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笼鸟首选 鹀 [打印本页]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17
白眉鹀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头具显著条纹。成年雄鸟不可能误认,头部有黑白色图纹,喉黑,腰棕色而无纵纹。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色暗,头部对比较少,但图纹似繁殖期的雄鸟,仅颏色浅。较黄眉鹀而少黄色眉纹,较田鹀少红色的颈背。与黄眉鹀的区别还在于尾色较淡,黄褐色较多,胸及两胁纵纹较少且喉色较深。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蓝灰,下嘴偏粉色;脚-浅褐。 叫声:于林上层鸣唱,以清晰高音组起始,接或高或低的第二组音。叫声结尾有一可变的且简单而迅速重复的音组,通常以短促的chit声收尾。 分布范围: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邻近地区,越冬至中国南方,偶尔在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有见。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林区,越冬于中国南方的常绿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及沿海省份。 习性:多藏隐于山坡林下的浓密棘丛。常结成小群。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0
白头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17厘米)的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雄鸟具白色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雌鸟色淡而不显眼,甚似黄鹀的雌鸟。区别在嘴具双色,体色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黄色,髭下纹较白。亚种fronto额及侧冠纹多黑色,且栗色图纹深沉。 虹膜-深褐;嘴-灰蓝,上嘴中线褐色;脚-粉褐。 叫声:由树上或矮丛上鸣唱,甚似黄鹀的 ze-ze-ze-ze-ze-ze ziiii。叫声也似黄鹀。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的泰加林至中国西北及中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leucocephala繁殖于中国西北部天山、阿尔泰山和中国东北(呼伦池),冬季南迁至新疆西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南部、河北、河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迷鸟至江苏及香港。另一亚种fronto也为留鸟,见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及邻近的甘肃。 习性:喜林缘、林间空地和火烧过或砍伐过的针叶林或混交林。越冬在农耕地、荒地及果园。 注:与黄鹀关系甚密,混交型常出现于西伯利亚西部。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1
藏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而尾长的鹀。繁殖期雄鸟:头黑,白色的眉纹从鼻孔延至颈背,颈圈灰色,背栗而腰灰,颏及眼先栗色。特征为具白色的胸兜及黑色的项纹,下体灰而臀近白,具白色的横斑,飞羽黑色,羽缘色浅。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似繁殖期雄鸟但色暗且无黑色项纹,背栗色而具黑色纵纹,喉褐色具纵纹,眉线色浅而长。 虹膜-褐色;嘴-蓝黑;脚-橘黄。 叫声:鸣声为短促啾啾叫似戈氏岩鹀。飞行叫声为tsip tsip,联络叫声为细而拖长的seee声。 分布范围: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山谷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有记录在青海东南部及西藏东部海拔3600~4600米。北纬31°以南无记录。 习性:喜林线以上的开阔而荒瘠的高山灌丛、矮小桧树丛、杜鹃林及裸露地面。冬季结小群活动。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2
凤头鹀
