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纨绔集大成者 八旗子弟【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0-28 21:01
标题: 纨绔集大成者 八旗子弟【转载】
清代贵族的形成,始于它的八旗制度。这种制度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即已形成,它是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在战争中所创立。原有正黄、正自、正红、正蓝四旗;后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它是当时后金政权包括军、政、财、经等各个方面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这些八旗子弟自幼苦练射骑,勇猛善战,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从征为兵,在他们入关之前,以及入关后的初期,确实有很强的战斗力,应该说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并最后统一中原。

但是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终日肥马轻裘,挥霍无度,精神空虚到了极点。在战场上,他们已经没有丝毫战斗力了,但是,他们却开辟了另外一个战场——玩艺儿。

老舍替八旗子弟画过一幅入木三分的肖像:“在满清的末几十年,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汉人所供给的米,与花汉人供献的银子而外,整天整月的都消磨在生活的艺术中。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们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的悦耳的鼓儿词。他们没有力气保卫疆土和稳定政权,可是他们会使鸡鸟鱼虫都与文化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就是从我们 现在还能在北平看到的一些小玩艺儿中,像鸽铃、鼻烟壶儿、蟋蟀罐子、鸟儿笼子、兔儿爷,我们若是细心的去看,就还能看出一点点旗人怎样在微小的地方花费了最多的心血。”

正是因为八旗子弟将全部战斗力都投入了玩艺儿战线,才让他们迅速成为历史遗留的包袱,但这些用上等天鹅绒制作的包袱皮,却将一个个物件擦拭的锃明瓦亮。
京剧,绝对是八旗子弟捧起来的国粹。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 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 (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后来又吸收了汉调、秦腔等不同地区戏曲特点,终于形成。清代画家沈蓉甫,根据当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13位演员,绘了一幅《同光十三绝》图。这13个人是张长胜、刘赶三、程长庚、时小福、卢胜奎、谭鑫培、郝兰田、梅巧伶、余紫云、徐小香、杨鸣玉、朱莲芬、杨月楼。他们代表了当时的各种角色,是京剧艺术的奠基人。
清末慈禧太后不仅看宫里戏班演戏,还经常请一些当时的名角到宫中演出。她晚年时,春、夏、秋季在德和园戏楼看戏;冬天则在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看戏。上之所好,下必须从焉。八旗子弟从此可算做下病喽,不听戏,不捧角,不玩票,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北京城里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很多人都是票友,听的时间长了,这些人就喜欢唱上几句,甚至粉墨登场,过过戏瘾。嘉道年间的贝勒奕绮,同光年间的贝勒载澂都是当时著名的票友。更有甚者,有的迷戏迷得连官都不做了,产业也卖了,要不是祖上庇佑,恐怕饿死了还要荒腔走板的来两句。不过话分两头,就是有玩成的。德珺如,早期京剧小生演员,生于1852年,卒于1925年,满族,祖籍北京。他自幼常以票友身分客串青衣,曾入翠峰庵票房,后正式“下海”当演员,改习小生。德珺如祖上可是正经的封疆大吏,给了个官楞是没有捆住这人。不过后来德珺如也没给你丢脸,他的唱法吸取了徐小香的刚劲和龙德云的气势,嗓音宽亮,刚柔相济,小嗓和大嗓结合自然无痕,曾首创《罗成叫关》的唢呐伴唱。更收了净角金少山、老生孟小如和小生金仲仁为弟子,其外孙谭富英工老生。了解京剧历史的人,听到这几个名字,就知道德珺如在梨园行里的地位了吧。 2,玩鸟

八旗子弟好玩鸟是人人皆知,提笼架鸟简直成了八旗子弟的标准照。可是你要是知道《清太宗实录》等书中记载着一段话,恐怕就要说子孙不屑了。有人捕得一只很好的鸟,拿来送给皇太极,请他收下,皇太极说:“此鸟虽有好音”,但因玩物丧志,所以拒而不受。可是后来的八旗子弟楞是把鸟玩出了花,这恐怕要气掉了他们老祖宗的鼻子。

清代八旗兵丁和闲散人等不时出猎,猎鸟是主要活动之一。捕来好鸟自己饲养,并赠送亲朋。女真人久有养鸟听其“好音”的爱好。满族自其久远先世即以渔猪为业,人们终日猎于山林,顺便捕捉鸣禽养着,听其鸣声以调剂生活,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养鸟听音是满族人传统的爱好,满人进关,将它带到北京,并传至各地。此项爱好进了北京,经满汉各族爱好者关心,其内容大为丰富,较它原在关外满人手中时提高甚大。捕来的鸣禽笼饲,同时还捕来锡嘴、交嘴、梧桐之类非鸣禽鸟类,它们善于练习各种“玩艺儿”,如打弹儿、开锁、叼旗、开箱等许多种技巧;现在称此为“驯鸟”。老北京视此项养鸟为“玩艺儿”,认为是“不上谱”的事,不当做“正宗”看待。这种玩艺儿鸟不入笼,而“上架”,就是决不可放在笼内养,只能在架上栖止。

