力舰艇队为先锋,所有舰船排成1个15海里长的纵列向列宁格勒方向驶去。库兹涅佐夫在其回忆录中写到:“……从驶出塔林湾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夜暗降临为止,舰艇和运输船不断遭到来自空中的袭击,后来又发现了漂雷。18时刚过,运输船‘埃拉’号触雷沉没,这是我们损失的第一艘舰船。25分钟过后,‘瓦尔德马斯’号破冰船被几枚炸彈命中而沉没。与此同时,‘维罗尼亚’号运输船也遭到敌机袭击。很快,暮色茫茫,留在身后的塔林成了一片火海,尾后的几艘舰艇的侧影在火光映衬下清晰可见。不久,巨大的火焰和黑色的烟柱此起彼伏从水中冲上天空,又有几艘舰船被敌机炸沉。当夜暗笼罩在海面时,法XS飞机的凶恶嗥叫声停止了,然而,舰艇上人们也未能因此而松一口气。现在,来自水中的危险更严重了:在夜暗中,很难在无数碎片和被毁的舢板中分辨出漂在水面的锚雷。8月28日夜间是航渡中的第一个夜晚,对舰队来说也是最艰难的一个夜晚。有时,舰艇就在两枚水雷的缝隙中穿过,水兵们用手将可怕的水雷雷体从舰舷推开。扫雷舰由于的水雷频繁爆炸而不得不经常修复扫雷具,而这耽搁了跟进的各战斗舰艇队的航行。不久,危险又增加了一种,这就是来自尤敏达尼纳角的炮火与来自芬兰礁区的鱼雷艇袭击。鱼雷艇攻击了巡洋舰‘基洛夫’号等军舰。巡洋舰上的炮火压制了敌方岸炮,其他战斗舰艇也用炮火击退了敌艇攻击。但是,要继续在夜暗中航行已不可能了。此时,从舰船上已看不清水面的漂雷(包括被前面航行的扫雷舰切断雷索的小水雷),舰船时而被水雷炸毁。由于缺乏夜间航渡必须的扫雷网,给航渡造成非常不良影响。此外,还遇到了战前训练没有充分估计到的现象,即当舰艇减速航行时,破雷卫自卫具已不再是自卫具,而变成了‘捕雷具’,把水雷都拖到了船舷附近。尽管舰队司令非常想利用没有空袭危险的夜间航行,但此时也不得不命令所有舰船在拂晓到来之前抛锚停泊。拂晓后,舰船继续向东航行,在最后一段航渡中,敌机攻击不断,舰队则击退了多次空袭。8月29日白天,主力舰艇队到达目的地,然而这一天对于运输船和辅助船只来说却是最艰难的一天,他们既没有强有力的防空炮火,又没有战斗舰艇那样高的航速,而且还没有我方歼击机的掩护。一些船只一天内遭到百余架次空袭。几天后,船只陆续到达喀琅施塔得,无数英勇的战士牺牲了……” 整个撤退,苏军共运输人员2.3万人,亡0.4万多,舰船损失53艘(驱逐舰5、潜艇2、护卫舰2、扫雷舰3、炮舰1、扫雷艇4、鱼雷艇1、护卫艇1、商船34,另6艘被创船只次日被俘获)-其中被德国空军炸沉18艘。这是战争期间海军最快的一次紧急撤退,尽管面对航道水雷威胁(德军在芬兰湾尤敏达尼纳角与卡莉博达格伦德灯塔之间布设水雷3000余枚,并在尤敏达尼纳角设置了150毫米岸炮连)及德军空军(苏军由于失去了在爱沙尼亚的机场,不能掩护舰艇)并且付出较大代价,但毕竟保全了2/3舰船(战斗舰艇112艘、运输船与辅助船21艘),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胆略令人钦佩。不过,由于海军用于布雷的舰艇过去都使用这个重要港口,它的失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意味着丢失了波罗的海。按照苏军说法,塔林的失守,使芬兰湾南北两岸全部落入德军之手,舰队基地被迫一再东移,最终在11月21日解散波罗的海沿岸海军基地。这场“雷维尔港外的水雷战”(引用德军叫法)可以说是德国海军在本年的最大胜利!

