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基辅会战对德军的影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9:5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辅会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战役跨度长达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三百公里、纵深约六百公里的宽广范围内展开。苏军第5集团军、第21集团军、第37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在这场战役中大部分被歼灭,第38集团军、第40集团军一部分被歼灭。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联第5集团军司令员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人被俘。总计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同时德军也付出了10余万人的代价。苏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斯大林刚愎自用,屡次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由此导致战略指挥失误并最终遭到惨败是不争的事实。苏军由于此战失利,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状态。但是德军统帅部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庞大兵力用于突击西南方面军侧翼,使德军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极大阻碍。这样,苏军统帅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从而对胜利完成莫斯科保卫战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本文所探讨的重点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

基辅会战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争论主要是因为它对整个苏德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在强烈的非难XTL的决策。他们认为,通过边境交战,苏军在中央方向已经遭受重创。德军若一鼓作气在此方向连续发动攻势,似乎可以轻而易举拿下莫斯科。但是XTL却由于实施基辅会战失去了最佳战略时机,主要体现在:

第一,由于实施基辅会战,使德军无法在适于作战的夏、秋两季进行莫斯科会战,导致德军随后实施的“台风”行动在寒冬中功亏一篑;

第二,德军主力转向基辅,使中央方向的苏军获得了加强莫斯科防御的宝贵的准备时间;

第三,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大量坦克在向基辅方向调动以及其后回归集团军群的往返过程中,机械损坏更加严重,以至于在莫斯科战役中丧失了大部分机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观点似乎都是建立在占领莫斯科就意味着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彻底获胜的这一虚拟的前提下。但是通过客观分析后不难发现,仅仅靠占领苏联首都并不意味着德国就此战胜苏联,只要苏军主力以及为其军队提供装备的工业和资源尚存,苏联人民必将战斗下去。拿破仑的军队在1812年9月14日进入莫斯科却并没有使俄罗斯破产,德军在1941年就更难做到了,这是因为苏联政F对于国家机器的控制能力是沙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持上述观点的人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强调当时在中央方向苏军同样拥有一支重兵集团,歼灭这一集团不仅可以消灭苏军大批有生力量(与基辅会战效果相同),同时还可以兼收莫斯科这个政治果实。依照当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估计,苏军在中央方向有35个师,南方有34个师,北方有23个师。由此可以判断在中央方向的苏军势力最为强大,而且自从开战以来德军在这一方向的进展最为顺利,苏军似乎毫无招架之力。有鉴于此,德军将领和后来不少军史学家都认为如果德军能够在中央方向一直进攻下去,就有可能彻底击溃苏军主力。至于南方的苏军虽然拥有一支和中部不相上下的重兵集团,但是向那里大规模调动兵力似乎过于劳师动众,得不偿失。

从表面上看,上述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自从边境交战后,斯大林就始终坚信德军将会直扑莫斯科,因此将大量战略预备队在中央方向展开。此时如果德军执意展开攻势势必会遭到极为激烈的抵抗并由此蒙受巨大的损失。当然,以当时苏德双方的实力来看,或许苏军的这些举措最终仍然无法阻止德军的前进,德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也确实可能歼灭中央方向的苏军重兵集团,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苏军主力就此覆灭。从后来发生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德军曾经不止一次的歼灭苏联重兵集团(也包括基辅会战),就其规模而言比德国所预想的和实际能够在莫斯科方向歼灭的苏军部队不相上下,甚至更为强大。但是苏军主力却依然没有被歼灭。另外,夺占一座届时必定已经成为空城的莫斯科也不会实际损伤苏联庞大的人力和物资资源。

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当我们分析当时德军的军事态势后就会发现,由于边境交战后,德军在中央方向的进展顺利,而在南北两翼发展相对缓慢,以至于中央集团军群越深入苏联境内,其侧翼就越为暴露。对此,德军前线部队在9月1日的报告中曾经指出“......如果不将东乌克兰境内的敌人消灭,那么无论是南方集团军群还是中央集团军群,都将无法实施顺利作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冒险向位于苏联中部纵深地带的莫斯科挺进,就极有可能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此时苏军集中了强大的预备队从中央集团军群两翼发动反攻,那么这支消耗严重、补给困难的庞大战略军团极有可能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从而使巴罗舍(或者保卢斯,音译)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命运提前上演---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德军在莫斯科溃败的事实得到问题的佐证。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军事因素就是后勤补给的半径问题。如果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八九月份就立即从波切普---戈梅利一线发动指向莫斯科的攻势,就等于将补给线拉长600公里以上。而当10月到来时,正好赶上俄罗斯欧洲中部地区特有的泥泞雨季,泥泞的道路将使德军后方与前线部队之间的交通运输效率骤降,从而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我们要知道的是,德军在1941年的机械化进程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想象的高度,很多补给或辎重仍然需要人畜驮运,而且运输车辆中又以轮式占去绝大多数,远不及履带式车辆的通过能力,很难胜任伴随装甲部队的快速突进任务。

更进一步说,德国将军们看不到或者看到也不愿意承认的是---后来德军在莫斯科仅仅只是被击溃而远没有达到被歼灭的程度正是因为基辅会战所带来的功劳。正如XTL在关于基辅会战的指示中所指出的:“只有南方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国军队被消灭,才能给中央集团军群顺利进攻并消灭其当面之敌创造前提。”

也正是由于德军统帅部及时终止了在中央方向的危险进军,转而南下攻击苏联西南方面军暴露出来的侧翼,德军才得以在基辅会战地区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了七十多万苏军,并且由此导致了苏德战场上双方兵力对比的巨大变化,并尽可能的拉直了整个战线,大大改善了中央集团军群乃至整个东线德军的战场态势,并为其后向莫斯科进攻创造了有利的稳妥条件,也使中央集团军群在后来从莫斯科撤退的过程中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侧翼威胁,并且最终将战线稳定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基辅会战使德军在广阔的苏联国土上注定要失败的速决不至于速败。事实上,德军在莫斯科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基辅会战耽误了所谓的最佳时机,而是在于追求速决战的德国决策层未能在战前充分的动员其人力、物力资源,以至于在苏德战场的大规模消耗战中过早的无以为继,并且最终遭到失败。德军将领们之所以将莫斯科的失败归结为基辅会战,归根到底也不过是为了证明德国军队似乎曾经拥有依靠速决战击败苏联的机会,但是XTL却把这个机会放走了。

基辅会战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德军在1942年开始不得不进行的持久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正是基辅会战使德军占有了乌克兰地区,使这里丰富的粮食和各种资源不仅不能为苏联所用,反而大大支持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同时还为德国进攻苏联的命脉---高加索油田提供了前进基地。从1942年至1944年中期,苏德双方斗争的重点一直在南部地区,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苏德战争的决战阶段---这正是该地区重要性的一个极好的证明。

从基辅会战对东线产生的影响来看,XTL坚决进行这场会战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会战可以被称为德国军事战略水平的最高体现。不过,这一会战的结果并不足以改变XTL及其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结局,它为德军带来的实力增长速度依然远不及苏军的实力增长速度。另一方面,XTL及其将领们在战役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却在日后战局日渐不利的情况下逐步尖锐起来---这恐怕才是基辅会战给德军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0 12:33:24 | 只看该作者
基辅会战对德军的影响,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6 17:25 ,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