物种特征:描述:不会被误认的体大(17厘米)的深色鹀。具特征性的细长羽冠。雄鸟辉黑,两翼及尾栗色,尾端黑。雌鸟深橄榄褐色,上背及胸满布纵纹,较雄鸟的羽冠为短,翼羽色深且羽缘栗色。 虹膜-深褐;嘴-灰褐,下嘴基粉红;脚-紫褐。 叫声:叫声为甚响而尖的pit-pit声;又于突出的栖处发出甜美鸣声,为单调重复的小节而声调下降。开始音节似喘息且犹豫,后接较清晰的结尾。 分布范围:印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中国南方大部丘陵开阔地面及矮草地。活动取食均多在地面,活泼易见。冬季于稻田取食。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4
褐头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较暗。雌鸟上体浅沙皮黄色,下体浅黄,头顶及上背具偏黑色纵纹。与黑头鹀雌鸟的区别为腰及臀黄,翼羽羽缘皮黄而非白色。幼鸟灰色较重,纵纹浓密且延伸至胸。 虹膜-深褐;嘴-近灰,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于突出的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鸣声为沙哑的单调twip声似黑头鹀叫,但较细薄。也有金属音的ziff和沙哑的jiip及prrit声。 分布范围:中亚,越冬至印度。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繁殖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新疆极西部。漂鸟至北京及香港。 习性: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 注:于伊朗北部与黑头鹀有混交。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4
黑头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7厘米)、具褐色斑纹的鹀。下体近黄而无纵纹。繁殖期雄鸟头黑,但冬季色较暗,背近褐而带黑色纵纹,腰有时沾棕色。雌鸟及亚成鸟皮黄褐色,上体具深色纵纹。雄雌两性均具两道近白的翼斑,下体及臀黄色而无纵纹。亚成鸟野外与褐头鹀难区分。雌鸟与除褐头鹀外的所有鹀的区别在色彩单一,尾下覆羽黄且尾无白色。与褐头鹀区别在嘴较大但不尖。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浅褐。 叫声:悦耳的加速鸣声似黍鹀,由高栖处作叫。飞行叫声为深沉而生硬的tchip似黄鹀叫,或为金属音tzik。 分布范围:繁殖于地中海东部至中亚;越冬在印度。迷鸟至泰国、中国、日本及婆罗洲等地。 分布状况:在新疆西部的天山有极少的迁徙鸟记录。迷鸟至福建及香港。 习性:栖于有稀疏矮树的旷野。 注:与褐头鹀关系甚密,在伊朗北部的分布重叠处有混交。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5
红颈苇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的鹀。繁殖期雄鸟头黑,似芦鹀及苇鹀,但无白色的下髭纹,腰及颈背棕色。繁殖期雌鸟似雄鸟,头部图纹似雌芦鹀但区别为下体较少纵纹且色淡,颈背粉棕色,头顶及耳羽色较深。非繁殖期雄鸟似雌鸟但喉色深。 虹膜-深栗;嘴-近黑;脚-偏粉色。 叫声:由高芦苇丛中作叫,鸣声为简短的啾啾声常有短促颤音。叫声为短促的tick。飞行时发出bschet叫声,似芦鹀。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极东南部;越冬往南至日本沿海、朝鲜及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且列为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亚种continentalis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沼泽地带(哈尔滨、齐齐哈尔及兴凯湖区);越冬于江苏及福建沿海;迁徙时见于辽宁、河北及山东;漂鸟至香港。 习性: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草甸。越冬在沿海沼泽地带。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5
黄鹀
物种特征:描述:雄鸟:体大(17厘米)而胸阔的鹀,雄鸟头黄且略具灰绿色条纹,髭纹栗色;下体黄,胸侧的栗色杂斑成胸带;两胁有深色纵纹,腰棕色,上体棕褐色斑驳,羽轴色深而成纵纹,且多数羽有黄色羽缘。雌鸟与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多具暗色纵纹且较少黄色,外侧尾羽羽缘白色。 虹膜-深褐;嘴-蓝灰;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单音的steuf或于飞行时的清脆steelit声。鸣声从突出的栖处发出,为有特色的重复声,倒数第二音节上扬且最后一音节声长而低,声似ze-ze-ze-ze-ze-ze-zoo-ziiii("little bit of breadandno cheese",英文谐音"来点儿breadandno牌奶酪")。告警时作细薄的dzee声。 分布范围:欧洲至西伯利亚及蒙古北部,越冬在其分布区的南部。 分布状况:迷鸟。亚种erythrogenys冬季有记录于北京、黑龙江及可能于新疆西部的天山。 习性:见于有石楠及有矮丛的地带,冬季于农耕地。停栖时凹形尾轻弹。倾斜上升后飞行迅速。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6
