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汉、匈奴、罗马——大国的角逐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3-17 14:43
标题:
汉、匈奴、罗马——大国的角逐
汉、罗马、匈奴,当时欧亚大陆上三个超级大国,而汉与匈奴这两个超级大国数百年的角力,不仅决定了亚洲历史的进程,更触发了罗马的崩溃和欧洲中世纪的到来。
一、汉与匈奴的第一次较量
1、汉帝国诞生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汉帝国在山东定陶举行开国大典。
这个定陶,就是章邯实施“斩首行动”,击杀项梁的地方。
刘邦现在成为大汉开国皇帝了。
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们也都得到了大体公正的酬劳。
第一功臣韩信被封为楚王。
“游击专家”彭越被封为梁王。
从项羽那边投诚过来的英布还做他的九江王。
萧何、张良、曹参、陈平等都被封侯。
在政府组织方面,萧何出任帝国总理,处理国家政事。
2、汉帝国诞生之初的国际形势
那么,当时的国际形势如何呢?
在遥远的西方,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的战争终于决出了胜负。
迦太基的军事天才汉尼拔作战略大迂回,率领步、骑兵与战象多兵种联合部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入侵罗马本土。
公元前216年春天,在著名的坎尼战役中,汉尼拔使用了其举世闻名的新月形战术,将军队部署成中锋凸起的阵形,以引诱罗马军集中攻打其中锋。接着让中央步兵节节后退,不疑有诈的罗马军涌入迦太基阵形中部,于是迦太基军阵形变成了凹陷的弦月状,将罗马主力包围在其中,成功地以少胜多,击败了人数为其两倍以上的罗马军。
罗马人在此役中损失极为惨重,死亡者名单包括了1名罗马现任执政官、2名前任执政官、2名财务官,半数的高级将领,以及80名元老院议员。
相信汉尼拔若是在此时得到足够的攻城器械及后续部队,攻下罗马城的几率在90%以上。
但汉尼拔没有得到迦太基本土任何支援。
而生命力极强的罗马却派出了远征军入侵迦太基本土。
公元前203年,汉尼拔被政府召回北非。
多年征战意大利之后身心俱疲且逐渐年老的汉尼拔在扎马战役中被罗马新生代军事奇才小西庇阿挫败。
罗马取得第二次步匿战争的胜利,成为地中海西部的霸主。
回到亚洲,大草原上的角逐也分出了胜负。
角逐草原市场份额的四家公司分别是:
匈奴、月氏、东胡、秦
在头曼做董事长的时候,匈奴公司竞争不过秦公司,失去了河套市场。
头曼董事长有个儿子叫冒顿。
本来,头曼很喜欢冒顿,把他立为继承人。
但不久头曼娶了新阏氏(匈奴语:老婆),又生了小儿子。
于是,头曼很快表现出喜新厌旧的心态。
表面上,头曼派冒顿去月氏公司做市场调查,实际上,是借刀杀人。
冒顿一到月氏,头曼就进攻月氏,抢了月氏公司不少市场份额。
月氏公司董事长大怒,要杀冒顿。
结果,冒顿偷了一匹好马,逃了回来。
匈奴人崇拜强者,冒顿不但不死,反而能偷到一匹好马回来,使头曼董事长的心思也有了变化。
最后,头曼任命冒顿为一名营销经理。
冒顿有了自己的人马后便决心夺权。
冒顿拿着弓箭对部下说,
“我把箭射向哪里,你们也要把箭射向那里,不射的人斩首。”
冒顿把箭射向自己的马。
有人不射,被冒顿宰了。
冒顿把箭射向自己的小老婆。
还是有人不射,同样被冒顿宰了。
冒顿把箭射向自己的老爹。
……
冒顿刚当上匈奴公司董事长,东胡公司派人来了。
“把你老爹的千里马送给我表示友好吧!”
匈奴公司的员工们大怒。
冒顿董事长却哈哈一笑,
“没问题。”
东胡公司又派人来了。
“把你的小老婆送给我表示友好吧!”
匈奴公司的员工们更加愤怒。
冒顿董事长微微一笑,
“女人吗,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
东胡公司再派人来。
“把你们匈奴的一块荒地送给我们东胡表示友好吧!”
