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人海狂潮的奥秘——前苏联装备与动员体制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1-15 13:34
标题: 人海狂潮的奥秘——前苏联装备与动员体制
1941年,踌躇满志的德国人向苏联发动了进攻。情报表明,苏军的总兵力约为200个师,而巴巴罗萨计划的战略意图就是快速歼灭苏军西线的144个师。然而,随着战事的进行,德国人发现自己被情报欺骗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就损失了上百万军队,出手的豪爽程度却依旧令人咋舌。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上将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已经发现并确认了360个俄国师。”

这并不是情报部门的过失,但这些俄国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苏联的独特动员体制——第二力量师(也称“看不见的师”)体制。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联人的这套体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假设一个苏军的步兵师,它的师级指挥部编制中有师长和副师长,旅级指挥部也有旅长和副旅长。通常来说副手部队长都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但是在这一套体制里却不同。这些副部队长都兼有另一个职务——第二力量部队的正部队长。

我们假设战争爆发,这个师离开军营赶赴前线,而那些副职部队长却要留下来。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这个军营将迎来整整一个师的退役或预备役士兵,这些原来的副部队长则成了新的正部队长。由于这些军官已经在原部队里共事过多年,能够较好地相互配合与协调,这个新的师只需要对士兵进行两个星期的恢复性训练就可以开赴战场。

但光有人还不够,武器从哪里来?很简单,那些已经被封存的退役武器有机会重返战场了。这些武器虽然破旧,却正是那些退役老兵们能够使用得得心应手的东西,军工部门也因此不用再承担更多的压力。

平心而论,这样的师装备老旧、官兵不熟,自然是无法与那些常备的步兵师相比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师,而且它的军官组织足以执行作战命令。1941年上百个这样的师出现在了战场上,对改善战场态势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当然,仅凭借步兵师是不可能战胜德国人的装甲兵的,德国人真正畏惧的也并非是苏军的人海冲锋,而是汹涌的装甲狂潮。这里就要说到人以外的战争要素——装备了。苏联人的胜利不但是战略方面的胜利、国家体制方面的胜利和物质力量的胜利,也是装备思想的胜利。

所有的苏联武器设计和采用原则都出奇的一致——简单耐用的就是最好的。在达到军队要求的前提下,苏联设计师选择方案时永远只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

苏联步兵军官最喜爱的武器是迫击炮,因为它移动、*作都十分简便并能在任何状况下立刻准备好向敌人射击,教会一名士兵使用它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由于迫击炮和其弹药都十分便于生产,一般也不用担心供应问题。

T-34坦克是苏联在二战中最为著名的武器,其结构却也出人意料的简单。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的钢产量大致相同。在德国工厂遭到盟军战略轰炸时,苏联也失去了很多的工业区,剩下的乌拉尔更是在露天作业,因此这一因素我们也权且算两相抵消。德国可以和苏军主力坦克T-34抗衡的豹式和虎王分别生产了4800多辆和不到500辆(虎式生产了多少我忘了,但也绝对不是很多。)。然而苏联却生产了100000辆坦克,其中70000辆是T-34。苏军在库尔斯克一口气损失了3000辆坦克,仍是德军的数倍,但却脸不红、气不喘,继续大兵压境,其底气大概就源于此。而且T-34虽然简单,却并不是一种性能低劣的武器,相反它正是世界上当时最具威力的坦克.

同时,苏联武器的简单性还有另外一个极致——猴型(这是一个比喻:人和猴子都是灵长类动物,但人肯定要比猴子先进)。猴型是用来在战时生产的简化到了极致的型号(比如说把自动装弹机变成*工装填),它与第二力量师一样,被期望以数量的绝对优势压倒对手。

除此之外,猴型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出口(主要出口到中东)。除了可以赚钱之外;还能检验自己的猴型装备在战场上的表现,同时也在平时积累了猴型的生产经验;西方国家在俘获了苏联的猴型之后,更是对苏联装备的性能产生了错误的印象,这又间接达成了战略欺骗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

总的来说,苏联的动员体制和装备体制都是与其国防战略相适应的。这些体制使苏联能够依靠其国土、资源与人口与敌军进行长期的消耗战,其冷战色彩十分浓厚。现在冷战早已结束,苏联也已经解体,但其留下的军事智慧却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1-15 13:36
前苏联装备与动员体制,感谢分享文章!
作者: 早晨的阳光    时间: 2009-11-15 13:36
前苏联的东西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