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自然界已灭绝的远古巨兽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3:40
标题: 自然界已灭绝的远古巨兽
恐鸟


恐鸟(Dinornithidae)曾是新西兰众多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平均身高有3m,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恐鸟-基本分类

  

被哈斯特鹰攻击的恐鸟



恐鸟-历史

   

历史研究中恐鸟


恐鸟被认为在约1500年代左右绝种,虽然有一些报告推测在新西兰某些偏僻的角落直到18甚至19世纪仍然有恐鸟生存。

一些人认为恐鸟的数量在人类到达前便已经开始减少,不过恐鸟的绝种目前主要还是认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的猎捕和开垦森林有关。在人类抵达之前,恐鸟的主要猎食者是哈斯特鹰,世界最大的老鹰之一,现在也绝种了。奇异鸟一度被认为是最接近恐鸟的近缘种,不过在经过DNA的比较后,发现其实恐鸟与澳大利亚的鸸鹋与食火鸡比较接近。

1839年,John W. Harris,一个对自然史有兴趣的波弗蒂湾亚麻商人,注意到一块毛利人送给他的在河堤边找到的不寻常骨头。他把这个约15厘米的骨头拿给他的叔叔,一位雪梨的外科YSJohn Rule看,于是这块骨头又被送到当时正在伦敦皇家外科YS协会的亨特里恩博物馆工作的理察·欧文。欧文研究这块骨头碎片几乎4年,最后他认为这是一种大型动物的股骨,不过这块骨头不合常理的轻而且有许多有蜂巢似的小洞。

欧文向骨骼学界和世界宣布,这是一种像鸵鸟的巨型已绝种鸟类的骨头,并命名为 Dinornis。他的推论一度被嘲笑,不过后来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他是正确的。

恐鸟-生活习性


   

理查德·欧文和恐鸟骨架的照片


从新西兰发现的恐鸟“家墓”中,古生物学家获得数以百计的恐鸟骨胳。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躯体构造,认为恐鸟主要吃植物的叶、种子和果实。它们的砂囊里可能有重达3千克的石粒帮助磨碎食物。巨型恐鸟栖息于丛林中,每次繁殖只产一枚卵,卵可长达250毫米,宽达180毫米,像特大号的鸵鸟蛋。但它们不造巢,只是把卵产在地面的凹处。

恐鸟是“一夫一妻”制,它们可以共同生活终生或者在其中一只死去,幸存者才去另寻配偶。它们以夫妻为单位终年栖息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原始低地和海岸边林区草地里,以浆果、草籽和根茎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昆虫。由于恐鸟身体庞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对恐鸟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领地。由于恐鸟生活区域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只有少数土著人猎杀恐鸟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猎方式并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打击。

恐鸟-灭绝

   

恐鸟与人类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生物学家尼尔·吉梅尔领导的生物学家小组从保存的这种最大的恐鸟骨头中提取了DNA,然后以突变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型获取DNA序列,作为种群混合的结果,突变现象发生在每一代身上。通过检查这些小的基因转变,科学家可以将分子钟倒转,看一看一个物种是如何进化的,而且他们还可以推断出这个种群的数量:数量越大,遗传的变化也就越广泛。


经过细致研究了恐鸟的数据后,吉梅尔的研究小组推断出这种鸟的数量。研究人员说,加上其它9种恐鸟,在1000年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北部和南部的岛屿上生活着大约300万至1200万只恐鸟。人类约于1280年首次到达那里时,恐鸟数量已经不足15.9万只了。




恐鸟的骨架和它们的蛋

18世纪中期,欧洲移民来到岛上,给恐鸟带来了厄运。恐鸟肉对于欧洲移民来说是美味佳肴。由于恐鸟不知道躲藏,欧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经常一下子就能捕杀十几只,恐鸟肉一时成了这些欧洲移民的一项重要的肉食来源。同时,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以及当地土著人的不断增加,开始了大面积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

同时,由于恐鸟破坏庄稼,他们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与欧洲人一起来到岛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鸟的天敌。它们同样给恐鸟以致命打击。到了18世纪后期,恐鸟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人们捕捉恐鸟也越来越难了,而1800年则是人们能捕捉到恐鸟的最后一年。

恐鸟的灭绝,人类肯定难辞其咎。但把这笔账全算在人类头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鸟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较复杂。科学家对恐鸟数量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表明,当时成年恐鸟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与天敌(人类是主角)对这种缺乏自卫能力的动物的大肆捕杀有关。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也有一定的责任。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3:45
上龙  

上龙(学名:Pliosaurus)是一种已灭绝海生爬行动物,属于上龙科,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上龙是一种大型掠食性动物,以鱼类、鱿鱼、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动物为食。




上龙-简介

  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在大约2亿—1.45亿年前的侏罗纪,它们是海洋中的高级掠食者。上龙是上龙科中首先发现的,这主要是理查·欧文的贡献,他在1841年对这种动物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命名为上龙。
关于上龙与滑齿龙的关系一直以来科学家都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一种动物;而有些人又说上龙的口鼻部比较窄,头骨也比较深凹些,并且上龙的牙齿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齿龙的则是圆形。上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欧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龙的身材很大,长度有10至12米,脑袋就有两米长。上龙要比先前最大的海生爬虫、出土于澳洲的另一种上龙——克柔龙大上20%。

上龙的化石曾发现于英格兰、墨西哥、南美、澳大利亚、接近挪威的北极地区。

上龙-生活习性

   上龙处于侏罗纪时期海洋食肉动物顶层,主要以鱼龙为食,也大量捕食乌贼、鱼类和其他水生食肉动物。

上龙-特征


16米长的远古上龙掠食模拟图

如果拿上龙的颅骨与鳄鱼的对比,就会很清楚了解:上龙的头颅巨大,颈部短小,长有弯刀般锋利的尖齿,上龙咬啮起来更厉害,其肌肉的横断面积的比鳄鱼大三至四倍,因此,上龙的肌肉更粗更强,颚部庞大又有力;一只大型上龙的体型,足以一口咬起一辆小汽车,然后把汽车咔嚓劈成两半。
一对鳍状肢和形如长鞭的尾巴帮助它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上龙捕食猎物时更是迅猛绝伦,有“海中霸王龙”之称。能与上龙的速度、力量和用以攻击的尖牙相抗衡的只有1600万年前生存的某种巨鲨,这种巨鲨现已灭绝。
作者: 北京鸟友    时间: 2010-1-29 13:50
谢谢介绍,了解下。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3:50
巨猿

