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大明王朝的两次龙种丢失事件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4-28 08:12
标题: 大明王朝的两次龙种丢失事件
明朝是一个奇怪的王朝,尽管经历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却出现了2次龙种丢失事件:第一次是宫廷内的皇权争夺,作为皇叔的朱棣在篡权之后,将明朝江山纳入了自己的支系,虽然属于萧蔷之乱,但是他一直对于被废墟中的侄子那具焦尸耿耿于怀,生怕他日后再起夺回自己的江山。于是多次派人打探建文帝的下落,甚至有传言说他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就是找失踪的建文帝……由此引发种种猜测与悬疑,此为第一次龙种丢失事件。

  明成祖的担心没能化为现实,建文帝最终没能找到,大明王朝也在他的支系下存活了200多年。然而到了明朝末年,随李自成杀入京城,绝望的崇祯皇帝砍死了几个女儿之后,又上吊自杀。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没能忘记圣训,安排亲信护送3名儿子逃出京城,待到时机成熟,再行复明大业。然而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这不仅令李自成以及后来入关的多尔衮疑惑,也令后代的许多学者们疑惑。帝国残阳,那3颗龙种流落到哪里去了呢?后来的挖断大清龙脉的事件是不是与他们有关呢?一切的一切,都湮没在历史的假设与猜测之中。此为第二次龙种丢失事件。

  今天先讲第一次龙种丢失事件:

  废墟中的焦尸——大明王朝的两次龙种丢失事件(上)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已故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早年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是后来由于朱标早逝。朱元璋便改封长孙朱允炆为为皇太孙。让其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皇位。但是,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有一个人极为不满,他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年随父亲东征西讨,为大明王朝的四方安定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负责统帅重兵,驻守北平,以防蒙古骑兵进犯。

  朱棣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才华最为出众,而且胸怀大志。起初他对父皇选立长兄朱标为太子不好说什么,单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又立懦弱无能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却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他数次在朱元璋的面前诋毁朱允炆如何如何无能懦弱,绝非可托天下之人。朱元璋虽然心中也明白,论文武才华,四子朱棣都要远远高于长孙朱允炆。但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确定下来的皇长子继承制度。他要坚决地支持朱允炆做自己的继承人。有一次,朱元璋为了展示皇太孙的才华,命他在诸皇子大臣的面前对诗,朱元璋出的上句为“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想了半天终于对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对的句子看起来也还算公整,但语意平庸,毫无意蕴。朱元璋的大为不快,这时燕王朱棣随口吟出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一股王道霸气直惊的在座的人目瞪口呆,朱元璋冶连口称赞。 但这也增加了他对皇太孙日后帝位的担心之情。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漳去世,依照它生前的安排由他便留下遗诏,由二十一岁的皇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惠帝。传说朱元璋临死之前,不放心朱允炆,便交给自己的贴身太监一个密匣,称如果皇太孙一生平安无事,不要打开这个匣子,如果发什么紧急情况,就打开这个匣子,它会告诉你怎么做。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正是这些离奇的小故事,更加增添了建文帝下落的神秘色彩。 朱元璋在位之时,为了巩固大明王朝始终掌握在朱姓子孙的手中,他先后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分驻全国要害之地,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称霸一方,在朱元璋在世之时,还倒是老老实实,不敢有什么非分之举。但朱元璋死后,他们根本不把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里,个个飞扬跋扈,不服从中央zf的管辖。为了解决地方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厉行削藩之策。他先是派兵进抵开封,软禁了周王朱肃,然后将其废为平民;接着又发兵湖南、湖北除掉了岷王朱便、湘王朱柏,此后,又先后将齐王朱博、代王朱桂等人囚禁。建文帝厉行削藩,地方藩王纷纷被削夺爵位,抑或被废为平民,抑或被禁为囚徒。一时间闹得是沸沸扬扬,怨声载道。这一措施严重损害了地方藩王们的切身利益,几乎所有的诸侯王都对此不满,尤其是手握重兵,觊觎帝位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早就有起兵反叛,夺取帝位之心,只是苦于没有很好的借口,这次建文帝削藩弄得天下诸侯怨声载道。这对阎王来说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名义上是要帮建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其实际上起兵反叛。燕王起兵之后,建文帝马上慌了手脚,急忙征调各地方的军队入京勤王。但是,由于建文削藩以来,地方诸侯已被他得罪殆尽,所以,地方诸侯纷纷投向燕王帐下,背叛建文。建文帝手下的文人不少,但没有多少可以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心腹齐泰、方孝孺等人也都是文人腐儒,虽满腹经纶,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就这样,燕王的军队没费多大的力气,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下令火烧皇宫。燕王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没有找到建文帝,便命人仔细搜查寻找建文,宫里的太监说说建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跳入火中自焚了,并从火堆里找出一具尸体指认说是建文帝。朱棣假惺惺的痛哭一番,说自己只是要清理奸臣,并不是要皇上死。然后,以皇帝礼将其厚葬,但是,在正史的文献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而且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曾亲口说过建文无陵。

