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双笼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江东去    时间: 2009-10-27 23:50
标题: 双笼记
双    笼    记

第一回  圆好梦钟山觅绣鸟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广斛。虎踞龙蹯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钭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几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念奴娇》词——登建康赏心亭。)

       民国旧都南京,一个曾经是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都市,又是一个著名的消费城市。这里的旧街市,随着民国在此建都之后,似乎有了较大的改观,特别是自1929年为奉迎前开国总理孙中山先生灵柩,归葬南京东郊锺山(即紫金山)之后,南京的古城风貌,也增添了一些亮色,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大型现代化广场,和位列四角而新建的代表着四大家族财团利益的中、中、交、农四大银行,成为新都市的经济文化中心。
       说到古城的风韵,不能不提到以南京的夫子庙为中心的秦淮风光带,那里终年都是川流不息的游人,是一个十足的销金窟,更是一个鱼龙混杂、兼天堂与地狱之功能的喧闹之地。南京人有句说道,紫金山一天出一个宝,夫子庙一天用一个宝。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南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华。
       然而自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以后,南京城遭迂了史无前例的浩劫,而自从八年抗战胜利之后,南京又陷入数年内战的消耗,这长年的内耗,老百姓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叫人无可奈何的年代。
       话说这南京城南有一条不甚出名的小巷,文人们给它起了个秀雅的巷名叫花雨巷。这花雨巷虽近秦淮河边,但却是闹中取静的第一等好场所。巷子不太深,但住着一大户人家,主人就姓花,台甫振芳,住在这深宅大院已有好几代了,其祖上做过翰林院编修,是旗人中真正凭着真才实学考中进士的才子,这花振芳不仅世代书香,且平生光明磊落与世无争,且又乐善好施,待客有道。在京城供职时,常与宫中的鸟把式切磋鸟技,得到很多养鸟名家的真传。振芳于花甲之年告老还乡之后,每与家人在深宅花园内休憩时,总是要家人把他的几笼爱鸟,挂在尚未长出新叶的葡萄架子上,一边啜茗一边赏鸟。面对着花园中盛开的桃花,在春意盎然的阳光下,花振芳真正的享受到回家后含饴弄孙的愉悦与快乐。
       这花老爷有一妻一妾,自清帝逊位后,花振芳也叶落归根,回到南京花雨巷的祖宅,做起了寓公。正妻瓜尔佳氏,为庶出的王府格格,过早亡故。只有妾*生的一个儿子名叫花*见春,这花大少爷长大后,虽然生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可整日里不学无术、不思进取,每天价与一邦无业邦闲混在一起,饮酒作乐豪赌于花街柳巷。
       花见春之妻阮氏,乃贤德守成之妇,在家只知有三从四德,出门不识东西南北,是个老实得有些窝囊的女人。但她生了个女儿,却不同凡响。爷爷给她起名叫瑞香,正值二八年华,长得是花容月貌、肌白肤润。这瑞香虽生于殷贵之家,却不甚娇气,自小聪颖无比,平时除随母亲阮氏学得些针黹女红之外,便是在祖父的教诲下,学习了诗书礼仪之类,小小年纪,便通读了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俨然一读书的丕子。姑娘天资超凡,虽其父不肖,然祖父的家学渊源深厚,故造就其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才女。祖父花振芳见孙女如此好学知礼,疼爱有加,并视为掌上明珠。遂常与友人叹曰:吾虽有子,终不成器,未料孙女,才貌双绝,聪慧过人,亦可慰老夫晚年之所愿也。