巨猿(Gigantopithecus)是已灭绝的一属猿,生存于约100-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545公斤。


巨猿

巨猿———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它的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灵长目长有强壮犬牙和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有时巨猿被翻译为巨型猿人。

巨猿由G.von Koenigswald(1934—39)根据在香港中国人药店买到的三颗第三臼齿化石而命名的动物。可能是发掘自华南(大概是广西省)的洪积层中。这些齿比最大的大猩猩的齿要大。发现者认为是类人猿的齿,但是不能同任何一种已知的化石类人猿相比,所以遂定出上述属名(“巨猿”的意思)。

巨猿是一种巨大的猿类。它在60万年以前就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世界上谁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灵长类动物。

巨猿化石最早是由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G.H.R.von Koenigswald)发现的。1935年他在中国香港的中药铺里购得大量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发现其中有一颗巨大的高等灵长类右下第三臼齿,其尺寸超过最大的猩猩牙齿,他认为这是与人类很接近的一种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它代表猿类的一个新属新种,因而定名为“步氏巨猿”。巨猿就这样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

巨猿-历史渊源

   

巨猿


古生物学就是一门“从局部推测整体”的学科,虽然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发现整个的巨猿骨骼,但是他们通过对巨猿生活时代之前,同时代以及现代猿外形的认真比较,把巨猿的形貌进行了合理的复原。简单来说,复原过程就是根据牙齿和下颌骨复原出与之匹配的头骨,接着根据头骨复原出整个躯体骨架,然后再用皮肉和毛发加以“润色”。

目前的分类学认为,巨猿是西瓦古猿的后裔,与亚洲猩猩关系较近,属于猿类而远离人类进化的主干,所以专家们参照了西瓦古猿的头骨;而在躯干方面,则考虑到如此巨兽难以在树上生活,便以两种大型地栖灵长类———现存的大猩猩和已灭绝的一种狒狒为标准;至于毛发则“借用”了亚洲猩猩稀疏的棕黄色长毛,因为两者同样生活在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丛林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巨猿的“大下巴”可能是因特殊食性而过于发达,因而复原者们出于谨慎起见,姑且推测它们长着一个相应的“大脑袋”。于是,它的头长与身高的比例被定为1:6.5,不但远大于南方古猿的1:8,也比人类的1:7要大。最后,一个高达3米、体重高达544公斤的庞然大物就诞生了。

19世纪90年代晚期,西方探险家就曾在日记中提到过这种动物。由于太过类似而且条理分明,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富有想像力的夸大其词。尽管这种生物身上充满了神话传说的味道,但很多科学家相信,在非洲难于进入的森林中,确实生活着一些未知的与众不同的神秘动物。而当地有关不可思议的巨猿的传说尤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揭开事实的真相,一组研究人员对神秘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不仅证实有“狮子杀手”之称的神秘猿确实存在,同时也告知世人,神话中令人着迷的动物并非都是虚构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动物确实因为传说的作用而变得越发神秘。


巨猿-形体特征

   

巨猿

巨猿是高等化石灵长类中重要的种类。是已发现的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硕大的一类,它们的形态特征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在下颌骨和牙齿的大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颌体前下方有猿板;下颌体的厚度和高度均以下颌联合处为最大;下犬齿与下第一前臼齿之间有齿隙等特征方面较接近于猿类。而在门齿较小;前臼齿和臼齿齿冠很高,齿尖呈块状;下第一前臼齿呈双尖型等方面具有与人类相同性状的趋势 。因此,巨猿在人猿超科中的分类地位始终未定论,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各持己见,就是同一学者也常改变自己的观点。总之,一些学者把巨猿归属猿科,另一些学者认为属人科。还有人把它归类于已绝灭的另一科(订名为腊玛古猿科)。

对于巨猿与人类相似的形态特征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在从猿演化到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管对这些形态特征的解释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分类地位如何,巨猿化石的发现和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理解。

巨猿牙齿有高而钝的牙尖,有一些似人牙的特征,如相似的牙齿模式和平的磨耗平面。关于这些材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严谨的学者认为它是与进步人同时代的。因此步氏巨猿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孔尼华认为“巨猿”是与人的进化系统或多或少平行发展于在亚洲主于的最晚期的生存者。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它是一种政,它的像人的齿列特征是一种平行发展。1968年发现了巨猿的第二个种,这个种是从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地层中发现的。

有关的动物化石年代测定为500~900万年,化石标本只是一块下颌骨,下颌骨粗壮,带有大而硕长的磨牙和小的前齿,犬齿不突出齿列,但与人的犬齿不同,磨损成平的咬合面,下颌骨的强大的加固结构和非常平的“咬合”面都表明它们食用非常坚硬的植物。第二个种曾被一些人认为是人的祖先。1973年有人宣称“巨猿作为人类的祖先比其他任何目前已知的类型都更为合适”,对从巨猿到较晚期人科成员身材减小的合理解释是使用工具和防御敌害的选择压力造成的。尽管有这些热情支持的观点,形态学的证据仍认为它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假如不是人的祖先,是否要考虑它是人科成员还是猿?认为它是人科成员的根据是它与“粗壮”南方古猿表现的相似点,它与南方古猿粗壮种一样,具有粗壮的下颌体、大的臼齿和臼齿化的前臼齿。这些与早期人科成员的相似性可能是趋同特征,反映出它们的食物相似,而不是具有近的共同祖先。现有的证据表明,巨猿是一种猿。古生态学研究表明,与巨猿同时发现的最多的化石是森林类型。

巨猿-生态习性

   

巨猿

根据对其牙齿的化学分析,可推测出巨猿是彻底的素食者,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偶尔也吃吃树叶和果实。

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锋利的可以把肉撕碎的牙齿,以及足以将人肢解的肌肉。这种巨猿像黑猩猩一样聪明,力量和体型却又和大猩猩无异;它们更喜欢吃肉而不是绝对多数猿类钟爱的灌木丛。与绝大多数猿类有所不同的是,它们是以“捕食者”的身份出现的。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不仅仅捕杀森林羚羊,同为捕食者的狮子和美洲豹也会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它们就是有“狮子杀手”的非洲巨猿,一种游走于神话与事实之间的动物。 刚果人向探险家和生物学家描述了一种猿类动物。它们的外形像黑猩猩,并且以大型猫科动物为食。

