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竹鞭指处是君家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4-1 17:39
标题:
竹鞭指处是君家
怕写竹,是因为写竹的诗文太多。这些诗文站起来,恰就似郁郁葱葱的千百竿竹毫,巨笔浓墨,足以扫绿大片天宇。我该怎样孕得自己的那首“竹枝词”呢?
不能不写竹,是因为赤水市竹子太多。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惊人地高达72%,而竹子又占其中50%。据载,明代文学家袁中道一家几十口人种竹30亩,就曾骄傲地以天下之冠而每每夸耀于士人前,如今,30万人口的赤水市有竹120万亩,曾多次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竹乡”,那又该是如何地自豪?
四洞沟的竹,有少量楠竹,更多的还是慈竹、金竹、水竹等诸多“杂竹”。多种竹子,多样生活习性,或聚族而居,或彼此混生。细雨刚停不久,微风吹来,竹叶上有晶亮水珠盈盈而动,欲言又止,大诗人杜甫的“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的诗意,混合着森森凉气,舒服地刺激着人的鼻孔,柔柔地按摩着人的肌肤。
比起四洞沟的繁荣热闹,金沙沟的竹海则幽静多了。这里竹海的成员,全是清一色的楠竹。楠竹竹茎挺拔粗壮,组织致密坚韧,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都很高,堪称竹中上品。
上品的楠竹委实太清高了。它们餐风饮露,筛日梳月,一派的纤尘不染,傲骨铮铮,逼得一切闲杂荆木、琐屑草蔓,尽皆自惭而退。如果走近细看,则又各具风姿。有的生得亭亭玉立,风华卓绝,具有很高的“骨感美”;有的长得很是雄起、刚劲,披襟当风,凛凛然有舒卷云霞之势;有的渊默如坐禅,悄焉动容似神通万里;有的才是阅世不久的新篁,嫩则嫩矣,却也枝叶婆娑,摇曳生姿;还有探头探脑的竹笋,胖胖的,憨憨的,像竹地上爆起的可爱的“青春痘”……
竹海也实在是太宽广,太深邃了。登上高处的“观海楼”,但见绿茫茫空阔无边,莽苍苍万重翠浪,拍天的竹涛拽着飘浮的雾岚,吞岭填谷,颠簸摇荡,只觉得存身的这只“楼船”也在微动,真怕它也要乘风逐浪,弃世而去。据说东山的竹林可托起朝日,西岭的竹林则可接驾夕阳,外来的人要是迷失了方向,转上一天也是难以走出去的。原因是找不着路,所有通往外边尘嚣的小径,都被密密竹竿和厚厚落叶毫不客气地删去了。
为了我们自己不被删去,也怕误伤脚下那些幼小生命,我们走得很是小心。陪我们一起“下海”的,本来还有暴烈的阳光,但阳光掉进竹海,很快就被竹浪泡得身体发软,脾气谦和,一束束阳光不仅成了泛着绿锈的斑驳铜钱,而且温顺得像是一只只懒猫,任凭竹香揽在怀里。竹海中的香味,清幽,淡远,引不来蜂蝶,却很能醉人。还有竹唱,那是一种细碎而沉实的独语轻吟。当然有时也会怒啸,那是被风逼急了的时候,但这种高调的抗议不多,低吟浅唱如它的近亲——竹簘、竹笛,才是常态。
中国人与竹的历史渊源太久,7000年前留下的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就发现人类使用过的竹子实物,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有“竹”字符号,商代就用竹简记事,晋代就用竹子造纸……竹子渗透在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清人钮陆琇《竹连珠》中说竹:“其节劲,故卒成凌云之志,其心虚,故卒成耐寒之器。”气节和虚心,这两种品质是古代文人最看重的。加上它又有清逸的仪表,潇洒的神韵,因而便有了“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种种美誉。
都说是人在写竹,是人在种竹、育竹、使用竹,其实,竹也在写人,竹也在培植、修改和造就着人。如果没有竹的长期浸润,没有竹的洗脑和洗胃,爱吃肉的苏东坡会说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话么?陆游能跟着做出“对此莫论无肉痩,闭门可忍十年饥”的诗么?一生咏竹、画竹最多的郑板桥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直接拜竹影为师,是竹子神传心授,教育和帮助他成了大画家。至于咱们古夜郎国被人尊称为“竹王”的夜郎王,据传就更是从浣衣女身边漂来的三节大竹中“生”出来的哩!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竹色以它的青翠写人,竹风以它的清凉写人,竹香以它的淡远写人,竹影以它的婆娑写人,竹唱以它的清越写人,竹笋以它的美味写人,竹叶以它的药性写人,竹枝以它的除尘功能和柴薪功能写人,更不用说竹干了……竹子用它的生命,用它的全部身心服务着人,也塑造着人。
这里,不能不想起200多年前的黎理泰。据志书载,赤水以前无楠竹,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本地当雇工而落户成家的福建上杭人黎理泰返闽省亲,辞别故里时,携三个弟弟共采竹4株,经陆路水路,辗转八千里归此地栽种,日后存活3株,赤水自此方得有竹业发展,云云。黎氏故事,别人已说得很多,我所感佩的还不仅仅是其运竹的艰难和育竹的辛劳,而是其推广竹材的奉献精神。一位外地入黔的打工仔,类同于贩夫走卒的下里巴人,居然慷慨赠送母竹予四乡农户,且无私传授栽培技艺,其品德,其气节,其心志,与“四君子”之一的竹何异!“君子”一词似乎只为士大夫专享,黎氏本人也未曾想过要跻身其中。但是“真君子,自风流”,有黎理泰这样的真君子,才会有风流倜傥的赤水楠竹。
本想打听一下黎氏后人,有的乡民说黎理泰入赘雇主周家做“上门女婿”,子女当属周姓,有的又说仍归黎姓。又欲祭扫黎氏墓茔,有人说还有遗址,有的又说早已不存。细思又何必非要四处寻访呢?那满山遍野的楠竹,谁又不是其后裔?那深埋地下的纵横竹鞭,不正是其墓志铭?
于是,有两句胡诌的打油诗在我胸中涌动:
欲问黎公今何在,竹鞭指处是君家。
我焚起一炷心香,默默望空遥拜。然后拾起几片竹叶,并带走两袖清风。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4-1 17:49
拾起几片竹叶,并带走两袖清风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0-4-1 17:52
竹鞭指处是君家!
作者:
xiaoyu102
时间:
2010-4-1 20:58
竹鞭指处是君家
作者:
花虫
时间:
2010-4-1 21:03
竹鞭指处是君家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