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明十三陵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烽火    时间: 2009-9-4 07:11
标题: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的13个皇帝的陵墓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座皇帝陵墓掩映在青山秀水之间,宫殿巍峨,金碧辉煌。

    目前十三陵只对游人开放神道、长陵、定陵和昭陵。神道是进入墓区的俑道,神道两旁矗立着数十座巨大的明代石雕像,这就是18对石人和石兽。这些巨大的石人、石兽,雕工精细,造型生动,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它们表示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这些巨大的石雕,有的体积达30多立方米,是利用冬天在路上泼水成冰,将雕像放在冰道上拖运到这里的。

    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作者: 青岛烽火    时间: 2009-9-4 07:12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一、墓主明穆宗朱载垕及皇后李氏、陈氏、李氏生平

  (一)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世宗朱厚 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继皇帝位,次年改元“隆庆”,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九月十九日葬昭陵。

  按照明朝的礼制,哀冲、庄敬二位太子死后,就应立穆宗为太子。但世宗认为,穆宗的两个哥哥被立为太子后都过早死去,所以不敢再立太子。这样一来,穆宗的异母弟载 ,倚恃其母卢靖妃有宠于世宗皇帝,时有夺取皇太子位之意。当时君臣上下议论纷纷,世宗遂于嘉靖四十年命景王就藩德安。四年后景王死去,世宗对大学士徐阶说:我这个儿子平素总有夺嫡之心,现在总算死了。

    穆宗即位之初,颇有节俭之行。在朝政的处理上,穆宗初登政坛,也不乏振兴之举。面临世宗朝遗留下的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不安定因素,他在宫内信任比较正派的内官监太监李芳,在大臣中,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些出色的政治家,朝延政治出现了新的起色。

  临政之初,内阁首辅大臣徐阶在草拟世宗遗诏和穆宗即位诏书时,提出了为嘉靖年间因建言(规劝皇帝)而获罪的官员平反,将遇弄世宗的方士交付法司治罪,停止斋醮活动,罢织造,停采买珠宝香料等无益之举,大赦天下,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前各地所拖欠的田赋,减免明年天下田赋之半,赦免并启用被囚于狱中的原户部主事海瑞及吴时来、赵锦等33名官员,为遭严嵩迫害的杨继盛等45名官员昭雪平反。这 些大得人心的做法实施后,“朝野号 感激”,对消除世宗朝的种种弊端产生了一定作用。

  穆宗登基后,政事虽有振作,但毕竟是在王府的花天酒地中生活惯了,其初政之美仅维系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沉醉在后宫的享乐之中。

  他不顾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经济形势,多次取太仓银入内府。又下诏户部四处购买猫睛石、祖母绿及各色珠宝,大兴土木修建宫苑等,在位六年中,传旨取银竟不下数十万两。

  在宫中,滕祥、孟冲、陈洪三名太监,“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太监李芳切谏,穆宗竟解除其内官职务。陈皇后因劝谏而被出之别宫。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劝谏,但穆宗根本听不进去,许多人被廷杖削籍。
  穆宗终日沉醉于声色玩乐之中,对朝廷政治遂觉厌烦。他长年不上朝问政,更不愿走出皇宫,体察民情。
  幸运的是,隆庆年间的几位内阁大臣,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一些颇有作为的政治家。穆宗皇帝对朝政不感兴趣,却也能采纳内阁的意见。因而隆庆一朝,虽因时间暂短,没有形成“中兴盛世”的局面,却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世宗朝所遗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机的形势。
  (二)孝懿庄皇后李氏  

  孝懿庄皇后李氏,北京昌平人,锦衣卫百户李铭(后以女显贵,官至锦衣卫副千户,封德平伯)之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世宗传谕礼部,皇三子(即穆宗)、皇四子(景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命将京城凡年龄在14至16岁的未婚女子全部送至二王馆以备选取。三天后,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世宗皇帝为其亲定丧仪规制。同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丰裕口。穆宗即位后,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追谥为孝懿皇后。隆庆六年七月,神宗又上尊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迁葬昭陵。 