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员克莱维·希克斯花了18个月时间对“狮子杀手”近距离观察。他的发现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这种巨猿数量庞大,拥有与其他猿截然不同的“文化”,用“喜欢吃肉的大猫”来形容它们似乎更为恰当。

巨猿-物种揭秘

  

巨猿(gigantopithecus)头骨

20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这种化石出产的确实地点和了解它们的产状,解开是巨猿还是巨人之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组织了一个华南洞穴科学考察队来广西,于1955年底起,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展开了野外考察。他们根据文化、医药卫生和商业部门所提供的各地出产“龙骨”、“龙牙”的线索,在广西的石灰岩岩溶地区探查山洞和从事采集、发掘化石的工作。

1956年初,考察队来到大新县榄圩乡正隆村那隆屯北面的牛睡山。牛睡山是一座馒头形的圆山,四面坡度较大,在距山顶约40米的地方有一个岩洞,因为光线照不到,里面黑乎乎的,当地人把它称为黑洞。洞口距地面高约90米,洞内空室较大,堆积物大部分已被老百姓取岩泥时挖走。从残留下来的部分堆积物来看,洞内堆积物原本有两层,底上为紫色沙黏土,约厚1.4米,没有胶结,干燥后裂为方块,内含较少的化石。紫色沙黏土之上是一层胶结坚硬的黄色沙土堆积,约厚2米,含化石较多。考察队曾进行了两次探查,并作了短期的发掘,找到一些猩猩的牙齿化石,发现了巨猿的一颗下第三臼齿、一颗下第一前臼齿和一颗上臼齿。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找到这种古老动物化石的原产地。这个黑洞也就因此被命名为大新巨猿洞。

1957年夏季,柳城县凤山乡社冲村农民覃秀怀到该村附近的楞寨山硝岩洞挖岩泥,无意中挖出一个巨猿下颌骨。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巨猿下颌骨。离社冲村仅十里之隔的洛满圩,有位银行干部韦耀社看到了这个下颌骨,觉得它很有科学价值,动员覃秀怀捐献给国家。这个珍贵的科学标本,经过许多人的辗转传递,于这年年底传到前来广西考察的科学家手里。

柳城社冲的这个下颌骨特别粗壮,上面带有12颗牙齿。代表一个老年雌性个体。这一发现,使科学考察队喜出望外,激动异常。根据覃秀怀发现巨猿下颌骨的这个线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野外考察队跟踪追击,很快查访到了这个巨猿下颌骨的产地——硝岩洞,并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随后,考察队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定时来到这里,经过1957年至1963年的发掘,在原来发现巨猿1号洞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巨猿2号洞,挖掘出了3个巨猿的下颌骨化石和1000多颗零星的巨猿牙齿。
这1000多颗巨猿牙齿,至少代表75个巨猿个体,据推测可能有雄性33个,雌性42个。第二个巨猿下颌骨上面有10颗牙齿,是一个青年雄性个体;第三个巨猿下颌骨上有14颗牙齿,是一个老年雄性个体。因此,3个下颌骨中,是两个老年,一个青年;两个雄性,一个雌性。

这两个巨猿洞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石器以及用火的痕迹,与人类居住地无关。从而确定了柳城巨猿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硝岩洞位于一个孤立山峰西南面的峭壁上,洞口离地面约有90米高。攀登这样的岩洞不是轻松的事,1983年自治区博物馆的彭书琳陪同广西医学院副院长方中祜教授前往考察,一行14人,能顺利到达洞口者,也只有6人,其他人只好站在山脚仰视。据两个当地老猎人说,“民国”初年(1912年)他们因追猎野兽进过此洞,发现有很好的岩泥,后来就挖掘洞里的土层熬硝,就把它叫做硝岩洞。由于在这个山洞发现如此丰富的巨猿化石,后来它也被命名为“巨猿洞”。为避免与大新县的黑洞相重复,而把它称之为“柳城巨猿洞”,1963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柳城巨猿洞名扬海内外。
1965年在武鸣县甘圩的步拉利山一溶洞中发现12颗巨猿牙齿,其中有两颗下第三臼齿。1988年6月彭书琳和谢光茂陪同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的艾丹(DennisA.Etler)博士和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石汉(Russell Ciocnon)博士到步拉利山溶洞考察过。

1968年和1970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了250多颗巨猿牙齿。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集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有关人员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集到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颗巨猿牙齿化石。这是广西继大新、柳城、武鸣之后,又一个出土巨猿化石的地点。这颗牙齿是右侧下第三臼齿,从咬合面观察到的情况看,与柳城巨猿有很大不同,牙齿的长度为25.3毫米,宽度为19.9毫米,粗壮度为501.5。这三个数值不但超过柳城巨猿小型组的相应平均值,也超过柳城巨猿大型组的相应平均值。因而认定这个巨猿可能是雄性个体,代表一类牙齿尺寸较大的巨猿。

2002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在田东县布兵乡莫会洞发掘,挖到14颗巨猿牙齿化石。此洞与山脚垂直距离为60米,需修“之”字形盘山路才能上去。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巨猿化石地点共八处。在国外只有两处:1967年在印度北部喜马恰尔邦的多无帕坦(Dhok Pathan)发现一个巨猿下颌骨,地层时代是上新世中期,其年代约在三百万年前;在越南平嘉一山洞发现一颗可能是巨猿的牙齿化石。中国境内有六处,除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外,其余五处都在广西境内,即大新、柳城、武鸣、巴马、田东各一处,可以说广西是巨猿的老家。在柳城发现的巨猿化石是最丰富的,堪称世界之冠。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3:55
旋齿鲨

旋齿鲨(Helicoprion),Helico源自希腊语“螺旋状”,Prion则源自“锯”,组合起来意即“螺旋锯”。这用来指它的牙齿,这些牙齿从大到小,内卷成环状螺旋形齿,犹如铣刀般,极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些牙齿上,打自发现那年起,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因为无论是现生的鲨鱼,还是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任何一个种类发现长有这种旋齿。

景资料


   

