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闽南建筑形制 公共建筑与官员府第有规定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3-27 16:12
标题: 闽南建筑形制 公共建筑与官员府第有规定
  晋“永嘉之乱”,陷入了长期战乱的中原人选择了南迁,一批批衣冠士族,携带着家产族人,向陌生的南方迁徙。

  他们的迁徙成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漳州的传统建筑。它秉承了漳州人的故乡,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又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与形式,更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是在中国封建宗法观念的严密控制下形成的,在单体建筑上,出现在闽南地区的衙署、文庙以及规模较大的,公共性的建筑,官员的大形府第,均需严格根据国家的规定。

  宋《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作了概括的原则的记述。清工部《工程做法》更是对官式建筑列举了二十七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都作出具体规定。定型化的建筑方法主要是汇集了中原地区工匠的经验形成的, 后人只能遵制法祖,按章行事,闽南地区的古建筑,在《营造法式》、《工程做法》的前提下,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和需求,适度发挥变化,也就是对河洛文化渊源的遵循。

   福建赵家堡的始祖是闽冲郡王赵若和,元初逃到漳浦,是典型的河洛人,其十世孙赵范建造赵家堡,在此之前,他利用职务之便,走遍全国各地,“寻先王谛造故处,见遗构犹存”,考察了赵宋王朝在中原地区的建筑遗址,结果对赵家堡的整体规划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赵家堡城中城的布局,应当也受到开封城的内外双重城的启发,在府第前开凿二个池塘,则是对开封龙亭前有潘杨二湖这一布局的刻意摩仿,汴派桥的拱桥形式,更容易令人们联想到《清明上河图》里的州桥了。可见赵氏家族除了为表达对祖先帝业的思慕,更显著的特征是赵范极重视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 从出现于宋以前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体现了组群的布局的观念,是内向的,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的。一组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的。这一点,赵家堡在整体布局上都做到了。

  中国传统建筑大室内大量采用柱子作为间隔的标志,常常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活动构筑物,以根据需要随意划分,改变空间划分,这一可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形式,在漳州文庙中保存得很充分。漳州文庙作为官建的大型建筑,是必须严格根据营造法式*作的建筑实例,但其中大量的活动构筑物和现存的大量室外空间。

  外国建筑以主要以墙体承重,而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依靠柱子承重。以立柱和横梁枋组合成树抬梁。穿斗等形式的梁架,建筑物上部荷载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主要起了围护、分隔的作用。木材在中国建筑中被运用得极其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建筑在南北朝时期,木结构的基本模式已经出现,拱枋的尺寸已经规范化,中国式的独特的木结构形式基本形成,以木结构为建筑的主要骨架,既追求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特独的优美的建筑形体,创造出仅属于中国的建筑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斗拱结构形式的创造,用纵横相迭的,具有简单而富有曲线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迭,构成向外挑悬的斗拱,既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形成了一个以多层柱网和斗拱梁架组成的整体构造层,体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精髓。这在漳州古代传统建筑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漳州文庙, 蓝廷珍府第,比干庙这些经典性的建筑,体现得尤为充分。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中国传统建筑的单体建筑的平面的屋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要遵照礼制的规定,以定型,标准的方式,通过匠师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些形成于中原地区的屋面形式,除了庑殿顶的规格太高,不能进入漳州的建筑,余各种 形式,均可以在现存的古建筑中,找到实例,其中仅次于庑殿顶的重檐歇山顶,所见还有漳州文庙、漳浦文庙。单檐歇山顶则更多见于民间小庙。漳州的民居建筑中,悬山和硬山并用,悬山顶复盖面大,避免雨水对墙体造成的破坏,而风则会对突出于墙体外的屋面造成破坏。闽南是一个多台风也多雨水的地区,二种屋面形式各有利弊。

  据说中国早期的建筑物的屋脊是平行的,在官廷建筑中。显得端庄雄浑,周代以后,逐渐从平行向凹曲发展,追求活泼遒劲的立面效果。《诗经》里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说的就是西周宫室建筑上的棱角,犹如箭头状,“如鸟斯革”,就是说栋宇宏伟如鸟类举翅。飞檐上亦有了华丽的装饰。迨至汉代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正脊上,则开始使用凤凰作为装饰物作为点缀。根据《倦游杂录》记载:“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象冠于屋脊以禳之。”于是官室又以鱼尾星进行装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印度在佛经上代表雨神的圣物的摩竭鱼,由于木结构建筑十分易燃,遂引进传说中能灭火的摩竭鱼形式,用到建筑特的脊饰上而形成鸱尾的形象,以祈求避火。 中唐以后,屋角饰物的造型逐步摆脱鸱尾的形状,而为龙的躯体形状,并刻有流云纹样,好似腾云驾雾,且造型更加复杂、优美、生动、逼真,故有“龙吻”之称。

  唐宋时期闽南地区的大型建筑也采用鸱尾装饰和厌胜在漳浦赤土宋窑址上,在漳浦威惠庙的遗址上,都曾经出土和采集到这种陶制的,类似于鱼龙状的构件。 但明代以后,龙吻逐渐成为宫廷或大型建筑的所专用,如故宫,武当山金殿等,龙吻的式样已有定制,每件龙吻由十三件琉璃瓦构成,闽南的建筑遂自辟蹊径,以燕尾代替。并逐渐形成了以莆田以南包括了漳泉厦地区独有的屋脊形式。俗称皇宫起。

  影响到一个地区建筑群体形象的首先屋面的设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规格最高的是孔庙,漳浦孔庙就采用了重檐歇山式,单檐歇山式仅见于少量庙宇。作为民居建筑,坡顶是最可被接受的形式,由于这是一个多雨的地区,出檐的大小关系到一座建筑的寿命,民间大量采用的是悬山顶,也见有少数采用硬山顶的,可能因为建造者对于该建筑的墙体抵御雨水的浸蚀有较大的把握,也由于处在沿海地区的建筑抵御台风的问题要优先于抵御雨水的问题,而沿海地区的建筑物墙体里多半混有大量的壳灰。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30 07:01
公共建筑与官员府第有规定!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