黄喉鹀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腹白,头部图纹为清楚的黑色及黄色,具短羽冠。雌鸟似雄鸟但色暗,褐色取代黑色,皮黄色取代黄色。与田鹀的区别在脸颊清褐色而无黑色边缘,且脸颊后无浅色块斑。亚种ticehursti较指名亚种色淡而上背纵纹窄;elegantula较指名亚种色深,上背、胸及两胁的纵纹粗且深。 虹膜-深栗褐;嘴-近黑;脚-浅灰褐。 叫声:鸣声为单调的啾啾声,由树栖处作叫,似田鹀。叫声为重复而似流水的偏高声tzik。 分布范围:分布不连贯--中国中部和中国东北、朝鲜及西伯利亚东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亚种elegantula为留鸟于中国中部至西南;elegans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及黑龙江北部,越冬于中国东南及台湾;ticehursti繁殖于北朝鲜及邻近的中国东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沿海。 习性:栖于丘陵及山脊的干燥落叶林及混交林。越冬在多荫林地、森林及次生灌丛。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7
黄眉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的鹀。头具条纹。似白眉鹀但眉纹前半部黄色,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 虹膜-深褐;嘴-粉色,嘴峰及下嘴端灰色;脚-粉红。 叫声:于繁殖区鸣声似白眉鹀但较缓慢而少嘁喳声,从茂密森林的树栖处发出。联络叫声为短促的ziit而似灰头鹀。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越冬在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不常见。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南方沿海省份的有稀疏矮丛及棘丛的开阔地带。 习性:通常见于林缘的次生灌丛。常与其他鹀混群。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7
灰颈鹀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头清灰色,眼圈色浅,下体偏粉色,下髭纹近黄色。幼鸟及非繁殖期鸟色较淡,顶冠、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与圃鹀的区别在胸腹间无明显分界,且头蓝灰而非绿灰。 虹膜-深褐;嘴-偏粉色;脚-粉红。叫声:飞行叫声为轻柔的tsip,也作tchcup 叫声。鸣声从高栖处发出,声似圃鹀,为ti-ti-ti tiu-tiu-tiuu u,第二音音调最低。 分布范围:土耳其、伊朗、中亚山区至中国西部及蒙古西部。越冬于巴基斯坦及印度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neobscura为地方性甚常见鸟,见新疆喀什西部、乌什、吐鲁番中部及天山等地的中海拔荒芜地区,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冬季南移。 习性:秋季迁徙前结群并与其他鹀类混群。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9
灰头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14厘米)的黑色及黄色鹀。指名亚种繁殖期雄鸟的头、颈背及喉灰,眼先及颏黑;上体余部浓栗色而具明显的黑色纵纹;下体浅黄或近白;肩部具一白斑,尾色深而带白色边缘。雌鸟及冬季雄鸟头橄榄色,过眼纹及耳覆羽下的月牙形斑纹黄色。冬季雄鸟与硫黄鹀的区别在无黑色眼先。亚种sordida及personata头部较指名亚种多绿灰色,personata的上胸及喉黄色。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近黑并具浅色边缘,下嘴偏粉色且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由显露的栖处作叫,鸣声为一连串活泼清脆的吱吱声及颤音,似芦鹀。叫声为轻嘶声tsii-tsii。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日本、中国东北及中西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在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日本的亚种personata偶见越冬于华东及华南沿海附近。中国的亚种sordida繁殖于中国中西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北部、贵州及湖北),越冬至华南及华东省份和台湾。于森林、林地及灌丛的地面取食。 习性:不断地弹尾以显露外侧尾羽的白色羽缘。越冬于芦苇地、灌丛及林缘。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29
