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德国航空部队主力装备发展成败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1-19 15:42
标题: 德国航空部队主力装备发展成败
二战中德国空军的失误是多方面的, 关于德国空军的成败我抛开战略战术方面不谈,主要讲下空军主力装备上的问题。德国的航空工业产能力远远不及盟军国家,甚至是苏联,加上德国空军还要多线作战,就更加耗费有限的资源,使得德国空军的装备能力大幅度下降。首先我谈下盟国与苏联的战斗机数量[不一定准确]:英国拥有39310架单座战斗机,这其中派往太平洋战区的有7860架,其余的部署在欧洲和非洲.美国方面光是战斗机就生产了10多万架,1/3被部署在太平洋战区;剩下67460在欧洲战场与德军交战。苏联拥有34000架战斗机,而且又从盟国得到了4900架。德国则生产了33000架BF109、大约20000架Fw-190单座战斗机和其他一些型号的战机共53188架。以下就是对比:苏联38900架战斗机、美国67460架战斗机、英国12770架战斗机,盟国在欧洲战场一共部署了137810架战斗机对德国53188架战斗机。  

    严重的生产不足使得德国空军在1942年以后开始面对盟军大规模空袭轰炸时越发显得力不从心,最后不得不开始抽调东线战场的战机回防国内。1941年,德国空军有大约63%的战斗机用于东线,而到了1943年以后只剩不足20%的战斗机留在东线。Ju-88、Do-217等等一些跟本不是用来空战的飞机大批回调国内,改进后作为夜间战斗机使用。这是苏联空军在东线战事中后期能够夺取战略制空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国航空部门与航空工业始终没有研发出并大规模装备的比较完美的战斗机[也怪当时的空军和他们那猪猡总司令],不像陆军的黑豹、虎王,海军的U艇都是当时同行中最好的武器,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当年在英吉利海峡遇到喷火式战斗机后就开始没有相当的性能优势了,即使后来FW-190的出场也不过是暂时性的回复一些优势,但随着后期大量的P-51、P-47等美制战机投入战场时德国空军的装备优势更是落入下风。这样德国空军既没有数量优势也没有性能优势,再加上戈林这个饭桶司令的瞎指挥怎么能败的不快?!!!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年的轻型战斗机和重型战斗机之争。我认为轻型战斗机的最大特点就是机体轻巧!其所有优势都是来源与此,但是其所有劣势也是来源于此!轻巧的机体加上优秀发动机使得凡是出名的轻型战斗机都是以轻快敏捷见长。比如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美国的P-51战斗机、德国的ME-109、英国的喷火战斗机。但是没有一种轻型战斗机在防护力方面表现优秀。  

    而重型战斗机恰恰与此相反。通常敏捷性要逊色一些,但是火力强劲,装甲防御较好。比如:P-47“雷电”战斗机、F-4U“海盗”战斗机、F-6F“地狱猫”战斗机。因此轻型战斗机、重型战斗机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那么该如何运用轻型战斗机或者说轻型战斗机适合什么样的国家呢,我认为要用好轻型战斗机关键在于:  

1.  任务专一。只担负与敌战斗机争夺制空权任务,不执行拦截轰炸机、对地攻击这类任务。因为与敌战斗机格斗时,只要己方战斗机飞行员素质够高、轻型战斗机飞机性能有相对优势,敌机就根本无法咬住你,也就无法击中你,所以此时防护力较差的缺点也就不算缺点。但是在执行拦截轰炸机、对地攻击这类任务时,面对美国重型轰炸机编队数百挺重机枪或者地面的密集火力网,任何一位超级王牌随时都可能被杀,而不管其飞行技术多么优异。此时防护力较差就是巨大的缺点。分析二战中出名的轻型战斗机: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自以为是的万能战斗机)、美国的P-51战斗机、德国的ME-109、英国的喷火战斗机可以发现它们的名声全都是建立在空战的基础上,而在对地支援、拦截轰炸机方面均是损失惨重。(当然喷火式战斗机拦截德国脆弱的HE-111、JU-88时还是很成功的)  

