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张爱玲的女人心
[打印本页]
作者:
xjz
时间:
2008-6-21 19:31
标题:
张爱玲的女人心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见解和理想,或者丰腴或者瘦弱,像市井中穿行的各色人,美丑胖瘦不同,像他们的穿着打扮,各有各的特点。于文人,关于爱情,即使是一个人一生中甚或有不同的理解。拼命的追寻者如徐志摩,适应就是福如胡适之,将信仰与爱情挂钩如杨沫和丁玲。太多的人在这尘寰中仰望、追寻、沉思或者徘徊。但我要说的张爱玲也许只是在模糊的烟云中蓦然回首说,我懂,但我不相信。
其实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永远的悲剧苍凉的结局中完全可以用“我懂,但我不相信”来概括。正如诸人皆知的,张爱玲的童年是在一个杂乱没落的贵族家庭中度过的,缺失父爱和母爱,缺失少年纯真的童话般的梦想。正如她在《天才梦》中所表达的,在幼小的她的思想里会把职业的选择与生活相联系,这样自然地直面痛苦与现实是很少有她那时的同龄人能做到的。这样的她,是孤独无助的,缺乏温暖的。
只是她不抱怨,她自然的甚至有些逆来顺受地安于这种现实。这是她的小说里女主人公们几乎相同的性格缺限,她和她文章中的女人唯一的斗争就是如何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自己认可的满足,或爱情或金钱。
但她自己,对于钱或者毫无牵挂,但对于爱情呢?
无可附加的否定,其实是肯定。其实一个女人的心有时候总是自相矛盾的。
还是从张爱玲的童年提起。在看惯了其父母不幸的婚姻带来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不幸,及其父的为人不纯,我们有理由相信张爱玲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应是灰色的,对男人是不相信和恐惧的。所以1937年春,张爱玲在她就读的上海圣马利亚女校的毕业年刊登出的调查表的“最恨”一栏中信笔填写了这样的话:“一个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结了婚。”
但是这种怀疑的态度所带来的文章中的否定结局并不一定就表明张爱玲从始至终都不相信有“真正爱情”的存在。越是见不到光明的人越会对太阳、阳光有一种宗教般热切的信仰。所以张爱玲喜欢“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悲哀的小诗,所以她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在怀疑和否定的氛围中期待着真爱的降临,这绝对是一种最为美好而热烈的心思,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是一只等待涅槃的凤凰。我认为这才是张爱玲小说的真正动因。因为绝望,又何必述说?因为绝望,又何必让它如此凄美的展现一次?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所以,胡兰城是我评判下的一个罪人。张爱玲与他的结识、结合可以称为中国文坛上“最大不幸”的事件之一。胡兰城这样一个落花流水、多情无意人的出现使张爱玲的人生爱情观念在回光反照般的一阵光亮后就如流星一样隐没在黑暗中。她自己心中的那点萤萤之火因他的出现飞似的燃烧,一时光明后是无尽的黑暗。
打击便使张爱玲坠入了我所认为的“绝望”而无可论的境地。所以,经这一次婚变后的张,再也没有写出过如其前期光彩照人的文章。而其后来的婚姻,更多的只是为了生活,而不因为爱吧。这对于一个写出《十八春》、《倾城之恋》、《金锁记》这样文章的张爱玲,对于一个十分喜欢色彩,对于情感敏感的张爱玲来说预示了什么呢?
是上天注定的吧,一个有天才的女孩结了婚,真是最大的不幸。
作者:
语薇
时间:
2008-6-22 10:31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见解和理想,关于爱情,即使是一个人一生中甚或有不同的理解。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