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毛泽东与江西的四点不解之缘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2-6 13:03
标题:
毛泽东与江西的四点不解之缘
一、祖籍——江西吉水县八都镇
在吉水县八都镇龙城遗址附近发现三块千年古砖,砖的侧面印有“毛氏祖基”四个楷体凹形字非常清晰,每块长三十二点五厘米,宽十六点五厘米,厚六点五厘米。
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南唐大理评事、宋工部尚书让公,生长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绿大夫、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就养。次子任公随待。占籍吉之水龙城家焉。”
有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毛休接父亲毛让到龙城开基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年左右,而印有“毛氏祖基”的青砖,则是龙城毛氏用作纪念的,最早的建筑材料。《韶山毛氏族谱》还记载;韶山毛氏鼻祖毛太华,因避战乱由八都龙城迁到云南,后因军功拨入湖南,毛泽东为其第二十代子孙。
二、第三任妻子——贺子珍,江西省永新县云山人
贺子珍,原名桂圆,又名自珍,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
三、对江西古代文人的偏爱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今江西抚州临川人),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他,并有独到的见解。1915年9月6日,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同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早年的毛泽东就目光如炬,高度评价王安石的改革志向和才华,指出其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无通识,并不同知社会”,可谓精深独到。研究王安石变革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毛泽东日后改造社会,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
毛泽东喜爱王安石的诗文。1958年,毛泽东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余江消灭了血吸虫,欣喜异常,写下二首《送瘟神》诗,其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就是化用王安石《壬辰寒舍》中“空思似杨柳,春风万千条”的诗句。推崇其人,化用其诗,在情理之中。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与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畅谈文史,从天命论谈到王安石。刘大杰说,对于王安石,我们一向总认为他能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是他的进步之处。毛泽东却认为,在王安石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的思想,譬如屈原、王充。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法,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毛泽东还说:“要学习王安石这种‘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评,要敢于发展、坚持自己的见解。”(《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96年版)
南宋鄱阳(今波阳)人洪迈的《容斋随笔》也是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记事、考证、议论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掌故、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资料丰富,议论精彩,考证确切,格调高雅,被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洪迈为之写了40余年,毛泽东则从延安到逝世,几乎读了40年,是临终前索要的最后一部书。1961年,毛泽东还批示工作人员,找洪迈之父洪皓的诗文集来阅读。
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有一篇著名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其中引用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用这副对联替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者画像,精妙绝伦。这副对联的作者解缙就是明代江西吉水才子。
毛泽东酷爱读二十四史,其中江西人欧阳修(今吉安永丰人)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是他读得比较多的史书之一。《新唐书》基本上从头至尾都有批注、圈点和勾画,有些章节至少看过5遍以上。毛泽东还以一代伟人的历史智慧,透过历史洞察现实,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注意切中事理,从政治上评论人事是非功过。他很投入地读进去,与作者磋商,又很清醒地走出来,以启迪后人。
毛泽东还对欧阳修的《为君难论》、《朋党论》等论文提出了意见。在《为君难论》中欧阳修认为,赵秦二战之失,不光是不善择言,主要的是他们主观上喜欢起用年轻新进的人,不注意有经验的老成的人。毛泽东不同意这个观点,批道:“看什么新进。赵、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意思是说,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乐用新进”,而在于用“什么新进。”《朋党论》是古代政论文中的名篇,欧阳修论证中心是劝“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为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文中举了汉献帝“禁绝善人为朋”,唐昭宗“诛戮清流之朋”,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毛泽东认为,欧文引用事实不准,禁绝朋党“在汉献帝以前”就有了,且系“权臣”所为。他批曰:“似是而非。汉献、唐昭时,政在权臣,非傀儡皇帝之罪”,可见毛泽东对史实之谙熟,目光之敏锐。
对祖籍江西曾在湖南讲学并有深远影响的南宋哲学家朱熹,毛泽东则有更多的研读。求学时代,他对朱熹主张抗金图存,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甚为赞扬推崇,并认真研读过朱子书籍,对朱熹理学思想相当钦服。1958年9月,张治中陪同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到安徽后,毛泽东向省里借来朱熹的《楚辞集注》,并问张治中:“你读过《楚辞》吗?”张回答:“未读过。”毛泽东说:“这是好书,我介绍你有空看看。”1961年6月16日,毛泽东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宋版的《楚辞集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以精印的朱熹《楚辞集注》送之。
毛泽东钟情庐山,他一生三上庐山,在庐山读了大量的包括江西人文历史在内的书籍。
