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祖籍江西吉安,于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萧龙友自幼天资聪颖,又承庭训极严,在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常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童年时,由于其母长年有病,便留心于医药,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YS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年仅22岁的他,约同当地YS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萧龙友数十年宦海浮沉,自感于国于民无益,更加深了他从医的决心。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萧龙友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诊治。
爱岗敬业
萧龙友先生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在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说到: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谓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
医术高明
由于萧龙友医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当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
由于萧龙友医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当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
成就
一,望闻问切的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
二,平脉与病脉。他常对学生说,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
三,说四诊。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其秘奥。
四,脉象与卦象,以卦喻脉。先生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能识死脉,即为上工。”“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
五,对于医史的见解。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
六,关于医德。他曾作医范十条,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
七,对中西汇参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要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
八,论读书。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
九,对于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豁,YS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呚咀配合。
关于临床方面,主张老少治法应有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又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调理慢性病症,特别注意病者的“五志七情”。治虚损防其过中,治痨除着眼肺肾外,更要重于脾。
他的临证方案及遗稿很丰富,按语用辞犀利,读之使人成诵,理法方药无不悉备。他的哲嗣萧璋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汉语专家,也知医,家学渊源。他的孙女承宗是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妇科YS。
1949年,新中国成立,萧龙友先生虽是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除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历任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那年被上级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