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华56民族之四十二:景颇族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4-9 10:48
标题: 中华56民族之四十二:景颇族
景颇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7/0001563528.html][/url]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有人口1 1 9 2 0 9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 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 至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 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 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 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 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 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 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 果菠萝、菠萝蜜(俗称牛肚子果)、芒果、芭蕉等。 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 ,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 。自元、明、清时期,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 ”、“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 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沟通心灵的语言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 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 惯;父亲和子女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夫妻之间尽管都 能较好地掌握对方的语言,但彼此交谈仍是各说各的话 ,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子女与父亲说话 ,或兄弟姐妹间说话,都使用父亲支系的语言,若子女 与母亲说话,应改用母亲支系的语言。要是祖母是另一 个支系的,晚辈与她说话又得使用祖母支系的语言。

    不同的支系的青年男女恋爱叙衷肠时,男子往往主 动使用女子支系的语言,以示爱慕之心。一旦他们结了 婚,又各自恢复使用本支系的语言。在学校里,哪个支 系的学生多就使用哪种语言,但同一支系的学生相互交 谈又使用本支系的语言。

    过去景颇族曾用物品来传递信息。比如,送上一块 带毛的肉,表示有宣战、凯旋、噩耗等大事。小伙子爱 上了某个姑娘,就用树叶包上树根、火柴、辣椒、大蒜 送给她。树叶表示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树根表示思念不 已,火柴喻态度坚决,辣椒喻爱得炽热,大蒜则希望同 意。要是姑娘有心,便将原物奉还,倘若加上火炭送还 就意味着拒绝。这种以物代言的遗风,今天在一些偏远 山区,仍然保存。   

“串姑娘”

    景颇山的夜晚特别迷人。朦胧的月光下,聚集着一 群景颇族男女青年,他们或吹箫或唱歌,情绵意笃。这 种热闹场面,当地人叫“串姑娘”(一种求爱方式)。 其实,“串姑娘”是景颇族青年一种极好的自由恋爱方 式。青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利用假节日,走亲访友,劳 动社交场合,都可以沟通心灵,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串姑娘”到一定阶段,男方便请“勒脚”(男方 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旦女家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 选定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迎亲的 队伍回来了。走在队伍前面的(勒脚)肩扛一只红木箱 ,另一个是“长统”(女方媒人)用背篓背着新被褥, 中间是伴娘们簇拥着新娘。新娘上身穿无领黑色斜襟短 衣,浮面套着银泡闪亮的大披肩。下围红底绣花筒裙, 脚穿皮鞋,羞羞答答,不言不语,来到了一道路障前。 原来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 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 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 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 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 ,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 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 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 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 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 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 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 。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 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

“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意为“大家来唱歌跳舞”,是景颇 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歌舞盛会。相传在久远的年代, 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脑纵歌。景颇族的祖先宁官娃 天资聪颖,决定将目脑纵歌移植人间,并在祖宗山脚划 出一块平坦开阔的坝地。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脑盛会。 这个盛会给乡亲们带来了欢乐,迎来了人畜兴旺,五谷 丰登。从此,景颇人为了纪念祖先宁官娃和祈求平安幸 福,每年初春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行一次盛会。

    正月十五日,早霞映红了景颇山,目脑场已是红旗 飞扬,人流熙攘。四根高约2 0 米的目脑矗立场地中央 。柱上绘有各种彩色的传统图案,如路线图、大刀、正 三角形等,以象征吉祥、幸福、团结、勇敢。

    1 0 时许,节日开始,礼炮、象脚鼓、(钅芒)锣 、短笛齐鸣,人们兴高采烈地相互敬酒、交换礼物。两 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插有孔雀、野鸡 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带领队伍绕场地一周,向目 脑柱作前后左右礼拜,表示朝拜祖先和祈求平安与风调 雨顺之意。舞池中,妇女手持彩帕、彩扇、花伞,身着 盛装,衬托出景颇族妇女热情、活泼的性格。轻盈的舞 姿又显示出她们的骄美。小伙子头戴英雄结,肩挎银饰 彩包,手持钢刀,那剽悍的英姿,娇健的舞步,显露出 他们的英武与坚强。整齐的队伍在“脑双”(领舞人) 的带领下,按照目脑柱上的花纹线路盘来复去,仿游龙 一般。







