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华56民族之三十一:畲族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0 12:25
标题: 中华56民族之三十一:畲族

畲族标徽







畲族简介

    畲族,现有6 3 0 3 7 8 人,主 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 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 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 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与杂居特 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 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 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 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 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 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 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 ,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 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 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 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 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 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 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 . 3 米,宽0 . 2 米。图 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 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 ”、“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 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 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 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 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 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 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 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 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 。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 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 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 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 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 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 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 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 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 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 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 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 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 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 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 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 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 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 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当晚的 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 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 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 。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 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 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 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 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 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 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 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 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 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婚礼上宾朋吃八仙酒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0 12:25
风格独特的凤凰装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 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 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 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 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 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 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 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 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 0 多厘米长、3 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 牌,下垂3 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 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 。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 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 ,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 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 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 “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 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在福建宁德地区新娘仍保留着戴凤冠的习俗。图为准备为新郎换穿官服。

别具一格的民族体育   

    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 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石磉”、骑“海 马”、竹林竞技等。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畲拳乃畲族独 创,已有3 0 0 多年的历史。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闪 尊称为“乌龙公”。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 、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 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 ,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 眼如铜铃”的特点。畲拳中有点穴绝招,一旦被点中穴 位,便动弹不得。在拳乡福建罗源县八井村,有一半以 上的人会拳术。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 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 之多。练功的方法很特别,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 粗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者将手伸 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 沙子及铁砂中磨擦,久之则皮肉坚硬。

    棍术笼统地来说,连“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 工具都是习武器械。“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 一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 . 6 米左右,短的也有2 . 3 米。其招式有7 步、9 步、猴子翻身、双头槌、3 步 跳、4 步半、天观地测等。

    登山活动多于春秋两季的节日举行。男女老少都参 加,各择其路,先至顶峰者为胜。竹林竞枝中以爬竹竿 和射箭最吸引人。许多人爬竹竿只用手不用足,而且有 的参赛者还是倒立向上爬,动作敏捷得象猿猴一般。射 箭要比赛射飞行。



畲族地区饮食

畲族饮食典型食品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畲族酒文化

    畲民嗜酒,每逢喜庆佳节、红白喜事、结婚、生孩子、盖房等都要请客喝酒。酒有用糯米酿造的,叫“米酒”,醇香浓郁,味甜可口;有用小麦酿造的,叫“麦酒”,淡而无味。

畲族饮食





    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畲族地区文艺

“双条落”

    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是两个人唱,发展到现在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分上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如是由一男一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敢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调整。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生产劳动舞

    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劳动的传统舞蹈,比较著名的有《猎步舞》和《栽竹舞》。《猎步舞》(也叫《踏步舞》。此舞由4个男子扮演猎手,他们身穿畲族传统,整个舞蹈自始至终随着锣鼓点不断变换节奏,表现了畲族祖先狩猎时与野兽勇敢搏斗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种竹和用竹造纸过程的舞蹈。表演者按锣、鼓、钹的打击节奏,边舞边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为基本步伐,手脚同时顺着左右进退的韵律不断转圈。动作轻快明朗。歌词叙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浆,直至制成纸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反映着畲民劳动的艰辛和洋溢着喜悦的心情。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0 12:26
大均畲乡之窗景区



    大均畲乡之窗景区是县生态示范点,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景区.该景区位于距县城13公里的大均乡政府所在地大均村。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五季初期,一千多年来始弹簧是瓯江支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经济较繁荣,耕读风尚也很注重,形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秤杆、竹杆(撑篙),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谋生。在建筑上形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朴的前店后院式山区商贸古街风貌和石板街面,有“小溪明珠”、“景宁最高学府”、“浙南芙蓉镇”之美称。旧时曾有古樟迎客、澄潭印月、龙岗叠翠、成美廊桥等旧十景。该景区以此为依托,以畲族风情为载体,融自然山水、人文古迹于一体,一期开发出畲族婚俗、浮伞仙漂等项目,建成以休闲度假、水上活动、游览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城郊生态旅游风景区。

    1998年开通并投入使用的大均漂流项目,是我县一项重点的旅游项目内容,曾被省航道漂流专家组评为全省下大漂流航道中最为惊险的一条漂流道。竹筏漂流全程有十潭九滩四壁一礁群,形成滩潭相接的水上奇绝风光;橡皮艇漂流更是有惊无险,急流险滩,撞浪翻腾,飞流直下,有着百分之百的狂飙感受,同时可饱览潭丽、峰奇、林石、人朴的畲乡山水风光和赋有美丽传说的浮伞古渡美景,游者皆称:浮伞仙潭,江南第一。