匈奴公司的员工想:
“宝马和小老婆都送人了,一块荒地又算个啥!”
于是有人就对说:“反正荒着不用,他们要就给了算了。”
冒顿董事长勃然大怒。
“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便送人!”
立刻杀了东胡的使者和主张送地的人。
接着尽起匈奴全国之精兵,急袭东胡。
东胡公司董事会正等匈奴把地契送来呢,被冒顿杀个措手不及,几乎是一举覆没。
冒顿乘灭东胡之余威,向西赶走了月氏,向南收购了楼烦、白羊等几个小公司。
有读者问,不是还有秦吗?
这时,秦公司本部已经解散,在河套的分公司也因为经理扶苏、副经理蒙恬的遇害陷入了混乱。哪里还能与冒顿竞争,很快也被匈奴兼并。
于是茫茫草原,匈奴一家独大。
3、白登之围
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后的第三年,罗马击败汉尼拔后的第四年,匈奴骑兵入侵今山西北部。
刘邦以樊哙为先锋,御驾亲征。
很快,汉军情报人员发回报告,说匈奴派来的只是些老弱残兵和瘦马。
刘邦信以为真,快马加鞭,前往白登山前线视察。
其实,这是冒顿设下的圈套。
据称多达40万的匈奴骑兵立即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
刘邦站在高高的白登山上,欲哭无泪。
幸好从项羽那里跳槽过来的陈平在他身边,出了个主意。派出特工人员,拿着十几幅漂亮美眉的画像,送给冒顿的老婆。
“如何还不退兵,皇帝只好把这些美女送给冒顿单于,到时候,嘿嘿……”
陈平还真是了解女人的心计,冒顿的老婆立刻吹起了枕边风。
“老公,你别把皇帝逼得太紧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冒顿蛮听老婆的话,下令解围一个城角。正好天降大雾,刘邦从解围的城角悄悄溜出。回到平城,这时汉军主力也陆续抵达,匈奴兵团完全解围回国。
刘邦这次御驾亲征的结果完全失败,再次证明刘邦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纵观刘邦一生,独立领兵取胜的概率几乎在10%以下。
在与项羽的斗争中,刘邦显然对这一点有清楚的认识,所以重用韩信、彭越等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还是坚持御驾亲征,而且任命了军事才能比他更平庸的樊哙为先锋,以至于对失真的情报毫无鉴别能力,盲目行军,被玩弄于鼓掌之上。
司马路不禁要问,韩信在哪里?张良在哪里?
有这两个人在,刘邦难道还会被骗上白登山么?
韩信在哪里?
韩信已经被剥夺了楚王爵位,软禁在首都长安。
张良在哪里?
史书上说,天下平定后,张良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张良这样做显然有他的道理。司马路认为,刘邦此时已经逐渐抛弃早期他所执行的那种宽容、多元的用人政策,走向独断而自我封闭。
这是因为,当上皇帝之后的刘邦,一方面自信心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他又自觉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
这两种矛盾心理的交织,产生了两个结果:
1、刘邦希望用一场属于他个人的胜利证明“你行我也行”。
2、如果刘邦无法证明“你行我也行”,那么以他自私的品行,必然对比他“行”的张良、韩信、彭越、英布乃至萧何产生猜忌并下手。
刘邦下手的第一个对象自然是功高盖主的韩信和彭越。
对于韩信,刘邦似乎犹豫了很久,善于揣摩刘邦心理的大老婆吕野鸡女士为夫分忧,与帝国总理萧何联手诱杀了韩信。
对于彭越,刘邦就不客气了,在吕野鸡女士的建议下,将这位“游击专家”
