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药趣谈 [打印本页]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8
标题: 中药趣谈
田七和三七
       田七和三七乃一种药也,三七 为学名 ,田七为别名。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以根状茎和花及叶入药,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温。入肝、胃、大肠经。具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止血降压、止血、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乳痈。无名肿毒。毒虫螫伤等之功能。为我国广西、云南特产,近年长江以南、广东也有很多县生产。  
       讲起田七和三七其名字的又来,有着神奇的传说。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神草。关于这种神草,千百年来一直传诵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猎手不慎坠崖骨折,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猎人居然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砸伤脚掌,疼痛难忍,将神草捶烂包扎于伤处,马上止血止痛;产妇血崩,生命垂危,一把神草就将其从死神手中夺回。这种神草苗族的祖先将其叫作“山漆”,其神奇的功效在民间代代相传,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关于三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YS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YS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
       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YS,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YS万般无奈,只好向亲自监斩的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小姐。”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YS。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三七”,表示必须生长到3~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YS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8
熟地与当归
                                                     乾隆皇帝如何养肾壮阳
       乾隆当了60年的皇帝,活到89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这与他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而饮用各种长寿药酒则是他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

  据《乾隆医案》记载,乾隆帝最爱喝的养生药酒为龟龄酒和松龄太平春酒,前者可祛病、壮阳补肾、养气、健身,而后者则是活血行气健脾安神的良药。虽说两者药用似不同,但巧的是这两种药酒所含的几十种中药成分中,都出现了熟地和当归。

  那么,熟地和当归的搭配是否有什么讲究呢?熟地,甘,微温,可养阴补肾、填精,主治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昏心悸;肾精不足之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肝阴不足之双目干涩、视物昏花。

  而当归药用其根,功在补血、和血,主治月经不调,血虚眩晕,疮疡肿等症。当归分归头、归身和归尾三部分。各部分所含化学成分不同,故药理作用也不一样,归头能止血,归身能养血,归尾能行血。既可分部位使用,也可全用。

  之所以在乾隆爱喝的两种药酒中都含有熟地和当归,是因为中医认为阴血同源,养血、滋阴应同步进行,当归与熟地搭配,有两大好处:

  一是通过补血达到养阴的目的,滋阴又是补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是当归本身具有非常好的活血功能,补而不滞,熟地和当归结合在一块用远胜于一药单用。虽说当归因其补血功效也被称作女人要药,但活血补血对男人同样重要。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阴、肾精匮乏,气血、精液暗耗,应适时补充。

  药膳“熟地当归羊肉汤”:

  原料:羊肉700克,熟地黄3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大枣数枚,生姜3片。

  做法:

  在原料都准备好后,将洗净的羊肉切成小块,用开水焯一下,除去血沫。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好的羊肉块放入盛有适量清水的锅内,然后放入生姜、熟地黄、当归、黄芪,用文火煲三个小时,这是为了让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在汤中,3个小时后放入大枣,再加入适量的糖、盐、味精等,再用文火煮15分钟即可。秋冬季节吃熟地当归羊肉汤,不仅可以润燥,更可以升发阳气。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9
用中药名写信
  清代乾隆年间,有个YS外出行医,很久也不回家,妻子十分想念,于是就用中药名写了一封信寄给丈夫:
  “吾念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国芍药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信中巧妙地嵌入了十一种中药名,可谓别出心裁的信了。
  其丈夫是个名医,也用中药名巧妙地写了一封复信:
  “香桂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且待苁蓉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至时有金银相赠也。”
  回信中也用十一味药名说明了一时难以回家的原因,真是妙极了。

  相传安徽省潜山县某老先生致台湾友人的信中写道:
  “白术兄: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飘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亲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乃祖居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红花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现已建好凌霄重楼,早已不用故纸挡窗防风了,而且门前挂金凤,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藤、青风藤;南池结有石莲子、茨实子,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钱公,拄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藿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生地,原君早回乡!弟杜仲顿首。”
  此信连用六十余味中药名,说亲人话乡情,友人阅之岂能不感动!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9
李时珍用中药名骂贪官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平日就对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吏很憎恨,该县湖北蕲春县水灾后不久,有个县令仍横行霸道,恶性不改,他身体虚弱又想长生不老,久闻李时珍大名,便差人叫李时珍到县衙给他开滋补药方。李时珍便趁此戏弄了贪官一番,便挥笔写下处方:

  柏子仁(三钱)木瓜干(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 (二钱) 人参 (一钱)  台乌( 三钱)上党(三钱) 山药 (二钱)
  药方开好了,李时珍拂袖而去。县令即令师爷派人执药。师爷接过处方一看,惊道:“大人,他在骂你了!”县令一愣:“怎么骂我?”师爷指着处方解释一遍,县令听了,气得满面通红,拍案大怒。但处方上确实都是药名,无懈可击,县令也无可奈何。其实把李时珍处方每味药名的字头连起来读就是:“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9
曹操用中药名考华佗
  一次曹操写了一首诗,叫主簿杨修送交华佗,华佗打开一看,见写的是:
  “胸中荷花,两湖秋英,晴空夜珠,初入其境,长生不老,永远康宁,老娘获利,警惕家人。五除三十,假满临期,胸有大略,军师难混,YS接骨,忠诚老实,不能缺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知曹操有意考他,便展纸挥笔,一口气写出了曹操诗意中16味中药名称:
  穿心莲 杭菊 满天星 生地 万年青 千年健 益母 防己
  商陆 当归 远志 苦参 续断 厚朴 白术 没药
  写毕,他托杨修转交曹操,曹操看后大喜,连声称道:“华佗真乃奇才也。”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9
用中药名组成对联 
  如: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又如:红药大戟将军府;金钱重楼国老家。
             首联稚子即杞子,打马即藩打马,第二联中的国老是甘草的别名。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19
生姜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清代名医吴鞠通常将一块老干姜用小绢袋盛装佩带身上,称佩姜,以避瘟疫邪气。
  一天,他在郊外遇见一村妇面白昏倒,守候一旁的丈夫顿足捶胸。问原因,知妇人连日泄泻。吴鞠通诊其脉舌,为寒湿泄泻虚脱日晒晕厥,便取佩姜嘱其夫速煎送来,即于树荫处为之点穴揉按。村妇服姜汤后四肢渐转温暖,目睁神复。
  有一富商的儿子十多岁,时常饮汤食鲜竹鸡。一年后,形体渐消瘦,易躁怒,常昏眩,遂请吴鞠通为之诊病。吴鞠通细察后又详问饮食起居,便以生姜两斤捣汁,取一盅拌白矾细末调匀,以竹筷撬齿频频灌饮,顷刻苏醒。竹鸡喜食半夏,患者食竹鸡致间接半夏中毒,生姜解半夏毒,所以取效。

  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的传说,也就是说大量的中药是神农氏发现的。生姜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功能。常用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咯痰咳嗽。中医认为生姜能够解鱼蟹毒,因此我们吃螃蟹的时候总要蘸一些姜汁,不光是为了调味,也有防止中毒的功效。这个传说也是谈生姜解毒的问题。据现代药理研究,生姜含有姜醇、姜烯、姜辣素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催眠、抗惊厥、兴奋心脏等作用。生姜性味辛温,对于虚寒性体质或性质属寒性的病症较适宜。热性体质或温热的病症必须慎用或不用。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20
王维求婚

  唐代诗人王维在居士山隐居读书时,一次偶染小疾,便上街去买药。他来到一家药店门口,见柜台坐着一位容貌秀丽、文静素雅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称奇:“市井之中,竟有如此佳丽,不知她才学如何,何不试她一试。”于是上前问道:“姑娘,今日小生上街忘记带上药方,望姑娘方便一二,不知可否?”姑娘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顾客,治病救人,是医家的本分”。
  王维脱口说道:“一买宴罢客何方?”姑娘莞尔一笑,从容答道:“酒毕宴罢客‘当归’”。
  王维接着又说:“二买黑夜不迷途。”姑娘不慌不忙地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
  王维继续说:“三买艳阳牡丹妹”。姑娘回答道:“牡丹花妹‘芍药’红”。
  “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戍疆有‘远志’”。
  “五买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好‘陈皮’”。
  “六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
  “七买难见熟人面”。“难见熟人是‘生地’”。
  “八买酸甜苦辣咸”。“世人都称‘五味子’”。
  “九买蝴蝶穿花衣”。“‘香附’粉蝶双双归”。
  “十买青藤缠古树”。“青藤缠树是‘寄生’”。
  王维连声称妙,思忖这姑娘洒脱艳丽,才思敏捷,可谓才貌双绝,自己求学哪能怠慢偷闲,落于姑娘之后。从此更奋发攻读,终于中榜及第。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少女,便去求婚,最后喜结良缘。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20
紫苏祛鱼腥
  传说古代有一名厨,所做的鱼羹与众不同,不但肉嫩可口,还极鲜香,令人百食不厌。有人暗中观察,发现他做菜时总是放一些紫红色叶子,可上桌时怕泄露天机,将叶子全捞出,于是他的秘密被传播开来。