2.  优秀的飞行员。要想充分发挥轻型战斗机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就需要绝对优秀的飞行员。这一点在二战初期的日本零式战斗机和德国的BF-109战斗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当时它们不仅战斗机性能占据优势,飞行员也是极为训练有素,故此它们都在二战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简直成了两国空军的象征。而到二战中后期,因为大批有经验的飞行员大批损失掉了,新补充的飞行员素质不高,尽管此时的零式战斗机和BF-109战斗机性能并不是一无是处,但就是回天无力。

    因此我认为要用好轻型战斗机非得苏联、美国这样的大国不可。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资源去搞单一用途的飞机,比如苏联的拉-5/7战斗机、米格-3高空截击机、伊尔-2对地攻击机均是各司其职。的确美国的P-51野马式轻型战斗机也承担对地攻击任务,但那是因为美国有足够的资源去浪费、去挥霍。对此你可以不服气,但是你毫无办法!而德日两国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零式战斗机和ME-109的没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重型战斗机我认为适合所有国家,特别是资源有限的国家。高素质的飞行员加上优秀的重型战斗机战斗力、生存力更有保障。凶悍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加上大载荷可以承担多种任务,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可以充分发挥效力。

  BF-109战斗机以我的意见来看是非常不适合德国空军,BF-109的两大特点是机体小巧,最大起飞重量仅4405公斤。这不能说是缺点而应该说是特点,好的一面是可以节约资源,同时大功率的发动机加上轻巧的机体也是保证BF-109优秀性能的根本原因。坏的一面是空间有限导致——防护不足,BF-109直到E-3型飞行员的头顶和座椅底下才总算有了装甲板,而此前的BF-109飞行员和油箱是毫不设防,尽管在西班牙碰上伊尔-16已经告诉德国人装甲防护的重要性;航程相当有限,特别是随着发动机功率的增加,耗油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但主油箱的容积从B型的234升增加到E型的400升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此时已经安装了抗爆剂液箱,如继续增加主油箱容积会使机身重心偏移。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携带副油箱,通常是1个300升的副油箱,执行轰炸任务时则携带2个,不过这点油在不列颠空战中还是不够BF-109用的;座舱十分狭小,不仅舒适性很差甚至连移动*纵杆都很困难。由于其最初的作战任务是昼间截击,所以只需安装最基本的仪表,但随着作战任务的多样化,怎样把大量仪表设备塞进驾驶舱成了设计师们十分头痛的问题,他们不得不作出取舍。比如:BF-109的升降速度表在之后的改进型中被取消,直到最终改进型BF-109K才再次安装,期间德国飞行员只能依靠高度表和速度表得出大致的升降速度。而像人工地平仪这样在恶劣气候下甚至是夜间飞行时必备的仪表,要晚到BF-109G时才替代了简单的转弯侧滑仪 ,而此时德国人已经在不列颠战役中吃尽了苦头;座舱视野很差。BF-109的座舱盖经常遭人嘲讽,这也难怪,其棱角分明的外形和众多的条框,再加上30公斤的重量和8mm厚度的玻璃(F型),实在很难与喷火和野马的气泡式座舱盖相比。虽然德国人曾在BF-109V-21上试验过气泡式座舱,但最终并没有投入量产,因为使用气泡式座舱就必须降低机背的,这对于早已塞满了各种设备的BF-109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还得重新设计机身!  

    BF-109增强火力代价高昂。早期型上只安装了2挺7.9mmMG17机枪。E型为了增强火力换装MGFF的时候,而由于翼展中部的厚度不够,还得设计一个鼓包来容纳增大的弹舱(MG17/FF各只有60发载弹,作为补偿,两挺MG17同步机枪的载弹量高达1000发),进一步影响了机动性,后来在加兰德等空军高层的建议下,Me109F-4/R1开始使用两个MG151吊舱航炮,载弹150发,其优点是不用对机翼结构做大的动,增加了载弹量,可以按作战任务的不同自由选择安装等,缺点和翼内航炮类似,而且还增加了风阻,所以只用来截击轰炸机。  