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这南京秦淮河,史称十里秦淮,实际上这十里秦淮流到大中桥后,在向北流去后就叫清溪河了。在经过桃叶渡后,便又分为两支,有一支向西北转入内桥湾,再一支就向东,进入东关头水闸。这东关头水闸一带,以出“花子”(乞丐)而闻名,那里的 “花子头”以放债、吃高利贷而名声显赫。虽然花子(乞丐)的名声不好听,可“盗亦有道”,丐邦亦有丐邦的规矩,但凡是“在册”的花子,每年、每月的“岁敬”和“月敬”是断然不敢少的,否则这夫子庙一带你就别想混了。这花子群里,可是个集社会之大成者,各色人等是应有尽有,拿现在的话说,是人才济济,俨然就是草根一族的独立王国。官府不及过问,士农工商更是不屑过问,成了一个十足的“六不管”的地方。
       那东水关的下面,有一排明城墙,墙内有一排“藏兵洞”,过去是用来守关的将士休息的地方,自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便不再驻军,正好成了丐邦集结之所。那些年,丐头要过逢五、逢十的大寿,那一邦大小乞丐忙里忙外,要与邦主增喜添寿,热闹非常,弄得藏兵洞一带张灯结彩像过节一样。那些普通的大小花子个个兴高采烈,纷纷抡着行礼叩头,又听说免去一个月的岁敬,更是乐不可支,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打发着岁月。
    时值民国初年,这东关头的丐邦,借军阀混战无瑕顾及民生之机,借风造势,把这只“天不管、地不管、只认丐头给饭碗”的一群“伸手大将军”们,搞成了遍及南京大街小巷的“训养有素”的乞讨大军。而这只大军的领军人物,名叫王世才,出身武术世家,其父曾在“长毛”的队伍中当过武术教官,故尔隐姓埋名,在这无册籍可考的丐邦队伍中,混成一流人物。时过境迁,当这大清国也快走到尽头时,这王世才子承父业,却反而发达兴旺起来,王氏不仅有其大量的不动产,而且又借势在夫子庙秦淮河的河房一带,开办了妓院和赌场,其声势之大几无人能望其项背。
    随着年令的增长,王世才渐渐放手丐邦事务,由其徒弟们去打理,而将精力放在茶馆、戏园等娱乐项目上,其中以“小得意”酒楼的生意为最好。而这间茶楼的主事,即是王世才的独生儿子王竹庵。
    这王竹庵年方二十出头,也是风流倜傥、少年英发。虽家世颇为人垢病,但其结交的一邦朋友,却不乏文人、墨客之流。平常这王公子最喜爱养鸟,身居闹市红尘,却独善其身、纤尘不染,交结的朋友多为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养鸟界精英名流。这些人在小乐意酒楼,成天的聚而乐之,其中最为喜爱的鸟,就是盛产于南京的绿绣眼鸟。
       王竹庵虽喜爱绣眼鸟,但玩的都是鸟友们在鸟市上买来的“网货”,很少见到有出类拔萃的精品鸟。一日他与鸟友商议,听说东郊一带,正值绣眼北徙南京,时当挑花春汛,正是捕获春鸟最嘉之时。可从来未自己上山捕过鸟,如此奈何?
       “竹庵兄多此一虑,小弟有一表兄,家住钟山脚下,虽为菜农,但极善捕鸟,且家中现成备有网具,我等明日驾车前去,定能满载而归。”鸟友中一个叫扬兴的说道。
    “如此甚好,待明日早起,多备些酒莱,我等就在山上消遣一日,何乐而不为?”竹庵喜道。
    翌日清晨,一邦鸟友,套上一挂马车迳直向东郊方向驶来。在晨曦之中,那锺山一片新绿,在桃李芳菲之间,一弯溪水绕过一片竹林,经由漫山遍野的山花,消失在紫色的雾蔼之中。但见:
       春山喜看赏花客,绿水笑迎爱鸟人。
       这一阵阵鸟语啁啾,大唱之声由远而近,喜煞了王竹庵等一群爱鸟人,连忙招呼架网捕捉。不一会功夫,几个莽撞的“小家伙”就被网住。原来这绣眼鸟自南方集小群迁徒而来,一路风餐露宿来到这金陵宝地,看中了这有山有水、有着神光灵气的温柔之乡,为的是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于是这无形中造就了南京钟山一带,成了江东这长江下游著名的丘陵地区、盛产闻名于世的“南京本山绣眼鸟”的精选之地。
       约莫过了巳时,见已捕获了几十只鸟,竹庵便招呼大家罢手,这一群人就来到了扬兴的表兄家。这一行人,走了不多时,来到山下,远处望去,倒是好一处所在。有辞赞曰:
    柴门半掩,木栅环绕。背靠着如黛青山,守着这几亩田园。有板挢可系不系之舟,无宾客常扣难扣之门。今逢雅士游东郊,再扫蕃蓠迎故人。