旋齿鲨生态图


脊椎动物亚门—软骨鱼纲—鲨目,旋齿鲨是为数最多的软骨鱼类,除大部分现生者外,许多化石软骨鱼也属此类。它们的鳍基变得狭窄,口裂也显得横宽,鳃裂5-7对。

早石炭世的栉棘鲨被认为是本目的最早代表,它的许多特征与裂口鲨相似,如双接颌骨、鳍基较宽、牙齿主尖高侧尖低,但栉棘鲨两个背鳍前端有硬棘则不同于裂口鲨,却与本目中生代的代表弓鲛相同。弓鲛的牙齿和背鳍棘常保存为化石,牙齿有一个主尖和每侧一个或多个侧尖,齿冠低矮较粗钝,且有纵沟;背鳍棘表面有粗糙的脊和沟,脊上有疣突;棘后缘上部和前缘下部有两行齿突。

杨教授说,在中国云南昆明、甘肃永登和陕西北部的安塞、延长等地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弓鲛的背鳍棘和牙齿化石。

旋齿鲨本目中一个奇特的绝灭类群,发现于二叠系三叠系中。此鲨类的牙齿在上下颌左右两块颌骨接合处向下向内卷曲成环圈状,生长方式非常特殊。

中国长兴发现的此类化石被命名为中国旋齿鲨化石,另外在湖南嘉禾和西藏地区也发现有此类鲨的化石。

在中生代晚期,现代的鲨类便已繁盛起来,欧洲在白垩纪和第三纪的海相层中发现多种多样的鲨类牙齿化石。中国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海相层极少,至今未有现代鲨类的化石发现。

旋齿鲨-基本简介

   

旋齿鲨

旋齿鲨的学名Helicoprion。“Helico”一词在希腊语中是“螺旋形的”或“环状的”的意思,“prion”是“锯子”的意思,“Helicoprion”的组合意思是“环状的锯子”。可见,这个学名对螺旋齿的外观做了形象的比喻。迄今为止,对于旋齿鲨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关的论文发表了二百多篇。由于螺旋齿的内部构造和现代鲨鱼牙齿相似,古鱼类学家将其划分为鲨鱼类,是一种早已绝迹的古老软骨鱼类。本世纪前,古鱼类学家共描述了11个属,约30余个种,通过化石的埋藏层位研究得知,旋齿鲨生存于二叠纪至三叠纪(距今约二亿至三亿年前)的海洋中。

多年来,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齿(古生物学称之为“螺旋齿”),真正完整的骨架目前还没有发现,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专家及古生物爱好者的关注。

旋齿鲨-观察发现

   

旋齿鲨牙齿化石

1899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卡尔宾斯基在乌拉尔山脉首次发现旋齿鲨,化石直径约26厘米,恰如一个大盘。一开始,卡尔宾斯基以为这是一种罕见的菊石(一类当时大量存在的古头足类动物)的螺旋形外壳,然后又认为这些牙齿仅仅是某种鲨鱼的的楯鳞(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与牙齿是同源结构)。在认清是鲨鱼齿后,他又花了很多年来重建旋齿鲨,结果却徒劳无获。他试过了各种方案:把旋齿放在背鳍上,象个形状奇特的小风车;把旋齿吊在尾巴尖上,象小猪的尾巴那样卷起来;甚至把旋齿放在鼻子上,使得这家伙看上去就象一头邪恶的、会游泳的大象。

1973年愚人节当天,古生物学家威廉斯和埃尔鲍姆在当日的《无意义研究》(一本美国幽默科学杂志,专门登载一些无厘头、无多大科学意义的“科研论文”)上,考证了旋齿鲨的螺旋齿在生物力学上的功用,即“螺旋齿能在水压的作用下伸出,形成一个致命有效的悬钩子!”这个血滴子版本吓傻了多少海洋生物学家阿……

1995年,珀斯西澳博物院古脊椎动物馆的朗馆长,把旋齿鲨描绘成下颌向下卷曲成螺旋状,上面牙齿密布,并想象旋齿鲨可以解开下颌当鞭子使用,用于抽打猎物。嫌这邪恶的“SM”版本不过瘾,他又假设,旋齿鲨的螺旋齿可能用于模仿菊石,以达到引诱捕食之目的。但私底下交流得知,朗还是更青睐“SM”观点。

2008年,美国史密斯国家自然史博物馆新落成的海洋馆需要一幅旋齿鲨的复原图,科学画师派黎思接下了这个使命,她的团队还包括了诸多学者。这个团队决定从源头开始追溯旋齿鲨的模样,在旋齿鲨的复原历史上,剪齿鲨(Edestus)起了很大的影响。1912年出现的一具剪齿鲨的新标本,为旋齿鲨悬案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化石显示,剪齿鲨前颌前端的牙齿是旧牙,它们外翻并一路向颌骨顺延,末端是小的新牙,它们后弯,并位于圆状颌骨上。新牙就在颌骨最后端产生。新牙会不断长出,并把旧牙推到前端,直至旧牙向外突出,掉落为止。

旋齿鲨-专家考证

   

派黎思团队复原的旋齿鲨

有学者认为,在比旋齿鲨更古老的泥盆纪鲨鱼中,如剪齿鲨类,它们的牙齿露在嘴巴外,呲牙咧嘴状。如果那些长出来的新牙把没用的旧牙推挤成束,形成一个肿块,这是不是就是旋齿的由来呢?这个推断源自剪齿鲨类留下的化石证据,但仍然不够直接。而且,如果真如此,那么旋齿鲨会在嘴巴下面凸起一个约62厘米的肿块,它能演化出足够的构造来适应这个“碍手碍脚”的东西吗?这颇令人怀疑。还有,如果颌部的旧牙“吊”在嘴巴外边,这就会产生阻力,并会在水中掀起波浪,这岂不是给猎物发出警报吗?

那么旋齿长在什么地方呢?派黎思团队认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喉腔。喉腔有足以容纳旋齿的空间,并可能用左右鳃弓底部之间的软骨支撑着旋齿。这样,当旋齿鲨张开嘴的时候,旋齿就会露出,协助前牙咬住猎物;当嘴巴闭上的时候,旋齿又能将食物推进肚中,这种模式很适合于捕食软体动物。试想一只鱿鱼先是被几十颗大牙咬住,同时还被一个旋齿勾着,接着陷入黑暗大口中,被旋齿旋转运送带送入胃中,真是一点生还希望也没有啊!