    BF-109具有简捷的生产技术和可替换性。在设计之初梅塞施米特就考虑到了大量生产制.造的问题,吸收并发展了一系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流水线生产技术,并尽量简化制.造工艺。BF-109的前段机身靠主翼梁固定,而后段机身从BF-109的最初型号起就没有任何变化。它由两块材料拼成。每块材料由7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是由极易加工的硬铝板组成。偶数的硬铝板在前后边缘外加出凸缘,再通过模具来进行折叠,奇数的硬铝板只是被简单地弯曲成形并被铆接在周围偶数的硬铝板之间形成外蒙皮。机身内部,纵梁穿过偶数板之间的肄隙且直接铆接到机身蒙皮下。后段机身组合的最后工序就是将左右机身通过极宽的上下两根纵深梁结合到一起。总之,这一系列合理的设计制.造方法使得Mel09的生产能力达到可怕的程度。当BF-109F1式投产时,它的单机生产时间已由900工时下降到300工时,在奥地利生产的

BF-109的成本已降到了6300帝国马克! 这种飞机不仅是二战期间产量最高的战斗机(各型总共生产了33000架,总装备数占德国全部战斗机装备数的60%),而且也是许多德国王牌飞行员的首选座机,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BF-109就代表了德国空军。  

    但是简单快捷的生产工艺技术牺牲了很多性能,我个人认为这是很得划算的。比如飞机主起落架是连接在机身侧壁上的,所以主轮轮距过窄一直是BF-109最头痛的问题,为了增加轮距,主轮支柱被设计成各向外撇开17度。但即使如此,轮距还是太短了,比如飞机上主轮轮距是1.97米,G型是2.06米,而K型是2.1米。很多人认为过窄的轮距是导致BF-109着陆事故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完全正确,喷火的轮距甚至更窄 ,只有1.68米。事实上,由于起落架支柱不是垂直于地面的,所以着陆时的撞击载荷并不是通过主轮支柱传导到转轴上,而是会在脆弱的液压收放作动筒的压力头上形成一个侧向力矩。并且,由于主轮支柱过于靠前,使飞机的重量分布不均,尾轮支撑着很大的一部分机身,所以在着陆时飞机的重心更靠近尾轮,如果正好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或是转向过猛极易使飞机转向失控甚至是原地打转。而这都会在液压收放作动筒的压力头上施以很强的横向应变,轻则使机身翻覆,重则使起落架折断。一直以来,BF-109在起降时总会轻微左右摇摆,对于新手来说尤其艰难。在反应迟钝的G-5 身上,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在战争中后期,执行夜间防空任务的BF-109在起降时毁伤的比盟国轰炸机击落的还多!(可惜的是我找不到具体的资料数据来证明,但是大家可以根据BF-109的技术特点以及战争中后期德国严峻的形势来综合想象一下ME-109性能的不足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德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竭力改进,比如加长尾轮支撑杆、提高垂尾高度和加装尾轮制动系统等,但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因为必须改变整个机体结构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同时起落架的很多优点也将不复存在。比如,由于飞机的重心靠后,着陆的时候不需要滑跑很长的距离就可以使尾轮着地,刹车时头点地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其次,机翼不必承受地面载荷,可以造的更轻更简单,理论上也有更多的空间装载武器。最重要的是,由于起落架是独立于机翼的,所以机翼的制.造、安装和拆卸变得更加简单,这在战时是十分重要的。二战末期,很多BF-109是在很窄的坑道里生产的,然后在露天用很少的时间安上机翼,这对于别的飞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因此综合看来BF-109是一架自相矛盾的飞机。简捷的生产技术使得其适合大规模生产,便于补充损失。但是作为便于补充的飞机却对补充飞行员的要求很高!虽然直到1945年最新型号的BF-109仍然可以击落最新型的P-51战斗机,但是对于二战中后期大批训练不足的新飞行员来说这可站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此时的BF-109轻快敏捷的优势荡然无存,而其起降*纵困难、视野不好、防护力差的缺点则充分暴露!称其为新手的送命机也毫不为过。而对于老手来说,BF-109也决不是一架好飞机!为什么?因为首先:BF-109从1941年遇到喷火战斗机开始就没有很大的性能优势了,充其量不过是各有千秋、伯仲之间,这时空战的胜利很大一部分就要看飞行员的素质了。但是不是每个德国飞行员都是马尔塞尤这样顶尖的家伙(马尔塞尤一共击落了158架英国战斗机,却从未被击落过),而且盟国方面也迟早会有王牌飞行员的。这就是说德国的王牌飞行员驾驶的BF-109也有可能被敌人的王牌飞行员击中,而BF-109一旦被击中以它那薄弱的防护力来说,有很大可能会被击落,甚至导致飞行员的丧生!事实也证明德国的王牌飞行员也是在1943年开始大规模的损失。(有很多幸存下来的德国超级王牌飞行员就是驾驶BF-109的,但是在BF-109上有更多的王牌飞行员和有可能成为王牌飞行员的飞行员却是因为它们的BF-109防护力太差而含恨九泉的)而飞行员是德国空军最珍贵的、无法再生的资源,特别是久经考验的技术熟练的王牌飞行员!同时特别非常不幸的是,德国空军在飞行员的后备补充体制方面远远落后于盟国。  