“目脑纵歌”的盛大场面

歌舞吊亡灵

    每当寨子传出火药枪声,邻里便知道有人辞世了, 并根据枪声的单双数辨明死者的性别(女单男双)。近 邻亲友闻讯,纷纷带上食品、蔬菜、禽畜等前往吊唁, 帮助料理丧事。   年轻人死了,没有特别的仪式。若是有子有孙的老 人故去,为表示敬仰、缅怀之情,自治丧的当晚起,本 寨和邻寨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前来,与死者亲属一起跳 祭奠性舞蹈,而且一跳就是通宵达旦。跳舞的日子愈多 ,主人愈显得光荣。这种场合跳舞有两处,一在屋外, 一在屋内。屋外舞者“喔热、喔热”的吼声如潮,动作 粗犷有力,以示驱赶妖魔鬼怪不再来危害人们,屋内舞 者随着深沉、中速的歌声和(钅芒)锣节奏绕尸起舞。 其舞姿均为农作、狩猎和打仗一类。他们的歌声并非悲 哀,而有欢乐之情。内容主要有人为什么会死去,追叙 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事及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辛勤劳动, 感激死者的养育之恩等。   属于正常死亡的,一律土葬。下葬数月或一二年后 ,丧家要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即沿着景颇族祖先南迁 路线,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北方的老家去。建坟时,最主 要的一项是在坟上搭一座3 米多高的圆锥形茅草棚,其 顶端插一个木雕人像,上面还有用火炭、红土和猪血所 绘的彩画。图案有日、月、山、水、野兽、家畜、刀枪 、农具、农作物等,以表明死者的性别、年龄及其生前 的主要活动。坟的四周要插上竹竿,有几根就表示有几 个儿女。坟头用石块垒成。坟建好后,不再有祭奠活动 。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丧 葬仪式逐渐得到简化,出现了旧事新办的风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4-9 10:49
景颇族地区饮食

“舂菜”







    景颇族人几乎每顿饭都要吃“舂菜”,家家都备有舂筒和木杵。舂筒用一节竹子做成,直径在16——25厘米左右。舂菜的原料有野菜、野果、瓜、豆 、鱼虾、黄鳝等。舂菜的佐料主要有豆豉、大蒜、芜荽、葱、姜、辣椒、芝麻、花生、核桃等,佐料越齐全,味道越好。舂菜全是凉菜,夏天吃起来格外爽快,还防病、治病作用。

麂血饭团

    麂血饭团的制作方法是:狩猎打到麂子后,要赶紧进行制作,不能让护心血凉了。首先让死麂子仰躺着,然后将随身带着的糯米和饭米合在一起淘洗干净,放在新砍来的嫩竹筒里,再将竹筒放在火里烧烤,做竹筒饭。准备好生姜、葱蒜芜荽等佐料,以及适量的三七、天麻等补品。当竹筒饭烧熟后,便把麂子肚腹剖开,取出护心血,把饭、净肉末、血、佐料、补品、盐巴趁热拌匀,让热气把血和各种佐料等熏熟。片刻后,即可食用。

景颇族――饮食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地区文艺

吐良







    吐良是景颇族的吹管乐器,男女老幼均能吹奏。制作方法也十分简便,砍下一节竹子,把两段打通后,在竹管中间开一个吹孔,一支吐良就做成了。吐良的吹奏方法是用左手大拇指和右手掌心各按一端管孔,或全开、或全关,或一开一关,改变管中气柱的长短而获得不同音量,加一次奏时口唇气息变化及超吹泛音,音量,加上吹奏时口唇气息变化及起吹泛音,使它能够吹出乐音有三组之多,音色轻柔独特令人神往遐想。近年来,音师们对吐良进行了改革,用两节竹子接成一个吐良,扩大了音量,使音更明亮,音域更加宽广。

“汤蝶崩”

    “汤碟”是景颇族成年男女在节假日或婚丧嫁娶的日子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景颇族把这种活动叫“汤碟崩”。

    “汤碟”的具体做法和打法是,把一根约10厘米粗,20多米长的竹子,削去多余的竹梢枝丫,保留竹尖,再用一细竹篾把准备好的物品系在竹尖上,然后把竹竿栽在空地上,这时,竹尖上的物品迎风摆动。此外,也可把物品挂在树梢上。“汤碟”做好后,男子们就在各自的铜枪上装药填弹。之后,就瞄准目标“砰砰”打个不停。打时,只准打系物品的细竹篾或细绳。谁把绳子打断使物品落下,谁就取胜,奖品就是被他打落的物品。“汤碟崩”是景颇族男子自己枪法的炫耀。

    春节期间的“汤蝶崩”活动,一般在节日前便由寨子里青年男女协商筹备好。竹尖常挂的物品是用本寨男女青年们捐献的钱买的,有手帕、项琏及少量钱,并系着用彩色细毛线编帜的崭新漂亮的筒帕(背包)。在场地边,青年男女们还备有米酒,供大家享用。如果男子打落汤碟,便由姑娘们负担米酒和水酒的费用,如果男子打不落“汤碟”,将负担米酒和水酒的费用。尽管姑娘们费尽心机,如将吊线弄行很细,把物品弄得很高等,但结果都难不住枪法高超的小伙子们。

景颇族的舞蹈







    景颇族的舞蹈,根据表演时间、地点和内容形式可分为祭祀、狩猎、军事、生产、欢庆等五类,舞蹈形式多属于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舞等。?  