畲族地区土特产

传统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衣服崇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种类很多。在文献记载中,多说畲族早就“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清代,畲族服饰大致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福建古田县畲族戴竹笠,穿草鞋,妇女以蓝布裹发戴冠,短衣束腰带,裙长不蔽膝,跣足。浙江景宁畲族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男穿单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袜裹绑腿的习惯,腰间多悬围身裙。妇女头戴凤冠,裹以花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近几十年来畲族的服饰变化不大。 民国以来地方志所载,福州侯官一带畲族“短衫跣足,妇女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德化畲族男子不巾不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妇女不笄饰,结草珠,若璎珞,蒙髻上。建阳畲族男子服饰与汉人略同,妇女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饰物,服色唯蓝、青与白色,常披蓑衣戴笠,跣足,与男子同劳作。

头饰







    畲族头饰因年龄、地区而有差别。一般妙龄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缠盘在头上,做成圆形状,前留若干刘海,无特殊的饰物。畲家少女两鬓夹有两支银笄,订了婚,须脱下一边,以示已许配人家。已婚妇女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罗源)或截筒高帽式(福安)盘在头上,高高隆起,插饰珠料,形似凤头。罗源畲族妇女发用红色线成高七、八寸的髻子,畲家叫“凤凰髻”。福安畲族妇女把头发挽成“碗匣式”,上面束一条红带,发下端跷起似凤凰翼,发上端横压银钗和斜插一条簪,耳戴一副大圆环的银耳坠。妇女发间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籍以标志其老、中、青不同的年龄。结婚时,头戴凤冠,凤冠系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绚丽多彩。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悬垂在额前,畲民称它为龙髻。畲族妇女颈上还佩戴银项圈、银链,腕上戴银手镯,耳戴耳环。畲族妇女喜戴精美别致的斗笠。



畲族地区旅游

“二月二”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双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三月三”

    “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畲族英雄恨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眼看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枝条上还挂有串串的甜果。畲军采集回营,雷万兴之香甜可口,便传令全军四出采集,军粮解决了,雷万兴便于三月初三日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后来畲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各地欢度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加热烈和丰富多采。1989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举行“三月三”活动。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20 12:27
闽东畲乡打畲族牌对接大旅游

    2005年11月底,记者一行步入闽东畲族同胞聚集地———闽东畲族同胞聚集地———蕉城区金涵乡,迎面是一条宽阔、笔直的民族大道,路边不少畲家群众在田间忙碌着,今年蔬菜价格是往年同期两三倍,当地畲民喜笑颜开,种菜热情更为高涨;当地的金源石板、冠盛包装等70多家公司、厂家目前正加大马力,忙着生产,为年终目标作着最后冲刺……这个距市区中心仅3公里的畲乡正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不久以后,从104国道通往中华畲族宫的民族大道就要全面竣工。

    作为畲乡,畲族是优势,是资源,更是品牌。对此,钟宜国认为,时下金涵旅游已经具备了发展条件和基础:支提山和三都澳两条旅游线路开发,被列入蕉城区旅游规划之中,这为地处两条旅游线路中间,又紧邻城区的金涵发展畲族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全国独有的中华畲族宫,已经成为畲族同胞的朝圣地,又为其所在地的金涵畲族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畲族风情旅游,是金涵乡主打的旅游品牌。今年开始,金涵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快了畲族风情旅游项目开发,前后投入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旅游设施建设。宽9米、两边各1.5米绿化带的民族大道建设接近尾声,中华畲族宫的三期工程,畲族革命博物馆和畲族文物博物馆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建设。畲族宫已日益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及作为举办畲族祭祖仪式纪念地,吸引了来自近30个国家、地区及国内20多个省市的畲族宗亲和游客。当地畲民以畲族品牌为导向,做起旅游商品文章,畲家米家红、茶叶、竹笋、乌饭等产品正以“特色”蕴味闪亮登场。同时,该乡在中华畲族宫旁边预留90多亩土地,为后期配套和完善中华畲族宫设施作准备。作为畲族民俗风情景点开发重头戏的亭坪村,将建成畲族民俗风情一条街,进行全新开发和包装。另一方面,金涵乡通过加强对畲族服饰、礼仪、民歌、婚嫁以及文物、文史的保护与开发,举办畲族青年文化节,在学校开设畲族语言班等方式,全方位提升畲族风情旅游的文化底蕴。窥一斑见全貌。据悉,我市畲族群众有17万人,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是我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有168个民族行政村进入基本小康行列。2000年以来,全市8个民族乡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2%以上速度递增,畲族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9%。全市8个民族乡和231个民族村的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等到进一步改善,民族村全部实现电网改造,已实施道路硬化的86个村硬化总里程228.6公里,198个民族村通了自来水,222个民族村通闭路电视,4887户22674个少数民族通过“造福工程”得以搬迁新居。畲族这个以凤凰为图腾的民族,她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3-20 14:11
畲族这个以凤凰为图腾的民族,她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