    关于战机飞行员培训方面我谈一下,1933年时苏联大胡子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制定了一个飞行员训练的发展计划,即拥有一个任何时候都能派上用场的10万名飞行员组成的空军!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一点都没有延误,苏联象他们制.造飞机那样快地来培训出飞行员。训练在一个由政F*控的飞行俱乐部开始,用滑翔机和有动力装置的飞行训练来吸引年轻人,在通过了俱乐部的课程后,优秀的毕业生加入苏联空军部队并且再接受五年训练。到巴巴罗萨行动的时候,这个10万名飞行员的目标已经达到,并且这群具备一定训练的飞行员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着足够的水平。1942年初,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启动了美国的10万名飞行员的训练计划,到了1945年美国陆军的飞行部队已经拥有了几乎16万名飞行员!而德国方面:1938年,德国小胡子独裁者命令德国航空部和空军部队扩大生产和训练,但德国那位万恶的空军总司令并没有认真贯彻这一指示。战前和平时期,德国一直仅仅依靠一个德国空军战斗机轰炸机飞行训练学校来培训飞行员。在1941年仅仅有300名飞行员完成了德国空军的正规训练。当到战争中后期最后为了响应元首的要求而加速的时候,其质量已大大降低。那些未成年的飞行员还没有经过射击训练就被派上了前线!如此一来结果是有经验的、有限的、宝贵的老飞行员在脆弱的小胡子独裁者上很容易损失,而训练不足的新飞行员在BF-109上面对盟国压倒性的空中力量来不及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就损失掉了!这种情况下德国空军焉能不败!  

    BF-109战斗机和另一种著名的轻型战斗机日本鬼子的零式战斗机1941年前的辉煌胜利都是在很相似的情况下取得的:首先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其次是对手都相对实力有限,也就是说不是剧烈、残酷的消耗战;最主要的是它们的名声全部来自于空战!而1943年后它们的失利原因也非常相同:最主要就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补充不上!其次就是数量不足!如果这两个因素能够满足BF-109战斗机和零式战斗机完全可以打败P-51/F-4U/P-47!就像T-34淹死黑豹坦克一样!因此我认为:尽管

BF-109是一架性能不错的战斗机但不是适合德国的战机。  

    FW-190战斗机则不同,个人认为这是德国真正应该大规模生产并装备空军的德国战斗机。引用英国著名航空史刊物《Aeroplane》的专栏作家阿尔弗雷德.普莱斯博士(Dr Alfred Price)在1975年时对谭克博士进行专访时,谭克博士所说“在我们开始设计FW-190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流行在战斗机上装备液冷发动机———由于液冷发动机的迎风截面积较小,可以使飞机前机身设计线条流畅,飞行阻力较小,其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梅赛斯密特公司的Bf-109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显然她们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你可以把她们比喻成高贵的“赛马”,在赛场上,她们可以优雅地赢得任何比赛,但是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上,她们就不大能适应了。我们要设计的飞机不是赛马,而是具备充沛韧性和耐力的“战马”!它必须能在粗糙的前线机场上起降;它必须能适应缺乏训练的人员来驾驶和维护;它还要经得住损伤,并能在受损的情况下飞回来。显然在同样的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那些“赛马”战斗机比 Fw 190 拥有更大的飞行速度和爬升率,但是,我们会使Fw-190在不过多的牺牲飞行性能的基础上拥有更为强大的火力和更为坚固的机体。根据我自己的试飞经验,我知道:在空战中,良好的环视视野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决定在新飞机上安装气泡式坐舱————虽然,这在随后的战斗机设计中非常地常见,但是在 1938 年,这绝对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在此之前的Bf-109 和喷火飞机视野均不佳,后视视野几乎为零)。......”  