栗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的栗色和黄色的鹀。繁殖期雄鸟明白无误地为头、上体及胸栗色而腹部黄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较暗,头及胸散洒黄色。雌鸟甚少特色,顶冠、上背、胸及两胁具深色纵纹。与雌性黄胸鹀及灰头鹀的区别为腰棕色,且无白色翼斑或尾部白色边缘。幼鸟纵纹更为浓密。 虹膜-深栗褐;嘴-偏褐色或角质蓝色;脚-淡褐。 叫声:由树的低栖处作叫。鸣声多变且似黄腰柳莺或 林鹨。比灰头鹀音高。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及外贝加尔泰加林的南部,越冬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极东北部并可能于长白山;冬季甚常见于南方省份及台湾。迁徙时可能见于整个中国东半部。 习性:喜有低矮灌丛的开阔针叶林、混交林及落叶林,高可至海拔2500米。冬季于林边及农耕区。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0
栗斑腹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棕色鹀。具白色的眉纹和深褐色的下髭纹。似三道眉草鹀但耳羽灰色,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色;下体喉及胸不成对比,腹中央具特征性深栗色斑块;当腹部斑块不明显时,特征为胸偏白。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淡,也似三道眉草鹀但区别为耳羽灰色较重,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胸中央浅灰色。 虹膜-深褐;嘴-双色,上嘴色深,下嘴蓝灰且嘴端色深;脚-橙而偏粉。 叫声:简单和复杂的各种鸣声,据称有似灰眉岩鹀的引子,结尾似黄鹀鸣声的最末声。叫声包括联络声tsitt及示警时的sstlitt或细薄的hsiu声。 分布范围:北朝鲜、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国东北。 分布状况:繁殖于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冬季南迁至辽宁、河北及内蒙古东南部。由于不清楚的原因,数量及分布范围有所减缩(Collar et al., 1994),现已列为全球性易危种。 习性:栖于低缓山丘及峡谷的灌丛和草地,尤其是常绿沙丘及沙地矮林。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1
栗耳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繁殖期雄鸟的栗色耳羽与灰色的顶冠及颈侧成对比;颈部图纹独特,为黑色下颊纹下延至胸部与黑色纵纹形成的项纹相接,并与喉及其余部位的白色以及棕色胸带上的白色成对比。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彩较淡而少特征,似第一冬的圃鹀但区别在耳羽及腰多棕色,尾侧多白。亚种arcuata雄鸟较指名亚种色深而多彩,且项纹黑色重,上背黑色纵纹较少,棕色胸带较宽。相似亚种kuatunensis色深且上体较红,具狭窄的胸带。 虹膜-深褐;嘴-上嘴黑色具灰色边缘,下嘴蓝灰且基部粉红;脚-粉红。 叫声:于矮丛顶上作叫,鸣声较其他的鹀快而更为嘁喳,由断续的 zwee声音节加速而成嘁喳一片,以两声triip triip收尾。叫声为爆破音pzick而似田鹀。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越冬至朝鲜、日本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fucata),华中、西南及西藏东南部(arcuata);不甚常见并繁殖于江苏南部、福建及江西(kuatunensis)。越冬在台湾及海南岛,候鸟途经华东大部。 习性:具本属的典型特性。冬季成群。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1