(三)孝安皇后陈氏  


  孝安皇后陈氏,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授中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后改授锦衣卫副千户,封固安伯)之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隆庆二年,穆宗沉湎酒色,陈氏微谏,被责令迁居别宫。隆庆三年正月,御史詹仰庇巡视皇城,遇医官从皇宫出来。医官透露宫内情况,说皇后居处别宫,病情十分沉重。
  詹仰庇随即上疏对穆宗说:皇后是先帝为陛下所选,是宗庙、社稷之主,也是四方家人效法的榜样。现在皇后迁居别宫已近一年,以致抑郁成疾,皇上却从来不闻不问,将来一旦传扬出去,岂不有损于皇帝的圣德,被天下的人讥讽吗?请陛下收回成命,让皇后回到中宫(坤宁宫)调养。穆宗却说:皇后侍联多年,没有生子,最近又得了病,移居别宫,是为了有个安适的环境,以便养病。给事中王之垣也劝穆宗,穆宗仍固执己意。
  穆宗死后,神宗继位,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万历六年(1578年)加尊号“贞懿”,十年加“康静”。史载,神宗对这位非亲母亲也十分孝敬。神宗早在当太子时,每天早晨过奉先殿(皇宫内祭祖之所),拜见过父母之后,总要到陈皇后哪里去问候一下。陈皇后每听到神宗走来的脚步声,就十分高兴。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四)孝定后李氏
  孝定后李氏,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谥“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圣皇太后”,享年70岁,葬昭陵。



    二、明昭陵的陵宫建筑

  (一)祖陵孙用,大峪葬穆宗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在乾清宫病故。

  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奉神宗之命往天寿山为穆宗选择陵地,选得了永陵左侧的潭峪岭(今德陵所在位置)。同年六月,神宗又命大学士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曹宪于即位礼后再去陵区审视。张居正对神宗说:送终的事情重大,寻找陵地的风水理论又十分微妙。事情重大,在处理上就应考虑详尽;道理微妙就应广集众言以便做得恰到好处。他建议参照嘉靖年间选永陵时事例,派遣礼、工二部大臣及科、道官各一员,钦天监通晓地理官员、阴阳人等,再推举廷臣中精于地理堪舆之术的官员一人,一同前往察看。

  于是,神宗命户部尚书张守直、礼部右侍郎朱大 、工部左侍郎赵锦、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江西道御史杨家相、工部主事易可久等官员与张居正一同前往天寿山察看。回来后,在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下,神宗决定采用大峪山做为穆宗陵寝的修建地点。

  为什么选好了潭峪岭不用,而用大峪山呢?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有两个。

  第一,大峪山的“风水”优于潭峪岭。张居正对大峪山有过一段描述。他说那里“山川形势结聚环抱……诚天地之隩区,帝王之真宅也”。而潭峪岭,则人多认为不吉。如清梁份就曾说那里是“孤峰独峙,左右界水中群山一起一伏参差不一”。又说那里“主山峻峭,气脉全无”。建在那里的德陵则是“左肩受风于北之东,右肩受风于西之北”。明代中叶,虽然有对“风水”之说不再过分讲究的情况,但尽量择吉而葬,却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张居正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大峪山有现成的玄宫和部分地面建筑,稍事增筑,陵园就可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省时省力,节省开支。