1959年6月29日清晨,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一进美庐,就借来吴宗慈的《庐山志》,读后与工作人员侃侃而谈。他讲了庐山得名的由来后,又讲一个典故。说朱熹到南康郡(治在星子县)走马上任,当地官员们轿前迎接,他下轿开口就问《南康志》带来没有?搞得大家措手不及,面面相觑。这就是“下轿伊始问志书”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毛泽东对这部《庐山志》包括续志,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庐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登庐山,思古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毛泽东在七律《登庐山》诗中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联名句落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毛诗的原句是“陶潜不受元嘉禄,为何当年不向前?”落脚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前者是说乌托邦式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后者则是说陶潜没有积极参与政治,两者主旨相通,而毛泽东一向主张投身政治,改革社会,这大概是诗人最后取前的原因吧。
据当年在庐山负责接待工作的省委负责人方志纯回忆,毛泽东要方志纯帮他找书看,交给方一张书单,其中不少是江西的地方志书。毛泽东在看过《还魂记》后对方志纯说:“你们赣剧团演出的那个《还魂记》,我看很好呀,那是汤显祖写的。汤显祖是你们临川人,除了《还魂记》之外,还有《紫钗记》、《南柯梦》、《邯郸记》,这些统称‘临川四楚’。我看写得都很好。”又说:“江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唐宋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个,临川的王安石,吉水的欧阳修,南丰的曾巩,都是北宋的文人哟。”
四、江西是他足迹所到最多的一个地方
在毛泽东的伟大一生中,江西是他足迹所到最多的一个地方。从萍乡安源到井冈山,从新余罗坊到吉安东固,从广昌、宁都到瑞金、兴国、于都,从庐山到南昌,足迹几乎遍布全江西省。许多地方他还不止一次到过,仅建国后就三上庐山。毛泽东在江西的革命实践,是真理的求索,是不懈的奋斗,他的伟大足迹正如他的诗篇所云“无限风光在险峰”。
1921年秋,中国祖国万岁在上海诞生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来到了江西。在萍乡的安源煤矿,他下矿井,办夜校,访贫问苦,宣传马列主义真理。次年,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与李立三、刘少奇一起,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从此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处腥风血雨,全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在这危难时刻,毛泽东奔走于湘赣边界,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他走铜鼓,下修水,跑萍乡,率领不足千人的秋收起义部队,沿着罗霄山脉,经莲花、永新、宁冈,于这年的10月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缔造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战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照耀了中国革命,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希望。大井的故居、茨坪的田野、茅坪的八角楼…… 井冈山的名字永远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29年初开始,毛泽东把井冈山的革命烽火燃向赣南闽西的辽阔大地,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红色风暴。他率领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战东固,打吉安;他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分地真忙”;他在兴国、寻乌等地进行农村调查,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在那火热的岁月里,毛泽东几乎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38岁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率领中央苏区的军民,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 “围剿”,极大地鼓舞地全国各地祖国万岁人的革命斗志。中华苏维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是中国的希望。这期间,毛泽东曾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依靠军民,坚持斗争。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他永远与江西人民心连心的见证。1934年10月18日傍晚,他跨过于都贡江上的浮桥,和主力红军一起,开始了万里长征,从此北上抗日,一别江西多年。
建国后,毛泽东是第一位来江西视察的中央领导同志。1953年2月20日,他乘轮船从武汉来到九江,听取了江西的工作汇报,鼓励江西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市区,他沿着滨江路一直走到甘棠湖,远眺匡庐,近看柴桑,称赞九江的条件“得天独厚”,“从今后的发展看,九江是很有前途的”。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即将到来的前夕,毛泽东一次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给江西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沿着新修的北山公路,登上了庐山,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会上,他一直呆到8月18日,整整五十天时间。他写下的《七律登庐山》,是充满豪情的壮丽诗篇。
1961年7月17日,毛泽东第二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当时的实际,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和政策。这一次,毛泽东在庐山住了两个月。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阔别38年后重上井冈山。过黄洋界,走茨坪,他看到“ 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新颜”。他亲切看望了当年的老赤卫队队员和烈士的家属,多次在山上散步,与干部群众交谈。他在那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直抒胸臆,勉励江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70年秋,正当林彪反党集团磨刀霍霍,加紧准备篡党夺权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第三次上庐山,主持召开了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他高瞻远瞩,识破并粉碎了林彪、陈伯达的阴谋。平静的庐山,再次在我们党的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在“文革”的动乱时期,毛泽东还先后于1966年6月、1967年9月、1971年8月、1972年2月五次视察江西。1971年8月30日,他巡视南方途中到达南昌,召集部分省市的党政军负责人,发表了揭露林彪反党集团阴谋的重要谈话。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江西时,已近八十高龄。
江西,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毛泽东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名垂千古,流芳天下,构成了他光辉一生中绚丽夺目的篇章。
作者:
玩股不花
时间:
2009-2-6 13:20
学习了
作者:
宇轩
时间:
2009-2-6 23:56
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