硫黄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14厘米)的鹀。头偏绿,眼先及颏近黑,白色眼圈显著,具两道粗显的白色一般,两胁有模糊的黑色纵纹。繁殖期雄鸟与雄灰头鹀的区别为头色较浅且喉与胸之间无对比。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与灰头鹀区别在无眉线,胸部较少纵纹,下颊纹不显著且嘴为单色。与黄雀的区别为嘴及尾较长,姿态似鹀,腰色暗,外侧尾羽白。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粉褐。 叫声:啾啾的鸣声从林上层发出,似灰头鹀但较短。叫声为轻柔的tsip tsip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越冬在中国南方和台湾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稀少,越冬于台湾和福建。偶见有过境鸟于东南沿海从江苏至广东。定期在香港越冬。 习性:喜山麓地带的落叶林或混交林及次生植被。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8-1-1 20:31
羽毛 版主辛苦了!谢谢介绍!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2
芦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5厘米)而头黑的鹀。具显著的白色下髭纹。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皮黄。与苇鹀的区别还在于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圆凸形。诸多亚种有细微的差异。在中国繁殖的亚种中,minor体型最小,pyrrhuloides及zaidamensis体大且嘴呈球状。后者较pyrrhuloides多皮黄色而少灰色。 虹膜-栗褐;嘴-黑色;脚-深褐至粉褐。 叫声:由矮树丛或芦苇秆上作叫,音程为短系列而犹豫的丁当音,似家麻雀。鸣声多变但通常以一颤音结尾,通常的叫声为哀怨的下滑音seeoo,迁徙时作沙哑的联络叫声brzee。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亚种pyrrhuloides繁殖于新疆极西部(喀什)及新疆东部(哈密),越冬鸟于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亚种minor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呼伦池附近和黑龙江的中部及东部;越冬沿中国东部沿海。亚种zaidamensis为留鸟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亚种pallidior在中国东南沿海越冬;亚种passerina、parvirostris及incognita 偶见在中国西北部越冬。 习性:栖于高芦苇地,但冬季也在林地、田野及开阔原野取食。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3
三道眉草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上髭纹并颏及喉。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雌鸟色较淡,眉线及下颊纹皮黄,胸浓皮黄色。雄雌两性均似鲜见于中国东北的栗斑腹鹀。但三道眉草鹀的喉与胸对比强烈,耳羽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纹不醒目,上背纵纹较少,腹部无栗色斑块。幼鸟色淡且多细纵纹,甚似戈氏岩鹀及灰眉岩鹀的幼鸟但中央尾羽的棕色羽缘较宽,外侧尾羽羽缘白色。亚种weigoldi较指名亚种鲜艳且栗色较重;tanbagataica的色彩最淡,腰棕色较少,胸带较窄;castaneiceps体型最小而色彩最深,上体较少纵纹。 虹膜-深褐;嘴-双色,上嘴色深,下嘴蓝灰而嘴端色深;脚-粉褐。 叫声:鸣声为短而急的短句似戈氏岩鹀,常由突出的栖处作叫,但开始音tsitt不如戈氏岩鹀的音高。叫声为偏高的zit-zit-zit声,为快速而成串的3~4个音节。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部及东部,东至日本。 分布状况:亚种间具梯度变异且分布不十分清楚。亚种tanbagataica为留鸟于中国西北天山 地区;cioides为留鸟于中国西北阿尔泰山及青海东部;weigoldi见于中国东北大部; castaneiceps为留鸟于中国华中及华东,冬季有时远及台湾及南部沿海。 习性:栖居高山丘陵的开阔灌丛及林缘地带,冬季下至较低的平原地区。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3
田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小(14.5厘米)而色彩明快的鹀。腹部白色。成年雄鸟清爽明晰,头具黑白色条纹,颈背、胸带、两胁纵纹及腰棕色,略具羽冠。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白色部位色暗,染皮黄色的脸颊后方通常具一近白色点斑。幼鸟不甚清楚且纵纹密布。亚种latifascia顶冠较指名亚种为黑,胸带及两胁纵纹红色较重。 虹膜-深栗褐;嘴-深灰,基部粉灰;脚-偏粉色。 叫声:鸣声为悦耳的颤鸣音,从高栖处发出。最普通的叫声为尖声的tzip。告警叫声为高音的tsiee。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的泰加林;越冬至中国。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冬候鸟于中国东部省份及新疆极西部。亚种latifascia为不常见越冬鸟于东部沿海。可能在黑龙江北部的泰加林区有繁殖。 习性:栖于泰加林、石楠丛及沼泽地带,越冬于开阔地带、人工林地及公园。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4
