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蜀河:黄金水道上的传奇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6-19 06:29
标题:
蜀河:黄金水道上的传奇
蜀河古镇位于蜀河与汉江交汇处,依山傍水,地形险要,是古时东下荆襄、西通汉中、北进长安的咽喉,因其境内有蜀河而得名。
蜀河是汉江的一级支流,由湖北省郧西县入旬阳县红军乡,于蜀河镇汇入汉江,境内流长58.64公里,因其流域有蜀王冢而得名。
蜀王冢位于今蜀河镇以北一公里处的三官乡王家庄,《旬阳县志》各本多有记载。当地百姓称:庄南耕地中部某处,雨后每每干湿异常,疑即墓址。
汉水流域或是蜀文化发源地
蜀河距离今蜀地四川那么远,为何多处出现以蜀命名的地名、河流、墓地呢?这里与四川成都到底有什么联系?这里与古蜀国、古蜀王又有什么关系?一切还得从先秦说起。
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参战,并作为先头部队。《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有专家提出古时秦岭之南即蜀境,并认为随武王伐纣者,乃汉水流域之蜀人,而不是岷江流域之蜀人。从这些记载可以得出:夏商周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南的蜀人有两支,即岷江流域的蜀人和汉水流域的蜀人,且汉水流域蜀人是随武王伐纣的蜀人。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蕃屏周,因蜀人立下战功,迁封蜀国于今河南南阳以北地区。不知是迫于周边大国的压力而无法立足中原,还是蜀人留恋旧土,后又向西迁徙。军队来到蜀河,因这里地势险要,交通发达,水草丰美,能守能攻,于是在此建都。经过屯兵休整、发展生产,逐渐强盛,并很快控制了安康东部和商洛地区,与当时盘踞安康西部、汉中和四川东部地区的巴国成为陕南的最早统治者。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考古学界的专家曾根据典籍的零星记载,提出这样的大胆推测,就是最早的蜀文化发源地在汉水流域,而不是学术界传统认识的成都平原。
最早持此看法的是著名古史专家顾颉刚先生,顾先生在《牧誓八国》中认为,庸、卢、濮、彭四国与蜀均在汉水流域。而著名巴史专家童书业先生则直指蜀在今旬阳县蜀河,他在《古巴国辩》中写到:“蜀国亦未必在四川,今湖北郧西县南有蜀河,入汉水,或即古蜀国所在……大概本来是汉水上游的国族,其后为秦楚所逼迫而始南迁”。
西周中期,楚国日益发展壮大,向外扩张领土,蜀君为避难,遂又迁都于今汉中之城固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汉水上游城固一带开始出土的城固铜器群以其典型的早期蜀文化特征,开始为古蜀国源于汉水上游流域提供考古论证。蜀国占据城固地区后,势力更为强大,巴国开始依附于它,合称为巴蜀。
蜀继续向南发展,不久又迁都于今四川彭县,从此以后古蜀国就长期居于四川一带,与巴国长期控制着四川、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进攻巴国。巴王遣使向秦国求救,秦军势如破竹,占领巴蜀,古蜀国从此灭亡。之后,秦国利用巴国内乱的机会,一举灭掉巴国,巴蜀纳入秦的版图。
从古到今,人们提到巴蜀,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蜀在四川,巴在汉中(包括安康、商洛),这是没有错的。然而古蜀国在旬阳蜀河的一段历史及其创造的早期汉水流域蜀文化竟鲜为人知。从蜀河古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古时繁荣昌盛的八大商会组织和流传至今的八大文物古迹等可以看出:蜀河非同一般,古蜀国在此建都不足为奇。
曾经的“小汉口”
因水而兴,汉江、蜀河、仙河在这里交汇,船运盛极一时,曾被誉为”小汉口”。
蜀河古镇昔日的鼎盛源于蜀河古渡,古渡遗址在今蜀河镇南街头,其前临汉江,后靠绝崖,上为汉江蜀河大桥和汉江蜀河电站,下为汉江与蜀河交汇口。
在没有铁路、公路之前,交通运输主要靠汉江黄金水道上的船运,据当地老人讲,蜀河古渡船只最多时达到百余艘,从码头一直摆到金子沟(现汉江蜀河电站处),足有1.5公里,可谓百帆林立,百舸争流,十分壮观。最为著名的船只有大摆江、大楸子船,吨位达到60余吨,小船系列的有老鸦船、小划子等。这些船只主要是货船,专门为旅居蜀河的客商往来运送货物。
蜀河船运业的兴盛诞生了船帮,船帮是由船主们自发组建起来的民间协会组织,主要是协调船帮内外关系,处理船帮公共事务,维护船运正常秩序和船员正当利益。
那时,船帮从蜀河至武汉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每年桃花水(春季桃花盛开汉江第一次潮水)时就是出船的时间。每次出船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场面颇为壮观。
在出船的头一天晚上,船主要把船工召集起来,设宴款待,交代相关事项,征求大家意见,化解各种矛盾,一旦上船必须精诚团结,和衷共事。
船队出发叫开头,开头时第一要燃放礼炮,就像现在的鸣炮开会;第二要烧香磕头,拜敬水神;第三要杀鸡见红,就是选一只大红公鸡在船头宰杀,将鸡血洒向江面,表示吉利。据当地老者讲,船工是高风险作业,非常辛苦,触礁打船、遇浪翻船、累死淹死的事情经常发生,举行这样的仪式,寄托了人们对船工的祝福。
蜀河船帮和船运业的兴起标志着蜀河商贸流通的繁荣昌盛。由于蜀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大量涌入蜀河,其中最多的是湖北、关中、河南、四川等地客商,尤以湖北、河南客商居多。
那时在蜀河做生意的各地客商,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在街面开一个门面零买零卖的小打小闹,而是大批量购入大批量发售的大买卖。较大一点的商号一般都有商铺、货栈(仓库),并雇有船帮和马帮。他们把收购的油桐、药材等山货土特产通过船帮运往汉口,再把武汉的瓷器、食盐、白糖、绸缎、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通过船帮运回蜀河,然后兵分两路,水路雇船把日用百货沿汉江而上运往旬阳、安康、汉中、四川,陆路通过马帮从蜀河古道出发,经公馆、小河、镇安、柞水,越秦岭直达省城西安,在旬阳境内的羊山和蔡家岭有两处骡马店,就是当时马帮歇息的地方,据蜀河退休老干部庹金跃讲,在他记事的时候出入蜀河的骡马有100多头。
1975年的一天,一列呼啸的火车从襄渝铁路穿过蜀河。1986年的一天,一队奔驰的汽车从316国道穿过蜀河。
从此,蜀河这个黄金水道衰败了。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09-6-19 08:10
阅读地方发展史。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09-6-19 08:55
曾经有过的辉煌!
作者:
大连红箭
时间:
2009-6-20 14:06
蜀河:黄金水道上的传奇.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