※※※※※※※※※※※※※※※※※※※※※※※※※※※※※※※  

附录4:德国战史中的雷维尔港外的水雷战德军记录是:“俄军参加撤离有巡洋舰1、驱逐舰18、潜艇6、扫雷舰28、鱼雷艇6、油轮1、轮船25、小船83。各编队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编队:运输船6、破冰船1、修理船1、训练船1、潜艇3,掩护兵力驱逐舰1、警备舰3、扫雷舰5、猎潜艇2、护卫艇5、拖船1。 第二编队:运输船6、改装布网舰2、测量船1、纵帆船1,掩护兵力炮艇1、警备舰1、扫雷舰4、扫雷艇9、猎潜艇2。 第三编队:运输船8、油船1,掩护兵力炮舰1、警备舰2、扫雷舰4、扫雷艇4、猎潜艇2。. 第四编队:小船9,掩护兵力警备舰1、炮艇1、扫雷艇9、扫雷舰2。 编队主力:巡洋舰1、驱逐领舰1、驱逐舰3、潜艇5、扫雷舰5、鱼雷艇5、猎潜艇6、供应船1、破冰船1。 殿后编队:驱逐领舰1、驱逐舰2、潜艇4、扫雷舰5、猎潜艇4、鱼雷艇4、警备舰1;侧翼掩护编队:驱逐舰3、警备舰3、鱼雷艇2、猎潜艇5、布雷舰1。当这些编队陆续离开港口后,俄军将在港内剩余的轮船3艘凿沉在入海口并布设水雷,同时将1艘扫雷舰,1艘轮船和3艘拖船做为堵塞船自沉。 当俄军大编队28日下午通过由我军飞机布设的雷区时,破冰船1、运输船3触雷沉没,运输船1触雷重创随后沉没。 当晚以及次日白天通过尤敏达尼纳雷区时,俄军触雷沉没了驱逐舰4、警备舰3、扫雷舰3、潜艇3、炮舰3、改装布网舰2、鱼雷艇1、猎潜艇1、运输船12(2艘千吨以下)、油船2;同时重创的有驱逐领舰1、驱逐舰2、扫雷舰1以及一些大小船只。 29日在苏尔萨里岛附近,我军飞机再次出动,炸沉俄军运输船2、教练船1,重创运输船2、修理船1;只有运输船 Kazakhstan 在23时00分 将她载运的5000名士兵运抵港口。 苏尔萨里岛随即成了一个中转站,在以后几天,陆续有俄军扫雷舰12、警备舰1、鱼雷艇6、猎潜艇8、拖船2、摩托艇4以及一些商船和部队1.216万人经此到达喀琅施塔得。另外,在殿后编队中俄军损失1艘潜艇 。”

※※※※※※※※※※※※※※※※※※※※※※※※※※※※※※※ ※※※※※※※※※※※※※ 附录5:塔林保卫战中的海军炮兵

在塔林保卫战中,舰队舰艇与岸炮共发射炮弹13000发,及时有效支援了陆军作战。保卫战中,海军炮兵任务是:消灭敌集结的有生力量;对指定区域实施拦阻射击和面积射击。由于退入城市的第10步兵军炮兵武器有限,因此,海军炮兵,主要是舰艇炮火在支援步兵顶住德军进攻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作战中,舰队实行了舰艇火力阵位卡制度,这种制度后来在舰队对陆军实施炮火支援时得到广泛使用。火力阵位卡包括:该阵位最主要射击扇面诸元,通讯联络图,暗语信号表,呼唤炮火与停止射击的程序等。舰队航空兵与高射炮兵击落敌机25架。在塔林保卫战期间,第8集团军的濒海侧翼得到了卢加设防分区岸炮与分区炮舰和装甲艇各两艘的火力支援,为迟滞德军第41摩托化军进攻贡献不小。在8月上旬,集团军部队还得到了“十月革M”号战列舰、“基洛夫”号巡洋舰、炮舰“红旗”号与“伏尔加”号的支援,大大保障了集团军右翼和金吉谢普防御分区的稳定性。