    所以FW-190*作简便,全机采用模拟电传*控,飞行员唯一能控制的平衡片就是水平尾翼上那两块,其他发动机转速、进气、混合率都采用自动控制,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新手驾机的难度。这在战争中后期在德国的优秀飞行员大批损失的情况下是个巨大的优点!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FW-190德国空军在1942年以后根本无法支撑下去。  

    另外在性能、多用途能力、*纵性能方面FW-190都没得说,但是在防护力方面FW-190与盟军战机相比下就不是很理想了。虽然1941年10月底完成的首批102架Fw-190A,座舱、滑油箱和滑油散射器装甲就成为标准设备,而且该机配置的新型18缸/14缸双行星形气冷发动机 BMW 801系列不仅功率强大并且耐战伤能力更强。在这点上FW-190远远强过BF-109,但是与同时代的P-47B、F-6F、F-4U海盗相比就并不出色了。

    P-47B生存能力强,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即使挨上几十发子弹也不碍事。比如:飞行员鲍伯.约翰逊的P-47与16架德军Fw-190作战,P-47中弹累累但仍能继续飞行。但最后一架Fw-190用完彈藥后仍未击落鲍伯,于是他调转机头,护送P-47飞向英吉利海峡。许多美国海军飞行员都称“泼妇”F- 6F(也称地狱猫)为“铝坦克”,因为“泼妇”可以经得住严重的攻击并仍能把飞行员带回航母。飞行员经常的口头禅是“这是一种多孔的飞机”和“通过孔洞的空气比通过飞机周围的多”。曾经有一架“泼妇”在着陆到航母以前已经燃烧了数百英里。美国海军第一王牌,戴维.麦克坎贝尔曾经说,他曾经看见“双黄蜂”发动机里的活塞和联动装置到处乱飞的“泼妇”仍能够飞回航母。格鲁曼公司因此经常被叫做“格鲁曼制铁工厂”。而钱斯.沃特的F-4U海盗战斗机也毫不逊色。日本鬼子的台南航空队王牌谷水竹雄飞曹长认为,西科斯基(日军对海盗的称呼)唯一的弱点在其后上方,你必须很准确的射击他的座舱,其他的部位都对子弹免疫。”我想这是对F-4U海盗战斗机生存力的最好褒奖。

    后期的Fw-190为了增强火力不惜减轻防护装甲—— Fw-190F/ 的众多改型中,有不少为了保证机动性能不致下降太多而减轻了装甲防护,如Fw-190F-8就只采用了战斗型A-8的装甲(这对于战斗轰炸型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而重武装型的Fw-190G-3/R1也取消了全部附加装甲。然而苏德战争的残酷实践表明,除非拥有制空权,否则轻防护的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很难突破对方战斗机和防空火力的拦截而达成攻击目的。  

    在航程方面FW-190也不是很理想。Fw-190的航程仅仅800公里,加上两个副油箱才达到1300km。相比之下格鲁曼的F6F-5泼妇最大航程有2,462 km。共和公司的P-47雷电起初的型别,总载油量也只有 1,190 升,作战半径不足400公里,续航时间仅2小时。但是194 年7月下旬起,美军在欧洲的—些P-47便开始加挂副油箱,使其航程加大,可以为B-17等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1945 年初,投入使用 P-47N 远航型作战半径达1,600 公里。而钱斯.沃特的XF4U-1海盗不带副油箱航程就达到了1647公里。  

