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十八般武艺”之说形成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2-6 12:22
标题:
“十八般武艺”之说形成
[戟]
“十八般武艺”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头语,并已有了比字面远为广泛的涵义。追究起来,“十八般武艺”一语首次出现当是在南宋初年,南宁人华岳编于嘉定元年(1208年)的《翠微北征录》中记载:“武世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可见,“十八般武艺”原指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本领。
“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谢肇浙《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
元朝以后,“十八般武艺”一词广为流传,广泛用于说书、戏曲、小说之中。但关于“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则说法多样,一直得不到统一,较为经典的当数明人笔记中的提法。明人谢肇淛的《五杂组》和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中,记“武艺十八事”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简、挝、殳、叉、杷、绵绳套索、白打”。基中前十七种是兵器名称,最后一种则是徒手搏击。而《水浒传》里的提法也许更生动易记:“矛锤马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并戈戟,牌棒与枪杈。”后来又有了其他的说法,较常见的一种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后世还出现了“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艺内容说。综合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删去重复,共包括下列种目:
属抛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铳。
属长兵器的有:戈、矛、枪、棍、殳、杵、杆、杖、棒、斧、钺、戟、大刀。
属短兵器的有:剑、刀、 鞭、锏(简)、钩、镰、锤、拐、环(圈)
属软兵器的有:链、流星、绵绳套绳。
属徒手的武艺,统称为“白打”。历代“十八般武艺”中所指的这些种目,并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飞刀、袖箭、三尖两刃刀、橛、匕首、鸳鸯钺、阴阳锐、状元笔、铁尺、绳镖、三节棍等均未包括。至于武侠小说家笔下剑造的许多“奇门兵器”、“暗器”,就更难以尽收了。
综合各家说法,“十八般武器”至少有25种以上,而且,不在这些范畴中的“奇门兵器”、“暗器”,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我们不妨将“十八”看成是一个约略的数字,不必执著在数目上计较。
可见,“十八般武器”其实是中国传统兵器的总称,每一“般”下都各有许多形制、功能不同的兵器,如“刀”下,有九环刀、雁翎刀、春秋刀、三尖两刃刀、斩马刀、砍山刀、大刀……等等,名目繁多。这些兵器,原本都是在实际作战当中广泛使用的武器,有部分甚至原来就是农具,如“钯”是农家用来锄地、挑草的器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以「九齿钉钯」为武器,非常有名,正因他在高老庄当女婿时,是庄稼汉的身分),中国历代的战争,很多都和农民有关,因此兵器往往就从农具中脱胎换骨而成。
[双手戟]
[钺]
[弩]
[铳]
作者:
宇轩
时间:
2009-2-7 00:04
欣赏+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