  大峪山为什么会有现成的玄宫建筑呢?这还要回顾一下世宗朝的一些历史。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荒淫无度的武宗朱厚照在他的淫乐窝——豹房病死。武宗无子,遂由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武宗堂弟)继承帝位,即世宗皇帝。
  世宗皇帝即位后,经过“大议礼”之争,于正德十六年十月,追尊其父原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尊母蒋氏为兴国后。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又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其母为本生章圣皇太后。同年修葺陵庙,荐号“显陵”。九月,有的大臣为讨好世宗,提出将埋在湖北安陆(今钟祥县)显陵的献皇帝改葬天寿山,这正中世宗的心意。他命工部办理。尚书赵璜认为不能改葬,理由是:皇考体魄所安,不可侵犯;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国家根本所在,不可轻动。他主张像太祖不迁皇陵,太宗(即成祖)不迁孝陵那样,不把显陵迁往天寿山。礼部尚书席书等大臣也极力反对,世宗只好作罢。
  事隔十几年后,世宗的母亲章圣皇太后于嘉靖十七年十二月病故。世宗忽然又下诏在天寿山营建显陵,打算把父母合葬于天寿山。他亲自到天寿山陵域选择陵址,见大峪山“林茅草郁,冈阜丰衍”,是个建陵的好地方,马上命令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蒋瑶等人提督内外员役,开始建陵。又命令大学士夏言和礼部尚书严嵩作“献皇帝梓宫启行图”及奉迁仪注。不久,世宗又变卦了。他说:“迁陵一事,联中夜思之。皇考奉藏体魄将二十年,一旦启露风尘之下,撼摇于道路之远,联心不安。” 打算把母亲章圣太后南袝显陵。
  他命锦衣卫指挥赵俊去湖北显陵,开启玄宫,审视大内“。但回报说玄宫内有水。于是,世宗亲自去显陵察看,命重建玄宫,以待合葬。世宗在回京的路上,途经庆都尧母墓,他灵机一动,又想仿尧父母异陵而葬的故事,不迁父亲的棺椁,而将母亲葬于大峪山。嘉靖十八年(1539年),他亲自去大峪山阅视陵工,又说:“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显陵后面的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宫南袝。”由于世宗犹豫不定,变幻无常,几经周折之后,这座新建好的玄宫便空了下来。穆宗生前没有预建寿宫,此时正好用上。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工部尚书朱衡从工地回来,向神宗叙述了玄宫内的情况。他说,肃皇帝为睿祖(献皇帝庙号“睿宗”)修建的玄宫“内紫光焕发,和气郁蒸,门堂干净,宛若“暖室”。神宗听了十分高兴,随即命礼部议定发引事宜。八月二十二日,迁孝懿皇后李氏棺椁葬昭陵,九月十九日,穆宗皇帝的棺椁也葬入陵内。像这样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埋葬帝后的,在明代还是第一例。

   (二)两度兴工,耗银百万
  自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神宗下诏在大峪山建陵,声势浩大的地面建筑工程就开始了。工部尚书朱衡被委任总督山陵事务,工部左侍郎赵锦负责督催木石,工部右侍郎熊汝达和内宫监太监周宣等在工所提督施工。另外还有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佥书杨俊卿等在现场往来监工。
  工程进展十分迅速,仅仅一年时间,昭陵的工程就全部结束。为此,神宗特赐工部尚书朱衡等人银币若干,还恩准侍朗熊汝达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但好事多磨,由于施工不细,才过了一年的时间,陵园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工部主事王淑陵奉旨查看,回来后与陶金反映一致。并说棱恩殿、明楼、宝城等紧要处没有损伤。于是,工部又向神宗反映,陵寝重地,鼎建未及一年便出现事故,内外经管官员都应究治。辅臣张居正也引湖北显陵殿阁渗漏,降罚经管官员的事例,要求对此进行查处。为此,神宗对王淑陵的回奏进行了批评,说陵寝重地,怎能说沉陷处不紧要?并决定对欺慢误事,造作不精的提督工程太监周宣、左监丞郭全革恩一等,管工主事易可义、员外郎石汉降俸一级,官匠王宣等下法司提问。
  事情还没处理完,工科给事中吴文佳又对神宗说:“棱恩门、殿等处沉陷甚多,至于宝城砖石翻塌损伤,更为可虑。”神宗随即命工部侍郎陈一松、给事中胡汝钦再去陵园察勘。回来后报称:陵园沉陷严重,棱恩殿丹陛、方墙等处都有程度不同的沉陷、闪动,与陶金、王淑陵所奏相差悬殊。神宗览奏十分生气,马上命都察院会同工部对肇事人员进行参处。这次处罚比上次更为严厉,周宣、郭全各降三级,革去管事职务;熊汝达已致仕,着冠带闲住,恩荫罢革;易可义、石汉各降三级,调外任;等法司从重问拟;朱衡着以尚书致仕;杨俊卿等监工人员四人各降一级,郭元相夺俸半年;马录等法司提问。
  陶金、王淑陵因报告的时间与陈、胡二人察看的时间相差一月,其间大雨连绵,沉陷陆续增多,免以虚报处罚。
  由于昭陵棱恩门、棱恩殿、垣墙等处严重沉陷,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七月,陵工告竣。
  由于昭陵多次兴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第一次兴工(指地面建筑),万历元年十月工部盘查营建所用钱粮数,计用库银390932两,还不包括其中神木等三厂的木植用银、大通桥厂的白城砖用银、大石窝等厂旧石料的折银及户、兵二部雇抵班军工食行粮等用银。万历元年十二月,巡视厂库工科给事中梁式等查盘营建昭陵所用钱粮数,除工部上述实用银外,又有户、兵二部银110119两,总计用银50105O两有奇。其中;营缮司用银204422两,虞衡司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接修用银数,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几乎相当于隆庆时一年的财政总收入(隆庆年间岁入约230余万两)。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不得不由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作者: 青岛烽火    时间: 2009-9-4 07:13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一、墓主明神宗朱翊钧及皇后王氏生平

