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老子与道家:问其道(6)老子所说的德和处世哲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0-12-2 08:54
标题:
老子与道家:问其道(6)老子所说的德和处世哲学
老子所说的德
老子是如何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呢?“道”是如何在现实中产生意义的呢?首先,他认为作为终极意义的“道”是寓于万物中的。其次,他认为万物遵循“道”而活动。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意在表明,人间一切必须遵循“道”的运行,因为“道”不是空的。如何遵循“道”的运行,那就是“自然”,如何才叫自然?根据他的观察“谦下”、“守弱”等都在“自然”范围内。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看,老子说,“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表明“道”是含蕴在万物中的,或者说万物的活动是离不开“道”的,这种离不开,这种起作用而不干涉和占有就是“道”之“德”,而且是一种大“德”。 “德”不是一个可以独立的概念。它是“道”作用于人间或人生结果。“道”与“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我们可以用传统的一对概念来说明,“道”与“德”的关系就是“体”与“用”的关系。“体”可以不变,“用”则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
但就像上面的那段引文那样,其实老子的“德”只是用来表彰一种生活态度的,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谦下”“退让”之风,希望“处下流”,而“不敢为天下先”。对此,老子曾采用过多种比喻,像溪谷、玄牝、大海等。海纳百川,正是具有雍容的气度和涵括能力,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所谓的王者不就是能容纳民众的大海吗?所以老子以这种处下谦退为最高的处世之“德”。凡是与此不合的都在他的批评之内。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以处下谦退为最高的处世之“德”,凡是与此不合的都在他的批评之内。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谦下呢?如何才能在内心中引起一种持久的认同和信仰呢?答案即“自然”。但“自然”在什么意义上才是“谦下”的意思呢?于此,我们就不能从逻辑上来类推自然与谦下的关系了。换个角度,老子是如何看待现实世界的呢?他认为现实世界不好。那么他是如何分析其根源的呢?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现行的生活准则有根本的问题,说到根本,就是现实的“欲望”太浓。
若继续依照现有的这个准则推行下去,那么天下就会更坏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只能否定现行的这套规则了,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推行新的活动准则自然就会恢复到“小国寡民”,“民复结绳”,“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天下之所以这么乱,原因就是争得太厉害,从对立的角度来看,能够救这个弊端的恐怕就只有“不争”与“退让”,就只有“虚静”不动了。因此,“谦退”、“不争”等顺理成章就是“自然”的内涵,从而与“道”通有一气之灵。
作者:
xiaoyu102
时间:
2010-12-2 14:53
谦退”、“不争”等顺理成章就是“自然”的内涵
作者:
彪彪
时间:
2010-12-2 15:13
认真学习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