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华56民族之三十七:塔吉克族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30 08:38
标题:
中华56民族之三十七: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标徽
塔吉克族简介
塔吉克族,有人口3 3 5 3 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 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 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 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 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 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 有海拔8 6 1 1 米的世界第二 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7 5 4 6 米的号称“冰山之父” 的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冰川高悬,险峻奇丽,仪态 万千。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连绵成片的 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 生活在这里。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 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这块土 地上的主人。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 路”开通,这里便成了东西丝路的孔道。数千年来,塔 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 色的历史与文明。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 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 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 ,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 短笛“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 塔吉克族还以善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 马上游戏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乐 活动。
云彩上的人们
站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上,远眺, 群峰素裹,彩云缭绕;近看,溪水急流,绿草茵茵。生 活在这里的塔吉克牧民,服饰、装扮与这里的风光一样 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云彩上的人们”。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 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 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 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 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 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 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 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 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青 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 排色彩华丽、熠熠闪光的珠子和银链,配以耳环、各种 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 艳丽,楚楚动人。当她们外出时,帽子外要披一条数米 长的红、黄或白色大头巾,迎风走去,纱巾随见飘扬, 英姿飒爽,宛如一个个从山巅彩云中降下的仙女。
礼仪之邦
塔吉克族重礼节,热情好客。对来访的宾客或要求 投宿的过路人,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欢迎,谒诚款待 。通常是要选一只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 满意,才牵出去宰杀、烹煮。用餐时,主人先敬客人一 碗羊肉汤,再端上大盘的“手扒羊肉”。客人若先从盘 中取一块献给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将更加高兴。接着, 主人要先将羊头献给席间最尊贵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 块肉时,再把夹着羊尾油的羊肝分别献给各位客人,以 示敬重。之后,大家开始蘸盐水吃肉。为增添席间的欢 乐气氛,青年人要竞相比赛折羊骨,即用双手握住油滑 的羊腿骨轮流用力折。这是技巧和力气的较量,折断者 受到大家热烈地称赞。晚上,在主人的热情招呼下,睡 在温馨的房间里,别有一番异乡情趣。
塔吉克族民风淳朴、敦厚,社会道德高尚,凡到过 塔什库尔干的人,都会为这里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民族和睦,社会安定而惊叹不已。在当今社会,它确实 堪称一奇!
繁荣的古丝道
