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 发表于 2017-7-11 08:33:03

一个太监一不小心成了大收藏家

原文:
帝不得已,罢西厂,使怀恩数直罪而宥之,令归御马监,调韦瑛边卫,散诸旗校还锦衣。中外大悦。然帝眷直不衰。直因言阁疏出司礼监黄赐、陈祖生意,为杨晔报复。帝即斥赐、祖生于南京。——《明史·宦者一》
译文:
皇上不得已,罢设西厂,派怀恩去历数汪直的罪状后宽宥了他,令他回到御马监,将韦瑛调往边防卫所,并将各个旗校遣回锦衣卫。朝廷内外人心大快。然而皇上对汪直的宠爱不衰。汪直于是说内阁的奏章是司礼监黄赐、陈祖生的主意,目的是为杨晔报仇。皇上马上将黄赐、陈祖生贬斥南京。
1
很多人看见这个标题,就会说,这肯定是要拿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来说事了。
答案错误!
今天要说的这个太监,比起牛逼轰轰的冯保冯大伴,名气略差,不过,和他有关系的这幅画,在中国画史研究中,重要性比《清明上河图》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太监名叫黄赐,时评“其才色足有动人者”,是说黄赐很有本事。这副传世名画是唐朝王维的《著色山水图》。
这幅画,还有《赵佶雪江归棹》,加上《清明上河图》,算得上明代中期的三大名品。

野山 发表于 2017-7-11 08:35:16

因为明朝太监“英才”辈出,所以哪怕黄赐做到了司礼监太监、南京内守备,依然没有在《明史·宦者传》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是在其他太监的传记中打打酱油。从《明史·汪直传》中我们可以找到黄赐躺枪,从司礼监太监被贬斥到南京的桥段。当时,雄心勃勃的成化皇帝朱见深感到现有的信息系统很不顺畅,不管是文官的奏章,还是锦衣卫东厂的情报渠道,都有些阻滞,皇帝经常陷入“耳不聪,目不明”的境地。成化皇帝决定起用汪直成立西厂,一时间风声鹤唳。西厂成立后,办的最轰动的一件案子就是“杨晔案”。杨晔是杨荣的曾孙,在福建担任建宁卫指挥(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杨荣是四朝元老,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一。这起案件简单地说就是:高官子弟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出了人命先是摆平地方官,被告到京城,又贿赂调查人员,还亲自来到京城上下打点,结果撞到了西厂的枪口上。案件不复杂,但是有点麻烦的是:杨晔死在了西厂大牢的酷刑之下。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满朝对西厂一片讨伐之声。迫于舆论,成化皇帝不得已只好解散西厂,汪直感到非常委屈,跟皇帝哭诉,说:“司礼监太监黄赐、陈祖生是福建人,收过杨晔的钱,我怀疑是他们在背后唆使的。”皇帝为了安抚汪直,一道旨意,把黄赐、陈祖生这两个倒霉的家伙贬到南京去了。这道旨意甚至比裁撤西厂的命令发出得还要早一些。

野山 发表于 2017-7-11 08:35:57

明朝的南京是一个很奇葩的所在。
这里有着全套的皇宫、政府衙门,却是一帮刺头和过气人物的聚集之地。
黄赐担任的“南京守备太监”,可以说是中国南方权力最大的人,掌握南方10多万军队以及地方政权,黄赐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黄赐虽然远离中枢,但权力很大、日子很舒坦。
黄赐到了南京之后,正史上很少出现黄赐的名字,和他有关的只言片语的记载,无非就是文官和太监抢地皮,狗咬狗的事情,虽说闹得满城风雨,但是对于把农民开垦的荒地收入自己囊中,又或者是不执行中央免税政策之类的事情,皇帝一般对太监也就是申斥一下,眼开眼闭。
尝到过权力滋味的人,不会甘心就此悠哉游哉,黄赐也不例外。
黄赐知道王皇后喜欢字画,就想方设法在南京搜刮字画,希望攀上皇后这条线,找机会东山再起。
可是,成化皇帝最宠爱的并不是王皇后,而是万贵妃。万贵妃喜欢的也不是字画,而是瓷器(尤以鸡缸杯为最)。
所以,黄赐的愿望注定不会实现,倒是阴差阳错成了当时的第一大收藏家。