当年八旗官兵以围猎为演武练兵的大事,人们平常出门办事,串亲访友,随时都“臂鹰”而行,就是臂上总是架着鹰。旗人养鸟提笼有个讲究,俗语说“文百灵,武画眉”,颇有意思。习文的人,当文差的人,如任拨什库、笔帖式及其他文差的人提百灵笼;当武差的人提画眉笼。提百灵笼的人,走在路上遇见人请“文式安”, 提画眉笼的人请“武架子安”。文式安是左腿弯,右腿后撤,半跪(膝不沾地),右手向下伸于右腿之侧。武架子安是左腿微弯,右腿向右后方稍撤而屈,下腰,右手向下伸于两腿之间(略靠右侧)。一位民俗学家这样描写北京的养鸟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倘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
3,斗蟋蟀

要说提笼架鸟是文闲,那斗蟋蟀可是武戏。清朝时斗蟋蟀盛况空前,仆人们挑着蟋蟀盆奔赴现场。事前做局者用天平称好蟋蟀分量,分量相等者方能决斗。双方主人押上赌注,数字写在水牌上,旁人也可押码。蟋蟀到了盆,主人就用“探子”诱其相斗。如一方斗败要跑,用“探子”引回再斗,三个回合后都跑了就算输。于是做局者收集双方赌注,扣掉百分之十的抽头,再付给赢方。斗蟋蟀时不许围观,只许双方主人和“监盆”者围观。斗赢了的蟋蟀,振翅长鸣,主人在盆盖后面贴纸上记上它的战绩。这类蟋蟀如死后,主人无限伤心,用白银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殓安葬,并谥以“常胜将军”、“开国大元帅”等称号。

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 面,饶有趣味。两只小虫,在拼搏中,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攻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蟋蟀的格斗战场,行家观之,津津乐道:两雄格斗激烈精彩与否,与蟋蟀的品种、斗前训练和格斗方式等均有直接关系。看来先前的八旗官兵,已经将自己的武功全都附着在这小虫子身上。古人玩蟋蟀有三个境界:一称“留意于物”,如贾似道之流,玩虫误国;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作为赌博手段,这是“贾之流毒”;三称“寓意于物”,此为最高境界,多文人雅士所为。“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不知道八旗子弟玩到了几品?
4,鼻烟壶

鼻烟壶有是一件八旗子弟留给我们的艺术品。

鼻烟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鼻烟壶不仅是盛装鼻烟的实用容器,更是供人玩赏和显示身份地位的艺术佳品。鼻烟壶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用料、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受到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的钟爱。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康熙、乾隆年间闻鼻烟风行一时,从最高贵的帝王到最底层的贫民,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之,有类于饮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视为第二生命,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 上层社会中皇亲宦官,八旗子弟、蒙王臣竞相以闻鼻烟及烟壶为炫耀门弟财富的时髦风尚。美食必美器,好马配好鞍,而鼻烟壶、鼻烟碟、烟壶盖、烟匙等的制作,也在争奇斗胜的需求刺激下,利用各种材质,工艺手法花样翻新,并向又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欣赏性发展,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 5,茶馆

以上说到所有的玩艺儿,都能在这里找到。老舍先生在他的名作《茶馆》里,写尽了北京几十年的沧桑。《茶馆》第一幕展示了戊戌运动失败后社会格局更迭期的时代生活,裕泰大茶馆里,算命先生、人贩子、流氓、贫民、太监、打手、暗探、满清遗老和维新斗士等一 同登场,小小的茶馆成为展现整个社会的一个窗口。陈浩陶醉般地评论道:“迷人的还是戏剧本身,当幕一拉起,灯光照在舞台上,人生杂沓,晚清的市井小民在茶馆里一桌一桌的讲话,每一个细节都是戏。你自然就目不暇给的盯着舞台人物的穿着、言语、手势、姿态,……光是那第一幕戏,戏剧大师曹禺曾说的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一幕,绝非虚言,你若人在剧场,千言万语说不尽。”

在《茶馆》的开篇,老舍先生写道:“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蹓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象把 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八旗子弟所有的玩艺儿,都在这里走过了辉煌到没落的轨迹。如今我们再看那些逝去的时尚,全是一片好奇之心,可谁知道,曾经,这些玩艺儿沾满了一个王朝的鲜血。过去的日子像常四爷撒出的一把纸钱,飘摇而去,如今,这些玩艺儿又从历史的尘埃中生长起来,却更加茁壮。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09-10-28 21:07
感谢楼主分享!
作者: 峡山散人    时间: 2009-10-28 21:08

作者: 9lixc    时间: 2009-10-28 21:27
我们新一代的八旗子弟不光继承了喜欢养花儿、溜鸟儿、观鱼、斗虫儿、捧角儿、玩儿票、闻烟儿......这些闲情逸致,也在科技、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孜孜不断的努力着、奋斗着、贡献着。

至少我是这样做的      ,当然业余时间都用来玩鸟儿、玩虫儿了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0-28 21:41
引用第3楼9lixc于2009-10-28 21:27发表的  :
我们新一代的八旗子弟不光继承了喜欢养花儿、溜鸟儿、观鱼、斗虫儿、捧角儿、玩儿票、闻烟儿......这些闲情逸致,也在科技、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孜孜不断的努力着、奋斗着、贡献着。

至少我是这样做的      ,当然业余时间都用来玩鸟儿、玩虫儿了     
讲的好啊
作者: 宋远贺    时间: 2009-10-28 22:05
闲情逸致讲的好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