  

  因此,废墟中的那具焦尸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没死,没死的话他又逃到了哪里?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朱棣本人也持有怀疑,后世史家和民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离奇万分。

  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太监跑了过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的yx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慌称建文帝以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 “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此,每一种说法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大明王朝血脉迷失何处?

  可是世事并非如人所愿,一家王朝也不能垄断江山千秋万代,否则就没有那么多的王朝更替了。一般来说,新王朝建立之后,“新上任”的真龙天子首要任务就是灭绝上代的龙脉,于是恐怖屠杀不可避免……

   明朝是一个奇怪的王朝,尽管经历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却出现了2次龙种丢失事件:第一次是宫廷内的皇权争夺,作为皇叔的朱棣在篡权之后,将明朝江山纳入了自己的支系,虽然属于萧蔷之乱,但是他一直对于被废墟中的侄子那具焦尸耿耿于怀,生怕他日后再起夺回自己的江山。于是多次派人打探建文帝的下落,甚至有传言说他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就是找失踪的建文帝……由此引发种种猜测与悬疑,此为第一次龙种丢失事件。

  明成祖的担心没能化为现实,建文帝最终没能找到,大明王朝也在他的支系下存活了200多年。然而到了明朝末年,随李自成杀入京城,绝望的崇祯皇帝砍死了几个女儿之后,又上吊自杀。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没能忘记圣训,安排亲信护送3名儿子逃出京城,待到时机成熟,再行复明大业。然而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这不仅令李自成以及后来入关的多尔衮疑惑,也令后代的许多学者们疑惑。帝国残阳,那3颗龙种流落到哪里去了呢?后来的挖断大清龙脉的事件是不是与他们有关呢?一切的一切,都湮没在历史的假设与猜测之中。此为第二次龙种丢失事件。

龙种事件下——大明王朝血脉迷失何处?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崇祯帝的一生共生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了三个,即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火亘)(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悼怀王无名(皇六子)、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时候,皇太子朱慈烺16岁,皇三子定王朱慈炯14岁,皇四子慈炤只有十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崇祯帝的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

  3月17日,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崇祯意识到局面已经无可挽回,自己也恐怕逃不过被杀的命运,但爱子心切的崇祯帝朱由检仍想着也许他的儿子能趁乱逃出城去,给大明多保留一些血脉。所以这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儿子都叫到跟前,让他们都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由太监护送出外逃生。试图让其子赶紧趁乱逃出城去,到南方重建王师,再卷土重来。于是在天黑以后三个少年悄悄的溜出了紫禁城。第二天一大早,崇祯得到消息说守城的太监叛主投降,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进城了,他知道这下自己是彻底无路可逃了,就把皇后公主都叫来,挥剑砍倒了几个,自己带着一个老太监到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杀了。临死之前,他还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遗书,要求各地的官员协力辅佐外逃的太子,重新振兴大明朝。他自己虽然死了,但是太子逃出去总还有一丝复国的希望存在,这是他死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事。崇祯帝真是良苦用心啊,只是大明江山气数已尽,他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然而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时人以及后人先后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说太子三兄弟并没有逃出被李自成重重包围的北京城,外面到处都是战火,三个人没有办法,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到周皇后的父亲、也就是他们的外公周奎家里去躲一躲,等外面平静一些的时候再设法逃到南方去。但是由于外边的情况实在是太混乱。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不料,周奎见局势不妙,胆小怕事,生怕引火上身,就于二十日清晨,将定王、永王交给了李自成。后来皇太子也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由此还出现了太子与闯王李自成之间的一段对话。太子问李自成说:“为什么不杀我?”李自成说:“你没有罪,我岂能妄杀!”太子说:“既然这样,你听我一句话:第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第二,速速埋葬我的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我百姓。” 据说李自成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但没有杀他们,还封了皇太子为宋王,另外两个皇子也封了爵,一并交给大将刘宗敏看管。后来,李自成得到吴三桂叛清的消息,四月十三日,亲自带兵去讨伐吴三桂也把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带在身边,想用他们劝说吴三桂投降。不料这一去,李自成的军队大败而逃,崇祯的三个儿子都在乱军中不见了。此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说曾被吴三桂夺去,或说定王曾在城南遇害。