剁成肉酱,装在饭盒里让外卖送到各个诸侯家里去。
“小项羽”英布一看到“彭越肉酱”,就晓得自己也逃不掉了,索性起来造反,结果兵败身亡。
帝国总理萧何为了自保,出卖了韩信。但还是在60多岁的时候被刘邦找了个借口关进了大牢。好在刘邦对这个亲密老战友,多少还有点感情,让他吃了点苦头之后便放了他。
出狱后萧何二次上岗做帝国总理,但从此成惊弓之鸟。
心理逐渐扭曲的刘邦甚至连自己的连襟樊哙也不想放过。但没来得及督办,刘邦自己挺不住了。
公元前195年,帝国宫廷奏起哀乐,宣告皇帝驾崩。
老皇帝死了,但新生的汉帝国,却即将迎来他的黄金时代。
司马路认为,匈奴与汉帝国兴起的时间大致相当,匈奴通过更换领导人,面对东胡的挑衅,先抑后扬,激发斗志,提升了凝聚力。但汉帝国却因为领导人的心理品质问题,摧残打击优秀人才,实行自我封闭,严重削弱了判断力和战斗力,直接导致了在与匈奴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刘邦的问题决不是一个个案,普遍存在于管理层。根本原因是领导者将个体利益凌驾于整体之上,不惜通过损害整体来保证私利。一旦发生此种情形,唯一的办法是将其罢免。汉帝国是幸运的,因为刘邦在对帝国生命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之前便“升仙”了。
刘邦在当上皇帝后,荣归故里。因为高兴,多喝了几杯,拿起麦克风唱了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
“看那大风刮起来了啊,云飞扬!
我威震海内啊平定了天下,归故乡!
可是到哪里去找勇士啊,守四方!”
刘邦找不到勇士是应该的,因为大家都在想一个人。
谁?
韩信。
汉、匈奴、罗马——大国的角逐之二:从一封情书说起
刘邦死后,儿子刘盈继位,但实权被老妈吕雉掌握着。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守寡的吕雉居然收到了一封情书。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给吕雉写情书居然是匈奴的冒顿单于。
这还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
冒顿单于在信中写道:
“我虽然从小生长在草原戈壁,却很向往中原的风俗人情。听说吕雉女士你没了老公,生活无聊空虚,正好我也是寂寞难耐,不如我们见个面,聊聊人生,投缘的话结个婚、生个娃,从此我们两个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岂不是很好!”
其实,匈奴民族还残留着原始人类群婚制的遗俗,父亲、兄长死后,儿子、弟弟可以迎娶他们的妻子(当然生母除外),照顾这些孤儿寡母的生活。
按照冒顿的逻辑,汉匈约为兄弟之国,按照匈奴习俗,刘邦既然驾鹤西游,自己迎娶,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但汉人可不是这样想的。
汉朝君臣勃然大怒,认为是士可杀不可辱,主张与匈奴开战。
吕雉的妹夫樊哙主动请命:
“请我十万人,我可以横行匈奴!”
樊哙显然是在吹牛了,他忘了白登山了。
所以季布说:“樊哙可斩也!”
季布说了两条理由
1、刘邦以30万人与匈奴作战,尚且被困在白登山。樊哙也是当事人之一,今天樊哙说要带十万人横行匈奴国中,这不是胡扯吗?
2、中原经历长期战乱,国力尚未恢复,还不是和匈奴一决雌雄的时候。
吕雉显然比樊哙有智商,季布一席话,使得吕雉冷静下来。
于是,吕雉给冒顿回书一封。
吕雉在信中写道:
“我吕雉已经人老珠黄了,头发花白,牙齿松动,连走路也不稳当了,这样的我恐怕不值得你来爱。不过我还是要谢谢你的爱,送点小礼物给你,做个纪念吧!”