苇鹀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14厘米)的鹀。头黑。繁殖期雄鸟:白色的下髭纹与黑色的头及喉成对比,颈圈白而下体灰,上体具灰色及黑色的横斑。似芦鹀但略小,上体几乎无褐色或棕色,小覆羽蓝灰而非棕色和白色,翼斑多显。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及各阶段体羽的幼鸟均为浅沙皮黄色,且头顶、上背、胸及两胁具深色纵纹。耳羽不如芦鹀或红颈苇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别于芦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较长。 虹膜-深栗;嘴-灰黑;脚-粉褐。 叫声:于灌丛顶部或草茎上作叫,鸣声仅为一单音节的重复。普通叫声为细弱的chleep声似麻雀。也有含混的dziu声似芦鹀。 分布范围:不连贯。北方高山繁殖区于俄罗斯及西伯利亚苔原冻土带(polaris),南方繁殖区于西伯利亚南部及蒙古北部的干旱平原(指名亚种)。冬季南迁,迁徙时见于香港。 分布状况:鲜为人知。经中国西北至甘肃、陕西北部,以及沿东部沿海从辽宁直至广东越冬。有可能也繁殖于中国西部的阿尔泰山及特克斯河(polaris)和中国东北的呼伦池及黑龙江北部(指名亚种)。可能还繁殖于鄂尔多斯高原。 习性:? 注:芦鹀的亚种minor有时被归入此种(参见Byeers et al., 1996)。见于蒙古的第三个亚种lydiae可能也于中国越冬。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4
小鹀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13厘米)而具纵纹的鹀。头具条纹,雄雌同色。繁殖期成鸟体小而头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冬季雄雌两性耳羽及顶冠纹暗栗色,颊纹及耳羽边缘灰黑,眉纹及第二道下颊纹暗皮黄褐色。上体褐色而带深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有黑色纵纹。 虹膜-深红褐;嘴-灰色;脚-红褐。 叫声:音高而轻的pwick或tip tip声,也作tsew声。 分布范围:繁殖在欧洲极北部及亚洲北部;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迁徙时常见于中国东北,越冬在新疆极西部、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大部地区及台湾。 习性:常与鹨类混群。藏隐于浓密覆盖下和芦苇地。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5
雪鹀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17厘米)而矮圆的黑白色鹀。形小的嘴黑色。繁殖期雄鸟特征明显,白色的头、下体及翼斑与其余的黑色体羽成对比。繁殖期雌鸟对比不强烈,头顶、脸颊及颈背具近灰色纵纹,胸具橙褐色纵纹。第一冬的鸟黑色较少,且散有橙褐色,尤其在头顶及胸上。幼鸟的头及胸灰色。 虹膜-色深;嘴-成鸟黑色,幼鸟及第一冬鸟偏黄;脚-黑色。 叫声:立于巨砾或在振翼下行时作叫,鸣声仅为单调的短句交替。常有的飞行叫声为颤音tiriririt接流水般的tew声。两种叫声均似铁爪鹀但富有乐感。也作沙哑的djeee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陡崖。越冬南迁至大约北纬50°。 分布状况:数量甚少的亚种vlasowae越冬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北部。偶有鸟至河北。 习性:栖于光裸地面。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6
朱鹀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6厘米)看似朱雀的鹀。尾甚长而凸,嘴细,上体褐色斑驳。繁殖期雄鸟的眉线、喉、胸及尾羽羽缘粉色。雌鸟胸皮黄色而具深色纵纹,尾基部浅粉橙色。唯一尾如此之长的朱雀是长尾雀,但其嘴甚粗短并具两道翼斑且外侧尾羽白色。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繁殖期雄鸟下嘴偏粉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寂声。鸣声为急促的chitri-chitri-chitri-chitri。飞行或告警时发出清晰的银铃般的kvuit, kvuit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见于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海拔3000~5000米。 习性:栖于近水的灌丛及高山密丛。单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弱而振翼多。 注:此单型属有时被视作朱雀(参见M. de Shauensee, 1984)。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7
