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又见双溪舴艋舟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4-16 07:24
标题: 又见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更显得忧郁、哀婉,本来就细腻的笔触,一到这个时候,霎时变得更加柔弱,让人不忍相看。越是绮丽的文字,越能在某一瞬间打动人,也越容易被人遗忘。因为它太美了,就失去了那种真实,曲折动人,但又触摸不到,终究是虚幻的。只有那种平平常常,越想得到,越觉得应该得到,却又得不到的,才最让人心疼。也更能打动人。比如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是这样。

    想想《红楼梦》,里面说的都是市井百态,多少人向往宝玉的荣华,想象黛玉的才学和带着落寞的忧郁,又有多少人幻想宝钗的富贵,慨叹王熙凤的泼辣和狠毒,而这些都是寻常人的平常事,我们就是没有办法改变它最终的结局,不管你最后肯不肯,不管你能不能接受,它最后都走到了无可挽回的那一步。就是因为它太像真的,我们才会那么感动,才那么伤。若是只是虚构,语言浮华明丽,没有思想的空间,想象不到它到底美在何处,只有一个大概印象的文字,或许那一瞬会很感动,感动过了,就过了,留不下什么深的印象,倒回去,看不到当初的美感。如此,何必追求浮华而忘却它本来的样子?

    易安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那么贴切,哪怕换一个字都觉得改变了她原本的意味。这首《武陵春》是她后期的作品,那时候易安已经五十三岁,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她不像别的大家闺秀,国难当头随着难民逃难,若是能够活下来,苟且偷安,暂活着。她也曾上书权贵,请求皇上打回北方重夺国土。可是她失望了,曾经的欢声笑语真的只能是曾经了。她精神逼近崩溃的边缘,想到曾经打闹的树林,现在已经被金兵践踏得面目全非,据说曾经泛舟的小溪风光仍在,可传话的人哪里知道,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相似,可它已经不再属于大宋,只能在梦里与之相逢。而这可以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合起来看,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何尝不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无奈。曾经泛舟湖上,是那么的开心、快乐,藕花丛里不知藏了多少欢声笑语,现在全都找不到了,一切都回不去了。即使能够故地重游又怎样?那轻如鸿毛的小舟,哪里还能载得动心底深深的忧愁,哪里还能找回从前的欢乐?

    喜欢易安,不仅仅因为她是旷世才女,更因为她那种细腻深邃的感情,她总能几笔就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每看一遍都能增加一丝伤痛,最后让人哀痛得昏厥。就像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那种愁,谁人能够承担得起?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0-4-16 07:55
又见双溪舴艋舟   
作者: 老葫芦    时间: 2010-4-16 08:39
几笔就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   
作者: xiaoyu102    时间: 2010-4-16 08:48
学习了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4-16 12:07
她总能几笔就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每看一遍都能增加一丝伤痛,最后让人哀痛得昏厥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