野山 发表于 2017-7-11 08:37:03



南京当时一个名叫钱能的太监,和黄赐一样,都喜好收藏书画,他们似乎是合着伙,搞到了明代黔宁王府的大量书画藏品,然后每隔五天,两人交换两箱晋、唐、宋各朝的书画,互相观赏品鉴,关于“五天、两箱”这个细节,明代就有无数羡艳的记载,这得花多少银子啊——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在黄赐近乎痴迷的收藏过程中,王维的《著色山水图》,无疑是其中第一名品。
这幅画事实上是从南京皇宫里面偷的!细节至少有三种说法。
其一,西华门说。
当时,一个小太监张本,在西华门发现了一个圆形漆盒,里面有两件古画,一件是王维的《著色山水图》,另一件是苏汉臣的《瑞应图》(是不是龙美术馆收藏的那一卷不知道)。小太监把两件古画分别献给了同时担任南京守备太监的黄赐和安宁。安宁去世之后,黄赐又拿走了原属于安宁的那件画,并把两件古画都进献到了北京。
这种说法被记录在明朝历史学家黄瑜的《双槐岁钞》中。
其二,后宰门说。
南京皇宫的后宰门有一个“丹漆巨梃”,成化年间断裂,掉出了三卷书画,其中一卷就是王维的《著色山水图》。此事被上报给皇帝,皇帝把王维的画作赐给了黄赐。
这种说法被记录在《佩文斋书画谱》中,董其昌一直传诵这个故事。
其三,剥古漆墩说。
和第二种说法类似,王维的《著色山水图》被藏在皇宫里的一个古漆墩中,黄赐偶然发现了,就收入囊中。
后人猜测,黄赐胆大妄为,从南京皇宫偷画,过程中出了纰漏,黄赐为了撇清自己,在不同时候,变换不同说法,导致现在不同的文献,出现多种说法。

野山 发表于 2017-7-11 08:38:41

黄赐死后,所有藏品都到了他的侄子黄琳手中。
黄琳因为黄赐的关系,获得锦衣卫的官职,当时和黄琳一起升迁入职的一共有15个人,都是黄赐的亲戚。
黄琳最大做到过南京锦衣卫的指挥同知,也就是南京情报局的副局长,后来虽然也被降过职,受过打压,但总算恢复了锦衣卫千户的位置,而且显然身家巨富,在南京挥金如土。一次雅集时候天寒,有人向黄琳借一件狐裘御寒,黄琳马上给参加雅集的每一个人,奉送一件狐裘。
黄琳继承了叔叔黄赐的爱好,在收藏界声名鹊起,明末董其昌说黄琳“收藏赏鉴为一时之最”,今天,有黄琳藏印的古书画,传世大约有200件之多,而且都是各大博物馆的珍品、名品,百度一下大家就会知道有多少。翻看一下,其中,依然以《著色山水图》为最。
当时,不少名人跑到黄琳家里看书画,譬如说,把唐伯虎告发的金石学家都穆、南京吏部尚书顾麟、才子祝枝山,都在黄琳家看到过本来应该在皇宫里的《著色山水图》,而且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后来,此画在孙承泽、梁清标、梁穆、王澍等大收藏家手中流传,一直到了民国时期,为无锡华家秘藏,直到今年,也就是2017年!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博物馆短暂展出,此前,至少有上百年没有露面。


专家们说,《著色山水图》上有一些裁切痕迹。
被裁掉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一些前代的题跋,以及指向王维的信息。
据学者们猜测,黄赐在上贡给皇帝的时候,极有可能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用临摹的画作加上真实的题跋,拼接起来,然后送往北京,而把真迹归为己有。后来估计事发,黄赐玩完,黄琳降职,但是他们家!居然将此画上指向王维的信息裁切了,而将画,保存了下来!
时移境迁,这幅画几经辗转,居然还在!

野山 发表于 2017-7-11 08:39:34



那么,这幅画究竟为什么在中国画史上很重要呢?主要因为,这是一件唐代绘画。唐代绘画极其罕见,山水画更是空白,而王维的这幅《著色山水图》,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空白。
明清以来,中国早期绘画史的源头,一般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如今,王维《著色山水图》一出,画史要改写了。
而整个画史的更改,究其源头,竟是一个太监胆大妄为的结果。
黄赐这个人,一生遇到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以去南京任职为代价,对冲了“撤销西厂”,想想这个分量,蛮吓人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在南京疯狂聚敛古书画。
我们从来没有在历史上,看到一个太监如此喜好书画,而且,像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那样,聚敛书画不是为了钱财(大臣严嵩聚集书画,犹如聚集银钱)。
我们情愿将黄赐,认为是太监中的异数,愿意将此文化现象,归结于其自身素质:正如明代历史学家所评“其才艺有足以动人者”。
当黄赐折腾完政治、金钱之后,玩起了古书画,且不顾一切、不知悔改,这个,是否揭示了什么呢?

走走玩玩真乐 发表于 2017-7-11 10:45:2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太监一不小心成了大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