※※※※※※※※※※※※※※※※※※※※※※※※※※※※※※ ※※※※※※※※※※※※※※附录6:空袭柏林    7月底,德军对莫斯科实施了第一次空袭,做为回应苏军决定空袭柏林。苏军首先选定了ДБ-3轰炸机作为空袭平台。随即,进行了多种方案讨论,最终专家们确认,如果飞机装足燃油,从厄塞尔岛起飞且每架飞机载弹不超过750公斤的话,那么飞到柏林(全程近900公里)返航后还能剩余小部分油料。8月1日,计划被批准。经过紧张的几天准备,首次空袭于8月7日21时开始。编队共有13架ДБ-3轰炸机,从在厄塞尔岛上的机场起飞,12架携带2枚100公斤RS弹与6枚100公斤高爆弹,1架携带1枚1000公斤炸彈。这些空袭尽管给德方造成损失不大,但是政治意义十分重大。1941年8月7日-9月5日,苏军组织共空袭柏林10次,先后出动飞机86架,有33架到达柏林上空,投弹311枚。首次空袭的指挥员空军上校E.H.普列奥布拉斯基与其他4名飞行员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其本人在战后担任了海军航空兵司令。 41年9月德芬军发动“北风行动”目的就是占领这些岛屿,釜底抽薪,防止苏军继续空袭柏林。除了空袭柏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还积极支援陆上作战。早在7月上旬,由于德军迅速向里加、普斯科夫和塔林推进,其运输船队沿着海岸,经伊尔别海峡驶到里加等地。舰队的水鱼雷航空兵是突击运输船队的最理想兵器,然而在非常情况下,航空兵大部分兵力都用来打击向列宁格勒推进的坦克纵队(例如7月10-15日,突击德军在奥斯特洛夫地区和波尔霍夫、沃洛索沃的坦克部队,分别出动125和558架次)、掩护在爱沙尼亚作战的的8集团军、以及支援在舰队主基地塔林作战的部队。

※※※※※※※※※※※※※※※※※※※※※※※※※※※※※※※  

就在波罗的海舰队主力从塔林撤退的同时,北线的局势也进一步恶化。8月27日,芬军再次发动进攻,第7集团军虽尽了最大努力抵抗,但还是在8月底丢了维堡,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兴奋的写到:“芬兰的蓝白十字旗在古老维堡城堡上重又高高飘扬,这证明战士们的英雄业绩,也象征着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和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9月底第7集团军退至斯维里河(芬军记载,芬军于9月7日抵达老边界),随后,该战线趋于平静,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天。在这期间,拉多加湖区舰队竭尽所能支援陆军,区舰队主要舰艇-炮舰“奥廖克马”号、“谢列姆扎”号、“比拉河”号、“布列亚”号、“舍克斯纳河”号、“谢斯特罗列次克”号与护卫舰“风雪”号以及“伊若列茨”号对第7集团军左翼和第23集团军右翼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8月末,为了支援第23集团军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出动驱逐舰“大力”号与“坚韧”号,和维堡防御分区岸炮紧密配合,以阻止敌军在维堡地域上陆,使其不能从列诺加向利汉尼叶米半岛调遣部队。26-27日,驱逐舰向半岛发射130毫米炮弹1037发。由于准备工作匆忙且未与被支援部队之间互通情报,射击效果极差。注:41年8月,芬兰在拉多加湖小舰队由拖轮2、驳船4、摩托艇150;苏军区舰队实力为(西方资料):驱逐舰1、巡逻艇20及许多小艇。除了火力支援外,8月15-27日,区舰队舰艇将第23集团军步兵第19军部队从拉多加湖西北岸地区撤到施吕瑟尔堡和敖西诺维茨,这次行动共撤出部队21996人(装备坦克9辆、火炮260门、机枪178挺、汽车536辆、4647匹马)和居民1.8万人。9月1-2日区舰队又将第23集团军步兵第50军部队从科伊维斯托岛撤至喀琅施塔得,撤出官兵近2.7万人(装备有火炮188门、汽车950辆、2000匹马)。(图片29)舰队从塔林撤出后,苏联海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开始检讨撤退中出现的问题,以为列宁格勒保卫战做准备。苏联海军认识到,塔林突围中海军舰艇最大的敌人是水雷,因为扫雷舰艇不足,许给舰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舰队将被水雷困在狭小的海域内,动弹不得。有鉴于此,海军军事委员会在8月中旬召开的会议中决定“抽调一切适用船只在列宁格勒附近海域进行扫雷,或者至少抽调15-20艘远洋拖船或内河拖船,甚至明轮船也行。”

