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袁世凯都是他们的戏迷,《沙家浜》更让谭派家喻户晓
在
中国京剧史上,迄今为止被尊为“伶界大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另一个就是著名老生谭鑫培。梅兰芳曾说,谭鑫培、杨小楼的表演,体现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两人“可以说代表着中国戏曲”。梁启超称赞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在京剧200多年的历史上,以须生七代相传、且代代有名角的只有谭氏家族。
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谭门前后出了七代老生名伶,成就了一段艺术世家的传奇。
谭志道父子,乱世奠定谭家基业
清朝咸丰年间,湖北武昌的谭左湾,有一个唱汉调的戏班子,班主就是当地著名艺人谭志道。谭志道并非科班出身,其父谭成奎曾当过捕快。由于家境殷实,谭志道从小就迷汉调,最后正式“下海”唱戏,唱的是老旦和老生。他声音高亢,非常像啼声嘹亮哀楚的“叫天子”鸟,因此得了个艺名“谭叫天”。
1853年,太平军攻打武昌。谭志道携妻子熊氏及6岁的儿子谭鑫培,走水路到天津一带唱农村草台戏,后来辗转进了北京。当时,徽、汉两调不断融合,一个新的剧种——京剧正在走向成熟。在程长庚的三庆班,谭志道和程长庚、余三胜等各大徽班领袖一起演出。谭志道并不是最出名的“角儿”,但因为他的缘故,儿子谭鑫培从小看的都是一流名伶的演出,这为今后“伶界大王”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谭鑫培,原名金福,字望重,生于1847年4月23日。他7岁时随父跑码头,10岁到京城,11岁进金奎科班学老生和武生,后随父亲搭班唱戏。他的嗓子并不好,变声时又出了问题。有一回,他演出《银空山》,唱第一句时嗓子就哑了,满堂的倒彩声让他备受打击。无奈之下,他加入了跑江湖卖艺的“粥班”去跑野台子。他早就与刀马旦侯廉的姐姐定了亲,但侯家在他嗓子出问题后,有了悔婚之意。谭鑫培闻知,带着一把刀和借来的银子,坐着骡车赶到了天津侯家。一进侯家,他就拿出刀来问侯父悔婚的理由。侯父理亏,只得屈服。就这样,谭鑫培娶了媳妇。
婚后有了孩子,谭鑫培生活更窘迫。好在他跑码头时跟江湖好汉学会了“六合刀法”,练就了扎实的武功。没戏唱的时候,他就去给人家当保镖,看家护院。在河北丰润县史家,谭鑫培凭着“六合刀法”,把夜袭的强盗打得落花流水。梨园界至今还流传着谭鑫培在马兰镇痛殴旗兵、在房山乡下脚踢窃贼等轶事。
1870年底,23岁的谭鑫培返京进了三庆班,艺名“小叫天”。程长庚将他收为义子,精心栽培。谭鑫培不久便成为清代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唯一的武生演员。他的嗓子恢复后,正式改演老生。在台上,他十分机智。有一次,他在《黄金台》中饰演齐相田单,因上台匆忙,竟忘了戴纱帽,台下观众议论纷纷,他立时醒悟,从容念起定场诗:“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台下一片喝彩。程长庚说:“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
1879年,谭鑫培首次到上海演出,受老生孙春恒唱腔的启发,萌生了革新唱腔的想法。他以独特的“云遮月”嗓音(“云遮月”比喻老生圆润而含蓄的嗓音,初听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韵味醇厚),创造了飘逸婉转、长于抒情且略带感伤的“谭派”唱腔。1880年,程长庚去世,33岁的谭鑫培又正式拜名角余三胜为师,精心学习和研究老生唱腔,最终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谭鑫培力避当时别人唱红的戏,着力开拓冷门戏,把《盗宗卷》、《天雷报》、《乌龙院》等变成了看家戏。他的一招一式都显得炉火纯青,当年他只要登台演出,必轰动京城。“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1900年后,他几次赴上海演出,红极一时,获“伶界大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