  (一)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八月十七日生,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三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六月十日即位,次年改元万历。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享年58岁。九月上尊谥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十月三日葬定陵,庙号“神宗”。明神宗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
  (二)孝端显皇后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王氏性格宽厚温和,对神宗生母孝定皇太后侍奉特别用心;对光宗朱常洛也很爱护,调护备至。而对万历帝的宠妃郑氏的争宠,她也从不计较。所以,《明史·后妃传》中称其“性端谨”,“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孝端皇后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病故,谥孝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朱常洛继位,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十月三日葬于定陵。  
   (三)孝靖皇后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上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其坟园建于天寿山陵区东井左侧。光宗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皇位,下诏追谥生母为皇太后,但其礼未行,他自己先于同年九月初一驾崩。熹宗朱由校即位,才为孝靖王氏上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并补充了一些随葬品。  

   二、明定陵的陵宫建筑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
  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详见《地下宫殿的考古发掘》),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作者: 青岛烽火    时间: 2009-9-4 07:14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一、墓主明成祖朱棣及皇后徐氏生平    明成祖朱棣一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七日封燕王,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就藩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征漠北,十八日病逝于榆木川,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十二月十九日葬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朱棣在明代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早在当燕王时,就曾屡帅诸将出征,并节制沿边士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去世,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优柔寡断,缺少从政经验的年轻皇帝。朱元璋在世时,为了监视各地的将官,把军政大权牢靠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曾先后三次封建诸子,把23个亲儿子分封为亲王,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并赋予了极大的军事指挥权。这些亲王在太祖死后,自恃尊属,多拥重兵而不法,尤其不把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为此,建文帝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意见,采取了“削藩”措施。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到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建文帝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朱棣见削藩就要轮到自己头上,就一面称病,一面在北平招募武士,训练军马,准备起事。后来,燕山百户倪谅告发了朱棣的阴谋。建文帝下令削夺燕王爵位,拘捕燕王府所有官员。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出动了驻扎在北平的所有军队,将燕王府团团围住。朱棣利用官兵不敢伤害自己的弱点,用诈降的计谋,把张、谢二人骗进王府杀死,遂率800守卫亲军杀出王府大门,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攻克九门,占领了北平城。并上书建文帝,说齐泰、黄子澄都是奸臣,他要遵照朱元璋所定的《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道,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话,为朝廷铲除奸臣。又自称其师为“靖难”,意思是为皇帝解除危难。经过四年的激战,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攻克了当时的都城南京。当朱棣率兵进城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在宫中与后妃自焚身死,也有人说他从地道跑出,出家当了和尚,远游滇、黔、巴、蜀。至今仍是明史的一桩疑案。