圃鹀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头及胸清绿灰色,浅色眼圈显著,黄色的髭下纹及喉部成特殊图纹。与灰颈鹀的区别在胸偏灰而与棕色的腹部截然分开,头灰而偏绿,翼斑常为白色。雌鸟及幼鸟色暗,顶冠、颈背及胸具黑色纵纹,无眉纹、粗显的皮黄色下髭纹及头部的绿染有别于其他的鹀。 虹膜-深褐;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于突出的栖处鸣唱。鸣声以3~4组等音高的清脆声开始,接以1~3组通常为2组的较低调的清晰音dzii dzii huii huii。叫声包括短促的tew,干涩的plet及金属音ziie声。 分布范围:西欧及中欧、中亚至阿尔泰山及蒙古西部。迁徙至非洲越冬,极少至印度。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及喀什地区西部有稀疏矮树的开阔干旱原野。冬季南迁。 习性:结小群生活,于树上及地面取食。一般齐足跳动。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7
灰眉岩鹀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特征为头具灰色及黑色条纹,下体暖褐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与戈氏岩鹀的区别在头部条纹黑色而非褐色,且头部的灰色甚显白。亚种stracheyi较小,下体色深,腰棕色较深。亚种stracheyi及par均具皮黄色的翼斑。 虹膜-深红褐;嘴-灰色,嘴端近黑,下嘴基黄或粉色;脚-橙褐。 叫声:鸣声甚悠长,加速成清晰的啾啾短句声似鹪鹩或芦鹀。叫声为尖而拖长的tsii;告警时加长并重复。其他叫声包括短促的tiip,唧啾声及卷舌音trrr。 分布范围:西北非、南欧至中亚和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4000米。亚种par在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西天山;stracheyi于西藏西南部札达、噶尔及普兰地区。 习性:喜干燥少植被的多岩丘陵山坡及沟壑深谷,冬季移至开阔多矮丛的栖息生境。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0:38
黄胸鹀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鲜亮的鹀。繁殖期雄鸟顶冠及颈背栗色,脸及喉黑,黄色的领环与黄色的胸腹部间隔有栗色胸带,翼角有显著的白色横纹。亚种ornata额部多黑色,且比指名亚种色深。非繁殖期的雄鸟色彩淡许多,颏及喉黄色,仅耳羽黑而具杂斑。雌鸟及亚成鸟顶纹浅沙色,两侧有深色的侧冠纹,几乎无下颊纹,形长的眉味浅淡皮黄色。所有亚种均具特征性白色肩纹或斑块,以及狭窄的白色翼斑,翼上白色斑块飞行时明显可见。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灰色,下嘴粉褐;脚-淡褐。 叫声:于突出的栖处鸣唱,鸣声为 djiiii-djiiii weee-weee ziii-ziii,较圃鹀缓慢而音高,且变调多为上升音调。叫声为短促而响亮的金属音tic。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达斡尔(? Dauria)至中国东北;越冬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亚种ornata 繁殖于中国东北。两者迁徙均纵贯中国而至中国极南部、台湾及海南岛越冬。大量的鸟被捕捉并作为一种称为"禾花雀"的食品而出售。 习性:栖于大面积的稻田、芦苇地或高草丛及湿润的荆棘丛。冬季结成大群并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作者: siwa120    时间: 2008-1-1 20:46
辛苦,辛苦了~~~~老哥~~~~
来喝杯茶水,休息休息!!! [s:3]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1:06
引用第16楼孤飞鹤于2008-01-01 20:31发表的  :
羽毛 版主辛苦了!谢谢介绍!
多谢总版支持 鼓励[s:2]
作者: 羽毛    时间: 2008-1-1 21:06
引用第27楼siwa120于2008-01-01 20:46发表的  :
辛苦,辛苦了~~~~老哥~~~~
来喝杯茶水,休息休息!!! [s:3]
客气了~~~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