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夏日炎炎古人纳凉有方:吃药画符含凉草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3-27 16:15
标题:
夏日炎炎古人纳凉有方:吃药画符含凉草
宋朝定窑孩儿枕即为古人避暑之发明
现在的夏天一年比一年热,现代人大多能够享受到空调房里的清凉,但古人是如何纳凉的呢?
为应付难熬的暑热,在科技手段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种种绝纱的避暑纳凉的好办法。史海钩沉,我们从一些史料及文学作品中窥得一鳞半爪,或许对今天的人们也有一些启示。
高温酷热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动辄大发脾气,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中暑”。其实,古人就深明“烦夏莫如赏夏”之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陆游《夏日》诗有“暑用酒逃犹有待”句也是避暑良方。“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在饮宴中,人人都成了醉鬼,沉迷在酒乡之中,既然神志不清,也就寒暑莫辨了。
古人避暑还有比较另类的方式。传说东晋人道士葛洪曾说,在立夏日吃一种叫“玄冰丸”、又一种叫“飞雪散”的药,并画六壬六癸之符,就不感到热了。
唐朝苏鹗说,世上有一种“迎凉之草”,其色类碧,而干似苦竹,叶细如杉,盛暑天把它放置在大堂上或束挂在窗棂间,就会“凉风自至”。《开元天宝遗事》记杨贵妃体肥,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借以凉津沃肺。《酉阳杂俎》记玄宗李隆基了解到申王怕热后,赐他一条冷蛇;此蛇不伤人,白如冰,申王把玩中,暑气遂得稍解。《杜阳杂编》卷下记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为驱暑气,命人取来“澄水帛”,它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上面涂有龙涎香,蘸满水后挂在南轩上,久而生阴。
在古代,一般民众主要靠扇子来纳凉,古人称她为“摇风”,又叫“凉友”。宋代开始流行一种瓷枕,其中以定窑的最有名。瓷枕的枕面上釉,脑袋枕着睡觉当然凉快极了。瓷枕的形状与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如孩儿枕,塑一小儿头枕双臂,俯卧床榻,憨态可掬。另一种青白童子荷叶枕,枕面做成翻卷的荷叶,设计奇巧。当然,瓷枕两侧还刻上诗句:“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的诗句,都说明了枕头(瓷枕)是夏季纳凉的主要寝具。而在夏夜入睡时,抱个“竹夫人”(一种竹篾编制品)同眠,也相当畅快。
与平民相比,皇家宫廷的避暑方式就显得十分奢侈了。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了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在宋代帝王的凉殿中,也有这种设备,但比起唐朝则更加豪华。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冷。
除了机械制冷设备以外,宫廷中还备有大量的藏冰。每当寒冬季节,都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室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用费颇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30 06:58
宋代开始流行一种瓷枕,其中以定窑的最有名!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