    过短的航程使得FW-190战斗机同样无法遂行为轰炸机远程护航的任务,象对苏联腹地的重要工业区进行轰炸就是不可行的。即使后来在担负截击轰炸机的任务时,因为FW-190的滞空时间只有一小时多一点,实际拦截盟国轰炸机的时间仅仅几十分钟,结果FW-190只能在盟国轰炸机进入和返回时进行两次短暂的拦截,而相比之下日本鬼子的零式战斗机就足足可以几个小时的追着美国轰炸机打。  

    因此我认为:FW-190战斗机是一架好战机,它的遗憾是不够完美以及运用不善,但这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当时德国也完全有这个能力,只是因为德国航空部和空军的发展规划以及认识不到位!所以特别令人扼腕叹息!  

    对于BF-110战斗机我认为这是一种完全失败的战斗机!是想当然的发展产物,让BF-110与BF-109 进行过实战对抗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作为驱逐机BF-110完全是名不副实的,其根本无法担任为轰炸机护航的艰巨任务。事实上正是因为BF-110的无能而导致德国空军的“以双发小引擎轰炸机遂行战略轰炸任务. ”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也可以说就是因为BF-110的无能德国才陷入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有很多笨蛋老是说德国没有发展战略轰炸机是最大的失误,这些傻蛋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空军在二战中始终没有发展出一种优秀的远程战斗机 !BF-109、FW-190的航程都只有700-800公里左右,即使加上副油箱也不过1300公里左右,根本无法满足为轰炸机远程护航的要求。而战略轰炸机没有战斗机的护航即使以自卫火力超强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来说在面对战斗机的拦截也是损失极为惨重!  

    德国空军在空袭英国的战役上为什么会先胜后败?就是因为初期德国轰炸机始终在德国战斗机的战斗半径内作战,英国空军战斗机在与德国战斗机作战时损失的速度超过补充的速度,特别是飞行员的补充问题。新补充的飞行员素质不足以对付德国空军的经过战火考验的老手,因此英国空军甚至整个英国都岌岌可危了。但是德国轰炸机改为轰炸伦敦而超出了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后情况立刻发生了变化。此时德国战斗机鞭长莫及了,而英国新补充的飞行员尽管素质很差但是对付德国空军笨重而防御火力很弱的轰炸机却是绰绰有余,简直就是最好的实战训练。因此德国空军在承受不了巨大的损失时候就不得不失败了。

    对于JU-87俯冲轰炸机来说,尽管它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仍然认为JU-87俯冲轰炸机不是适合德国的好飞机。首先作为一架最大起飞质量达到7000公斤的需要两名飞行员的飞机却只能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载弹量A型仅仅250公斤,B型为500公斤,D型才可以在机身下最多可以搭载1,800 公斤炸彈。而相同的任务 FW-190战斗机也能够完成,除了精度稍差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如速度、机动性能、生存力全面优于JU-87,并且载弹量也不逊色。F型通常能携带500~1000kg炸彈,而经过改装的G型作为重型炸彈载机也能携带1,800kg的炸彈。同时FW-190的最大起飞质量只有4950公斤,并且还只要一名飞行员!最重要的是FW-190丢下炸彈后还可以击落敌方的任何飞机。  

    其次作为一架专用的对地攻击机来说生存力相对同等级的IL-2来说实在太差了!IL-2在德军中有个外号叫做“黑死神“,它以其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于世。这种飞机很不好对付——JG52第1大队的沃尔特·托特(Walter Tödt)军士是这样描述的:“在一次从前线返回的途中,卡尔·荣格(Karl Rung)少尉和我发现了一架IL-2单机,于是就发起了攻击。对手立刻向莫斯科方向俯冲脱离,飞的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我们无法捕捉到它的薄弱点——机身下的散热器。我们从两边不停开火,瞄准的是对方的尾翼。但直到尾翼被打掉后,这架飞机还在飞行!这时轻型防空火力从地面袭来,我们不得不在树顶高度放弃了追逐。这些鸟儿是最难对付的目标,如果你从后面攻击它,子弹只能从机身那坚固的装甲上弹开。而那个驾驶员简直是坐在一个装甲澡盆里!”  

