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木雕] 中国传统木雕中的美学意蕴

[复制链接]

188

主题

530

帖子

49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99792

创作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12:2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建筑木雕则始于对部分构件的装饰加工,使之符合于建筑审美的需要,久而久之,便成了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融于整体建筑中,与白墙青瓦相呼应,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建筑外观。同时,木雕的形象与庭园草木、室内陈设家具相互映衬,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   


   中国建筑木雕源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建筑就有“丹楹刻桷”的常规做法,可见其历史之久远。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了关于建筑木雕的详细做法和图样,说明在五代两宋时期,建筑木雕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至明清两代,木雕技艺相当高超,建筑木雕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木雕离不开对木质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通常,对木质的选择十分慎重,木纤维的横向结构要紧密,这样不易开裂。木质要十分细腻,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用刀。木料的强度也很重要,以保证刻好的作品不轻易变形。《营造法式·雕刻制度》中,对木雕的技法描述得很详尽,纵观历代建筑木雕,其雕刻技法可分为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几大类。 


   混雕:相当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具有三维主体的效果,可多面观赏,多应用于撑拱、垂花等部位,常利用混雕技法,将形象刻画得非常精细,充满生气。 


   剔地雕:是传统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通常指的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花样突出。剔地雕有两种刻法,一种是半混雕刻法,将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雕,成为半立体形象,常用于额枋上。另一种是浮雕刻法,花样周围剔地不深,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样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以表现花样的起伏变化。或者在花样上作刻线装饰,勾勒花形,增强作品的装饰效果,或表现花瓣的轮廓和结构,多用于装板、裙板的雕刻中。 


   线雕:通常以刀刃雕压花纹,讲究刀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于花纹的刻画和形象的勾勒有着重要作用,还可以雕刻纹理,表现景物的质感。线雕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亦可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透空雕:将木板刻穿,造成上下左右的穿透,然后再做剔地刻或线刻,这种雕法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刻成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观赏。其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花瓣翻卷自然舒展,常见于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 


   贴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结果,即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通常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连续纹样、轴对称的构件都是利用贴雕来完成。其工艺省工省料,方便制作,而且艺术效果绝不逊色其它浮雕形式。 


   建筑木雕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上几类,但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建筑木雕的形式和雕刻技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木雕风格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北方皇家建筑和各类宫式建筑中的木雕往往刻工精细繁复,装板一般采用线刻、浅浮雕和贴雕等手法,多采用如意图案。垂花门的垂花以圆雕手法雕刻出各种花卉图案。飞罩则采用透空雕,刻工精良,层次丰富,形象生动。北方居民建筑木雕则质朴敦厚,通常“髹以桐油”,很少彩绘,大构件木雕粗枝大叶,盘旋缠绕,牵连牢固,细部则精雕细刻,注重装饰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7 12:34:35 | 只看该作者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9037

帖子

3139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3139

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财富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0-11-27 12:50:43 | 只看该作者
  
[fly]人生如梦一瞬间,乐在花香鸟语时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3350

帖子

52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525
QQ
地板
发表于 2011-1-17 23:30: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钓鱼 养鸟 品味休闲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5-29 03:53 , Processed in 0.2964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