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
春节前,各种样式的“福”字贴纸应有尽有。每年春节都要精心挑选几张,在房门或家里贴上,并把邻居家门上也贴上“福”字,为的是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幸福如意。
中国从古时候就有贴“福”字的习俗了,翻看《民俗起源传说》得知,古代贴“福”字与现在的寓意有所不同,古代贴“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赶穷神。相传姜太公被封为神时,他的老婆也来讨封,姜太公说:“你嫁到我家,我穷了一辈子,看来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吧!”姜太公的老婆不知穷神是好是坏,有个“神”字就心满意足了,便高兴地问姜太公:“封我为穷神,让我住何处?”姜太公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之外,你都可以住。”从此,老百姓过春节都贴“福”字,用以驱赶穷神。二是为避难。
明朝年间,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年前微服私访,当来到一个镇上时,发现有许多人正围在一幅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的漫画前嬉笑打闹,朱元璋见此很生气,认为这是在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于是怒气冲冲地回到宫里,立即吩咐军士严查并在没有参加围观嬉笑的人家门口贴上“福”字,然后捉拿没有贴上“福”字的人家问罪。殊料消息被走漏,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出“福”字,以示自己“安分守己”没有参加围观嬉笑,致使朱元璋的军士无从查找、无从下手,于是各家各户平安躲过罪罚。从此之后,贴“福”字逐渐演变成了过年习俗。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