    燕王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宝座。第二年,改元“永乐”。朱棣即位后,为了避免藩王为争夺皇位而发动战乱,继续采取了削藩措施。先后把封在北方的诸王迁徙南方,并解除诸王军权,使军政大权完全归于皇帝。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毅然将京师由南京迁至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使明王朝北部边塞的军事防御力量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在发展对外交往和贸易上,他在永乐初年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满载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货物,远航西洋各国,换取海外奇珍,发展了中国与西洋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明王朝在世界的声望。


  仁孝文皇后徐氏
   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葬入陵园。



  二、明长陵的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棱”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这些精美的石雕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现在已无法查考。但北京市大兴县老君堂东曾出土明朝一位工部营缮所所副父亲的墓志。墓志中记载,墓主毛贵二有三个儿子。其第二子名叫毛荣,继承父业,擅长石雕技艺,在兄弟三人中他“尤有能名”,而且其技艺精湛,“超其朋俦”。永乐十一年随驾来北京,咸推其琢造精坚,俾之把总众役。十九年擢为工部营缮所丞。洪熙元年承命从事长陵,进授所副”。据墓志文可看出,毛荣不仅是个技艺超群的石雕艺人,而且因从事长陵营建有功而进授为工部营缮所所副。长陵精美的石雕刻或许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明朝从孝陵以后,陵寝祭殿有享殿、陵殿、献殿、寝殿、香殿等不同称呼。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延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案匣等。这些陈设说明,明朝陵殿具有供上陵朝拜举行大规模祭献活动,和平时司香火、四时供献、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双重功能。它兼有西汉陵寝寝殿、便殿或唐宋陵寝上下二宫祭祀用殿的功用长陵的这座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其珍贵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规模大,等级高。此殿制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明代又称奉天殿、皇极殿)修建,面阔9间(66.56米),进深5间(29.12米),柱网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为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覆以黄色琉璃瓦饰。正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上檐饰重翘重昂九踩斗拱,下檐饰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拱。六排柱前后廊式的柱网排列方式规整大方。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古称“三出陛”。其中,中间一出踏跺的御路石雕由上、中、下三块组成:最下面的一块与祾恩门图案相同,上面的两块分别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台基上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形制也与祾恩门相同。此外,月台两侧还设有祭陵时供执事人员上下的旁出踏跺。台基之后也设有三出踏跺,其形制同月台前踏跺。

   二是用材考究,此殿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优质楠木加工而成。各构件在殿内部分(除天花外)无油漆彩画,显得质朴无华。支撑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特别是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均在一米上下。其中,明间中间的4根金柱最为粗壮。左一缝前金柱底径达1.124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文献记载,天寿山各陵及北京宫殿所用楠木,采自四川、湖广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那里人迹不到,“毒蛇鸷兽出人山中,蜘蛛大如车轮,垂丝如幻絙,罥虎豹食之。采者以天子之命,谕祭山神,纵火焚林,然后敢入”。伐倒的楠木,也往往是“一木初卧,千夫难移”,明万历年间,四川一带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谚语。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六记明代运图,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经历。而结筏水运时,每筏运木604根要用竹4405根,此外,还配有运夫四十人,自蜀至京,不下万里,其运送周期通常都在三年左右。由此可知,明朝时采伐楠木确实十分艰难。而一木至京,费银竟达万两。
   三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读书。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建筑史学界研究元明两代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像长陵祾恩殿这样的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这座大殿从结构上看,属叠梁式构架体系,不推山。宋元时期的叉手、托脚等构件已不采用,宋元时期的襻间斗拱也按照“檩、垫、彷”的组合方式由垫板代替。整体结构更趋简化,节点更趋牢固。由于梁的外端做成巨大的耍头伸出斗失之外,柱头科斗拱的机能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挑檐檩因受力向下弯曲,平身科斗拱仍能起到悬挑的作用。平身科斗拱的形制采用了宋元两代都没有的落金式鎏金斗拱。斗拱后尾部分均呈30°角斜向上伸,真假昂并用。

   祾恩殿的左右两翼,明朝时曾建有左右配殿(又作“廊庑”)各十五间,清代中叶毁坏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09-9-4 07:22
  
作者: hjqsy    时间: 2009-9-4 07:53
十三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1-28 17:00
明十三陵!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1-28 19:16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