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 (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5
标题: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 (一)
鞋文化博物馆选址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卧旗山。该山北邻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南连前洋山,东接江滨路,北靠瓯江,三面环绕。山体高50米,山顶开阔地约1.2公顷,最大落差12米,总建筑面积为123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建筑物。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记录发展,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温州市实施“中国鞋都”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鞋都产业园区最重要的配套工程。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立足温州、放眼全国、包容世界,广泛吸纳鞋文化的精华,展示了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鞋文化,为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品位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鞋。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经专家鉴定,其形制为战国时期战靴,制作十分精巧,因铜制鞋不易腐朽,古人用来装饰茶几的四只脚,既美观、又实用。桌面早就腐烂了,"鞋"依然存在

这是工艺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胡服骑射"是我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着裤、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于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变穿舄穿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从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事用鞋,同时传入民间,演变为生活用鞋。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

这是1928年河南洛阳市金村出土的战国青铜女孩像。(铜像原物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我们从她的脚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她穿着一双皮靴。这种皮靴正是战国时期由外族引进的时尚鞋履,也是我国皮革鞋的源流。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5
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 《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其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作战时,将木屐去齿就成为无齿战屐。

隋唐时期,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传入中原。当时流行胡地的翘头鞋、勾头鞋等时尚鞋饰。这是其中一种样式。

高缦,是指鞋头高耸部分。大唐帝国进入社会发展鼎盛时期,鞋缦造型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双唐三彩鞋为典型的唐代卷云式高缦鞋形制。

唐代鞋履高耸的头部经常突出两个尖角,好似分梢,男女皆穿。又称"歧头鞋"。该鞋形制始于西周,唐代沿袭,宋后渐没。

麻线鞋属凉鞋类。古时以麻线为底,丝绳为帮编织而成,鞋面组织朗疏,中间透空,始于唐代。麻线鞋轻便,还可以用麻线织成各种花样。开元以后,妇女多着此鞋,颜色以本色为多,亦有染成彩色者。

宋辽时期,契丹、女真族以武
力侵入中原,草原鞋饰文化在汉民中渗透,特别是北方民族穿革靴的习俗广为流传,这是民间用靴形制成的口哨玩具。
|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6
乾隆年间所制工艺品。
明代民间常在腰间或扇柄处携挂鞋形物,传可"辟邪"。此为明代制作的彩瓷挂鞋,上有小孔,便于穿绳悬挂。
一种鞋楦样式的石头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后引申为小脚鞋。其起源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 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建国后已绝迹。它的精细工艺,作为历史进入博物馆。民间有个传说,隋朝炀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去运河游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吴家父女非常痛恨炀帝,准备借此机会刺杀炀帝。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炀帝见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吴月娘等侍臣走开,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炀帝,炀帝一闪身,被刺中手臂,炀帝随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民间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脚来,以示纪念。
清代宫廷女布鞋仍是中国传统色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花纹,底有寸厚,贵气而精美,满族女子多有穿着,且脚都比较大,跟常人无异。
清代宫廷男布鞋造型粗犷,短鞋口、双梁,配以花纹,秀长而不失阳刚之气。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7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
这双粉红色的"三寸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的婚用鞋,鞋内藏有春画,是对新婚夫妇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用鞋作为性爱的传导工具。在洞房花烛夜时,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发明,表达了父母期望"早得贵子"的迫切心情。
这双木制"三寸金莲",红底子,黄色花纹。这双鞋的上面用两只小圆木塞住,可做欣赏用。也有人作贮存器,将自己喜爱的小物件放进去贮藏。
此为工艺鞋。仿古代云头履形制。鞋头略翘,饰有云状图案,寓吉祥之意。古代用于殉葬,用瓷土烧成,现转化为工艺欣赏品。
这是一双百年以上的传世鞋履。用毡皮制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帮高毡厚,鞋底坚实,对保暖、防风御雨,有着特殊作用。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7
清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 (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
玉鞋,用玉石制,为观赏工艺鞋。
一种用以防滑的雨靴。此鞋一般用牛皮制成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
鞋楦,也叫"鞋模"。这是一双用木头制作的鞋楦。用于修鞋或制鞋时塞入鞋内,使鞋型美观。不同款式、尺码的鞋,须使用不同的鞋楦。
此为清代瓷鞋,颜色古朴而秀美。
这双20世纪皮鞋撑,它不同与以前的皮鞋撑是分开的,而是连体的。它的制作比较科学,"鞋头为木头,内装弹簧至鞋跟,运用弹簧有弹性这一原理将鞋撑起。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8
民国时期小脚放足,脚得到了放宽,她们的裹脚布去掉以后,脚都不同程度地长大了。 她们的鞋也随之增大,但基本做工还是相同的。
工艺器皿,民间的传世实物。鞋形为草鞋,五指皆露在外面,鞋口分别写着"脚踏"、"实地",揭开可以置放茶叶,鞋头有鞋嘴,倒茶用,置于茶几上,颇有几分田园风味。
当时上海有个"小花园"鞋店,专门生产纳底布鞋派生出的线纳皮底布鞋。用优质黄牛皮为底,厚约1.5厘米。鞋子为暗绱法。
这双羊皮靴有100年之久,其色泽比较古朴,但造型和工艺均和现在差不多,几代人穿过了,脚尖处破了一个小洞,在上面钉上了一小块皮。
绣花鞋是我国千年不衰的民族鞋饰,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绣花鞋反映了该时期的人文、民俗与风情。此双绣有"婚姻自主"的近代绣花鞋,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free的历史写照。
也叫"大鱼棉鞋"。始于明末清初,一直传到现在。北方气候比较寒冷,鞋匠就想法做了穿脱均很方便又很跟脚的舒适棉鞋,鞋内填充的棉花有半斤之多,老人们穿在脚上既舒适又暖和,高兴的直乐,俗称"老头乐"。大鱼棉鞋的鞋形象鱼,故又叫"大鱼棉鞋"。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9
解放军所穿之鞋。这种胶粘帆布鞋,结实、轻便、耐穿,适宜部队战士行军打仗。它不像战靴那样笨重,便于雨天、雪天行走,因此也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并且发展成了迷彩鞋。
这是夏天穿的传统木屐,结构简单,取材不是很讲究,制作也不繁琐。凉爽、轻便,街面上随处可见。
这是一双具有江南特色的婚袜。在袜底上绣有"喜"字图案,针法细腻、朴实可爱,给人以亲切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祝愿新娘永远幸福的诚意。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也有拖鞋。
一种在鞋头饰有兽形图案的小儿鞋,是汉族一种育儿民俗。鞋有棉、夹两种,皆手工绣品。较常见的绣有虎、猫、狗、猪、兔等生命力强的兽形,取繁衍旺盛,易养易活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之意。
满 族 的 矮 筒 皮 靴