※※※※※※※※※※※※※※※※※※※※※※※※※※※※※※※※  

附录7 蒙群岛与汉科基地保卫战塔林失守后,芬兰湾南北两岸全部落入德军之手。蒙群岛与汉科基地落在的敌人战线的大后方,但基地的守卫者们仍然坚守着这条前沿防线。蒙群岛,位于芬兰湾入口,群岛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由4个大岛和周围500个小岛组成,南隔伊尔别海峡与拉脱维亚陆地相望,东以穆胡海峡与爱沙尼亚分开,群岛海岸线长达820公里。战争爆发次日,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于6月23日指示是:“萨列马岛陆上防御由波罗的海沿岸军区负责,希乌马岛陆上防御由列宁格勒军区负责,陆军指挥员指挥群岛陆上防御,波罗的海舰队首长指挥海岸防御,给岸防部队下达任务。”直到德军占领利耶帕亚和里加,群岛防御才统一由要塞司令海军岸勤少将叶利谢耶夫指挥。6月29日,海军总司令部命令舰队军事委员会:“无论大陆战场局势如何,都要防守萨列马岛和希乌马岛。”7-8月,苏军在群岛构筑了260个永久火力点和土木火力点,埋设了地雷2.3万多枚,修建了抗登陆障碍140余公里。据统计,苏军在此处负责防御部队有23663人(陆军主要为第3独立步兵旅),部队装备有鱼雷艇6艘、扫雷舰17艘等,此外部署在这里还有陆军火炮与岸炮16个连(合计213门火炮,其中有4门180毫米岸炮,但调试尚未结束,4门152毫米、12门130毫米、10门122毫米榴弹炮、4门105毫米、6门75毫米,10门76毫米反坦克炮等,另外还有迫击炮60门。在主要的萨烈马岛和穆胡岛共有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40门;在希乌马岛和沃尔姆西岛有大口径火炮20余门),机枪795挺,飞机12架。 9月,德军制定了Nordwind“北风”计划,意在夺占群岛。据苏军情报,为了这次行动,德军计划出动5万人(陆军主要是第61、217步兵师,第61步兵师按照苏军记载在塔林伤亡75%,不得不改作预备队,不调往列宁格勒方向),巡洋舰3艘、驱逐舰6艘,各种船只350艘(德军记录是海军出动巡洋舰3艘、浮动炮台6座、炮舰6艘、登陆驳船34艘、其他艇船20余艘,芬兰出动岸防战列舰2艘、破冰船2艘)。7日,德军首先占领了只有2个连兵力守卫的沃尔姆西岛。9-10日,德军对穆胡岛(蒙岛)发射炮弹15000发,投掷炸彈3000枚,岛上防御工事遭到严重损坏。13-17日,经过数天交战,守岛苏军1个步兵营和2个不满员工程建筑连大部损失,剩余人员经奥里萨雷大堤撤退到萨烈马岛。与此同时,14日德军第61步兵师在2艘巡洋舰、2艘岸防战列舰(芬兰)、4艘巡逻艇(VMV1、14、15、16)、5艘武装拖网渔船、8艘小型船只掩护下,向萨烈马岛(厄塞尔岛)展开进攻,苏军的岸炮火力给德军以极大杀伤,同时27日鱼雷艇部队还击伤德军1艘驱逐舰。该岛对德军意义重大,因为苏军轰炸柏林的飞机就是从该岛机场起飞的,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德军下令必须尽快夺取该岛。13日20时30分芬军岸防战列舰“伊尔玛林嫩”号(排水量3900吨,主炮4门254毫米炮,1934年4月17日服役)触雷2枚沉没,全舰403人仅132人生存,这是芬兰海军在战争中最大损失,不过苏军材料认为该舰是18日在汉科附近艾罗岛触雷沉没。战至9月底,瑟尔韦半岛(指萨烈马岛南端)苏军仅余1500人,舰队决定放弃该半岛并使用鱼雷艇和汽艇将守岛部队运到希乌马岛。然而由于暴风天气和德军阻扰,计划失败,派出的艇船未能靠近半岛。10月4日,舰队收到了该岛发出的最后一封明码电报,当日下午16时10分,联系中断。10月12-21日,德军进行“Siegfried”行动,61步兵师在巡洋舰“科隆”号和4艘鱼雷艇以及扫雷舰7艘掩护下,占领希乌马岛(达戈岛);德军宣称俘虏1.5万人,己方损失3000人,苏军材料称最终还是从岛上撤出了570人。对于这次保卫战德军的损失,双发记录差异很大,苏军宣称歼敌2.6万余人,击沉舰船27艘(运输船8艘、登陆舰艇12艘、巡逻艇2艘、鱼雷艇1艘、驱逐舰3艘、辅助船1艘)、飞机41架,蒙群岛认为这次保卫战最大的意义在于迟滞了德军进攻速度。而德军仅承认损失芬兰岸防战列舰1艘,此外的损失是仅是M-1707号扫雷艇合一些小艇。(图片33,34)德军占领蒙群岛后,德军在芬兰湾唯一障碍就是汉科半岛。汉科海军基地是波罗的海舰队重要基地之一,面积115平方公里,担任着掩护雷炮阵地北翼的任务,此外这个基地的存在还牵制了芬军大量兵力,使其在列宁格勒北部要冲行动受到限制。据统计,该基地拥有兵力2.53万人,基地拥有猎潜艇7艘、小艇船16艘,岸炮99门、高炮连12个(76毫米)、飞机11架。早在6月26日,芬军步兵第17师就对汉科基地的进攻。由于芬军投入兵力不大,苏军在最初10天打退了芬军进攻。7月16日-8月19日,苏军还主动出击,占领了周围19个邻近岛屿(苏军称,8月10日,潜艇Щ-307首创苏联海军反潜战绩,在群岛以西用鱼雷击沉德军潜艇C-144。此战绩得到德国资料的证实,德军IID型潜艇U-144号8月10日被苏军潜艇Щ-307号击沉,艇上28人全部遇难。)。期间,芬军的2艘岸防舰用254毫米主炮在7月2日和4日炮击了基地设施。在塔林失守后,芬军加强了对该地进攻。经过160天的战斗,苏军决定放弃该基地。12月2日该基地被放弃。为了将基地剩余部队撤出,波罗的海舰队决定出动舰船100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5艘、扫雷舰33艘、炮舰2艘、鱼雷艇7艘、护卫艇33艘、运输船与辅助船12艘)执行这次行动。 12月2日开始,第一批苏军登船出发,编队拥有扫雷舰9艘、猎潜艇7艘、鱼雷艇4艘、运输船14艘,同时得到炮舰1艘、拖船4艘加强。撤退过程中,2艘炮艇触雷受伤。12月3日凌晨,三艘扫雷舰的扫雷具因为触发水雷而无法使用,导致运输船‘约瑟夫•斯大林’号在通过水雷障碍时,触雷4枚,最后1枚导致船上载运军火爆炸,船只沉没,船上大约4000人遇难。最终该编队还是将6000人运到苏尔萨里岛,随后这批部队被运送至喀琅施塔得。德军战报对这次行动的记载是:“12月1日晚,俄军开始撤退。第一梯队有运输船1艘、扫雷舰2艘、炮舰1艘、扫雷艇1艘、猎潜艇2艘。在此期间,俄军3艘警备船和4艘护卫艇与2艘芬兰炮艇发生过交战,没有战果”。随后进行的撤退行动与第一次行动类似。根据苏方统计,撤退行动共运出部队2.3万人(随部队撤出的装备有坦克26辆、火炮128门、机枪851挺、步枪15754支)、粮食1735吨、彈藥1000吨。在撤往220海里外的喀琅施塔得过程中,苏军损失驱逐舰1艘、护卫舰1艘、扫雷舰2艘、运输船1艘、水文船1艘,死亡4987人(不包含被击沉击伤的舰艇上的人员损失)。通过汉科基地保卫战,波罗的海舰队获得了在孤立岩岛群区域组织防御战的经验,同时也给苏联海军提了个醒,在这种地形狭窄的浅海区执行人员运输任务必续有专门的登陆运输舰。  