派黎思团队的成果应该是目前最合理的复原之一,但同样没有化石证据的支持。旋齿鲨的外形到底是什么样子?这还赖于古生物学界更确切的探索与研究。这只“蒸不烂、煮不熟、打不垮”的古鲨鱼之奥秘,仍旧封存在2.9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中……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3:58
戈氏鸟


戈氏鸟又称“加斯顿鸟”,此前也被称之为“冠恐鸟”,是另一种令人恐怖的大型不飞鸟。其最令其它动物恐怖的所在当属它们的大喙,传递出“我是肉食动物”这个信息。



戈氏鸟

49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地球渐渐恢复了元气,森林重新繁茂,爬行类的统治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哺乳类适应新世界的速度很快,种类也迅速增多,但体形依然较小,受制于大型危险动物,比如大型食肉鸟类——戈氏鸟。戈氏鸟高度和成年男子一样,达到1.8米,体重也能达到甚至超过半吨,其庞大的体形取代了恐龙,统治着陨石撞击后的地球。这是史上惟一的一次鸟类统治地球。

那是一个鸟吃马的奇妙世界。现代马的祖先名为始祖马,体态娇小,比猫略大,还没有发展出蹄,脚上只有四个像蹄的趾头。由于身体玲珑,防御能力较弱,始祖马的胆子非常小,稍有动静就向密林深处逃跑。它们一旦被戈氏鸟强壮有力的喙噙住,就会被悬在半空中,在无数次大幅度左右甩动中晕倒或者死去,最后成为鸟食。始祖马非常喜欢吃发酵的野葡萄,饱食后感官变得迟钝,更增加了送命的几率。
戈氏鸟-简介

   当时作为地球霸主的戈氏鸟也并非处处得意,由于身材的限制,它们只能在树下做窝、孵蛋。在其外出捕猎的时候,如果小戈氏鸟破壳而出,那势必不能活着跟它的父母见面。这是一个奇妙的链条:最庞大动物的天敌竟是最渺小的动物。戈氏鸟幼鸟的天敌是蚂蚁,确切地说是蚂蚁的一种——食肉蚁,史上最大的蚂蚁之一。食肉蚁成群围攻小戈氏鸟无毛的身体,喝干它的鲜血。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01
邓氏鱼

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种活于泥盆纪时代(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的古生物,身体长约8 至10公尺,重量可达4吨,被视为该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其主要食粮是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邓氏鱼

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是一种活于泥盆纪时代(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的古生物,身体长约8 至10公尺,重量可达4吨,被视为该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其主要食粮是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邓氏鱼-基本资料


  
邓氏鱼

中文名:邓氏鱼
学  名:Dunkleosteu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  :鱼纲 Placodermi
目  :节甲鱼目 Arthrodira
科  :恐鱼科 Dinichthyidae
属  :邓氏鱼属 Dunkleosteus Lehman, 1956
生存年代: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晚期
化石分布:摩洛哥、非洲、波兰、比利时、美国

邓氏鱼-简介


   

邓氏鱼


邓氏鱼其实是由一种叫做盾皮鱼的鱼类进化而来,之所以叫它盾皮鱼是因为在这种鱼的头部和颈部都覆盖着厚厚的盔甲。邓氏鱼也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颌类脊椎动物。  

邓氏鱼看起来像是凶暴的猛兽:强有力的体格加上包裹着甲板的头部。这是一种史前海洋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即使在4亿年后人们看到它的化石仍然会感到敬畏。它非常大,这意味着它可以将鲨鱼撕成两半。

英国皇家学会期刊《生物书简》上,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学系主任的菲律浦·安德森博士和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马克·威斯特尼特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安德森博士在文章中称,通过对它的化石进行复原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海洋鱼类的牙齿撕咬力超过人类目前所知的其它所有生物。
  
邓氏鱼-外貌特征

   

邓氏鱼

邓氏鱼的外貌,给人以异常凶猛的感觉。强壮的类似于鲨鱼的纺锤形的身躯更接近现代鱼类的体形。头部与颈部覆盖着厚重且坚硬的外骨骼。虽然是肉食性鱼类,但无牙,代替牙的是位于吻部的头甲赘生,如铡刀一般,非常锐利。能切断、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显示,邓氏鱼背部颜色较深,腹部呈银色。体长10米左右,体重约4吨。

它的体型呈流线型,有点像鲨鱼。邓氏鱼缺少真正的牙齿,而以两长条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断和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暗示邓氏鱼的背部为深色、腹部为银色。这种鱼对它的食物毫不讲究,它吃鱼、鲨鱼甚至它的同类。且这看起来是邓氏鱼忍受消化不良的结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在一起。

邓氏鱼-生活习性

   邓氏鱼生活在较浅的海域,拥有异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为当时最强的食肉动物。古代鲨鱼、头足类(鹦鹉螺、菊石)、甚至自己的同类,都是它的食谱。拥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邓氏鱼,却一直经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扰,在发现的化石周围,经常能发现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的残骸。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邓氏鱼从胃部反刍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比如其他盾皮鱼类的头甲和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质的外壳等。

咬合力 

邓氏鱼的口腔机能非常独特,它依靠四个关节活动时产生的力量进行撕咬。这种独特的机能不仅可以产生极大的咬合力,还可以使得邓氏鱼以极快的速度来撕咬猎物。邓氏鱼的咬合力每平方厘米可以达到5300公斤。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04
泰坦蟒

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身长可达到50英尺(约合15.24米),体重超过2500磅(约合1134公斤)。







泰坦蟒

《自然》杂志发表了Jason J. Head等人的论文《新热带界古新统发现巨型蟒蛇暗示过去赤道更热》,文中称在南美洲哥伦比亚东北部的瓜希拉半岛大约6000万年前到5800万年前的塞雷洪组(Cerrejon Formation)地层发现了巨大的蛇类化石。命名为塞雷洪泰坦蟒(Titanoboa cerrejonensis),属名的意思是“泰坦的蟒蛇”,种名是纪念发现地塞雷洪。塞雷洪泰坦蟒属于蟒科(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据说这样大的变温动物,至少要在最低从30℃到34℃的气温下生存,所以确定在古新世的新热带界因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温的气候模型的假设一致。


泰坦蟒-特征

   

泰坦蟒复原图泰坦蟒身长可达到50英尺(约合15.24米),体重超过2500磅(约合1134公斤),这两个数字已经足以说明它们的可怕之处。它们的猎物包括巨鳄。

泰坦蟒-灭绝

   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形象地说,它们就像是将现代蟒蛇放大后的产物。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08
远古蜈蚣虫