    祭祀性舞蹈有“总戈”、“布滚戈”、“金再口”等;狩猎性舞蹈有“龙东戈”;军事性舞蹈有“向戈”(耍刀)、“串戈”、“以弯弯”等;生产性舞蹈有“布滚戈”;欢乐性舞蹈有“整戈”、“直戈”、“叮戈”等。

    祭祀性舞蹈多在丧葬时进行,用来驱赶鬼,动作粗犷,形象原始,气势雄伟。“金再再”是室外的丧葬舞蹈。上百人排成一行,跟着领舞按螺旋形路线旋进又旋出,在木鼓伴奏下,全体上身前倾,两膝弯曲,双脚横向迈步移动,时而挥舞长刀木棍,时而鸣枪,时而呼喊。圈外有4个男子裸体绘面纹身,扮成雌雄飞禽跑舞动,以监视恶鬼。

景颇族的文化艺术







    景颇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景颇族的文学形式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等。宗教祭司“洞萨”念的经词,也是一种宗教文学。在经词和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多属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驯养家畜、种植五谷的历史以及人鬼之间的斗争等。景颇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景颇族的声乐,有古老的歌谣和现代的民歌两种。古老的歌谣旋律简单,音域高亢辽阔。叙述古往今来的歌谣,则旋律平缓,音韵明朗。多届咏叹调形式。乐器有象脚鼓、铓锣、钹、三比(管乐器)和三弦等。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集体舞蹈。舞蹈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3种。在景颇族的艺术久编织图案、花纹种类繁多,色泽鲜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虽然编织工具十分简单,但能织出绚丽美观的图案300多种。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景颇族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是景颇族文化遗产的积累,是景颇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4-9 10:49
景颇族地区土特产

刺绣







    景颇族织物和刺绣图案主要以动物花卉为题材,如蝴蝶花、虎脚花、毛虫花、马鹿花、蜂巢花、牛角花、木棉花、木瓜花、斑色花以及各种树木图案。景颇族妇女能织出绚丽多彩的花纹图案达300余种。刺绣品主要有手绢和护腿两种、尤以手绢最为丰富,是姑娘们赠送情人的礼物。

雕刻与绘画

    景颇族的雕刻装饰艺术包括绘画、雕刻、织物图案、剌绣等。民间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而且大多绘在目脑时用的雌雄牌、寨门和“术代”鬼的鬼桩上,跳“金再再”时的纹身,也属这种绘画类型。鬼桩上的图案大多是太阳、月亮、山坡、河流、鱼虾以及飞禽走兽、生产生活用品及农作物等。



景颇族地区旅游

爬滑竿






    爬滑竿。这是景颇族的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它通常由姑娘们发起,先立一根约10米高的竹竿于广场中央,竹竿最项端的那节竹筒里装满清油,稍加摇动,油便溢出,使竹竿光滑无比。竹竿上要挂上姑娘们精心绣制的筒帕(挎包),筒帕里还装有硬币一类的小物品。爬竿的小伙子们,绞尽脑汁,奋力攀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终能达到竿项者,屈指可数。

刀术





    刀术。景颇族称长刀为“日恩途”,意思是“生命力”。刀长近1米,齐头,锋利锃亮,配箍银皮,铜皮的刀鞘。

    景颇族砍山打猎,结交朋友,青年男女恋爱等都离不开长刀,他们用长刀砍山打猎,结交朋友,交用长刀作为信物。

    景颇族刀术的刀法,步法,动作其妙无穷。刀法有单刀、双刀、十字跳、五步跳、七步跳和三步砍豹等,步法轻盈,粗犷刚健变化多姿,动作主要是模仿生产劳动中的收、种、砍等动作,表现丰富的劳动内容和丰收的狂欢,也表现了战争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景颇族骁勇慓悍,顽强刚毅的民族性格。

景颇族旅游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大部分纬度偏南,气候温和,霜期很短,一年仅1—2个月,年平均温度在l8℃—24℃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左右。气候明显分为雨季和旱季。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到处山青水秀,树木葱茏,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面积大,199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景颇山区有不少具有开发价值的经济林木资源,有砂仁、诃子、荜拨、团花、肉桂、玉京、黄连、黄山药、三奈、史君子、金鸡纳以及珍贵的美登木属植物、龙血树等医药、工业原料资源;有八角、草果、香茅、野香椽、山苍子、黄兰等香料资源;有树棉、龙舌兰、竹类等供纺织、制绳、造纸用的资源;还有茶叶、小粒咖啡、紫胶、油桐、核桃等有开发前途的经济果木。景颇山区有宽阔的草场,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草麦生长繁殖快,产量较高,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此外,景颇族山区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铁、铝、煤、云母、水晶、金、银等都有一定的蕴藏量。山林中有虎、豹、熊、麂子、马鹿、野猪、孔雀等兽鸟。景颇山的崇山峻岭间还有无数大小山涧溪流可以灌溉层层叠叠的梯田,也可作小型水力发电的动力。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