※※※※※※※※※※※※※※※※※※※※※※※※※※※※※※※※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由于陆上战斗的失败,各基地相继失守,波罗的海舰队一路败退。虽然条件不利,但是舰队仍然出动了舰艇部队投入海上作战,但战果寥寥。7月12日到9月2日,舰队出动了驱逐舰、鱼雷艇、航空兵等攻击敌方在里加湾的护航运输队。根据苏军战报,击沉对方运输船12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2艘。但对比德方资料,这些所谓损失的舰船只是被近失弹或流弹所轻伤,并没有1艘单独航行的运输船被击沉,仅有1艘陆军运输小艇被击沉,但有10艘扫雷舰艇触雷沉没。为了这微不足道的战果,苏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损失2艘驱逐舰。德方资料还显示,7月25-26日苏军出动航空兵与水面舰艇与R艇交战,R 53号和R 63号 触雷轻伤,R169号被苏军炸沉,但苏军鱼雷艇的攻击未能奏效。 7月28日德军第三S艇支队击沉苏军1艘小型破冰船(253吨)。8月1日,苏军出动6艘鱼雷艇,攻击德国第一M艇纵队,苏军损失1艘鱼雷艇。根据德军记录,当晚第一鱼雷艇支队进行布雷时,遭到对方4艘鱼雷艇攻击,经过战斗,击沉 苏军TKA-122号鱼雷艇。