远古蜈蚣虫生活在石炭纪时期。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模样十分恐怖,在距今3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灭绝。




远古蜈蚣虫-简介



远古蜈蚣虫


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armata),它爬行的样子非常像蜈蚣,生活在石炭纪时期。这种远古虫子体长8.5英尺(约合2.59米),模样十分恐怖,在距今3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灭绝。

远古蜈蚣虫-特征

   远古蜈蚣虫身长可达到8.5英尺(约合2.59米),是所有房屋业主最可怕的噩梦。它们的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是陆地上出现的首批无脊椎动物之一,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将它们当成盘中餐。庆幸的是,这种动物生活在3亿多年前,现在已永远不会突然现身任何人的走廊。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10
有角囊地鼠

有角囊地鼠(学名Ceratogaulus Rhinoceros),体型最小的有角哺乳动物,是一种已灭绝动物。

有角囊地鼠-简介




有角囊地鼠


有角囊地鼠是一种已灭绝怪兽。

即使是体型最小的动物也值得我们关注,有角囊地鼠(学名Ceratogaulus Rhinoceros)自然就在被关注之列。作为体型最小的有角哺乳动物,它们至少应得到我们的承认。科学家最初认为,角是一个挖掘工具,但现在绝大多数人认同“充当防御武器”这一观点。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10-1-29 14:11
没有记载的地球历史,可能会有很精彩的场面!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13
巨型羽翅鲎


巨型羽翅鲎与Arthropleuria类似,所不同的是,前者生活在海洋。这种“海蝎”(只是外形与蝎子相像)的体长超过8英尺(约合2.43米),是体型最大的外形好似玩具的螯虾,生活在距今3.9亿年前。第一种从水中移居到陆地,并知道如何蜕壳的动物。
巨型羽翅鲎简介



巨型羽翅鲎巨型羽翅鲎(megalograptus)

第一种从水中移居到陆地 并知道如何蜕壳的动物

情报(information)

中文名称( chinese)→ 巨型羽翅鲎

   时代(period)→ 奥陶纪4亿6000万-4亿4500万年前

分布(found in)→ ..

发现地层(stratum)→ ...

天敌(natural enemy)→ 同类、巨大的广翅鲎和orthocones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长1-2米

推测体重(mass)→ ...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a】海蝎子拥有坚固的防护——覆盖着脊、爪和盔甲。它们用6条腿走路,后面还有2条扁平如桨的腿。一旦离开了水,它们便会行动笨拙,如果在水下,则可以游上一段距离。它们通常是海底的居住者,但是也能在淡水中和陆地上生活。巨型羽翅鲎在海底漫游,寻找鱼、三叶虫和其它住在沙子和淤泥里的动物。它也吃自己的同类。巨型羽翅鲎只能通过蜕壳才能生长。刚蜕完壳时,它和其它同伴聚集在浅水区寻求数量上的安全。在蜕壳期间,它利用自己躯体暂时柔软,且邻居数量众多的优势来交配。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18
马门溪龙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模式种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



马门溪龙-基本信息

   

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
拉丁文学名 Mamenchisaurus
体长 16-30米
体重 20-30吨
食性 植食
生存时代 晚侏罗世
分布 中国 蒙古
分类 蜥臀目 蜥脚类 蜥脚型类 原始蜥脚型类 盘足龙科
释义 马门溪龙意为在马门溪发现的恐龙。

马门溪龙-简介


   

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属名Mamenchisaurus)为恐龙的一属。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提通阶,约1亿5000万年前到1亿4000万年前,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属蜥臀目蜥脚下目马门溪龙科。

马门溪龙的体长可达22到35米,而脖子占一半长度,马门溪龙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马门溪龙-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科: 梁龙科 Mamenchisauridae
属: 马门溪龙属 Mamenchisaurus
杨钟健, 1954

建设马门溪龙 M. constructus 杨钟健, 1954(模式种)
合川马门溪龙 M. hochuanensis 杨钟健 & 赵喜进, 1972
中加马门溪龙 M. sinocanadorum Russell & Zheng, 1994
杨氏马门溪龙 M. youngi Pi, Ouyang & Ye, 1996
安岳马门溪龙 M. anyuensis He et al., 1996
井研马门溪龙 M. jingyanensis 赵喜进, Li & Zeng, 1998

马门溪龙-特征

   

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马门溪龙-发现

    马门溪龙的第一具化石是在1952年,于四川省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设工地上发现。这个部份骨骸在1954年被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命名为马门溪龙。但由于研究人员的口音问题,被误作为马门溪龙。因为马门溪龙的化石是在建设工地中出土,因此杨钟健将模式种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M. constructus)。

马门溪龙的模式标本身长22米,颈部长度为11米,是发现时的已知颈部最长动物。这个模式标本有19个颈椎,上有长条颈部肋骨。

在1972年,发现了第二个种,合川马门溪龙(M. hochuanensis),包含四个部份骨骸,颈部可达9.5米。

在1993年命名的中加马门溪龙(M. sinocanadorum)身长可能达到26米。其颈肋长达41厘米,长于波塞东龙的34.2厘米,是目前蜥脚下目中最长的。

在1989年,中国四川省自贡市挖出一个马门溪龙的化石。在1996年,这个化石被命名为杨氏马门溪龙(M. youngi),以杨钟健为名。杨氏马门溪龙的身长达16米,颈部长达6.5米,是种较小型的马门溪龙。

在1976年,侯连海等人将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的一个部份头骨与部份骨骼,命名为釜溪自贡龙(Z. fuxiensis)。在1996年,其他科学家将釜溪自贡龙改归类为釜溪马门溪龙(M. fuxiensis)。自贡龙是否属于麻门溪龙、峨嵋龙,或是独立的属,仍在争议中。

在1994年,在美国发现的波塞东龙,颈部被估计长达10.5到11.5米;波塞东龙属于腕龙科,有较长的前肢,高度比马门溪龙高许多。而之前发现的超龙,颈部长度则估计为13到14米。

在2006年,中国新疆奇台县挖出一个长达35米的化石,发现地点位于中加马门溪龙附近,这个化石暂时被归类于马门溪龙,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科学研究叙述。

马门溪龙-名字来历

   

