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丰都鬼城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13 12:56
标题: 丰都鬼城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徒。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块壮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若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车;南环路、商业场、管驿门外,建有码头,西去涪陵52公里、重庆172公里,东至宜昌476公里、武汉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镇现有人口二万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作者: 玩股不花    时间: 2009-1-13 13:40
阳世的阴间。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