※※※※※※※※※※※※※※※※※※※※※※※※※※※※※※※※  

附录8  德军的S艇,M艇与R艇

二战期间,德国海军除了令人生畏的潜艇部队——U艇外,还建立了一支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轻型舰艇部队,其中比较重要有三种,即S艇,M艇与R艇。 S艇即鱼雷艇。德国海军在战争中装备了多种型号的鱼雷艇,这些鱼雷艇给盟国舰船造成了不小麻烦,成为与U艇部队齐名的德国海军单位。S艇也被英国人称为E艇。(E即Enemy敌人的缩写)。关于德军S艇的介绍很多,这里不再赘述。除了鱼雷艇外,德国海军还装备了数目庞大的多用途轻型舰艇,其主力即M艇和R艇。 M艇(M-Boats,德语Minensuchboot)即扫雷艇。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海军决定建造一型新的扫雷艇来取代舰队中老旧的一战时期的扫雷艇。1935年,新一代的扫雷艇投入使用,即35型扫雷艇。 35型扫雷艇的性能优异远远超出了德国海军的期望。这种艇易*作,适航性好,火力强,防护合理,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还能担负多种战斗勤务,被英国人称为“海峡驱逐舰”。虽然35型艇性能优异,但是由于造价昂贵、建造复杂、工期长等因素,该型艇建造数量并不多,只建造了69艘。战争中,35型扫雷艇损失34艘,幸存艇被盟国接受,其中美国接收17艘,苏联13艘,英国5艘。苏联的35型艇在黑海舰队使用到了20世纪600年代。1956/57年美国将5艘35型艇移交德国海军。由于35型艇建造昂贵,德国海军决定开发一种价格便宜,建造容易的扫雷艇,即40型艇。40型艇参考了一战时期德国海军装备的16型扫雷艇。40型艇的性能比35型下降了大约10%,但是建造工期缩短了一半。与35型艇一样,40型艇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也承担了大量的战斗勤务。由于德国海军燃油不足,该型艇改用燃煤锅炉。 40型艇共建造131艘,战争中损失63艘,幸存艇被盟国接受,其中美国接收25艘,苏联30艘,英国13艘。苏联使用的40型艇大部分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于20世纪60时年代退役。盟国接收的40型艇有一部分被转交他国,美国曾把5艘艇于1957年移交德国海军,罗马尼亚装备的4艘40型艇更是在94年代才退役。 43型艇是40型艇的放大型。为了加快建造速度,43型艇使用了分段建造法。该型艇同样使用燃煤锅炉。43型艇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还加装了反潜设备用于反潜任务,某些艇还加装了两具鱼雷发射管用于鱼雷训练。虽然自1942年起共有160艘43型艇开工建造,但仅有17条完工。战争中,仅有1艘43型艇损失,幸存的16条43型艇被盟国接受。部分43型艇被使用到了60年代。 R艇(R-boats,德语Räumboote)即轻型扫雷艇。1933年德国为解决在港口、海岸、江河地区扫雷问题,开发了这种轻型扫雷艇。从1933年到战争结束,德国共生产了300余艘R艇。 R艇的推进系统很有特色,使用的是外摆线直翼式推进器,因此该型艇*控性能很好。在战争中,R艇除了执行扫雷任务外,还执行各种海上勤务,比如为U艇出航护航,为运输船队护航或者执行救援任务等。由于R艇火力较弱,防护差,所以战争中R艇损失很多,战争结束时,仅剩下约140艘R艇。幸存下来的R艇被由盟国接收,其中美国接收48艘,苏联45艘,丹麦24艘,英国11艘,荷兰8艘,挪威4艘。这些被盟国接收的R艇大部分被用来清除战争期间德国布设的水雷。 1956年24艘R艇被交还给德国,这批R艇在20世纪60年代退出现役。 M艇(35型) M艇(40型) M艇(43型) R艇最大排水量(吨) 870 775 821 155 总长度(米) 68.10 62.30 67.75 41 水线长度(米) 68 57.60 63.10 不详宽度(米) 8.70 8.90 9 5.8 吃水深度(米) 2.65 2.82 2.68 1.7 艇员数量 84 54-75 107 不详 105毫米炮(门) 1-2 1-2 2 0 37毫米防空炮(门) 0-1 1-4 2 1 20毫米机关炮(门) 2-6 3-10 8 3 深水炸彈发射架 4 2-4 4 1(86毫米火箭深弹发射器)水雷 30 24 发动机数量 2 2 2 2(外摆线直翼式推进器)发动机类型 燃油锅炉 燃煤锅炉 燃煤锅炉 MAN 8缸柴油机螺旋桨 2 2 2 2 动力(轴马力) 3500 2615 2709 1800 最大航速(节) 18 17.2 17 19  