冒顿收到礼物和回信,大概自己也觉得冒失,派使者向汉朝道歉说:
“我是个粗人,不晓得中原的礼仪规矩,冒犯了皇太后,太后宽宏大量,不跟我计较。为表歉意,送几匹马给你们,希望不要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终年62岁,与刘邦合葬在长陵。随即,宗室和大臣们驱逐了吕家人,推举刘恒为皇帝,汉帝国进入史称“文景之治”的黄金时代。
6年后,冒顿去世。儿子老上单于继位。
虽然和亲,但汉朝和匈奴的边境,其实并没有安宁过。边境的百姓,面对的是匈奴骑兵不定时的骚扰,而且来无踪,去无影,让以步兵为主的汉朝边防军头痛不已。
但形势其实已经在一天天的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见效,汉帝国的国力逐渐增长,而远处大漠中的匈奴人,对此浑然不觉。
一场大反攻,即将拉开序幕。
司马路认为,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对农业民族占有军事上无庸置疑的先天优势——那就是马。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注定了匈奴人是优秀的骑兵,而中原的王朝则以步兵、弓弩、长城与之抗衡。匈奴人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们的村子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何还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我们追赶他们时,会发现自己被引入了荒凉的草原戈壁,面对的是大量的骑兵来回呼啸,却不与你正面肉搏。直到你被拖得精疲力尽,他们才从容地包围屠杀。这是草原赋予游牧人的长处。
但中原也有自己的长处,相比草原,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文明昌盛,由此造成科学技术上的进步,这也体现在军事上,匈奴人很快会发现,汉人的剑比他们更锋利,盔甲更厚实,还有一种叫“弩”的杀人机器,令匈奴胆战心寒。
更具决定性的是,匈奴对中原在经济上的依赖越来越严重,部落贵族们,自己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原的那些好东西了,譬如丝绸布匹。
司马路欣喜地发现,当汉朝面对羞辱,他发现愤怒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老愤青樊哙被理性的季布认为“可斩!”。但“忍”不是目的,汉朝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并取得对匈奴的最终胜利了,在于他争取了时间,并在这段时间里不走弯路,默默地完成了凤凰之涅磬。
汉朝崛起的不得已选择——司马路清蒸汉朝之四
公元前133年,大汉帝国朝廷召开国策会议,讨论对匈奴的政策是否需要改变。
副总理(御史大夫)韩安国主张维持原有政策,理由两条:
1. 和亲政策保证边境安宁,有利于天下。
2. 匈奴国土广阔,汉军对草原戈壁地形不熟悉,深入沙漠,联络和运输都很困难。
外交部长(大行)王恢主张对匈奴开战,理由也是两条:
1. 和亲政策并不能保证边境安宁,匈奴从未放弃过对边关的骚扰。
2. 引诱匈奴军队主力到边境,一举歼灭,可以避免深入敌国。
结果,皇帝刘彻被王恢说服,派韩安国、王恢及名将李广等统领30万人马执行这项计划。
公元前133年,6月,大汉帝国北部要塞——雁门马邑(今山西):
一名汉朝叛徒(俗称汉奸,这个词现在还在广泛使用)向匈奴军臣单于(老上单于的接班人)报告说:
“马邑县防守很空虚,我有把握杀了县长,迎接匈奴进城,到时候城里的金银珠宝,可就全归单于了!”
军臣单于利欲熏心,决定试一下。
由此可见匈奴对于和平条约也完全不放在心上,一有机会就想干点偷鸡摸狗的坏事。
到了约定的日子,军臣单于带着十万匈奴骑兵,乐呵呵美滋滋地来到马邑城外,只见城头上高挂着几个人头,想来是马邑县的县长已经被干掉了。城外的山坡上,牛羊成群,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但是总有一点不对劲。
问题出在哪呢?
羊?
对!就是羊,马邑俺不是第一次来,没见过这么多羊,而且散放在城外,连个牧羊人都不见。
军臣单于犯了嘀咕(这就是演员不专业的结果,表演过火,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
恰好,军臣单于看见不远处有一个汉军边防哨所,于是下令攻击。
边防哨所里守军不多,立即被攻陷。
在俘虏中有一名低级军官,军臣单于下令审问,结果这名军官全盘招供。
啊呀呀,险些中了南蛮子的奸计。军臣单于想,这个低级军官是长生天派来救俺的呀!
于是马上给这个低级军官一个封号:
天王!
十万匈奴骑兵“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那边30万汉军还等着呢?