        这扬兴的表兄家,就建在山脚下,那里风光绮丽,景色迷人。因当年明太祖皇陵之所在,故驻有守陵卫士在此,世代承袭,故称孝陵卫。明朝时这一带乃皇陵禁地,闲人那得僭入。这孝陵卫原有牌坊和守陵卫士营房,大门有号称天下第一大的“卧碑”,和九龙精刻大牌坊,坊前有石柱,上隽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几个大字,故又可称“下马坊”。明代官员祭拜太祖时,不管你多大官,均得在此下马步行,故孝陵卫有专司的马厩,和供官员们临时休憩的场地。由孝陵卫入内至皇陵的宝顶,依次是:下马坊(即孝陵的“门卫”)、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四方城)神道、孝陵大门、享殿(祭堂)、太祖墓宝顶。这七大建筑群按军师刘伯温的“七星拱月”星象图排列,故路线呈“斗”字形,所以祭拜者的路线均无直线可达,堪称一大奇观。
        然而,斗转星移,世代更替,明孝陵又几经战火,到清末时,己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这孝陵卫己随明王朝的复灭而消亡,而留居此地的一些菜农,很多均为当年守卫太祖皇陵卫士的后裔。
这扬兴的表兄叫朱明,乃明太祖守陵官的后裔,明朝自成祖迁都北京后,这南京就成了故都,又称南都。一些不甚得宠、但又对永乐帝不构成威胁的王室成员的后裔,也就恩放南京守孝陵以养老送终,这朱明便是其中之一。扬兴带领众人来到表兄朱明家中,虽然早己看不出当年身为王朝贵胄后裔的珠丝马迹,但可以看出这里生活仍属于小康之家。
        几个少豪在酒足钣饱之后,便要将捕捉的绣眼鸟拿出来鉴赏一番。扬兴拿出存放在表兄家的养笼,将捕捉到的二十来只绣眼鸟一一过笼品鉴。居然品到过半,未见到色、相超群者。待最后一拨鸟过到小笼中后,扬兴眼睛突然一亮,但见那只鸟:
    身材颀长尾紧收,羽毛紧薄宽额头。眼框白晰大而圆,眼珠凸显精气透。
      “哇,好鸟!”扬兴不禁失声叫道。
    这扬兴一声喊叫,惊得众人围拢而来。那王竹庵正在院中赏花,突听喊声便急至而来,把这鸟儿细细观看。只见那只绣眼鸟,双足挺立栖棍之上,一双如星辰闪烁般、泛淡紫金光环的水晶眼,宽额头顶中心,有一颗黄豆大小的金黄羽斑,就如同头顶一颗金印,透着威武秀美。再看它那毛色,暗绿色软缎紧密铺地,鱼肚白的脯毛平顺细滑。真个是:此鸟应是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竹庵上前,将鸟挂至柴门外的树下道:“端的是好鸟,但不知此鸟叫声如何?”随即有人用嘴效仿绣眼鸣声,这鸟儿也跟着叫了起来,虽是叽哩咕噜的小声叙鸣,谁知过了不久便唱了几声,而且唱声逐渐高亢激越,令人惊诧不己。
       “哇,神了。一般这‘春山小老毛’刚被捕捉进笼即能唱鸣,似这等鸟可谓百年难遇,该着这鸟与王公子有缘啊。”自此以后,王竹庵东郊得异鸟的佳话就在夫子庙一带传开了。这小得意酒楼的生意也如烈火喷油一样好得没法说了。看着这笼中的爱鸟,一气唱上几十口的鸣声,王竹庵心中那个美啊,一天他在茶楼赏鸟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心想这鸟儿既与我有缘,应该给它起个好名子才对。“叫什么好呢?”他望着鸟儿细细的凝视着,嘴里不停的自忖,看那只鸟的异相,头顶上方那块金黄色如黄豆般大的羽斑,像头顶上方顶着一颗金印,一想对了,那就叫他“一颗印”吧,从此秦淮河边的一只“金顶一颗印”的异鸟大名就此传开了。
     这转眼过了一年,又到了翌年春天,那只唱遍金陵城末迂对手的“金顶一颗印”越发出落得“一表人才”啦,喜得那竹庵爱如掌上明珠,只要有友人来访,十有八九都是冲着“一颗印”来的。这天王竹庵在后花园和一般鸟友闲谈,突然暗暗寻思道:“这鸟是真的遂了我的心,可这鸟笼却实在寒碜,虽说这南京城十里秦淮一带,玩好笼子的玩家也不算少,但没有那家能配得上我那只“金顶一颗印”的。竹庵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他心爱的鸟儿配上一张好鸟笼。同时他又再三嘱咐他的鸟友,用心探觅,一旦发现好笼,速来告之。
       这一天正值中秋节,王竹庵、扬兴一夥人,包了一条船并备上酒菜,带上了几笼绣眼鸟登上游船,在秦淮河上徜徉,那*鸟儿上了游船,如鱼得水般的一个个唱声不断,再加上两岸河房不断传出的丝竹管弦筲笛之声,愈发地性起。鸟儿的鸣声,借着水音传扬开去,真个是令人特别地赏心悦目。
有词人赞曰:调寄《卜算子》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洲。长河秋水载不尽,几度梦魂游。
总有江东客,情系石城头。莫问当年兴衰事,一醉解千愁。