当时世界上有名几种高速军用快艇的缩写,一并列出,某些在本文中出现:  

MAS:意大利反潜摩托艇的缩写,后来该艇加装鱼雷,成为著名的鱼雷艇。

CMB:英国沿岸摩托艇的缩写,实际上也是鱼雷艇

MTB:英国摩托鱼雷艇的缩写。在某些英文资料中,并不区分国籍,所有高速鱼雷艇都称为MTB。  

MASB:英国摩托反潜艇的缩写。使用MTB艇加装反潜深弹而成。  

PT:美国巡逻鱼雷艇(Patrol Craft Torpedo)的缩写。  

MGB:英国摩托炮艇(Motot Gun Boat)的缩写。  

MGB/MTB:英国摩托鱼雷炮艇  

SGB:英国德尼公司建造的使用蒸汽轮机为动力的高速炮艇(Steam Gun Boat)。

MS:意大利鱼雷艇(Motosiluranti)的缩写。  

VAS:意大利猎潜艇(Vedette Anti Sommergibili)缩写,也可安装鱼雷。  

MTS:意大利小型鱼雷艇(Motoscafi Turismo Siluranti)的缩写  

MTM:意大利自殺爆破艇(Motoscafi da Turismo Modificati)的缩写。  

MFP:德国登陆运输艇的缩写,亦称F驳船,装备88毫米炮和数门机关炮,火力很强。

※※※※※※※※※※※※※※※※※※※※※※※※※※※※※※※※  

1941年7月19日,波罗的海舰队潜艇C-11号首战告捷,在帕兰加区域击沉德军11号破网舰。到8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共派出潜艇34艘,完成战斗航行43次。塔林失守后,由于潜艇部队移驻涅瓦湾和涅瓦河口,要进入作战海域,必须通过整个芬兰湾,但是德芬海军在这里布置的水雷障碍越来越密集,情况越来越复杂,而且德芬两军反潜措施越来越强,苏军潜艇在敌方交通线活动更加困难,从8月28日到9月25日,不得不暂停活动。在奥涅加湖上,面对芬兰同行,苏军的表现只能用糟糕形容了。根据芬兰方面的战报,8月芬军在湖岸线上取得了一个立足点,打捞并修复小船14艘、缴获拖轮6艘,同时芬军调来摩托艇17艘,组建了一个基地。11月11日,芬军发现苏军一支船队在湖上被冻住,随即于次日发动进攻,缴获苏军小船41艘,俘虏1000人。由于在此战果辉煌,芬军部署在此的舰艇规模一度达到炮艇3艘、运输船1艘、拖网渔船9艘、客轮3艘、拖轮18艘、驳船12艘、摩托艇174艘等。总的来说,在战争头几个月中,由于苏军在西北战线形势不断恶化,使波罗的海舰队不得不转移到芬兰湾东部,给德军在波罗的海海域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芬兰湾中部与东部水深不大、岛屿繁多,能由两岸加以控制,使德军可以建立令苏军难以突破的反潜障碍区,并能在这些地区组织有效地和不间断观察,使苏军潜艇行动严重受阻。同时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机场数量有限,并且离德军主要航线较远(距离瑞典沿岸交通线平均350-400海里,距离波莫瑞湾交通线750海里),而且飞行部队中旧式飞机居多,这些飞机中相当力量还被集中在陆上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波罗的海舰队在强敌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0 12:33:55 | 只看该作者
列宁格勒会战中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6 23:52 ,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