塔吉克族世居的丝路古道枢纽塔什库尔干,当东西 方海上交通发展以后,曾陷入了一个漫长的荒凉与沉寂 的时代。但是,在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 义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原来长 期封闭落后的西陲高原,一跃成了祖国大西北对外开放 的前沿。在“重振丝绸之路”建设方针指引下,一条更 加宽阔的全新的喀拉昆仑国际公路,穿越全县直抵中国 与巴基斯坦交界的红其拉甫山口。如今,每天在该县的 红其拉甫口岸,不仅有大量满载货物的车队东来西往, 穿梭而过。而且还要迎来送往大量我国和世界各国出入 境的观光旅行者。当那一批批外国友人沿着当年中国高 僧唐玄奘走过的道路,跨过葱岭,来到中国进行经济文 化交流时,首先受到的是塔吉克族人民诚挚热情的款待 ,看到的是塔吉克族绚丽多姿的文化,敦厚朴实的民风 和令人叹服的文明与繁荣。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30 08:39
塔吉克族地区饮食
馕
馕是用面粉或青稞粉作成面饼,在自制的馕坑中烤制而成,是塔吉克家庭中日常主要食物。酥油青稞馕是高寒山区特产的青稞面加酥油制成的圆形烤饼。
奶面片 奶面糊
奶面片,塔吉克语称之为“西尔太力提”,是用牛奶和面,切成薄面片,放入烧开的牛奶中煮熟即可食用。
奶面糊,塔吉克语称之为“布拉马克”,是将牛奶烧开,加入一些酥油,撒入面粉,边煮边搅成糊状。
塔吉克族饮食
塔吉克族牧民以奶类、肉类和面食为主。农民则以面食为主。无论农、牧民,都重视主食,不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牧民喜爱食奶制品;如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食物以煮的为多。
最好的是“抓肉”、“显尔该仑起”(牛奶煮米饭)。“显尔台力提”(牛奶煮烤饼)等。爱饮红茶。一般一日三餐。早餐,奶茶和馕;午餐,面条、“乌玛什”(面糊糊)等;晚餐为主要之餐,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的食品。
塔吉克族地区文艺
塔吉克族的乐器
塔吉克族的乐器又许多种,主要有:鹰笛、来布甫、巴朗孜阔木、芦笛、手鼓、沙塔尔、库木孜、提琴和艾杰克等,其中鹰笛被视为塔吉克音乐的象征,塔吉克语称之为“那艺”。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乐器:
鹰笛
鹰笛: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又称鹰骨笛或骨笛,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流行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地区。
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残骨笛。
传统的鹰笛都成双成对,塔吉克族人民常用鹰的一对翅膀骨,做成形制相同的两支鹰笛,左右相衬,吹奏起来,音调也完全相同,颇富民族风采。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巴朗孜阔木:
塔吉克族弹弦乐器。历史较悠久,具有宏亮、浑厚和深沉的音色,过去为宗教乐器,使用范围很窄,现已用于合奏及歌舞伴奏中。流行于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族地区。
巴朗孜阔木是中音弹弦乐器,外形和热布卜十分相像,形体较大。据说它是维吾尔族多朗热瓦甫的前身,是从帕米尔地区流传到麦盖提一带去的。旧社会人们不能在喜庆、歌舞和日常的娱乐中弹奏巴朗孜阔木,只能在送葬奏哀乐时才能弹奏。按照迷信传说,巴朗孜阔木代表“胡大”(上帝)的声音,在它的伴奏下,才可以把去世的人送入天堂。解放后塔吉克人破除迷信,才把巴朗孜阔木用于歌舞伴奏。
恰甫苏孜
恰甫苏孜,或译“乔甫苏孜”,其意为“快速、熟练”。节拍为7/8拍,由3/8单拍加4/8双拍组成。单拍活泼、跳跃,双拍平稳、有力。形成动静结合,急缓交错的特点,为塔吉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传统形式多由男子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盛行男女对舞,由男子请女子对舞,两人徐展双臂,如双鹰盘旋翱翔;节奏渐快,互相追逐嬉戏,又如双鹰起落;继而急促相靠,骤然闪开,由低到高做拧身旋转。高潮时,众和节拍呼“消乌巴,消乌巴!”(加油,加油啊!)助兴。舞蹈在旋转中结束。风格特点因地略异。
鹰舞
塔吉克族被视为“鹰之族”,他们对鹰有特殊的感情,鹰舞是他们最喜爱的舞蹈。鹰舞多以双人舞形式在喜庆佳节或家庭晚会中表演。从内容到形式皆模拟鹰的动作。跳舞时,众人围坐或半围坐,男女相邀,成双而舞;有时若干对舞伴同时表演。男子舞姿俊健、纯朴、粗犷。主要动作有伸展双臂(前臂较高,后臂较低),前后摆动,舞步灵活多样。高潮时,激烈抖动双臂并摊开双掌,向左右旋转和侧身跃起,作雄鹰展翅,搏击风云之势。女子舞步和舞姿略同男子,仅步距比男子小而轻盈。双手在头部向里或向外旋抹,动作舒展而柔和。以手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常7/8为舞蹈基本节奏,间以口哨击掌和呼喊“拉泼依”烘托气氛。
“公主堡”的传说
在塔什库尔干旅行,塔吉克人便会如数家珍地向你 介绍许多许多名胜古迹。如石头城、香保保古墓群、盖 孜河古驿舍、公主堡等等。其中坐落在该县达不达乡南 1 0 公里处一坐山峰上的公主堡遗址,是塔吉克人引以 自豪的古迹。相传:古时的塔什库尔干,原是葱岭(即 今帕米尔)上的一片荒川,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这里呈现 出生机。后来,有一位汉家公主嫁往波斯,在经过葱岭 时,因前方发生战事,交通受阻,滞留在高原荒山中。 迎亲的使臣为了安全起见,把公主安置在一座孤峰上, 令卫队在山下严密守卫、保护。神奇的是公主在孤峰上 与太阳神结合,怀了孕。使臣不敢再前往波斯向国王复 命,就令兵士们在山上筑宫建城,拥戴公主所生的儿子 为国王,建立了意为“山路”的(左去歇左)盘陀国。 人们把王都取名“克孜库尔干”,意即“公主堡”。从 此,(左去歇左)盘陀王室自称“汉日天种”,称其始 祖母为“汉土之人”。据文献记载,(左去歇左)盘陀 国是塔吉克族先民于公元二世纪建立的地方性政权,公 元八世纪消亡,但“公主堡”的城名和遗址至今尚存。 上述故事虽充满着神话色彩,但它却反映出中原汉族与 塔吉克族先民的密切关系源远流长。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30 08:40
塔吉克族地区土特产
塔吉克艾捷克
塔吉克艾捷克,是塔吉克族唯一的一种弓拉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邻近地区。?