                          
       小船在桨声之中悠缓地向西驰去,伴随着一阵阵绣眼鸟的唱鸣声,却引来了一个人的注目,他就是花雨巷的名宿,城南有名的大玩家——花振芳。
  花老先生正在自己家临秦淮河岸边不远的花园里休憩,突然听到一阵阵绣眼鸟的鸣声自远而近的向身边袭来,按说这绣眼鸟刚刚换过羽,即使能上性唱上几口,那也不会像春天“上大性”时那样,一口气几十口的大唱。
       再听这唱声,纯正地道,句句交待清楚,丝毫不含糊拖沓。远听:如金钟击玉磬,声声教人沁心脾,近觑:似纤手拨筝弦,阵阵秋风扫黄叶。声借水势,一浪高过一浪远。水逐波行,一波又逐一波高。天生尤物今得见,何苦再向梦里寻。
  这花老先生看到如此情景,如痴如醉,有如醍醐灌顶,终非己物,也只能坛花一现。眼看着小船即将向码头靠来,亦不知这行人是否就此上岸?遂立即命家人到码头探视,寻问可否请众位朋友到寒舍一叙。
       竹庵、扬兴一干人等在船上便听刘二谈到,这鼎新桥和笪桥之间,有一条花雨巷,这巷内住著一大户人家,姓花,人称花老员外。其祖上是书香门第,出过几个翰林,到了花振芳这一代,家业己现凋零。花家尽管不似当年的显贵阔绰,仍然殷实如常。老人家致仕以后,更是在家闭门谢客,尽日里只与花鸟为伴,很少与人交往。
       那刘二的大名叫刘宝栅,因家中排行第二,故人称刘二,也是这城南一带的玩鸟行家。他早年曾听到父亲谈起过,这花老先生是南京城最有名的玩家,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古董博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晓。他还听说老人家珍藏一对鸟笼,从来不肯示人,就是很多有头有脸的大玩家,登门拜访想求得一见,均被委婉谢绝。至今这宝物究竟是什么样儿,几乎没有什么人亲眼看到过。
那王竹庵听道此言,心里恨不得立马飞到花家一睹为快。那刘二说道:“王公子休得性急,这花家深宅大院,岂容得擅闯?再说即使让你进去,人家未必能将鸟笼捧出,让我等陌生人一观。”
       “依你之见呢?”
       “依我看只能由浅入深,从长计议,切勿莽撞行事,更不得无理取闹的扰乱人家生活……”
于是这一行人将船靠上码头,来到岸边一茶馆,紧靠着花家的后花园不远的河边柳树下,把几笼绣眼鸟分别挂开。
       正是:为见一眼真佛在,自要虔心烧柱香。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作者: 大江东去    时间: 2009-10-27 23:55
哈哈,总算发出了第一回,也让我如释重负,不过下回将会如何,不得而知,这次发文原考虑用大号字加彩,但不知何故未达预期。
作者: 合一轩    时间: 2009-10-28 00:19
拜读了,感谢大江东去,静候下回分解。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0-28 03:00
圆好梦钟山觅绣鸟,双笼记,第一回,拜读了,谢谢您的分享!   
作者: 老戴、daiming    时间: 2009-10-28 05:19
拜读了、并收藏,静候下回分解……
作者: 孤独罗汉    时间: 2009-10-28 06:54
有意思 静等下回 希望楼主快些发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09-10-28 06:58
谢谢您的分享!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09-10-28 07:26
社会上各种小说很多,就是缺养鸟的好文章,今天见到了,真高兴!期盼下回!
作者: 6500    时间: 2009-10-28 08:02
谢谢分享!收藏了~~~     
作者: 早晨的阳光    时间: 2009-10-28 08:23
拜读了!!
作者: 山雀    时间: 2009-10-28 10:22
支持原创   
作者: 守信如节    时间: 2009-10-28 10:40
看了放不下