听说计划泄露,汉军急忙追赶,可哪还有匈奴的影子。
主战派王恢负责攻击匈奴辎重,据说本来有点机会,可是临到头犯了双腿发软的毛病,也无功而返。
计划失败,主和派乘机攻击主战派,第一责任人王恢自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皇帝的多年培养,自尽以谢国人。
王恢虽死,战端已开,汉、匈两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公元前130年,冬天,刘彻起用年青将领卫青,与李广等宿将一起出兵,对匈奴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反攻。结果李广等宿将或无功而返,或遭遇挫败,惟有卫青深入匈奴腹地龙城(今蒙古国境内,据说是匈奴人祭祀的地方),斩首和俘虏700人。这个战绩不算辉煌,但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在此之前,只有匈奴骚扰汉朝边境,汉军不过防御而已,但这次汉军居然能够深入匈奴内地,并有所斩获,这对于匈奴人来说,绝对是个震撼。
1942年4月18日(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用大黄蜂号航母搭载16架B25轰炸机袭击曰本本土,直达东京上空,当时曰本鬼子正在搞防空演习,观看演习的人看到飞机,起初以为是曰本飞机,还欢呼招手,等到看清楚是美国飞机,立刻傻眼。
美军的这次袭击同样直接收获不大,但对于曰本鬼子的心理威慑相当厉害。与卫青深入龙城一役有异曲同工之妙!
司马路认为,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汉朝走了超级大国成长历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亮剑!
亮不亮剑?什么时机亮剑?这是当代之前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必然要面对的成长烦恼。
首先,我们来谈谈主和派反对亮剑的理由,无非两点,一是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匈奴。一是担心从此天下大乱,百姓吃苦。
这两点理由绝对是执政者必须慎重再三考虑的,主和派的担忧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其次,我们仔细想想匈奴在接到马邑可以夺取的情报之后的反应,可以发现,匈奴压根就没有考虑汉匈之间的和亲关系,以及攻打马邑对汉匈关系的影响。
为什么?
因为匈奴所信奉的,正是弱肉强食的法则。汉弱,匈奴强,所以我要打你,再正常不过。
由此看来,汉朝要扭转与匈奴的现状,非亮剑不可。
问题在于,汉朝是否具备了亮剑的实力。
司马路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汉朝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2、汉朝自刘邦以后,文帝、景帝和武帝都是历史上相对有作为的君主,对汉朝国内外形势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国家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上果断有力,这在休养生息和平定“七国之乱”等一系列事件中都有所体现。而这一时期的匈奴,自冒顿以后,单于更换频繁,质量也极不稳定。
3、军事上做了充分准备。刘彻以“禁卫军制度(包括羽林、侍中、郎等”为主体,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军事人才储备库。如卫青、霍去病、公孙敖等,另外张骞、苏武等外交人才也出身郎官。(汉朝的官僚制度将另文讲述)军种上特别是骑兵得到了加强,在西北地区大量养马、训练骑兵,著名的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统率的骑兵有十万之多,还有义勇军(私将马自从者)也有骑兵四万,可见骑兵之盛。军事技术也取得进步,李广的孙子李陵,以步卒五千,与匈奴八万骑兵周旋,射杀数千匈奴,匈奴几乎想收兵了,只因叛徒泄密,告知匈奴汉军已经将所带箭用完,并且迷失道路,后无救兵(箭尽道穷),李陵这才为匈奴所败,可见汉军弓弩杀伤力之强。
4、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形成对汉朝比较有利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与强大的匈奴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决战的提前到来,赢得了恢复和崛起的时间(前一篇文章有专门叙述)。另一方面,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安定汉朝东、南边境,惠帝时代,经朝廷批准,由辽东郡出面,与朝鲜王卫满约定,朝鲜为汉朝的外臣,护卫汉朝东部边境。文帝时代,派遣陆贾出使,命令南越去除皇帝称号,臣服于汉朝。因此武帝初年,汉朝东、南边境相对安定。而这一时期的匈奴,由于穷兵黩武,与大月氏结仇,西域各城邦国家也因为匈奴的过度压榨,对匈奴离心离德。这为汉朝实施联合大月氏、控制西域、断匈奴右臂以打击匈奴的计划奠定了基础。