这是一种形制独特的艾捷克,它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艾捷克完全不同,在造型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据传,这种艾捷克,最早流行于塔吉克族硕格南部落里。20世纪20年代,硕格南部落有一个乐队,曾带着艾捷克到塔什库尔干各地巡回演出,当时的一支塔吉克艾捷克,可以与一匹马相兑换,足见这种乐器在民间受宠程度之高了。近百年来,塔吉克艾捷克的结构没有多大改变,一直保持着它那独特而神奇的造型。?
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图)。共鸣箱呈扁长方形,用铅铁板弯合制成。箱长24厘米、宽18.5厘米、高11厘米,琴箱正面靠外侧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右侧箱壁中间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孔径3.5厘米。琴头、琴杆用一块木料制作,民间常用松木或柳木制成,上细下粗,呈圆锥形,全长56厘米。琴头顶端稍细,弦 槽后开,两侧设有二至四个核桃木制T形弦轴。琴杆为圆形柱状体,无按弦指板,上端设有环形山口支弦,下端装入琴箱中并露出箱外。琴箱正面置有支弦琴马,琴马用核桃木或杏木制作,呈圆拱桥形,马长3.3厘米、高1.9厘米、宽0.5厘米。张二至四条钢丝弦,里弦最粗,依次渐细,外弦最细。琴弓用柳木或杨木制作弓杆,两端拴系一束马尾为弓毛,弓长45厘米。?
演奏时,将琴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沾松香在弦外拉奏。塔吉克艾捷克多为四度关系定弦。两弦者定弦为:a、d1;三弦者定弦为:e、a、d1;四弦者定弦为:c、e、a、d1。发音清脆,音色明亮。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歌唱及民间舞蹈伴奏,具有浓郁的帕米尔高原风格。著名的乐曲有《红花》等。
塔吉克族地区旅游
叼羊
叼羊;我国塔吉克族在婚礼、剪发礼、割节、引水节等各种喜庆的日子里,一般要举行叼羊活动。男女老少,观者如云,他们吹笛击鼓,唱歌跳舞,为骑手们助兴。参加叼羊的骑手,前一天晚上不能喂马因为马吃的太饱,比赛时跑不快。比赛当天的早晨,主办者要杀一头山羊,把羊头切下,从脖子处掏出内脏,灌水洗干净,砍去四条腿,并将羊的脊梁骨敲断,这就是骑手们将要争夺的那只山羊了。 叼羊一般在戈壁滩上进行。参加者骑着高头大马,腰系一条红布,随着主办者把羊向地上一扔,骑手们策马而上,要身不离鞍俯身从地上拣起山羊,拾起者把山羊压在右腿底下的马鞍处,拼命往前奔跑,后面的人紧追不舍,你争我夺,异常激烈,最后获胜者还可以获得丰盛的奖品。
待客礼
塔吉克族与哈萨克等民族一样,也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对于来客,无论认识与否,无论是否同一民族,也无论是否懂他们的语言,都热情接待。他们认为,客人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幸福,家里来的客人越多,主人越感到光彩。?
到塔吉克族家做客,如果是骑马去,千万别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在塔吉克族看来,这种方式表示前来报丧或急告不吉利的消息。当快到家门口时,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这时,主人会前来扶客人下马,并拴好马。如客人把马鞭交给主人,即表示客人将在这一家歇息。这时,主人和你握手并互吻手背,孩子们也会一个个过来吻你的手心,然后请你进屋,并请上大炕就座。塔吉克族特别尊重女客,来客中的女性,一定要请到上席。如果女客超过3人,还要另设一席。客人坐好后,女主人拿来一块大餐巾铺在客人面前,并端来奶茶、馕、糖果等。如果客人长途跋涉而来,主人会先请你在炕上躺着休息一会儿,再喝茶吃点心。
欢度灯节“巴罗提”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 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 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 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 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 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 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 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 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 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 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 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 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 ,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 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 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 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 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