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智能刘姥姥 贾母出身四大家族的金陵史家,诰命一品夫人,贵妃祖母,是荣国府的宝塔尖。而刘姥姥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显贵的亲戚,连自己的住房也没有,寄身于女婿家帮忙,穷得有时候吃不上饭。但是,这两个老妇人却投上了缘。她们的相同之处:都是祖母级人物,都喜欢念佛,都见多识广。贾母对富贵人家的事,没有未见过未经过的。刘姥姥对乡村农事,也是没有未见过未经过的,恰好互补。 那么,这两个都是祖母级人物,她们第一次见面,是如何寒暄的呢?她们第一次见面,刘姥姥称贾母:“老寿星”,应该说这是贾母最喜欢的称呼。在贾府,对贾母的称呼通常叫“老太太”,这是鸳鸯,王夫人等人的称呼。还有叫“老祖宗”的,这是凤姐,贾宝玉等人的称呼。其实,刘姥姥见贾母,叫一声“老太太”已经是很正常也是很普通的,完全足够了。但是,刘姥姥无师自通,第一次见了贾母就说:请老寿星安!刘姥姥可能懂得心理学,知道像贾母这样的人最喜欢长寿,所以叫她“老寿星”,实际上,贾母比刘姥姥还要小几岁。 贾母称刘姥姥什么呢?贾母称呼刘姥姥是“老亲家”,这是贾府所有人中对刘姥姥最亲切的称呼。按说贾母可以跟大家一起叫“刘姥姥”就行了,但是贾母她不,她也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称她是“老亲家”。贾府跟刘姥姥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贾母叫刘姥姥“亲家”是冲着王夫人来的。因为刘姥姥是王夫人娘家的“亲戚”,贾母接受她为“亲家”,这是给王夫人很大的面子。 不过,从小说的构思来看,贾母的这个称呼又是一个铁的事实,只是提前叫了而已。根据曹雪芹的构思,刘姥姥后来收留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并做了她的外孙媳妇。贾母的重孙女儿成了刘姥姥的外孙媳妇,贾母跟刘姥姥岂不就是真正的亲家了吗? 贾母问刘姥姥: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回答75了。贾母马上夸奖刘姥姥身体硬朗,说我到这个年纪还不知道怎么动弹。刘姥姥这一次回答很得体,既符合她的身分,也迎合贾母的心理。刘姥姥说:老太太天生是享福的,我们生来是受苦的,我们也那样,庄稼活就没人做了。 贾母接着说:我老了,记性不行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得了。贾母不说她不知道这门亲戚,而说因为老了,不记得了。贾母擅长辞令,这是给刘姥姥留面子。贾母又说: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的就回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认着了亲”说明在贾母心里,刘姥姥根本不是什么亲戚,她是来“认亲”的。 刘姥姥极有社会经验,她心里非常清楚,贾府至高无上的人是贾母,这位至尊至贵的老妇人,生活有点儿枯燥,所以她好奇,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刘姥姥跟贾母打交道,知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低层见闻来博取贾母的欢心,用民间故事来迎合贾母的心理。 刘姥姥根据听众的心理,现场现编了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引起了宝玉的兴趣,恰好遇上失火了,贾母就不高兴再听下去。后来,刘姥姥又续编了一个下集,因为主人翁积善行德,得到了菩萨保佑,而且有了后代。贾母听了非常高兴,就带刘姥姥去参观大观园。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贾母亲自做讲解。刘姥姥一一表达出那种没有见过世面的喜悦心情。 贾母问:这个园子怎么样?刘姥姥一个 “好”字也不说,却把大观园之好,之阔气说得登峰造极。刘姥姥说:过年的时候,我们乡下人买年画,就想什么时候咱们也到那画上去看看,没想到这园子,比画上还好看。 李纨和王熙凤在宴席上侍候贾母吃饭后,她俩才单独吃饭,刘姥姥就感叹道:怪不得说“礼出大家”。看到大观园里的八哥会说话,刘姥姥说: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尊贵。偏这雀儿到了这里,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先是成为贾母的贵客,然后成了跟贾母对偶的形象。这是曹雪芹常用的技巧,一对一对写人物。在长篇小说里,一对一对的人物双面像,是曹雪芹的发明创造。曹雪芹把两个社会地位天差地别的人物,巧夺天工地凑到一起,写出了一段花团锦簇的文字,是曹雪芹的天才构思。两个出身不同的老妇人,都是既风趣诙谐又善于辞令,既倚老卖老又洞晓世情。安富尊荣的史太君跟穷乡僻壤的刘姥姥演了一出对手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