  看来紫苏在鱼羹中起着解腥增鲜提味作用,汉代《七发》赋中的“鲤鱼片缀紫苏”有可能鱼片是生食的(周代已有鱼脍,即鱼生;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便嗜食“生鱼脍”),而紫苏则用来增香去腥。

  日本人吃生鱼片(金枪鱼、鲑鱼及鲤鱼等)时把鱼片放入盘中,再放萝卜丝、紫苏枝、紫苏叶和海草,在另一小碟中放酱油,把芥末、白萝卜末和紫苏花放入酱油中作为佐料,然后把鱼片蘸着这种佐料吃。那萝卜丝及紫苏叶、紫苏花既有爽口去腥作用,也含清毒用意。这跟我国明代的“鱼脍”吃法近似:要放萝卜汁、姜丝、生菜、胡菜,并浇以芥辣与醋。

  日本学者伊藤武在《风味调料趣谈》中提到紫苏,说是对疲劳、感冒、咳嗽、口腔炎、脑贫血、食欲不振、痢疾、精神不安均有疗效,很值得推荐食用。日本人所以对它宠爱有加,因为它是“新建造神社的佛殿中散发出来的,清新的日本遍柏香气”。日本人认为它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得到休息。紫苏是日本代表性风味调料之一,它与意大利细面也很相配。他们在睡前喝杯紫苏茶,精神会安定下来。

  吃蟹时紫苏有了用武之地:叶子加盐及花椒,炒后研末,撒在蟹脐中,捆好,蒸熟,可解毒去腥。

  元代《饮食须知》说到食蟹中毒,可服紫苏汁。清代《调鼎集》中说到蟹与柿同食会引起不适,服大黄、紫苏、冬瓜汁可解。该书又介绍了煮蟹时加生姜、紫苏、桔皮、盐,大滚后即起。蘸用橙桔丝、姜粉与老醋。此外,剖鱼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

  广东人爱吃禾虫蒸鸡蛋,调料就使用了辣椒、香菜、姜、酱油、胡椒,还有紫苏叶。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20
枸杞

  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果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枸杞的叶、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补品。据《新本草备要》记载,枸杞的苗叶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草”,果叫“仙地果”,根叫“地骨皮”,均有滋补强身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加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血糖、血脂。

  枸杞苗、叶入馔多在北方,吃法很多。如将烧好的黄鱼与大火快烧的枸杞苗配在一起食用。枸杞苗还能与千张丝或香干放在一起凉拌,或者用来炒肉、汆汤、煮菜肉粥等。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20
牡丹

  牡丹的故事总离不开帝王、妃子、花神或仙女,逼人的皇家富贵气与“牡丹仙子”美艳神通的浪漫,共同构筑了人们对花王牡丹的遐想。

  李白醉写清平调

  唐玄宗在位时,长安牡丹空前繁盛。

  一年暮春,唐玄宗来到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前观赏牡丹。有大臣说,有一棵牡丹一天四色,早上深红,中午深青,晚上深黄,半夜又成了粉白色。唐玄宗听罢,留宿看牡丹,叹道:真乃奇花。过了几天,唐玄宗又带杨贵妃前来赏牡丹,让乐师李龟年助兴。唱了几曲,玄宗听了全是旧词,不悦:“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令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烂醉的李白被带进沉香亭,唐玄宗即要他作诗助兴。李白看了看牡丹与贵妃,出口成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疑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淮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三首诗一气呵成,花即人,人即花。

  唐玄宗细细品味,觉得把杨贵妃写得比牡丹还美,很是满意。

     武则天怒贬牡丹

  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雪,忽觉阵阵清香扑鼻,原来梅花开了。武则天高兴,吩咐到群芳圃、上林苑赏花。可到群芳圃,除腊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尽是一派枯枝,要去上林苑,却有小太监奏知,与群芳圃相同。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

  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写毕让太监拿去上林苑张挂以报知花神。次晨,果然两处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并一一赏花。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今日惟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牡丹亭》与药名诗

  汤显祖的《牡丹亭》据说是花香疗出的成果。

  汤显祖因日夜勤于写作,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一位名医诊断后,告之:“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百草园走走,自会痊愈。”一日,汤显祖写作又感头痛,便径自去了百草园。当他在牡丹亭边见到四周盛开的牡丹,一片芳馨,顿感头脑松弛,一会儿,竟依栏睡去,做起梦来。