马门溪龙马门溪是中国四川省宜宾地区的一个地名。1952年,那个地方正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 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做马门溪龙。又因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过程中开山筑路时发现的,按照双名法规定, 又以建设给它取了个种名,所以叫建设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历史

   1957年, 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合川县太和镇附近的古楼山上再次发现一条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挖掘,仅化石就装了40箱。然后, 经过杨钟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存放在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中。

合川马门溪龙保存得比建设马门溪龙好多了, 它的脊柱相当完整,有19个颈椎、12个背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骨, 后肢和腰部的骨头 (腰带) 也保存较好。虽然还缺少前肢和头骨,但用中国甘肃永登县海石湾的同种标本对其他有关材料补充和复原后, 一副完整的骨架就齐全了。合川马门溪龙的身体长22米,高3.5米,头颈抬起来可达11米高,估计活着时体重有三四十吨, 仿佛是一座大吊车。如此巨大,较为完整的化石, 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它目前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恐龙,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现在,这具引人注目的恐龙骨架已被翻制成模型, 陈列在中国几个大的自然博物馆中, 甚至屡次送往国外巡回展出, 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凡是前往参观的人, 无不昂首仰望,惊叹不已。



马门溪龙

合川马门溪龙的躯体十分笨重,但头却很小,头长不过半米。这么一点小脑子要指挥全身活动,的确令人费解。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 在合川马门溪龙骨盆的脊椎骨上, 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神经球,也可称“后脑”, 起着中继站的作用, 它与小小的脑子联合起来支配全身运动,由于神经中枢分散在两处, 所以合川马门溪龙不是敏捷、机灵的动物,而是一个行动迟缓、好静的庞然大物。尽管它有四条柱子似的腿支撑身体, 似乎还是很吃力。因此, 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 合川马门溪龙一生大部分时间可能在湖泊中度过,利用水浮起自己的身体, 并且以此逃避敌害。它们还就地取材,以水中的藻类或其他柔软植物为食。只有在休息或产卵时,才到泥沙较硬的岸边活动。但是, 近年来也有个别的科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根据马门溪龙的同类——李氏蜀龙等前后脚的构造, 以及尾端四个尾椎骨膨大而成的尾锤等特征, 认为马门溪龙之类的巨大蜥脚类恐龙, 根本不适应水中生活, 而和现在的大象一样,是一种真正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它们尽情享受着当时只有它们才能够吃到的高大树木上的嫩叶和果实,遇到敌害时, 便用脚爪和尾锤进行自卫, 与敌人决一死战。因此, 关于合川马门溪龙活着的时候究竟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合川马门溪龙是生活在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一种恐龙 它属于蜥脚类。这类恐龙是由禄丰龙等原蜥脚类发展起来的, 是古今陆生动物中最大的动物, 只有水中的鲸能超过它们, 所以有“动物王国中的巨人”之称。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22
巨型短面袋鼠



巨型短面袋鼠,是一属生活在更新世澳洲的袋鼠。是体型最大的袋鼠,站立时约有3米高,重232公斤。巨型短面袋鼠约於5万年前灭绝。


袋鼠-简介


   

巨型短面袋鼠

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是一属生活在更新世澳洲的袋鼠。是体型最大的袋鼠,站立时约有3米高,重232公斤。

巨型短面袋鼠的面扁平,眼睛向前。每一只脚上只有一只脚趾,就像马蹄一样。牠在森林及平原行动快捷,主要吃草及树叶。牠的前肢肉垫亦很特别,有两个特长的手指,指上有大爪。牠们有可能用爪来抓树枝及采叶子来吃。

巨型短面袋鼠是侧系群,从Simosthenurus演化而来。

巨型短面袋鼠-特征

   巨型短面袋鼠身高可达到10英尺(约合3.04米),体重可达到500磅(约合227公斤),与它们的现代近亲拥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所不同的是,它们的面部较短,足部也存在微小差异。

巨型短面袋鼠,可以说这种动物是袋鼠世界里的牛头犬。它长得比现代的任何袋鼠都要强壮得多——这也是它名字里巨型二字的由来。它的头颅短而深,使得颚肌咀嚼时更为有力。

巨型短面袋鼠-行动方式

   要想知道巨型短面袋鼠的行动方式和行为,观察现代的红袋鼠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和红袋鼠一样,巨型短袋鼠移动时应该也是将身体和地面保持水平,并且应该也适合在平坦的地方跳跃,而不是在险峻的或者遍地岩石的地形。不过它和现存的袋鼠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的后肢只有一个脚趾,和灭绝了的其他类袋鼠一样。

从巨型短面袋鼠的牙齿可以看出,它是食嫩叶动物。它们将悬在头顶附近的金合欢树枝拖下来咀嚼嫩叶吃,或者将与其胸高的滨藜枝拉下来吃,它们可能还会用尾巴和趾尖将自己支撑起来去够高处的树叶。

巨型短面袋鼠-灭绝

    巨型短面袋鼠约於5万年前灭绝,但有一些资料指牠们在1万8000年前仍然生存。牠们的灭绝成因肯定与人类活动有关,但直接成因则不清楚。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25
长颈驼

长颈驼(学名Macrauchenia patagonica),又名滑距兽,是一种长颈的南美洲的有蹄动物,属于滑距骨目。它有长的四肢,每肢上有三趾。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约7百万年前,而在约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纪录。长颈驼是后弓兽科中最著名的成员,只有在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有发现其化石。原模标本是由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小猎犬号之旅中发现。长颈驼的外观就像没有驼峰及有一个短象鼻的骆驼,但它们与骆驼或长鼻目没有亲密的关系。

长颈驼-历史  


长颈驼的化石纪录在7百万年前的南美洲出现。估计长颈驼是从Theosodon或Promacrauchenia演化而来。南蹄目及滑距骨目是唯一两个出没于南美洲的有蹄动物。很多物种因北美洲物种的入侵而在争竞中被淘汰灭绝。只有余下长颈驼及Windhausenia,并大型的箭齿兽属及Mixotoxodon。这些最后的南美洲原住有蹄动物最终与其他来自北美洲的物种在更新世末灭绝。

