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hao 发表于 2012-2-20 20:53:18

潍坊“砸铜匠”“砸银奖”传人李金鹏

2月13日上午,潍城区东大街268号一间两平方米左右的小库房里,68岁的李金鹏冒着丝丝寒意,历数着手中十多件工艺品,回忆着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的几十年岁月,讲述着“砸铜匠”的艰辛。记者在一旁按捺不住激动,因为3年多前记者采访潍坊传统手工艺时,就有对如今“罕见砸铜匠”的遗憾,而年近古稀的李老先生正是“砸铜匠”传人之一。
拜访工艺大师陋室创作
  2008年12月6日,本报曾在A3版以《古城工艺亟需传承人》为题,报道了在我市历史悠久却辉煌难续的民间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问题。据时任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介绍,潍坊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一度是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城市。“三千绣花女,五百砸铜匠”,是对潍坊工艺美术发展最形象的描述。早在1915年,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就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核雕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但潍坊工艺美术的今天却不容乐观,以“五百砸铜匠”而闻名大江南北的花丝首饰、铜铃、脖锁等很多传统工艺都面临失传。
  13日上午,记者在潍城区东大街268号一间两平方米左右小库房改装的家庭作坊里,见到了“铜铃、脖锁”的砸铜匠传人李金鹏。他的小作坊其实就是一间简单的厦子,宽一米,长两米不到,堪称简陋。
  已经68岁的李金鹏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手工艺技术几十年一直没有荒废,反而有所发挥。如今,老人掌握的传统工艺已经远超过“铜铃、脖锁”的制作范畴。随着老人拿出一件件精美工艺品,记者十足地饱了眼福。
  老人先拿出一件鸟笼钩,介绍说,这个鸟笼钩是玩鸟的人用来挂鸟笼的。记者看到,铜钩制作精美,呈龙形,龙嘴里吐着珠子,龙眼活灵活现,龙身从后背位置向上弯曲。这样一件铜制品,竟是老人纯手工做出的。更让人吃惊的是,龙舌和龙眼竟然都可以活动,用手一碰,不停颤动着。接着,老人又拿出了一排金镶玉印。老人介绍说,印是铜制狮子加底座,包裹着正方形的玉石。铜狮子有威严端坐的,也有跃然而动的。老先生说,像这种工艺就是自己长期总结出来的。淬炼干了53年“砸铜匠”
  李金鹏生于1944年,小学毕业2年后,15岁的李金鹏进入潍坊五金首饰厂当学徒。1963年,李金鹏根据厂里的安排,开始师从潍坊知名银匠李符。据李金鹏说,自己先后跟过的师傅有十多位,只有李符是正式拜过师的。
  1966年,潍坊五金首饰厂改为机械厂,这些手工艺技术没了用武之地。师父李符在1966年退休后,李金鹏跟李符的学艺之路也随之未能继续下去。但李金鹏把学到的这些技术当成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直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始终听从父亲的劝告“学点小手艺,一辈子吃饭不愁”。
  李金鹏说,自己现在基本掌握了解放前全部的老潍县五金老工艺技术。不但可以制作出作品,还知道制作方法,有的还可以做出模具来。据李老先生介绍,在老潍县的五金工艺中,“砸铜匠”是手工艺人最初阶段的称呼,因为铜比较便宜。而手艺越来越精湛的人,才会逐渐被称为“砸银匠”甚至“砸金匠”,因为金银贵重。老先生自豪地说,自己干“砸铜匠”53年,除了铜,金、银现在也都“砸得”,说自己是正宗“砸银匠”并不为过。
期望统技艺能够传承
  对于技艺将来的发展,李金鹏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只有一个女儿,而传统手工艺并不是女儿的发展方向。自己有时在大集上摆摊,也有年轻人问他收不收徒弟,他自己就说收徒弟。但是年轻人来到他家,看到复杂的制作工艺,又听说学十年也未必能出徒,就都放弃了。为此,李金鹏老人很怕这些手艺失传。
  李老先生说,自从2011年4月受朋友之邀来到文展会,他带去的“龙头活舌活眼鸟笼钩”和“金镶玉印工艺”受到一致好评,并拿到金奖,他更觉得自己这门手艺应该传下去。
  李老先生说,今年他还要参加文展会,继续推出自己金镶玉印,同时推出鎏金仿古铜菩萨。因为鎏金技术和仿古铜技术结合,也是自己今年主攻的一个方向。目前,自己的作品已经制作完成。 

老村长 发表于 2012-2-21 19:07:29

民间工艺砸铜匠

靛绣迎春 发表于 2014-3-3 00:29:4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潍坊“砸铜匠”“砸银奖”传人李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