3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现在,我们把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各加四个字的评语: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忍耻求助。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知恩还礼。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仗义救难。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忍受着求人的屈辱到贾府打抽丰。其实,曹雪芹写刘姥姥求助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刘姥姥这个小人物,观察贾府的盛衰,反衬贾府的盛衰。 小说《红楼梦》前5回,是全书纲领性的总介绍,从第6回起小说情节逐步展开。第6回的回目是什么?是“贾宝玉初试雨云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居然跟贾宝玉相提并论。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做? 曹雪芹说:荣国府有三四百号人,一天的事总得有二三十件,乱麻一样,从哪儿讲起?恰好千里之外,有个芥豆之微的人家,跟荣国府多少有点瓜葛,倒不如从他们说起算个头绪。为什么一个芥豆之微的人家能成为荣国府这个豪富之家的头绪?就是因为刘姥姥是荣国府盛衰的见证人,这个芥豆之微的人家将来要跟赫赫扬扬的贾府发生地位的颠倒。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二进荣国府,贾府给了她很多帮助。到了三进荣国府,刘姥姥跟贾府的地位就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刘姥姥非但不是来求助,而是来解困扶危。 不过,曹雪芹笔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文字,已经失传了。但是,我们根据《红楼梦曲》和脂砚斋的评语,可以知道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救助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按照曹雪芹的构思,巧姐被卖到妓院以后,是刘姥姥把她救出来后带回家,给板儿为妻,荣国府的国公小姐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刘姥姥一进,二进荣国府的文本和脂砚斋评语里有明确的透露。在一进荣国府里,就埋伏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救苦救难。 《红楼梦》文本第6回的开头有一首诗: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帮,是“朝叩富儿门”,但是,富儿虽然很富贵,却仍然很不满足,这就是“富儿犹未足”。王熙凤跟刘姥姥诉说:大有大的难处。后来,刘姥姥是怎么报答曾经给她过帮助的“富儿”的呢?刘姥姥虽然没有能力拿出千两银子来报答她,但刘姥姥对王熙凤的帮助胜过亲兄弟,胜过她的亲骨肉。 在第6回的回末诗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当贾府和王熙凤得意时,接济穷人比较容易,但这个受到恩惠的穷人把贾府的恩情埋藏到心灵深处,最终做出胜过至爱亲朋的报答。 在《红楼梦》文本中,多处评语,详尽具体地透露了一进,二进和三进的关联。第6回开头有一条评语: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其意是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其实是写王熙凤的妙笔,刘姥姥起着捧出王熙凤的作用,而且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伏下了二进荣国府和三进荣国府的线索,巧姐的命运将要由刘姥姥归结。 第6回在王狗儿跟王夫人“略有些瓜葛”一句旁边有这样一条评语: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略有些瓜葛”是说王狗儿的父亲当年跟王夫人的父亲连过宗,实际上是生拉硬攀的贵亲。“正脉”是指正儿八经的亲戚,最亲的当然是儿女亲家。 刘姥姥跟贾府结成正儿八经的亲家时,并不是刘姥姥上赶贾府,而是刘姥姥低就。此话怎讲? 我们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是周瑞家的把她带到王熙凤跟前,当时她还不好意思开口要钱,是周瑞家的递眼色提醒她抓紧时间开口。这个时候,刘姥姥才忍耻说出求帮的话。脂砚斋在“忍耻”二字边有一段评语:老妪有忍耻之心,所以后来才有招大姐之事,作者并非泛写。这是什么意思? 因为刘老太太能够忍受屈辱,所以才有后来招巧姐做媳妇的事。荣国府的正枝正孙巧姐嫁给农村的穷孩子板儿怎么成了刘姥姥的耻辱?那是因为巧姐那时已经成了烟花女子,为了报答王熙凤的恩情,刘姥姥花钱把巧姐从妓院赎出来。刘姥姥收留巧姐,不是巴结贾府,而是成了贾府的恩人。 根据脂砚斋批语的暗示,当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荣国府已经完全败落,王熙凤被关在狱神庙里待罪。