长颈驼-发现

    第一个长颈驼骨骸是由达尔文(charles darwin)所发现,在其搭乘毕格尔猎犬号的著名探险行程途中所见。此后,在阿根廷的卢洪(lujan)岩层则发现了更多的长颈驼化石。 这种长相奇特的动物是绝种动物滑距兽的族群成员之一,只知其来自南美。没人知道它们和其它哺乳动物关系为何,直到发现了更多化石,才判定它们是我们有蹄动物的远亲。长颈驼是滑距兽的最后成员,是该世系中最后灭绝的动物。

长颈驼-特点

   

长颈驼

长颈驼是南美一种独特土生的有蹄动物的最后成员,位居该品种系谱的末端。自从被发现后,它们并未得到太多的研究。长颈驼最奇怪的特征是在它的头颅,即头上方长有鼻孔。这引起众多联想,其中包括长颈驼为水栖动物,这些鼻孔是作为喷水孔。但是,最有可能的解释却是,它们具有貘般的鼻子,而让它们拥有一种「水管鼻」。研究长颈驼的脚部发现,它们的脚很能适应压力,这是因为它们经常摇晃并改变方向。或许,这是它们对剑齿虎这种掠食者的主要防御策略。剑齿虎是一种强有力的重型动物,在尝试扑倒猎物时,可能无法快速改变方向。  



长颈驼-解剖  


    长颈驼的特征在于其鼻孔是在头顶,令一些科学家相信像鲸鱼般是用作呼吸管。但有一项研究发现长颈驼有非常好的运动性,可以在奔跑时改变方向。明显从来没有人见过长颈驼,它们的毛皮颜色都只是估计。大部份科学家都倾向相信长颈驼生活在大草原的环境,而估计它们的毛皮与干草的颜色接近。

长颈驼与其近亲的Theosodon一样,都有完整的44颗牙齿。

长颈驼-饮食行为

    按照长颈驼的牙齿,它们是草食性的,以其象鼻来抓树叶或草为食物。有推测指它们是群居的,以逃避猎食者。

长颈驼-猎食者

   长颈驼的主要猎食者是骇鸟,可能是Andalgalornis,与及肉食性的有袋目,如袋剑虎及南美袋犬。在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容许了北美洲动物群(如美洲狮、美洲豹及剑齿虎)迁徙至南美洲。

长颈驼相信是利用其快速来逃避猎食者,或是以其长及强壮的腿来踢它们,就像是现今的骆马或骆驼一样。

长颈驼-化石证据

   长颈驼首个化石标本是于19世纪初由查尔斯·达尔文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发现,他最初误以为是属于巨大的大羊驼。自此以后就发现了很多长颈驼的化石,主要都是在巴塔哥尼亚发现,在玻利维亚及委内瑞拉亦有发现。

长颈驼-长颈驼属

    长颈驼属 Camelops

晚上新世至更新世末、生活于北美洲西部从墨西哥到阿拉斯加一带,现已绝灭的大型骆驼的一个属。在密西西比河以东还没有发现这种动物。目前鉴定出6个种,使这个属的分类还需讨论。尽管它是真正的骆驼,但又类同於具有长腿长颈的无峰驼。在结构上,有人把长颈驼同现存的稍微小些的阿拉伯单峰驼(C.dromedarius)联系起来。它可能具有单峰,因为它的脊椎骨仅在前背上具有长刺。接近更新世末时,它像许多大型哺乳类一样从北美绝灭。这种大规模绝灭的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早期人类到达美洲有关。

长颈驼-滑距骨目

    滑距骨目(学名:Litopterna)是一类已灭绝的有蹄类,生存于第三纪。它们普遍有三趾,其中有一种单趾像马的形态。

滑距骨目在早期的南美洲动物群中很普遍及多样化,但其多样性不断减少,最终只可延续到更新世。早期的形态很像踝节目,甚至可以当作是存活及多样专门化的踝节目。有指它们的祖先可能就是南美洲的踝节目,但是不断有科学家提出它们的起源是完全与其他有蹄类独立的,所以与踝节目并没有关系。这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支,称为南蹄目。长颈驼是最年轻的滑距骨目成员,且是唯一的成员能于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中生存下来的,它们最终于更新世灭绝。

滑距骨目像南方有蹄目及焦兽目般,是独立在南美洲演化的有蹄类哺乳动物。在与冈瓦那大陆分裂后,南美洲像澳大利亚般与其他的大洲分隔。在这段时间,南美洲独有的哺乳动物进行演化,并补充了像其他地方的哺乳动物的生态位。滑距骨目像劳亚兽总目的马及骆驼般是草食性的动物。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9 14:28
砂犷兽

砂犷兽体型巨大,靠后退和关节行走,利用长臂拉下高处树枝,而后吃上面的树叶。它们行动缓慢,大多数时间都在吃树叶中度过。其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依靠巨大的体型和前肢的爪子,所有这些武器均可用于抵御现代捕食者的进攻。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却比较普遍。



砂犷兽-特点
   

砂犷兽

爪蹄兽是牛、马与貘的亲缘动物,有两种主要种类,其中之一就是砂犷兽这种居住在林间的奇异跖行者。这些砂犷兽最有趣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前脚,上面长有弯曲的长爪,使得这动物无法用掌底行走。它们改以指关节跖走,而爪子往手腕方向弯曲。在亚洲的渐新世后期发现,但化石相当稀少。跖行动物被认定很早以前就已在亚洲演化。

爪蹄兽有两种,这一种把它们大部分的重量放在其短而有力的后腿。它们长长的前脚具有非常长而弯曲的爪子,表示这种爪蹄兽无法把前脚平放在地面上,而必须以指关节跖行。这些爪蹄兽上颚没有前牙,甚至后齿也没有多少磨损痕迹,所以它们必定是挑剔的进食者。就像现代的猫熊一样,它们只挑选最鲜嫩的枝叶,然后直接放入嘴巴后方。

砂犷兽体型巨大,靠后退和关节行走,利用长臂拉下高处树枝,而后吃上面的树叶。它们行动缓慢,大多数时间都在吃树叶中度过。其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依靠巨大的体型和前肢的爪子,所有这些武器均可用于抵御现代捕食者的进攻。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却比较普遍。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1-29 14:36
自然界已灭绝的远古巨兽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1-29 15:36
自然界已灭绝的远古巨兽!
作者: xiaoyu102    时间: 2010-1-29 21:41
谢谢,学习了
作者: 花虫    时间: 2010-2-4 19:26
美丽的过去!   
作者: 峡山散人    时间: 2010-3-7 13:45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