    而相比较之下JU-87简直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1940年8月18日,大批JU-87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编队飞往英国本土准备轰炸英国空军基地。在托尼岛(ThorneyI~and)上空遭遇英军战斗机拦截,30多架JU-87在顷刻间被击落,其余大量带伤返航。这创下了JU-87参加二战以来一天内损伤数量的最高记录,英军飞行员将其称为“托尼岛斯图卡大屠杀”。此后,德国空军被迫停止使用Ju-87对英国本土进行攻击,转而将其用于封锁英国附近海域.  

    因此我认为;JU-87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花费的资源不成正比。如果德国的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比得上美国、苏联的话,那么还浪费的起!可是德国在这些方面远远比不上盟国,还要多线作战,JU-87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  

    ME-262喷气式战斗机是当时德国唯一对盟国战斗机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战斗机,可惜的是生不逢时!其油耗大,起飞滑跑距离长,发动机寿命短、可靠性低,对飞行员要求高,制.造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在43年以前都算不得缺点,因为德国那时还有足够的资源来克服,但是进入了43年下半年以后,德国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这些要求了。结果是最先进的ME-262战斗机也只能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JU-88、ME-111、DO-17轰炸机:德国空军在二战中大量装备并运用了这几种轰炸机,其中我认为

JU-88的性能最好,那么这里我就只分析JU-88轰炸机。  

    JU-88是二战中最好的轻型轰炸机,同时由于JU-88拥有优良的基本设计,其多种衍生型也非常成功。像在延长的机腹吊仓中装备75mm无后座力反坦克砲的P系列,这種机型在战场上发挥了相当惊人的占力,和JU-88、ME-111及HS-129一起为德軍主力的反坦克机。但是我仍然不认为JU-88是一架适合德国空军的好飞机!  

    因为当时德国空军的资源有限,这样就要面对一个问题:战斗机还是轰炸机?我认为:战斗机部队不仅可以在空战中消灭敌人的战斗机也同样可以用炸彈、机关炮、火箭弹把敌人的战斗机消灭在机场上!因此只有彻底打败敌人的战斗机部队,才能彻底夺取制空权!  

    而JU-88夜間战斗机型的G系列尽管是当时欧洲上装备最齐全、体积最大的夜间战斗机,部份的G系列战斗机甚至搭载有用來攻击轰炸机群的空射式火箭,更一歩的提高了拦截的效率。同时所有JU-88夜间战斗机型型击落的敌机数量也是德军之冠,德军夜间战斗机击落的敌机中超过一半是由JU-88所击落的。尽管JU-88夜間战斗机型有着如此优异的战绩但是其击落的都是盟国的轰炸机,因此只能增大盟军的损失,而无法挽救德国的命运!毕竟JU-88夜間战斗机性能再好也只能对付盟军的轰炸机,而无法击败盟军的战斗机!结果如德空军司令大白痴戈林在战后说:“当护航战斗机出现任柏林上空时,我们就感到大势已去了”。  

    轰炸机可以破坏敌人的制空权,但是无法彻底夺取、保持制空权。仍然以德空军司令戈林的话“当护航战斗机出现任柏林上空时,我们就感到大势已去了”来说。当时盟国已经对德国进行了两三年的战略轰炸,戈林都不哀叹大势已去,相反是看见了柏林上空的盟国战斗机时才哀叹大势已去,这充分说明了轰炸机对于夺取保持制空权来说远远不如战斗机来得彻底、可靠!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海湾战争、北约空袭南联盟,面对弱小的敌人真正夺取并彻底保障制空权的也不是B-52、B-2之类的轰炸机而是F-15、F-16之类的战斗机!到了21世纪,这个观点就更加为事实所证明。B-2隐形轰炸机和F-22隐形战斗机对世界各国空军的冲击哪个更大不言而喻。  

    同时轰炸机需要战斗机部队来保护,这就是说战斗机是必不可少的,而轰炸机是属于锦上添花的。因此只有实力雄厚资源丰富的国家才能大力发展并运用轰炸机部队,但是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而言,我认为在彻底击败英国或者苏联以前根本就不应该发展轰炸机,而是应该一门心思搞好战斗机部队!  

