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毛澤東自评《沁园春·雪》:啊,那是一首好诗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4-2 08:53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最早把毛澤東诗词介绍到全世界的,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最早的研究者则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著名作家、诗人罗伯特·佩恩。

  1946年,罗伯特.佩恩访问了延安。有人说,“毛澤東在开会时经常随手写些诗,然后就扔在床上,人们竞相去捡,不过这些纸片是很难弄到手的”。佩恩见到毛澤東之后,毛***只是说:“那都是些马马虎虎的东西。”佩恩仍不死心,离开延安时尽了最后的努力,他向到机场送行的毛澤東索诗,但却被毛澤東用诙谐的话语给轻松地岔开了。

  根据佩恩的记载,我们见到了毛澤東对外宾唯一一次肯定自己诗词的谈话——他与佩恩谈到《沁园春.雪》时说:“啊,那是一首好诗。在飞机里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的事。我为从空中俯瞰我的国家的壮美而赞叹。——而且还有其他事。”佩恩问:“其他事是指什么?”毛澤東回答:“有很多呀!你想想看,这首诗是何时写的。那时社会很有希望,我们信任大元帅(指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停顿了一会儿,毛***又像惯常那样说:“我的诗很粗糙,你可别上当哟! ”

  佩恩的记载应该说是真实的。尽管一般认为毛澤東的《沁园春·雪》写成于1936年,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在1945年毛***第一次坐飞机去重庆谈判时,“真正看到长城内外和更好地看到大河上下”而修改定稿的。
  由于毛澤東的特殊地位,能够向毛澤東直接提出对他诗词的评价而且听到他的回答的,较多的是外国人。

  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走出中国。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的火车上,途经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荒原的几个日夜中,毛澤東曾对随行的翻译、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到自己战争年代的写诗动机,不无感慨地说过:“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种严峻的现实。”他沉思地说:“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但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

  显然,毛澤東所不满意的,不是自己真正写不出诗来,而是担心自己失去了写出好诗的环境——斗争的压力和乐趣。这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摘自:党史博览)


       附:毛澤東词鉴赏《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09-4-2 10:07
气势恢宏。。。雄才大略!再读伟人词作。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9-4-2 10:1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M%JD  
^E%W$]a-@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