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曦 发表于 2007-11-26 04:19:08

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方法。
    描写,从本质上说,是对生活的形象地刻画。这使描写与议论、抒情、叙述等其他表现方法有所区别,虽然这种区别也是相对的。
    文学形象不同于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文学的形象,人们不能直接地看到、听到、接触到。它必需通过文字符号(或语言信息)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它量种间接的形象。由于审美的主体——读者,审美经验、欣赏水平以及个人气质、情绪和时代精神、社会思潮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间接的艺术形象,在每一个读者心目中实际呈现的艺术内容,是会各有不同的;但是由于描写的生动、准确、具体、鲜明、间接的形象,又在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唤起富有生命力的、可感知的、大致相同的艺术感受。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艺术家掌握描写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意义。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留下了无留不朽之作,塑了许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那些精采动人的描写,为后代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艺术镜鉴。
    以下摘录一些对“雾”的描写,这些作品,虽未必是“名著”,但是有些特点,与朋友共赏!

老舍《二马》
    伦敦的雾真有意思,光说颜色吧,就能同时有几种。有的地方是浅灰的,有几丈之内还能看见东西。有的地方是深灰的,白天和夜里半点分别也没有。有的地方是灰黄的,好象是伦敦全城全烧着冒黄烟的湿木头。有的地方是红黄的,雾要到了红黄的程度,人们是不用打算看见东西了。这种红黄色是站在屋里,隔着玻璃看,才能看出来。若是在雾里走,你的面前是深灰的,抬起头来,找有灯光的地方看,才能看出微微的黄色。这种雾不是一片一片的,是整个的,除了你自己的身体,其余的全是雾。你走,雾也随着走。什么也看不见,谁也看不见你,你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哪儿呢。只有极汽灯在空中漂着一点亮儿,只有你自己觉着嘴前面呼着点热气儿,其余的全在一种猜测疑惑的状态里。大汽车慢慢的一步一步的爬,只叫你听见喇叭的声儿;若是连喇叭也听不见了,你要害怕了:世界已经叫雾给闷死了吧!你觉得出来你的左右前后似乎全有东西,只是你不敢放胆往左往右往前往后动一动。你前面的东西也许是个马,也许是个车,也许是棵树;除非你的手摸着它,你是不会知道。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夜雾慢慢淡了,颜色变白,象是流动着的透明体,东方发白了。浮动着轻纱一般的迷雾笼罩着漕阳新村,新村的建筑和树木若有若无。说它有吧,看不到那些建筑和树木的整体;说它没有吧,迷雾开豁的地方,又隐隐露出建筑和树木部分的轮廓,随着迷雾的浓淡,变幻多姿,仿佛是海市蜃楼。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每天早晨,浓雾淹没了山野、河川和道路、草原清净而凉爽的空气,变得就像马君踏过的泉水一样,又混浊又肮脏!

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雾。黎明时分,浓雾像棉团似的从上游滚滚而来;爬上河岸,越上树丛,向两侧泛滥开去。深雾塞满了小棚,沾在脸上湿漉漉、滑腻腻的;我们谁也看不清谁的脸。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
    他每天早晨沿着一条蛇一样弯弯曲曲的小路走进大森林的雾里,恍若走在迷朦的梦里。满山满谷乳白色的雾气,那样的沉,那样的浓,象流动的浆液,能把人都浮起来似的。特别是早上九、十点钏,日头露脸、动雾初散时,他坐在山腰瞭棚口,头顶千柯竟翠,万木葱茏,脚下却仍是白茫茫一派雾海,只见一簇簇高大的粤松和铁杉从这团团滚滚的雾气中浮出,真是仙山琼岛、蓬莱玉树一般,迥非人间境界了。

东哥 发表于 2007-11-26 05:59:05

坐沙发学习文学的写作方法

福曦 发表于 2007-11-26 15:52:30

谢谢东哥支持!感动啊%%

空山鸟鸣 发表于 2007-12-7 18:30:20

大师们精采动人的描写,使人如临其景!叹服啊!!

京城晓苏 发表于 2009-6-8 18:18:36

说的真好,对人写文章大有帮助。好帖子,帮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描写!