 

  

  第二种说法是太子逃出宫后,无处可去,被一个贫苦的老太太收养。但是老太太家里太穷,只好把他送到国丈周奎的家里。当时在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见后,两人抱头痛哭。长平公主与太子都是周皇后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由此来看,这个皇太子也许是真的。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并问太子: “你一直藏在哪里?”太子回答说:“城陷之日,我单独藏匿在东厂门外。一日夜出,潜至东华门,被一个贫苦的老太太收养。后来又将我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在那里假装贫困无依的孤儿住了半个月。但是,由于周奎胆小怕事,不敢长时间的收留太子,皇太子无奈在次流落街头,后来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皇太子向审理的官员说自己是前明皇太子,但是刑部主事官员认为皇太子绝对不会这么名目仗胆的说自己是皇太子,就断其为假冒太子。后来,由于他一再宣称,刑部主事钱凤览就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等人前来辨认,结果都说就是皇太子。于是钱凤览上书朝廷,最后,摄政王多尔衮认为皇太子如果活在世上,就是明朝遗老遗少德一面旗帜,于是决定将皇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在狱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太子成功地逃出了北京,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终于顺利的逃到南方。后来皇太子被南明的小朝廷接到南京。行前还曾问来接他的李继周说:“迎我进京,是让我做皇帝吗?”李继周说:“此事奴婢不知。” 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天真的想法罢了。南明福王朱由崧是他的叔叔,这时候已经当了监国。就等着称帝了。他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投奔,这还得了,如果证明这个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归政于太子,那他就无法当皇帝了。所以皇太子到南京后,他没有直接的接见他,也没让他入宫,而是被安排在兴善寺暂住,并派两名太监去见太子,辩认真伪。两人见了之后,说果真是皇太子,福王得知之后,大怒,接着便处死了两名太监,并杀掉了去接皇太子的李继周。后来又让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去辨认,卢九德鉴于前车之鉴,不敢表态,只说有些相像,却认不真。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引发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机。为此朝臣们分成两派,处于长江中游的左良玉等人以拥护皇太子的为名率军入京,江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善视太子。

  

  福王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就想方设法除掉这位真假未明的皇太子。他逼迫曾经充任太子讲官的王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并将太子下狱审讯,并结案为,说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后来,清军大举南下,南京不保,福王等人也逃到了太平府。南京百姓冲入监狱,救出了皇太子登上皇位。只可惜几天之后,再次落入清军的手中,被多铎处死。

  第四种说法认为太子一开始确实是被李自成所获,但是在李自成军队败退北京的路上,刘宗敏受了重伤,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就找了个机会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跟随他的还有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李士淳是明朝翰林院编修,曾任太子讲官,明亡后被迫接受李自成封的官职。因为李士淳原籍在广东嘉应州,他们就一路逃回了李士淳的老家,在嘉应州阴那山出家当了和尚。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建了一座寺庙叫做“圣寿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极殿”,处处都显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据说在太子死后,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覆灭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回自己的家乡,两人一同出家做了和尚,就此度过了余生。

  

  后来,清朝入住之后,还曾多次有人宣称自己是明朝的皇太子,甚至在清朝已经建立很长时间之后,还有人不断冒充是崇祯太子而起兵造反。有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1674年1月),北京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因事机漏泄,为清廷镇压,起隆逃走。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捕获自称朱三太子反清者,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之乱时,福建蔡寅亦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tw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正月,捕获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四月,清廷根据他的口供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指为起义军所拥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审问。张供认本名朱慈焕,系崇祯帝三子,长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课读糊口,时年已七十五岁,与江南﹑浙江等处反清力量并无关系。但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仍将朱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才告终结。

  但这些都只是历史中的一说,崇祯皇子们的归宿到底如何?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成为明末清初的一大历史疑案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09-4-28 08:36
劝君莫做亏心事,天理循环报不差。
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明朝江山,挂了多少大臣的性命。老天爷自然要报应他的儿孙了!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