刘姥姥跟王熙凤在狱神庙相逢,得知巧姐被卖到妓院,刘姥姥因王熙凤的请求而介入,使得巧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曹雪芹擅长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已经埋下了板儿将要和巧姐成亲的伏笔。 贾母带着刘姥姥到大观园各处参观,王熙凤的女儿和刘姥姥的外孙,两个年龄相仿的小娃娃在大观园宴席相遇。王熙凤之女当时还叫“大姐儿”,她抱着个大柚子玩耍,看到板儿有佛手,就跟板儿要,板儿不给,巧姐就哭了。众人就用巧姐的柚子换了板儿的佛手。板儿看到柚子又香又圆,还可以当球踢,就不要佛手了。 在这一段描写旁边,脂砚斋有一个短评: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小孩子之间争东西,本来是人之常情,但作者借这个似乎是人之常情的小细节埋下了后文的伏线,那就是这两个小孩子将来要成为夫妇。 还有一条长评: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与“缘”相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通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便言博笑而有些一大段文字哉。这段评语说明,板儿跟巧姐就像柚子的香圆一样有姻缘,“缘”是“圆”的谐音。佛手的出现暗示刘姥姥将引领巧姐走出迷津。 巧姐的名字,就是刘姥姥进荣国府后给取的。按说王熙凤之女是多么金贵的贾府小姐,她的名字应该由其祖父贾赦取才对,但偏偏不是,而是由贫穷的刘姥姥给起的。王熙凤说:请刘姥姥起名是想借借她的寿,而且贫苦人起的名字可能压得住。刘姥姥说:就叫“巧哥儿”吧!这叫以毒攻毒,将来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王熙凤说:希望她将来能应验你的话。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刘姥姥所说,一点不错。 王熙凤一生,其实得益于两个老太太,一个是贾母,她是王熙凤的大后台。另一个就是刘姥姥,她是王熙凤的大恩人。在前80回,王熙凤千方百计讨贾母欢心,贾母成了王熙凤不折不扣的保护伞。这一点连“世外高人”林黛玉都看得清清楚楚。后30回贾母离开人世,再不能保护王熙凤时,刘姥姥给了王熙凤关键性的帮助。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以后,跟王熙凤的关系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王熙凤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什么样的人有处事头脑,什么样的人有才能,她一眼就能看穿。王熙凤不再把刘姥姥当成前来打抽丰的穷人看待,而把她当成一个有经验的老人来尊敬了。刘姥姥在潇湘馆闲谈时,很想用青纱做衣服,王熙凤满足了她的愿望,还送她月白纱做里子。 王熙凤送给刘姥姥东西的时候,不再像一进荣国府时那副居高临下的奶奶腔调,而是很有人情味,甚至带有一种亲情的味道,她对刘姥姥说:这些不过是一些寻常的东西,好也罢,歹也罢,带回去,你们街坊邻居看着也热闹些,也是上城一次。 王熙凤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叱咤风云的荣国府管家婆,有朝一日会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自己的女儿,金贵的贾府小姐巧姐儿先是掉进泥淖,然后被刘姥姥救出火坑,做了贫妇刘姥姥的外孙媳妇。 怡红院是大观园里最讲究的地方,是大观园之首。刘姥姥游园之后醉卧怡红院,埋伏着穷通交替的一条隐线。 贾政带宝玉游园时,是从正门进去的,看到的是叫“红香绿玉”的芭蕉,海棠。刘姥姥醉卧是从后门进去的,看到的是七八尺宽的水池。贾政到怡红院迷了路,刘姥姥到怡红院也迷了路。贾政到怡红院看到大穿衣镜,刘姥姥到怡红院也看到大穿衣镜。贾政看到穿衣镜后,就出了后院。 后院是什么样儿?没有从贾政的眼里写出来,却是从刘姥姥的眼里写了出来。你看,曹雪芹像不像是一个大画家?在他的笔下,风景的描写用的是画家的描绘手法,一遍一遍地描,一个景一个景地写。他不是用摄影家的方法,一次成像。 刘姥姥在左一个书架,右一个屏风的怡红院,伸手乱摸,居然从紫檀板壁上摸到了开关,进入宝二爷的卧室,看到一副最精致的床铺,她熟睡在床,来了个酒屁臭气满室。一个贫穷的农村老婆子,睡到贾府最尊贵的“凤凰”宝二爷的床上,作者似乎是为了提醒人们,转眼间不知身后事。人生风云变幻难以预测,有朝一日,这位公子哥儿,也会跟这贫婆子一样。根据脂砚斋评语提供的线索,家世沦落后的贾宝玉,寒冬腊月围着破毡,饥肠辘辘,只能噎酸齑(ji:姜,蒜,韭菜的细末),吃烂菜叶子。 不少红学家认为,刘姥姥的二进荣国府预伏了整个贾府的结局。刘姥姥正在跟贾母编“雪下抽柴”的故事时,忽然传来“马棚走水”(失火),贾母止住刘姥姥,不让她再往下讲,还派人到火神庙去进香。多数红学家据此认为,这也是预伏贾府的命运,贾府被抄家后又遭受到一场大火,烧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