    另外我再谈谈德国的高射炮装备。德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射炮部队,180万空军士兵中的大部分服务于高射炮部队,在美英战略空袭期间还先后征召了40万临时人员!德国的高射炮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极为出色,但是再好的高射炮也只能干扰敌人空军的行动,无法夺取制空权尤其是夺取广域天空的制空权!  

    整个二战中德国制.造了大约6万门高射炮,而战斗机才5万架!国防军全部枪炮弹的12%用于高射炮,这是陆军野战炮炮弹用量的两倍。单是用于生产高射炮炮弹的材料就足以制.造4万架战斗机。高射炮击落一架敌机需要几百发(128毫米、105毫米重型高射炮)甚至几千发炮弹(20毫米、37毫米之类的轻型高射炮),而战斗机往往只需要几十发20毫米、37毫米炮弹!德国人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用以击落一架盟军轰炸机所花费的材料和士兵足以抵挡苏联的一次战术攻击。尽管一部分88毫米高射炮可以用来对地攻击和反坦克,但是总体而言到战争末期德国陆军十分缺乏炮兵火力支援。结论是用于建设高射炮部队的花费与取得的结果不成正比,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再联系到德国秘密制.造的V-1火箭、V-2飞弹耗费的资金足够制.造20000架以上的战斗机;德国空军甚至还抽调空军士兵组建了常规步兵部队(以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为代表),可以这样评价德国空军司令大白痴戈林:他甚至连空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空军的主要打击手段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搞不明白!  

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令人很不满意的。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  

1. 德国空军对战争的准备不论是人员、物资、技术还是心理方面都不够充足,尤其是对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性准备不足。德国空军的力量实际上只适合打一场中小规模的战争。加上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同时对于尽快结束战争的乐观判断所以德国经济迟迟未能进行彻底动员!将德国经济转到战时经济轨道上的关键人物是1942年2月被任命的军工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德国的战时经济可以说因斯佩尔的登场而变得泾渭分明,即便是在盟军愈演愈烈的战略轰炸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还是从42年后半年开始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是斯佩尔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整理改进了因为N粹体制弊端而造成的各种重复指示和一些矛盾命令等等。在斯佩尔上任半年后,德国军工生产指数上升了27个百分点,坦克战车生产增加了25%,彈藥生产增加了97%。‘在斯佩尔的领导指挥下,德国军工生产增加了3倍。这些成绩,与其说是独裁体制的功劳,倒不如说是之前体制动员的不彻底。’  

2.最关键的就是德国空军对科学技术只是被动的接受,就更谈不上对技术的规划引导了!  

    梅塞施密特博士的BF-109战斗机有利于大规模快速生产的思想,谭克博士的FW-190战斗机有利于飞行员战斗力发挥、多功能的思想,Do335“箭”式战机以单发的气动外形利用上双发的动力的设计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是第一流的设计思想!为什么这些设计思想不是德国空军提出来的?为什么在这些先进的设计思想出现后,德国空军仍然未能加以有效的综合利用?这些充分说明了:德国空军对科学技术对于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不够彻底!对于德国空军将要打什么战争,德国空军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德国的基本国情是怎样,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未予全面考虑规划!  

3.最后一点就是运用上极为拙劣。我认为:德国空军没有系统完善的空军战略,也没有配套的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甚至没有合适的完善独立的进攻型战术!(闪电战是联合战术)德国陆军的闪电战、德国海军的吨位战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即使在德国空军失败以后,德国海陆军仍然支持了一段时间。而德国空军离开了陆军刻薄地说就是只会凭本能打仗了!它在法国不知道该怎样消灭英国空军,在意大利不知道该如何消灭马耳他!甚至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土防空战中它都不知道该如何对付敌方的轰炸机!  

    德国空军是德国三大军种中唯一没有独立的出色成就的!他的出色成就来自他的超级王牌而不是他自己!它的总司令大白痴戈林长期受到元首器重,不仅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还拥有资源的优先照顾。因此德国空军如此的不尽人意完全可以归结于—德国空军总司令超级无敌下贱卑鄙无耻的猪猡戈林的无能!

作者: 早晨的阳光    时间: 2009-11-19 16:59
谢谢版主介绍,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