  汤显祖醒后,感到头脑清新,把梦中的事一一讲给YS听。YS大笑:“你的头痛病就是我园中的药草花香治好的啊h”遂将汤显祖梦中事写了一首药名诗赠汤显祖:“牡丹亭边,槟榔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芍药丛中两钟情,白头翁为媒,金银花牵线,八月兰开时成佳伴。芙蓉帐中,结并蒂连,合欢十月,大腹皮便便。生大力子,奋远志,持大戟,平木贼,更洙草寇。当归期,封大将军于金銮殿。”诗中共有18种药名。汤显祖受此诗启发,创作了《牡丹亭》。

  秋翁遇仙记

  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一篇灌园叟晚逢牡丹仙女的故事。

  大宋年间,一个老者叫秋先,自小酷爱花木,建成一所大花园,50余年,自得其乐,人称“花痴”。城中有位宦家子弟,名叫张委,为霸一方。一天,张委等人来到花园。园中牡丹正盛,张委起了吞占之心。秋公不允。张委一伙耍泼,把花打得个只蕊不留。秋公见满园狼藉,不禁痛哭。却见一美貌女子前来告诉他,她有祖传法术,能让花上枝头。次日,秋公园上落花不仅上了枝头,比原先更为鲜艳,还变做五色了。张委听说又生恶念,状告秋公以妖术惑众,将秋公捆到公堂。张委等又到花园,放怀恣饮,直到日色西下。忽地一阵大风,把落花吹得直竖起来,一个个成了姿容美丽的女子。内中一红衣女子说道:“吾姐妹居此数十余年,深蒙秋公珍重护惜,何故蓦遭狂奴欲气熏炽,毒手摧残,复又诬陷秋公,谋吞此地,今仇在目前,吾姐妹何不戮力击之?”众女一齐举袖打来……张委死后,众乡亲前往公堂,诉说秋公平日惜花善行,并非妖人,张委设谋陷害,神道报应。秋公立刻得以释放。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20
白头翁
  相传,秦朝有个农夫突然腹痛下痢,捂着肚子远处求医。途中突然昏倒在地,正巧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拄着拐杖路过,问明原因后,用拐杖指着路旁的一种野草说:“这种草的根茎能治你的病。”说完,便飘然而去。那位农夫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采食那种野草,果然,很快腹痛减轻,下痢次数也减少了,几天之后病便痊愈了。

  第二年,村里很多人闹痢疾,那位农夫扛着锄头来到原来的地方,挖回几大捆自己曾服食过的那种野草,煎汤给乡亲们喝,果然疗效都很好。当乡亲们问起这药草的来历时,农夫便述说了巧遇老翁的往事。此后,为了纪念那位白头老翁,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为“白头翁”。

  中药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白头翁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疾等疾病。现代研究发现,白头翁含白头翁素、三萜类皂甙等成分,可抗阿米巴原虫,对痢疾杆菌等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白头翁成为治疗阿米巴痢疾的要药,也可治疗细菌性痢疾。所以有这样的传说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 一路坐轿    时间: 2011-7-13 16:21
鸬鹚

  有一次,华佗被王爷请去,为其三岁的小公子治病。小公子经诸医诊治无效,汤药难下咽。但查脉搏正常,脸色无异。这是何种疑难病呢?华佗百思不得其解。
  华佗命王爷的侍从将食物送入小公子嘴里,只见小公子勉强动嘴,却咽不下,吐不出,顿见脸部胀得通红,甚为痛苦。
     
  经反复观察,华佗确定小公子喉内一定有异物。经过仔细询问,方知侍从带小公子在荷塘边游玩时,小公子忽然吞进了一颗荷叶上的螺蛳,并卡在喉里了。
     
  华佗弄清病因后,考虑诸医汤药未效,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招,即叫王爷吩咐侍从速去设法购回100只鸬鹚来,华佗把鸬鹚口涎徐徐灌进小公子口里,第二天早晨,侍从急告华佗,称小公子能咽进食物了。
     
  王爷设宴感谢华佗搭救儿子之恩。席间,王爷问华佗,此秘方从何而得?华佗说,我在江边采药时,发现鸬鹚专门觅田螺为食,心想鸬鹚定能化解田螺,而小公子是被田螺所梗,用此药之术,定能取得神效。王爷听罢,不断感叹:神医果真是名不虚传!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