这是满族的矮筒皮靴,又称"乌拉鞋",多为男子穿用。"乌拉"(即"靰鞡")是满-通古斯语言诸民族对鞋子的一种称谓。满族"乌拉鞋"分两种,一种是无靿的,一种是带靿的。最初,"乌拉"多为软底,以鹿、野猪皮缝制,连帮而成,帮上贯多个皮耳或皮绳以备系用。后来发展为用牛、马皮等材料,鞋底渐渐变为硬底,厚度也增加了。若鞋帮上面接布靿或皮靿,则成"乌拉靴",满语称为"踏踏玛儿",以区别于"乌拉"。这件矮筒皮靴的高度介于"乌拉"与"踏踏玛儿"之间,用牛皮缝制,时代属于清朝至民国时期。冬季穿用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不仅防寒保温,而且轻便耐用。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旗兵"行军打仗或狩猎远行都穿着"乌拉鞋"。满族穿"乌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抗日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就普遍穿自制的"乌拉鞋",抗联第二军第二师师长陈翰章还曾率军用倒穿"乌拉"的方法在雪地上行军,以迷惑日军。现在,"乌拉鞋"已经逐渐绝迹。 |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3 09:19
满 族 普 通 男 布 鞋
满族男鞋除了"乌拉鞋"(靴)之外,普通鞋饰主要有高底布鞋、大头鞋(即洒鞋)、薄底快靴(轻便布靴)等。
蒙 古 族 女 布 靴
蒙 古 族 男 子 布 靴
满 族 宫 廷 女 鞋
这是满族宫廷女鞋,俗名"登云里"。这也是一种高底鞋,但鞋底较大,长度基本与鞋面相等,造型与"花盆底"、"马蹄底"不同。顾名思义,"登云里"是站在云彩里面的意思,这个夸张的名称足以说明这种鞋子的特点。这件登云里鞋底高近8厘米、通高12厘米,木底外包裹白布,底面再加一层牛皮。鞋面用黑绒布和蓝锻制作,上绣云头纹,鞋尖处也向上弯起,卷出云头,俗称"勾云头",更加突显"平步青云"的文化义蕴。鞋面又装饰红色布条,色彩明快。过去,满族贵族妇女穿用,反映了"旗人"悠闲的生活.
朝 鲜 族 的 "勾 背 鞋"
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3-23 11:43
馆藏精粹大开眼界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