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对丈夫秋胡轻薄感失望 美女老婆投水自杀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4-8 15:12
标题: 对丈夫秋胡轻薄感失望 美女老婆投水自杀
  常言: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这句话出自京剧《桑园会》唱词。其剧写春秋时人秋胡外出十年,在鲁国为大夫,回乡探亲时同妻子罗梅英在桑园中相遇,然已互不相识。秋胡于园中调戏其妻而被痛骂,及至家,真相大白,妻愤而欲绝。秋母责令秋胡与妻下跪赔罪,秋胡不愿,遂有这句唱词。

  秋胡戏妻是流传很广的故事。这故事最早见于汉刘向《列女传》,汉画像石上也有表现。汉乐府诗中有《陌上桑》,据郑樵《通志》,此诗共两首,一首叫《秋胡行》,一首叫《艳歌罗敷行》。

  刘向《列女传》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其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今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妾采桑奉二亲,不愿人之金,所愿卿无外意,妾亦无淫佚之志。”秋胡子遂去。既至家,奉金遗母,其母使人呼其妇。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见之而惭。妇曰:“子束发修身,辞亲往仕,五年乃归,当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旁之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忘,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君子曰:“洁妇精于善,夫不孝莫大于不爱其亲而爱其人。秋胡子有之矣。”君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秋胡子妇之谓也。《诗》云:“惟是褊心,是以为刺。”此之谓也。颂曰:秋胡西仕,五年乃归。遇妻不识,心有淫思。妻执无二,归而相知。耻夫无义,遂东赴河。

  秋胡戏妻,并不像一般轻薄之徒一般,强加暴力,他是离家日久,归途见面不相识结发妻子,只以为是一普通采桑女,只因见其美貌,便出言调戏,遭到婉言拒绝。故事颇为戏剧性,至真相大白之时,她的妻子为此投水而死,却既不是殉节,也不是殉情,这看起来令人难以理解。

  刘向的《列女传》向来被认为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妇女贞洁开始成为当时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曾于《寻根》发文讨论这一故事,在他看来:刘向写作《列女传》的动机应该从汉成帝即位的时候说起。当时帝元舅阳平侯为大将军,倚仗太后的势力,将他的兄弟七人都封为列侯,在刘向看来,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外戚权势过大,难免不造成国家政局的动乱,他屡次上书谏曰,提醒皇帝“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为了说服皇帝,刘向查阅了上古以来一直到春秋至秦汉历史的灾异记载,历史上帝王因为奢淫而亡国的沉痛教训比比皆是,刘向进一步深究帝王奢淫堕落更深一层的原因,深感实行王教“由内向外”他认为帝王身边的女人教养如何,关系重大,往往会因为这些女人没有深厚的礼教自律,导致帝王生活奢糜腐败。

  当时《列女传》并非如同后世一般只是记载节妇烈女。章太炎曾经评价《列女传》,“搜次不行,不专节*(刘向《列女传》善恶兼收,不专崇节*),……”应该说刘向的《列女传》对于男女的德行*守是平等看待的,“秋胡戏妻”便是对于男性不讲德行的鞭跶。

  春秋战国时期,“德”观念的进步,随着士人“智者”大量出现,集中体现于基于理性思考和精神反思的个人之“德”的发展,自己必须对于自己以及集体负责.

  春秋时期个人的品行*守也被视为“德”,人们将个体的优良品格称为“令德”、“懿德”、“嘉德”、“共(恭)德”、“明德”、“吉德”等,将丑恶品行称为“凶德”、“凉德”、“败德”、“昏德”、“悖德”等,人们自谦则称为“不德”、“寡德”。从春秋中期开始,“德”逐渐用来说明人的品德、*守。例如郑公子曼满被认为品行不端,时人谓之“无德而贪”。这种个人德*的重要,在春秋中期开始被提到很高的位置。

  秋胡妻之所以投河,不是因为秋胡的调戏,而是因为秋胡不能以儒家道德标准自律。秋胡妻对秋胡的“污行”感到污辱。秋胡妻的自杀是出于对丈夫的失望。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4-9 06:36
秋胡戏妻是流传很广的故事!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