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回娘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闻鸣响耳    时间: 2009-8-20 01:35
标题: 回娘家
老乡们好哇!偶是咱太原一外老后生,在外地混了十来年咧,就圪蹴在这儿取了个外媳妇子。经常偶在外**转悠了,这两天来再地方咯猫见组织列,莫拉想到伙计们还直来多了而且手里还有沃来多好东西。哈哈,幸会啊
作者: 晋京    时间: 2009-8-20 08:22

    是位原装的真老乡.我来40年了至今撇不准地方音.要说乡音.有空和鸟之光撇撇.欢迎回娘家.亲不亲故乡仍(人).
作者: 太原鸟友    时间: 2009-8-20 09:01
太原话撇的真地道!是太原人,欢迎回家
作者: 太原玉鸟    时间: 2009-8-20 09:37
引用第2楼太原鸟友于2009-08-20 09:01发表的  :
太原话撇的真地道!是太原人,欢迎回家

作者: 孔子鸟    时间: 2009-8-20 10:45
前一阵去了趟大同,地方话我是真听不明白呀!哈
作者: 晋京    时间: 2009-8-20 10:59
引用第4楼孔子鸟于2009-08-20 10:45发表的 :
前一阵去了趟大同,地方话我是真听不明白呀!哈



   转一篇--山西方言趣谈   

  不日前,与太谷几个文学爱好者在一起吃饭.大家谈到了山西方言,为什么各个地方都大不相同呢?要说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中国这么大哪都有方言.可就是山西的方言太有特点了。
  
  其中一个朋友说:“山西方言十里八乡不同音,山西话非常复杂,从北至南,音调大大的
  不同,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都有差别,晋南话接近陕西话,大同话又是另一种调门,比较好听的是晋中地区,特别是太原话,音调婉转,跌宕起伏,拖腔很美,听起来特别亲切。就是太原的普通话也比别的地方的柔美。”而我所熟悉的主要是晋中和太原地区还有长治,吕梁一带的方言。因为在漂泊的日子中,这些地方都呆过一段时间的,所以山西其他地方的方言我也能听得懂,但不如晋中和太原话那么熟悉。
  
  
  山西话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山西话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如果在山西看见几个老人在谈古代汉语,大可不奇怪,因为那些词原本就是他们家乡的土语。山西话极富形象性,特别生动,这也是“山药蛋”特立中国文坛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那些民间的小调,生动感人,久唱不衰,一曲“走西口”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前不久,山、陕、蒙、冀四省在北京汇演“二人台”盛况空前。一曲乡音,勾起多少思乡情,引出多少思乡泪!从词汇上看,古代文言里有一个表疑问的常用词“甚”,现在大多数地方都用“啥”或者“什么”来表示这个意思,至少在山西话里我们还用这个字,如:“你做甚嘞?(你干什么呢?)”还有表示“拿”的动作的词,山西一般还说“荷”,拿东西说“荷东西”,这个“荷”字就是文言词。对照许多北方方言来看,山西话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文言是高雅的语言!
  
  记得在长治的时候,夏天,天热,房东家父子在对话。爷俩热的满头是汗,只听父亲说:“你去死死吧!”顿时郁闷,又听其儿子言:“你先死吧!”汗颜。我正郁闷,这儿子怎么这么不孝顺,父亲说他一句,他就赶顶嘴,悄声与房东阿姨说:“这孩子怎么骂他父亲呢?”房东阿姨笑了,弄了半天,原来是父亲让儿子去洗洗,儿子回答让父亲先去洗,原来还是个孝顺的孩子。哈哈~~~!!!还有人到平遥做客,主人对客人说:“你是那个大王八,他是那个小鳖鳖!”客人很尴尬,怎么主人骂人呢?原来,主人说的是:你使这个大碗吧,他使那个小碗,平遥人把小碗叫鳖鳖!在一次军演中,一山西指挥官看到情况,说了句山西话:“歼灭有个土娃娃,圈都鬼饿各就哈!”(前面有个小土坑,全蹲下)。一个人去北京饭店吃饭,问:给我六十(馏上)一笼包子,七十(沏上)一壶茶,八十(剥上)一头蒜,服务员问:吃这么多,你们几个人?答:九十(就是)一个人。这段就不知道是山西什么地方方言了。还有,当年宋美铃请阎锡山的夫人吃饭,宋问:“您想吃什么”。阎夫人答:“们不饥”。意思是我不饿,宋美龄没听说过这种鸡,就问厨师,厨师也不知道,然后就让采购员到处找,也没找着,只好去问阎锡山。阎会长才告诉他们是'我不饿'的意思。另外,阎锡山夫妇都是五台人,五台话也说我为'们'。我们本是太谷人,本地的方言也更是浓厚。其中一句“端航一杯斧,哈航一本夫,坐的副底航,哈斧又看夫”。一般人真的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在这里我也就不解释了,大家自己去猜想吧。
  当谈到为何相距这么近的地方,方言却大有不同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总给我们如此讲述了一番:“原来,这三晋大地,翻越太行山就进入中原地带,而这里又是兵家必经之地。古时那些入侵而来的少数民族自然是很多。那时候一场战斗下来,要好长时间才能结束,所以一定会在这里居住。因此繁衍下来的后代,口音自然不同。。。。。。”虽然是笑话,却似乎也有些道理,也只能这么去解释了。
  山西方言实在有趣,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山西方言就退化为土话。“山西的方言就像山西地下的煤一样非常丰富,山西方言的开发也如同煤一样,还有好多没有发掘出来。”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熊正辉认为,方言要早挖掘。方言活在一代人口里,不挖掘就会消失,这是永远也追不回来的。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8-20 11:01
山西方言   
作者: 孔子鸟    时间: 2009-8-20 11:20
拜读,受教!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风土民俗有逐渐被大同的趋势,真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五颜六色总比满眼黑白养眼!简单、通俗易懂也未必就好!国家也该多掏点钱用于挖掘、保留古韵遗风了。
作者: 鸟之光    时间: 2009-8-21 12:08
山西方言实在有趣,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山西的方言就像山西地下的煤一样非常丰富,山西方言的开发也如同煤一样,还有好多没有发掘出来。方言要早挖掘,方言活在一代人口里,不挖掘就会消失,这是永远也追不回来的。
作者: 大连红箭    时间: 2009-8-21 12:09
     回娘家
作者: 唯科    时间: 2009-8-22 17:28
    
作者: 黄石牛牛    时间: 2009-8-22 17:58
   牛!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09-8-22 18:09
    
作者: 眉约春娇    时间: 2009-9-3 17:09
现美一下~~~平水韵”就是出在我的家乡临汾地区。
再欢迎同志归队!!!!!!
作者: 闻鸣响耳    时间: 2009-9-3 17:31
引用第13楼眉约春娇于2009-09-03 17:09发表的  :
现美一下~~~平水韵”就是出在我的家乡临汾地区。
再欢迎同志归队!!!!!!
哎呀,甚也不说哩,壳是感谢了。
作者: 老烟斗    时间: 2009-9-3 18:34
          
作者: 黄土高坡    时间: 2009-9-4 13:06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4-03/15/8566f3b8dcb2491a8d2693b9161616a8.rm
欢迎常回来看看!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