作者: 彪彪    时间: 2009-10-28 11:02
          
作者: x-6-1    时间: 2009-10-28 12:48
好文章,谢谢。
作者: 建华    时间: 2009-10-28 13:00
文采飞扬。
作者: 宋远贺    时间: 2009-10-28 13:21
拜读了,谢谢
作者: 大连红箭    时间: 2009-10-28 13:39
   感谢楼主分享!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09-10-28 14:11
拜读了,文采飞扬。感谢大江东去lz,静候下回分解。
作者: 契卡    时间: 2009-10-28 15:03
好。楼主辛苦了。   

静候下文
作者: 老王.show    时间: 2009-10-28 16:10
好文章!大作精彩,字里行间引经据典,不仅表述了金陵地脉文化,更突出了秦淮风土。关于正题那金顶一颗印的,也许还有锁金笼的故事开端,初读已觉很有滋味。
真的好文章!先收藏下!期待下回!
作者: laohao    时间: 2009-10-28 16:45
感谢大江东去顾问的辛勤劳动,感谢大江东去顾问给大家带来的快乐!为表谢意,特颁发大江东去顾问"会员终身成就"勋章! [attach]330506[/attach]


再次感谢!
作者: 孔子鸟    时间: 2009-10-28 17:51
俺不看,留着,俺舍不得!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9-10-28 18:56
收藏,拜读了,谢谢!
作者: 黄石牛牛    时间: 2009-10-28 19:04
老先生雄风依旧!
作者: 韦丁狂    时间: 2009-10-28 20:01
能写出如此震撼的文章非具备出色文采和谙熟绣眼鸟经之人而不能为也,期待大江东去老师的旷世之作早日收笔。
作者: 宋远贺    时间: 2009-10-28 20:33
第一回,拜读了
作者: zblovetj    时间: 2009-10-28 20:34
好文章,拜读
作者: 一路荼糜    时间: 2009-10-28 21:15
终于看到了.............
作者: 杉菜~    时间: 2009-10-28 21:43
引用第3楼木子金军于2009-10-28 03:00发表的  :
圆好梦钟山觅绣鸟,双笼记,第一回,拜读了,谢谢您的分享!   

作者: 我无鸟    时间: 2009-10-28 22:30
引用第24楼韦丁狂于2009-10-28 20:01发表的  :
能写出如此震撼的文章非具备出色文采和谙熟绣眼鸟经之人而不能为也,期待大江东去老师的旷世之作早日收笔。
同感。。。
作者: 我无鸟    时间: 2009-10-28 22:36
请大江东去。允许我转到qq群里与更多朋友分享!!!
作者: 内蒙老马    时间: 2009-10-28 23:13
拜读佳作 急待下回
作者: 朽木    时间: 2009-10-29 00:04
不辞辛劳,博识广见!!
作者: 青档绣眼    时间: 2009-10-31 14:01
   细细字字看完,好!
作者: 绣眼    时间: 2009-11-1 21:57
古悠秦淮、尽在笔下,感谢裴老。。。。。
作者: 晋京    时间: 2009-11-2 08:42

 当代话本巨擎巨献.胜过三言二拍.中花客有福啊.向裴老致敬!!!!!!!!!!!!!
作者: 江城秀迷    时间: 2009-11-2 10:53
拜读并收藏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