以这四点为基础,到汉武帝刘彻中期,汉朝已经具备了对匈奴“亮剑”的能力。
但汉朝成为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还应具备一点,就是在同一个时期应对两场乃至两场以上区域性战争的能力。如当时的罗马,同时必须应对与北方日尔曼人、东方波斯人的区域性战争。
这点汉朝也做的相当出色,在与匈奴长期抗衡的同时,汉朝还进行了平定南越之战(前111年)、平定朝鲜之战(前108年)和讨伐大宛的战争(前103-101年),表明了汉朝在这些地区威权的建立。
必须说明的是,长期的战争也大大消耗了汉朝的国力,使武帝晚期统治一度陷入混乱。前89年,汉武帝下《论台诏》,宣布工作重心从国外转移回到国内,从战争走向和平。
老子教育我们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任何时候,“亮剑”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汉朝何尝不想与匈奴和睦相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沟通完全可以以贸易的方式进行,然而信奉“弱肉强食”的匈奴总觉得掳掠比贸易划算,结果是一场百年的厮杀,最后,“汉肉匈奴食”演变成了“匈奴肉汉食”,这恐怕不是当初的决策者所能预料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传统超级大国英、法逐渐衰落,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急不可耐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不顾外交上之困境(俄、法、英三大国皆与德国对立,意大利首鼠两端,唯一的兄弟奥匈老迈不堪),冒冒失失地发动世界大战,结果国破家亡。而美国审时度势,在大战半途恰到好处,华丽“亮剑”,这就是“亮剑”当与不当的天地之差别。
因此,司马路认为,“亮剑”者在斗智,不在斗勇;在度势,不在怄气。一人如此,一国更要如此。看汉朝之崛起,得此浅见。
1492年10月12日,被水手的抱怨搞得头昏脑胀的意大利人哥伦布终于看见了陆地。
面对身体半裸、脸涂油彩、头上插着羽毛的土著居民,哥伦布兴奋地说:
“这就是印度人(为了和真正的印度人区分,我们翻译为印第安人)”
1600多年前,张骞奉命出使月氏国,与后世的哥伦布、麦哲伦相似的是,他所面对的同样是遥远的未知世界,所不同的是,哥伦布、麦哲伦面对的是汪洋大海,张骞要应付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与敌人匈奴周旋。
公元前138年,当时中国的西部国门在金城(甘肃兰州),再往西去,便是匈奴国土和西羌部落的牧场,再往西去,就只有传说和想象了。
凿空!这是对张骞此次出国的最形象评价。
想必生长在中原的张骞初次看到“戈壁沙漠”和“海市蜃楼”,一定惊叹大自然之神奇。
可惜张骞出国没走多远,就被匈奴的巡警以偷渡罪名逮捕。
看了护照,匈奴有关部门明白这个偷渡客原来是敌国汉朝的外交特使,不敢怠慢,立刻送往单于庭。
当时在位的是军臣单于(冒顿的孙子)。
军臣单于发现张骞原来要去月氏,调侃他说:
“汉朝派你越过匈奴去月氏,好啊,我也派使者越过汉朝去南越(广东),汉朝的皇帝能批准吗?”
当然是不让张骞走。
不过,匈奴也没有杀张骞,而是体贴地为张骞娶了位匈奴姑娘做妻子,打算让他在匈奴永远定居。
张骞在匈奴整整呆了十年。
公元前129年(十年之后),正当匈奴人以为张骞已经习惯了游牧生活而对他放松了看管的时候,张骞挥泪告别妻子,逃出了生活了十年的营帐。
这次张骞到了一个叫大宛(今乌孜别克斯坦)的国家,然后历经康居(今哈萨克斯坦),终于找到了西迁后定居在今阿富汗的月氏人。
月氏人如何答复汉朝关于联合进攻匈奴的建议呢?
刘禅有句名言:
“此间乐,不思蜀!”
月氏人也有这个意思:
“此间(阿富汗)乐,不思河西(月氏人原来在河西走廊游牧,被匈奴赶走)!”
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居然得到这样的答复,张骞的心情之失落绝望,可想而知!
更让张骞沮丧的是,在回国途中,又被匈奴的巡警捉住。
军臣单于吃惊地说:
“哪能又是侬?侬老婆
作者:
老苯鸟
时间:
2009-3-17 16:34
当时欧亚大陆上三个超级大国.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