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皇帝的尾巴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4-8 07:31
标题:
皇帝的尾巴
皇帝需要尾巴——这是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居住在紫禁城时的一大发现。
溥仪说的“尾巴”,当然不是真的尾巴,也不是指他自己脑后的辫子。作为前清的逊帝,溥仪原来是一直拖着条辫子的,后来他听到自己的英国老师庄士敦讥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才顿觉男人留辫子,实在奇丑无比,立即把它剪掉了——这一举动开了紫禁城的风气,城内原来还保留着的一千多条辫子,一夜之间就全没影了,充任伴读的“御弟”溥杰、“御侄”毓崇等,也都借口“奉旨”剪去了辫子。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剪辫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溥仪所说的“尾巴”,指的是日夜跟在他身后的太监等随侍人员。溥仪写道:“据说曾有一位青年,读《红楼梦》时大为惊奇,他不明白为什么在贾母、王凤姐这样人身后和周围总有那么一大群人,即使他们从这间屋走到隔壁那间屋去,也会有一窝蜂似的人跟在后面,好像一条尾巴似的。其实《红楼梦》里的尾巴比宫里的尾巴小多了。”
那么,“宫里的尾巴”大到什么程度呢?以溥仪到宫中的御花园游玩为例:“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霍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
虽然组成尾巴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用,但尾巴和皇帝却是如影随形,无时不在的。溥仪说,除了他骑自行车玩耍的时候,尾巴因为无法跟随,只好暂时免掉外,任何其他的日常活动,仍然一定要有尾巴跟随,“假如那时身后没有那个尾巴,便会觉得不自然。我从前听人家讲明朝崇祯皇帝的故事,听到最后,说崇祯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我就觉着特别不是滋味。”可见在当时的溥仪看来,“尾巴”已经成了皇帝形象的一个自然组成,凡皇帝则必有尾巴,无尾巴则不成其为皇帝。
1931年“9·18”事变之后,溥仪为自己的复辟梦所误,做了“满州国”的“皇帝”,成了中国的头号汉奸,所幸的是,他后来在战犯管理所被改造成了共和国的新公民,不再想做皇帝了。但被他丢下的皇帝梦,却并没有自动地滚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是被有些人当宝贝一样捡了起来。
这证据便是许多官员,就像当年的溥仪似的,也很喜欢自己后面有一条尾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似乎尾巴越大,就越有官派。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别人为自己打伞。
前两天,有人在网上发了一组官员在雨中行走的照片,除了温总理是自己打伞外,其他几张照片上的官员都是有专人为他们打伞。其中有一张最为刺眼:一个高个子的县委书记,双手袖在身后,顾盼风生,丝毫不觉得别人为他打伞有什么不妥。
当官员们让别人为他们打着伞,施施然招摇过市的时候,显然是以有尾巴为荣的。但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有尾巴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因为毫无必要地让别人为自己打伞,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社会的公仆,而把自己当成了社会的主人;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共服务的接受者——观念如此错位,还能算光荣?网民对温总理自己打伞的举动好评如潮,对那些要别人替他们打伞的官员恶评如潮,证明人心里自有一杆秤。
到了民国时代,脑后还拖着一条辫子的人,说明他们的审美观,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变迁,实际上已经“奇丑无比”,但还浑然不觉;到了21世纪,官员们还喜欢有尾巴,暴露了他们“思想的脑后上”还拖着一条辫子——皇帝的辫子。这是真正难看的“猪尾巴”,还是应该尽快剪掉才是!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0-4-8 08:11
皇帝需要尾巴——这是末代皇帝溥仪
作者:
xiaoyu102
时间:
2010-4-8 09:03
末代皇帝溥仪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4-8 11:42
皇帝需要尾巴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4-9 22:25
谢谢分享 !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